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3 07:53: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同属写景记叙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二、单元设计思路

    写景的关键是抓住景物的特点。鉴于本单元选文都是中外名篇,教学时应以朗诵促理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借助例文的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四篇课文的特征,各篇设计的侧重点依次为:朗读感知语言特色、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提高写作水平。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写景散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2.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景物。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分配

    《春》与《竹林深处人家》各2课时,《济南的冬天》与《树林和草原》各1课时。

    《春》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春》是经典篇目,历久不衰,弥久愈新。教法上应以朗读体会、鉴赏语言为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其清新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2.领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会细致观察,并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想到春,我们眼前就会闪现出阳光明媚、满眼绿色的美景,就会感到四周荡漾的无限生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断地用手中的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想一想,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都是怎样写春天的呢?今天让我们来读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一起感悟春天的魅力。

    (二)整体把握

    从结构上切入:师生齐诵(配乐配画),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人盼春—人赏春—天人合一—赞美春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词语上突破

    师: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例:“偷偷”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2.从修辞上突破

    排比、比喻、拟人……

    3.从语言品读上突破

    通过朗读,感受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写景风格。

    (1)诗情与画意

    《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发自心底的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有所不同,不必要求每篇散文都有鲜明的意境。但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人们常说朱自清的《春》像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道理就在这里。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性情。

    (2)观察与描写

    观察不仅要运用视觉,还要运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春》一文中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运用白描、抒情等多种手法,把春天的风采展现了出来。教学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并模仿运用。

    (3)语言的艺术

    《春》的语言十分优美。文章以白描写意为基础,辅以工笔刻画,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百读不厌。文中叠词的运用、短句的运用、倒装句与“的”字句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值得揣摩与借鉴的。

    (4)生命的灵气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朱自清是在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从而使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

    1.课外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上整理归类。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感受朱自清文章的语言特色。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可以说,“温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晴”二字,在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诵读课文,反复品味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喜爱之情,发现并品味济南的冬天之美,并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万物萧条,没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却是那么的可爱。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一往情深。让我们追随老舍的脚步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特殊的美丽,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

    (二)整体探究

    从结构切入: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从关键词切入:“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重点语段上突破

    (1)朗读第2自然段,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比喻、拟人手法,人们的感受。)

    (2)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提问: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3)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一段是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的?

    (4)朗读第5自然段,提问: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从寄景于情的手法上突破

    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春》。

    (2)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白马湖之冬》。

    (3)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济南的秋天》。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虽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神秘莫测的竹林,但并非单纯写景,描写的重点在“人家”,为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可以说是情景交融。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景与“人家”的关系。因地域的关系,一些学生对竹林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一直被文人墨客们所称道,与竹有关的古诗或成语比比皆是。黄蒙田先生的《竹林深处人家》让我们感受到了竹海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二)整体探究

    1.从结构切入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大意。

    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时的见闻感受,可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寻找行文线索。

    2.从主题切入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从描写角度切入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明确:作者是从三个角度去描写的:(1)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多的特点。(2)再从自己深入竹林的独特感受的角度,突出竹海的“密”。(3)最后从一位画家也“束手无策”的角度,感受竹林的“浓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立足点的角度了解移步换景法。

    2.从修辞角度了解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尽情抒写江南竹林的特点。

    3.从乡村人家的角度突破

    (1)山村景象——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晒着竹箬。

    (2)竹农生活——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子造的;用:家具如凳椅床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泉的水管,都用竹材制成;穿:鞋子也是竹箬所制;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3)生活情调——喝用山泉沏的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树林与草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品味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教学思路为“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明确作者写景的顺序,品味大师优美传神的语言。

    2.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景物进行联想,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与模仿能力。

    3.了解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提高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那么,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现在我们来学习俄国文豪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一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二)散读

    1.读完后,每人说一句话:猎人的幸福是……他看见的美丽景色是……

    2.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时间词语的运用。)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选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领悟、理解作者情感的前提下,边揣摩语言边朗读。

    (四)创读

    1.课文使用的标点符号有一些特别,你发现了吗?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

    2.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象,补充下文。(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对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四、拓展延伸

    1.与《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课外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