•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吉文辉教授中医思想阐微

    时间:2021-02-18 07:58: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吉文辉教授认为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意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指出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是现阶段认识中医学的最大障碍,并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吉文辉;中医学;意象思维;人文属性;极左思潮;唯科学主义

    吉文辉教授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敬文图书馆名誉馆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吉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学文化基础、古医籍点校、语言文字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汉字、诗词、易学、养生、儒、释、道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

    吉教授以儒事医,视角独特。从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吉教授提出“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意象思维”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指出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是现阶段认识中医学的最大障碍,并提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具体思路和建议。笔者有幸师从并得其耳提面命,受益匪浅。现将吉教授关于中医学的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1 充分肯定中医学的人文属性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与客观上的理化因素刺激有关,还与主观的情感、精神等非物质因素有关。在疾病的治疗上,怡情易性、情志相胜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从发病还是治疗上看,绝不能把医学仅仅局限于自然学科的范畴,中医学尤应如此。吉教授认为以机械唯物论作指导,把医学归类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把人体视为一部可以拆卸组装的机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不说是现代科学分类上的一大误区。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学科知识如阴阳、五行、易、道、气、象、儒等与自然学科知识如天文、时令、地理、药物等共同构成了中医学庞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如果把中医学看作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塔基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间则是中医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塔尖才是中医临床各科。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金字塔结构。塔基是相关的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中间是现代医学基础,如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塔尖才是临床各科。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失去传统文化作根基的中医学就像没有现代科技为依托的现代医学一样,必将变成空中楼阁而风雨飘摇。毋庸置疑,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教学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匮乏,给学习中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医学不仅在构成上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吉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即比类取象,中医学亦不例外(下文将专门阐述)。

    历代大医家都十分强调传统文化对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以至于有“非儒医不足以见重于世”之感慨。《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要求医者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图注难经》中有“徒通乎医者,庸医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之说。明朝肖京更谓“非儒则医之术不明,非医则儒之道不赅”。这里的“儒”就是指具备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具有传统意象思维方式的人。唐朝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中直接指出大医的知识结构及人文素养,并且告诫后学“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善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颐。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以儒事医或者以医兼儒的大医家极多,如张元素、万全、李时珍、杨继洲、张景岳、喻嘉言、周扬俊、张璐、徐灵胎、陈修园等等。今人王琦对近现代的112位名老中医的成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其中有50多人读过《四书》、《五经》、《春秋》、《汉书》、《二十四史》、《古文观止》等人文著作。可以说,广博的人文知识是著名医家学术构成中最深厚的底蕴。

    通过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作对比,吉教授指出,在研究对象、主要学科、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上中医学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征,在思维方式和权衡要素方面基本同于人文科学,在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模式、文化特征和时空效应上完全同于人文科学,而完全同于自然科学的一项也没有。与人文科学的大幅度的重叠现象有力地说明了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对一门学科的定性直接关系到该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定位,也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中医学有如此强烈的人文属性,说明不能单纯以自然科学的标准裁定衡量中医学,不能将中医理论完全纳入到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

    2 提出中医学中的意象思维特点

    思维方式是构建学科理论框架体系的核心,决定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系统稳定成熟的理论必然有其特色的思维方式。吉教授认为意象思维是中医学的特色思维。

    象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导思维。如《老子·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再如《易经·系辞》中“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气”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把象引入到医学中来,如“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平人气象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等。大凡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都离不开象,中医学中有藏象、脉象、舌象、药象、证象(候),农业上有气象、物象,诗词中有意境,汉字中有象形,还有面相、命相、风水等等。鉴于象思维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老子以斩钉截铁的语气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为了能准确把握象的哲学内涵,吉文辉教授将“象”分为表象、物象和意象三种层次。

