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散文诗的文本特质

    时间:2021-02-21 07:57: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散文诗发展近100年,一些真正的散文诗人坚守散文诗阵地,默默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散文诗界出现了旺盛的势头,值得我们期待。记得《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在一次散文诗研讨会上说过,诗歌和散文高度融合诞生了散文诗,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两座文学高峰:唐诗高峰以后出现的宋词高峰。但是,散文诗坛的热闹中出现了大量的次品赝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笔者认为,散文诗要健康发展,必须回到文本,正本清源。为此,笔者规避了高空理论的表述方式,针对一些当代散文诗经典作品,分解出散文诗文本的一些特性。

    一、散文诗的血缘

    散文诗要创新。那么,什么是“新”?怎样才算“新”?新的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又是一个至今还没有认识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回到散文诗的文本,才能理解散文诗的血缘,不是一个简单的链接。为此,我们以箫风的散文诗为例分析如下:

    我们都不能回避的血缘,从进化论的角度说,散文诗也是有血缘的。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的散文诗的源头不是沈尹默的《三弦》、刘半农的《月夜》、鲁迅的《野草》,更不是《巴黎的忧郁》、《猎人笔记》。而是更早的《诗经》、《论语》、《道德经》、《茶经》等中国的名著。当代的霍俊明说,诗歌没有进化论。在接受《大众日报》专访时,霍俊明引用了美国诗人罗布茨基的话说,“尤其对于中国来说,诗歌的传统尽管受到诸多的挑战,但一直在延续”。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散文诗有根写作的精神。我们读箫风的散文诗,感觉不到新奇的炫技。但是,他许多怀旧的作品,却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他的长篇散文诗《节气里的江南》,应该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了。中国民间的节气延续了几千年,这类散文诗的选材不是一般的陈旧。而要将二十四个节气都写完,还不至于重复乏味,确实是一个冒险行为。而结果是,他凭借自己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完成了中国民间节气的一系列散文诗,并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评论家的好评。比如《谷雨》一章,一开始就营造出我们熟悉的场景:“一场喜雨过后,谷粒们春情萌动起来//一群群金灿灿的音符,从一双双粗糙的手掌挣脱,一头扑进大地温暖湿润的怀抱”。听到“快快布谷”的鸟叫声,有乡愁的人觉得特别亲切。在表现手法上,还沿用了古典传统的“赋比兴”:念叨着谷雨的名字,我看见一位灵秀而丰满的女子,站在春深处灿然而笑//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呀”。陈志泽先生称赞“谷雨,一滴雨就是一粒金色的谷子”是对“谷雨”(节气)形神兼备的绝妙书写。至此,散文诗的“陈”,被箫风用心用力磨得光滑发亮。这就是耿林莽先生说的“充满阳光的明亮”。我看,还有与读者战友一样情怀的“亲和力”。

    文诗的创新可以真诚地虚幻,而不是让基因变异妖魔化。虚拟的场景虽然一时迷人,但无底的空洞不等于空灵,而是空虚。因此,不要简单地斩断历史的根,盲目地喊散文诗革命。记得著名散文诗人周庆荣在《星星》诗刊授奖词中说,“注重作者自身对事物独特的发现和哲学及历史的联系”。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作者对事物的独特发现,又特别强调要在历史、哲学的联系中去发现诗意。事实上,谷雨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而到达江湖就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诗一样的种子,只有播入古老的土地,才会发出新芽开出新花结出新果。《谷雨》在继承中创新,吸纳了现代诗美学的元素。你看,抓起一把谷粒就“有一种新芽拱土的感觉,从指尖一直痒到心里”。然后再一进步强化感觉:“一阵阵渴望被吻、渴望受孕的颤栗,自谷粒的心瓣荡漾开来”。至此,散文诗《谷雨》的意象自然飞了起来。又因为“种子与诗歌都有从孕育到破土的过程”,箫风的《谷雨》就将一粒种子与一首诗融合起来,再将谷雨与诗歌联系起来,用谷雨(种子)和诗歌构建起巨大的诗美空间。