    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有形之后即有象,此为表象,即事物外在的形式。表象是客观的,“症”即属于表象范畴。物象是借助于个人的直觉来获取外界的信息,即表象和主体感知相结合的产物。中医的“证”即属于物象范畴。对物象的把握与主体的素质、人格、心态、学识、修养、性格、智力、悟性、知识、经验、阅历、处境、身份、品德等有关。这也是中医临证需要实践者主体投入主体参与的重要原因。“人见其近,我见其远,谓之高明;人见其粗,我见其精,谓之精明”,高明精明与个体的修养息息相关。熟视无睹必然会丢失疾病呈现出来的大量信息,造成医者不能察秋毫于疾病之初萌(即“未病”状态),而只能在“欲病”及“已病”上有所为。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诊疾》中发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感慨。

    现代医学致力于细化微化表象(形)以期能获得特异性的标志物或靶点作为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突破口;而中医学往往注重医家的个体修养的提高,反观内求,提高主体的认知感知能力以期能获取未病状态下的疾病信号作为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突破口。前者是向外用功,向外求;后者是向内用功,向内求。正是因为物象与表象都是以象为出发点,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重合,所以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才有了一定的汇通基础,这也就成了中医西化的切入口。

    意象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吉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即取象比类,中医学亦不例外。它是在大量观象的基础上,依靠思维的抽象活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类、演绎,确定出其规律性的内容,并借助于特定形象加以标志而成为某类属性的象征性符号。它是“智者察同”的结果, 远远超越了事物本身的原始内涵。“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就是说医者要充分运用意象思维来把握疾病和人体。

    在中医学中意象思维随处可见,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最大的意象模式。其它还有天人相应说,五运六气、五行人、阴藏人阳藏人平人、五脏六腑、八纲模式、六经模式、三焦模式、卫气营血模式、六淫七情、气血津液、四气五味等。

    物象和意象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两者相互交融,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完整的象思维。

    正因为意象思维能超越事物的表面联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宽容性,所以中医学能够将不同的事物归类序化,并纳入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来。对现代医学中的原因不明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中医学大有作为的原因就在此。

    吉教授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思维方式和终极价值观的不同。目前中医西化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研习中医者忽视意象思维的存在,而单纯以现象来囊括象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其结果必然导致医家主体意象思维的萎缩和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异化。中医人应当有“执大象,天下往”的学识、修养、气度和能力。

    因此重新认识意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对于澄清概念、走出误区、把握中医理论本质、拓展临证思路、中西医学汇通互补、正确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 严肃对待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对中医学的危害

    上世纪初,在外患频仍、割地赔款、政治腐败、科技落后、亡国灭种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根本挑战。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也对中医学的科学性进行质疑。从胡适、鲁迅、傅斯年、丁文江、陈寅恪到余云岫再到近来再度兴起的“取消中医”的逆流,反对中医的呼声百年不断。中医学在不断地被聚焦过程中战战兢兢开始了百年困惑与深刻反思。

    吉教授认为反对中医学的呼声百年不断,不是因为中西医学在学科层面上的差异,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对自然界事物不同层次的性状、信息、功能的认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从学科层面上看,中西医同以器官为研究出发点,西医向“器”(结构)的方向发展,研究脱离自然状态以及脱离整体的部分;而中医学则向“官”(功能)方向发展,研究自然状态下的个体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西医学侧重治疗“人的病”,而中医学侧重治疗“病的人”。由于思维方式和观察层次上的差异,两种医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体生命运动规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学科可以相互借鉴,但是绝不可以相互取代。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中医学也是如此,其成熟稳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久经历史考验。因此两种医学体系并没有论争甚至相互取代的必要,并且应当允许中西医学以互补的形式同时存在。

    吉教授认为对中医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中医本身,中医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审查的苦境之中,并指出,当前出现的一股反中医的风浪本质上就是极左思潮在科学文化领域的表现。极左思潮的最大特点是人为地在人群、文化和思想中制造敌人,把原本非对抗性的矛盾和不同的文化形态毫无意义地对立起来,形成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反对宽容。唯科学主义把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引申到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把科学理论绝对化,变成人类所有知识体系都必须遵循的准则。这就从根本上违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性思考。目前反中医者挥舞的武器就是唯科学主义,强行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仲裁中医药,并进而否定中医药。而近现代自然科学本身还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它并不代表人类的终极认识,也不可能兼容一切学科。中医药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状态,它是一种文化存在,把中医文化强行纳入现代自然科学范畴,只能导致对中医药的否定,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另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自辱心理也严重地阻碍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使国民很难公正、客观、宽容地对待历史、对待传统、对待古人。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走向虚无的历史。自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以后,中国革新人士对旧体制产生了彻底的绝望。原本士大夫阶层提倡的“中体西用”的强国谋略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遭到了强烈的质疑。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传统文化信心扫地,把造成中国内忧外患的原因全都归结到传统文化上,旗帜鲜明地主张“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近代的西方文化。偏激的文化观必然导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和扭曲的民族自辱心理,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如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曾遭受几乎淘汰的灭顶之灾;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砸孔庙扒孔坟的行动等等。