    所以,我们说《谷雨》是一章有血气的散文诗。因为他较好地处理了承接与创新的关系,站在古老的土地上,营造出我们期待的散文诗新境界。

    二、散文诗的虚实

    散文诗的实与虚,已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议论。好的散文诗虚实得当,在实的境界上氤氲着空灵的虚。而散文诗写作在实与虚的处理上,常常失之偏颇。有的篇章写得太“实”,成了纯粹的散文片断;而有的篇章写得太“虚”,又写成了纯粹的诗歌。这种分离状况,失去散文诗特有的品质:“虚”得诗意辽阔,“实”得真诚感人。为了正本,我们以蔡旭的散文诗《漫步水东海堤》(外一章)为例分析如下:

    散文诗的实,来源于情怀的真。散文诗的实,反映到散文诗中就是含金量很高的诚。这是决定散文诗品质的关键。读蔡旭的散文诗,就能感觉到散文诗真诚的美感。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在还乡”。这里的“乡”,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家乡,还是“诗意栖居”的家园。蔡旭的散文诗正是漫步在故乡的水东海堤上。行走的过程,行文的变化,本身就不是枯燥的重复,何况在内容上还有旧与新的跨越式对比。作者对亲身经历的回忆,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会让文字有温度而倍感亲切。

    散文诗的实,与散文的表达方式有区别。散文诗的文字简约,断章连句,节奏内韵,情绪婉转。蔡旭的散文诗在写法上融入了非虚构与虚构的多种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诗意的叙述方式,呈现经典的诗情画意:这一天,我在堤上走,惊喜着一条新的生态绿道,在堤上延伸。//堤外碧海蓝天,潮涨潮落,鸟飞鱼游,有变又更有不变。

    非虚构元素的融入,表现出诚实的美感: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用初中生的肩膀与汗水,参与了这道海堤的修建。//当地最大鄂西第三的罗坑水库,面积7000亩,蓄水1.15亿立方。

    时空的高度浓缩,拓展诗意的空间:远走他乡50年,每次回到家乡,也会与海堤重叙旧宜。//我在地上走,一下就走回了少年时代。//连着过去,连着现在,连着走不到头的未来。

    散文诗的实,与虚相对应的。表面看起来,上述散文诗偏实好写、易读。而行内的人都知道,难度就在于“实”。记得邹岳汉先生曾经在年选序言中说,散文诗写作的难度在于要用地道的散文,写出地道的诗歌。地道的诗歌比较“虚”。散文诗的“虚”就是诗意的空灵。地道的散文比较“实”,就是真实真诚。但是,如果散文诗写得太“实”,就会缺少空灵感,缺少隐喻拉动的张力。如果散文诗的虚与实处理得当,就会有独特的美感。细读散文诗《漫步水东海堤》,发现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海为背景拓展空灵,用真诚夯叙述文本,用实在的重量加大诗意的冲击力,必然在心海里激起诗意的浪花。于是,我们站在海堤上,感觉到《漫步水东海堤》的诗意真的是海阔天空。

    三、散文诗的风骨

    关于“风骨”之说, 我国著名的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专家詹锳先生认为“风骨就是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罗宗强先生认为:“风骨合而论之,是提倡一种内在力量的美,是对于文章的一种美学追求。要求文章不仅要优美的文辞,而且要有内在运动的力量”。著名诗人邹岳汉在评论周庆荣诗集《有远方的人》时说,“我特别欣赏你关于意义含有哲理兼有文采的阐述:形而上和形而下…同时要求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形而下的东西太多,诗意荡然无存,形而上的成分过大,成了哲学讲义”。我们试着以宓月的散文诗作品为例分析如下:

    宓月的散文诗多数以细腻柔美为特点,细细的秀发拂过脸庞,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而她的另一类散文诗作品,在情绪的温度中多了一些思想的硬度。比如她的散文诗《明天的背后》, “在镜子面前,被一根白发惊秫” ,就给人“午夜惊梦”的“骨感”。一读, 就让人想到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之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接着,进一步分解:

    一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在《明天的背后》中,“析辞”是比较精辟的:

    “岁月的砥砺,应当不是让我们像谁。”——这是经过长时间跋涉的人才有的体验。人性本真,个性鲜明,精神自由,不是追梦者一生的追求吗?

    “今天正在开始,我们都是时间驱赶的一个个影子。”——这是诗人站在心灵的痛点上发出的声音,有重量的文字敲打着我们的神经,所以引起了我们的警觉。

    “明天的背后,生活才是真实的。”—— 这是全诗的“脊骨”,一开始让人有点迷惑。因为“明天”是时间的抽象概念,而“背后”又十分具体形象。不简单的原因是作者无数次出走后,才终于找到自己,才终于明白的道理。“背后”需要转身才看见真相,不直接反而富有诗意。

    二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宓月深受中国经典文学的熏陶,深谙抒情是一切艺术的本性。所以,在《明天的背后》能读到这样的句子:“在每天清晨说,我爱…”,这样的“述情”够“显”的了。但是,也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宓月又说“叩开那颗敏感的心,我们有太多迂回的路要走”。最关键的是,她感悟到“总是要走了很长的路才明白,自己其实一直在逃跑”。从“出走”到“逃跑”,就在层层加“深”。再往深处走,就读到了这样的句子:“每一个用文字垒砌人生的人都是多梦的”。

    我选择《明天的背后》进行解读散文诗的风骨,是因为发觉宓月散文诗中形而上的东西就是露“骨”:“我们的所有期待,都将在期待中完成”是一种非常的肯定。形而下的东西,就是“风”韵:人生,仿佛一枚青橄榄,旁观时都是那样幻美、迷人。在宓月的散文诗中,更多的诗句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高度融合:“永远不要去猜测另一半自己,在明月朗照下,究竟会变为何物,那些幻美的想象是否仅仅是想象”。 宓月时而站立,时而飘逸,《明天的背后》的诗意不躲不藏,意味却深远。原因是,感染人的有“风韵”的在场和细节;撞击人心的是哲思的“骨力”。

    我们主张站着写散文诗或散步说出自己的心灵(灵焚语),是希望广大的散文诗作家多一些“风骨”。以思想的“骨”搭建散文诗巨大的诗美空间,以诗意的“风”引导读者进入散文诗更加辽阔的意境。

    四、散文诗的画面感

    中国的诗情画意,源远流长。《诗经》里的劳动狩猎场景,唐诗宋词里的山水田园,都在呈现画面美。翻读文学史,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放桌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其中,“诗情画意”就是古典文学评论的名言。文学发展到近代,闻一多说出了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韵美”。直到当代,散文诗评论者将“诗情画意”换了一个现代的说法:散文诗的画面感。不要误以为散文诗的画面感,就一定是西洋的文学评语。西方诗歌的画面感也称为“镜像”,可以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找到“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对应。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为一个评论术语争论,文学评论国际化更有利于散文诗的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以旅美诗人姚园的散文诗《一朵微笑的内涵——题旅美艺术大师李洪涛先生同名油画(三章)》为例分析如下:

    画面的色彩,有缤纷的冲击力。看看这样的画面:“激情四溢的红”、“ 由远至今的暖黄”、“ 出巢的一次踏青”、“蔚蓝的决心”“ 深情的油绿”。姚园的散文诗是题旅美艺术大师李洪涛先生同名油画,一读就感觉到 “最美的一抹”的画面色彩及缤纷的冲击力。