    把传统文化作为革命对象是认识上的错位。造成近代中国的腐朽和耻辱,内因是政治上的腐败和科技的落后,外因是列强的入侵,而不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走出蒙昧混沌,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的刚健生命力就是传统文化。

    外国人不懂中医,历史必然;中国人否定中医则是极左思潮使然,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使然。为纠正人们对中医药学的种种误解,消除加在中医身上种种恶意攻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特色与价值,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中医如果只是一味地替自己辩护,而不是去进一步揭露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危害,实际上已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屈辱的境地。

    吉教授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困惑着当代中国人思维的几大误区没有得到深刻的反思和解决,即文化大革命后只强调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是完全必要的),而忽视了对极左思潮的揭露和批判,使极左思潮逃过了认真严肃的清算;急于改变科技落后,强国兴邦的心态掩护了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由于文化内涵的多义性,人们混淆了文化与政治的主从关系,文化成了贫穷与落后的替罪羊;“与人类一切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意识形态,割断了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尊重。

    4 发展中医药的思路和建议

    吉文辉教授认为中医药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一再鼓励告诫我们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振兴国医,并且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关系到中医药事业振兴与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如在医学目标上充分肯定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未病不是无病,只是因其症状不显,所以难以测知,非常医所能及。古人以能治“未”病为上工,今人则认为能治“危”病为上工。一字之异,大道遂不显。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预测、预诊、预防、预治疾病的经验和理论。重视治未病思想以及普及中医的养生术有利于树立清心寡欲的生活习性,培养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建立恬淡自然的生存环境。中医学的价值观必将为全人类重新认识并加以认同。

    但是认为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论证中医便是发展中医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正如用现代汉语、英语解释翻译李白的诗一样,只能说有利于诗的传播,却不能说李白的写作水平又有了提高,又上了新台阶。

    5 结语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文化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汉文化初步形成;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道三种文化的交融,也是首次中外文化的交融,汉文化步入成熟。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新世纪,中国正面临历史上第三次文化大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比前两次规模更大、领域更宽、影响更深。反对中医学的呼声百年不断就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碰撞的缩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应是人格与素质的竞争。中医药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培养大批热衷于中医药事业的实干型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深感传统文化对于学习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性,深感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格提升素质的必要性,深感传统文化世纪断层带来的负面影响,深信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并且深入人心移易习俗,吉教授淡泊名利、诲人不倦,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工作中去。他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能让中医学子更多地更直接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芳馨,通过耳濡目染,日熏月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亲和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日后在中医药事业中登攀的最基本的动力。

    医儒名师——吉文辉教授,以其卓越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为我们杏林学子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吉教授相信,中医学只要冲出唯科学主义的阴影,充分发挥

    自己的特色,在拓展医学发展的空间上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中医药对人类生命科学的贡献必将为世界瞩目。(责任编辑:王尚勇)

    On Explaining Professor Ji Wenhuis Idea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ong Xingjiang1, You Hu2

    (1.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Abstract:Professor Ji Wenhui thinks that humanistic attribute is the greatest feature of TCM and imago thinki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methods,he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ultraleft trend of thought and scientism are the greatest obstacles in learning TCM nowadays and makes many useful suggestions after hardly studying.

    Key words: Ji Wenhu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mago thinking;Humanism;Ultraleft trend of thought;Scientism

    相关热词搜索: 中医 教授 思想 吉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