    画面的内涵,有现代诗的张力。我们都知道,微笑是一种表情,但微笑的内涵不是表情。诗题画,不仅是画面。姚园的散文诗在画面的背后,“住着一颗谜一般的心灵”。散文诗的内涵,在这些诗句中:“这可是生命的一丝暖意拂来的一个蔚蓝的顾盼?这可是生命的指尖盈满一串与此刻与未来攸关心雨的汹涌?”这些诗意不仅是画意,而且是画魂。

    画面的空灵,有更加宽阔的诗意。题画诗《一朵微笑的内涵》中的诗句是空灵的: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在俯仰之间悄然来临/一个张望的姿势抑或是你心思出巢的一次踏青/ 那由远至今的暖黄不是颜色本身的抵达,而是一个隐喻的温婉吐露。也许都是华人的缘故,姚园题的是李洪涛先生同名油画,而她的散文诗没有太多油画的凝重,反而彰显了中国画的写意与空灵。

    画面的节奏,有一种鲜活的心跳。读好的散文诗,就能听到作者的心跳。姚园的散文诗是有节奏的,你听听:“不含风,不带雨,只栽生命初始的绿,只种激情四溢的红,为一个不是约定胜似约定的剔透、盈袖。”这些句子,有明显的节奏感。另外,还有比较整齐的组合,具有对联式的音韵感:“一切的一切是轻到连呼吸都是一阙赤橙黄绿的耳语,一切的一切是重到连思考都是一缕多余的烟云。”姚园题画散文诗特有的组合方式,节奏感的准确把握,让著名的油画有了诗一样鲜活的心跳。

    画面的通感,与世界诗歌美学相连。阅读世界级文学大师的散文诗作品,都能感觉到诗的“镜像”,也能体会到“诗情画意”的美感。比如,美英意象派诗歌的代表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译为“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西华大学文学院的研究者王西平说,庞德的《在地铁站》如油画一样,刻画出了一幅有层次的、多维度的意象图片,而且这还是一幅有着深刻象征意义的图片,体现了意象派对于意象、客体的尊重。

    综上所述,当代散文诗的诗情画意,不再是传统诗歌的单一手法。画面感的“感觉”也不同于 “画意”和“诗情” 液态的流淌。现代散文诗的感觉是“雾状”的,内蕴着“自我灵魂的充盈、体味的丰富和多重感受的渗透和饱满”。(崔国发语)总之,反复解读姚园的题画散文诗《一朵微笑的内涵》,我们发现了诗歌经典的美还活着,并且还可以创新融合为散文诗最现代的新境界。

    五、散文诗的质感

    “质感”一词,源于雕塑绘画品质的美学,后来用于评价文学作品。散文诗的质感,与雕塑绘画的质感不同。散文诗的质感不在视觉,是散文诗内在品质折射到读者心灵的真实感觉。关于散文诗的质感,著名诗人周庆荣说“要从自身做起,走出过度的外部描绘与带有密集修辞的抒情”。我们就试着以周庆荣的散文诗《超越》为例,分析散文诗的质感如下:

    散文诗的质感真实而开阔。一读周庆荣的散文诗《超越》,就感觉到“石质”明显:“一块石头突然谈起了哲学”。一个个文字就像石头一样,从作者心灵发射出来,形成了散文诗粗粝而精美的冲击波。一开始,散文诗的境界放得很开:“所有的朝代只是时光波浪的具体描述//历史的鲜花与你无关”。这些普通的散文诗句,镇定地诠释着“一浪兴起,一浪衰弱”的历史。跨越时空的气概,拓展了散文诗的境界。再听听, “事物在等待中训练着生命力//远处瑰丽的云彩是天空新的伤口”,这些句子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背景感、挤压感汇成了超越的气场。至此,散文诗让作者与读者彻底放开了。

    散文诗的质感凝聚而有力。与散文不同,散文诗放开后必须紧紧收拢,聚集到点。也就是散文诗的诗眼,或是爆破点。《超越》凭借超越的力量,将“思想的惊厥”(波特莱尔语)聚集到一块石头。说石头“它是路上的难度,它有深刻的记忆”,并进一步追问“一块石头是怎样的方程式?”然后,“我发现了石头的秘密,虚度的时光,已经被铺成了歌曲”。不仅如此,还有对应的证据 “一块无聊的石头/它不属于远方,它是伤害力量的一块石头”,有力地证明“理想就是一次超越”。在这里,“时光”“歌曲”“石头”“远方”“理想”形成了哲学的诗意链接,形成了诗意的哲学空间。其实,以上引文为“形而上的诗句”, 就是一些评论者说的“硬修辞”。这些诗句以超越石头的重量,撞击心灵的要害,形成很大的诗美冲击波。

    散文诗的质感本真而超越。周庆荣还说,散文诗写作要有生活与创作的激情,但不要情绪失控。一些评论者称他的这类散文诗为“思想的随笔”,更称周庆荣“开拓了散文诗的文体”(谢冕语)。在这里,我注意到“随笔”二字。这是创作者超越的写作心态:随意而深刻,深刻而随和。这样的难度在于,将“形而上”的哲学与“形而下”诗句组合起来。或者,将高深莫测的思想,用通俗的唱法表达出来。著名诗人邹岳汉在评价周庆荣《有理想的人》时说,“你散文诗平实的语言蕴含诗意,是一大特色”。比如,“你唱,我唱,谁是那个心痛的人?”的诗句,就是一般的通俗口语,很贴近人心。所以,我们在《超越》中读到了这样的句子:“我建议人们应该公正地评价一块石头”。这里的“建议”二字展现出创作者的心怀:随意自然,平易近人。在《超越》中,我们看到一些普通的句子:“如果我们都不是坏人,就在前方的某一块麦田边上相聚”,而后面加上“懒汉联盟的一个助理员,正被平庸主义委任为主持”,“我预言不久的未来,它会被理想约谈”,一经这样的组装,普通的句子就变成意味深长的诗句了。在此章散文诗中,还有一些句子,通而不俗。比如“因为石头正在路上暧昧”理解起来的确有些“暧昧”,后面加上一句“它的同伴是远处的山脉”,就有了思想的灵魂哲学的架构,也超越了一般的诗美境界。

    上述例证,说明散文诗的文本是有特质的。20世纪后半期美国诗坛风格最为独特的后现代诗人之一拉赛尔·爱德森在《对散文诗观念的某些注释》一文中说:散文诗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她可能是那种不属于任何其它文体的所有相对短小的作品。所以,笔者相信有“灵犀”的读者会感觉到,好的散文诗内在气质折射出来,一定会发出了散文诗特有的光芒。

    参考资料

    1.李建军《关于名气》,原载《星星·诗歌理论》。

    2.邹岳汉《精神和灵魂与风景——致周庆荣有远方的人》,原载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刊,2016年6月。

    3.博尔赫斯《访谈录》,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4月。

    4.娜塔莉·戈德堡《初起的意念》,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5月。

    5.霍俊明《寻找时代的风向标——霍俊明专访》,原载《大众日报》2014年6月11日。

    6.西渡《论散文诗》,原载华语诗歌研究中心平台2016年6月。

    7.李少君《当代诗歌的美学呼唤》,原载《诗刊》转载于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4月。

    8.蒙田《有血有肉的语言》,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3月11日。

    9.周庆荣获奖感言,原载《星星》诗刊微信平台2016年6月。

    10.黄恩鹏《突破界限的盛开》。

    12.拉赛尔·爱德森在《对散文诗观念的某些注释》。

    13.尼采《狡猾的虚荣心》转发《星星》诗刊微信平台。

    14.弗罗斯特《世间万物,正反相随》转发《星星》诗刊微信平台。

    15.崔国发在《现代情感与心灵经验的真切表达——评姚园散文诗集〈薰衣草〉》,原载《中国诗人》2015第4卷。

    16.《文学鉴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诗 特质 文本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