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节奏:最初的审美体验

    时间:2021-02-24 07:54: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对幼儿的审美发生的研究,曾是20世纪上半叶儿童心理学、童年美学研究留下的“憾恨”之一,即使高明如皮亚杰、乔姆斯基等在儿童思维和语言领域硕果累累的研究大家,也将此视为“危途”。把“节奏”作为解开幼儿审美发生奥秘的“金钥匙”,可以深入剖析儿童审美发生过程中隐藏于“内在性”和“节奏”背后的奥妙,细致入微地阐释幼儿对“节奏”从体味到辨析、到调整、到内化、到松开的嬗变过程,进而认识到正是节奏伴随着幼儿的生命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形式,引领童年的精神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幼儿 审美发生 节奏

    皮亚杰理路清通,并不难懂

    下面试说婴幼儿审美的发生。要谈这个话题,不得不先说皮亚杰这位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皮亚杰先是通过对自己两个孩子的观察,后又长期主持瑞士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使发生认识论成为一门不同于哲学认识论的“科学认识论”。他的书理论性很强,既有趣又难读,但我以为,还是可以用很通俗、很简洁的语言把发生认识论介绍一下,因为它的理路,本身是清纯的、清晰的。

    所谓“发生认识论”,也就是指的人的认识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从最小的婴幼儿开始,研究人是怎么生成他的认识能力的。这既是说的婴儿,也可用以了解人类,这二者有相通之处。

    皮亚杰主要用了四个概念:(1)图式(scheme);(2)同化(assimilation);(3)顺应(accommodation);(4)平衡(equilibrium)。皮亚杰的书让人觉得难读,常常是因为对他的概念的陌生。而此中最复杂的,其实就是第一个概念——图式。我们要讨论儿童的审美发生,也离不开“图式”的概念。

    “图式”一词(也有写作“图示”),在英语中,有“图表”“纲要”“计划”的意思。这是从康德哲学中移用的概念。康德当初讨论认识论时,就认为人有一种先验的“图式”(《纯粹理性批判》)。对康德的这个词,李泽厚先生认为,它是“概念性的图式化、感性化的东西,大体相当于某种图表、格式、模型等,如地图、建筑施工的蓝图、化学元素周期表、人体解剖图之类”。它可以译成“图式”“图型”“范型”“间架”,由于是构造对象的框架,李泽厚在自己的书中将它译成“构架”。

    谈了这么多译法,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多方面地感受一下这个词。看来,它就是一个还不太明确的图形或框框,是一种“半抽象”的东西。人先拥有了它,就能让自己的认识随后明确起来,它是人从知觉、感性到达理性认识的中介。

    皮亚杰和康德一样,也认为图式是在认识发生之前先有的(从这里看得出他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扬弃)。但他是科学家,他所說的图式又是非常实在的,有根有据的。他认为,婴儿在出生时,既无主体意识也无所谓客体,他只有动作,而且动作也是不协调的,手要动,脚也要动,它们各动各的。这时候的最初的图式,就与他们的动作有关,比如吮吸、抓握,这是动作的反应,所以叫“反射式图式”。最初的图式是由动作激活的,这是最简单的图式。随着婴儿长大,他所拥有的图式会越来越多。但早期的所有图式都还不能和他的动作相离,所以各种图式还都和他的某一器官直接联系着。

    随着婴儿长大,他接触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他不断有了新的反射、感应,原有的图式就面临考验。这就要用到皮亚杰的后两个概念——“同化”和“顺应”了。同化是量变,当图式遇到了挑战,发现了与既有图式不同的东西,就会有不平衡的感觉,这时怎么办?有一个很管用的办法,就是扩大原有图式的外延,改造自己。比如吮吸到了与乳房不同的奶嘴,同样能吸得出奶汁,虽然味道不太一样,但也还过得去,现有的图式就发生量变,将奶嘴也纳入可吮吸的范围,这就是“同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吮吸到很不舒服的东西,不但没有奶,而且口舌生痛,这时就必须产生新的图式了,因为已无可“同化”了,所以不得不“顺应”这种新的外来的刺激。“顺应”是质变,是头脑中的图式结构的分化,从中分化出新的图式,而人的认识也就随之扩展。这样,随着不断的“同化”和“顺应”,儿童所拥有的图式越来越多,头脑中的图式结构越来越复杂(这图式结构就像一个分类的仓库,可随时迅速检索),这使他不断从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认识也就跟着发展。这就是“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随着这四个概念的不断重复、不断推进,人的认识也就不断发展,以至于达到了非常高级的阶段。

    说到图式的分化,我对刚刚出生的孙女——小名叫“娃娃”——也作了观察。在她五个月时,我发现她拿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手够不着就把头凑上去,非常努力,这显然是吮吸图式在起作用。到了七个月时,她还是要把东西往嘴里送,但不像先前那么激动那么强烈了,只要能往嘴里放一放,这过程也就结束了。我想,这是她的吮吸图式已经过许多次的“同化”,内涵已非常丰富了,她知道了很多东西其实是吮吸不出什么的,她只是还须试一下。就在七个月的时候,她生病发烧,在看病时,医生将一块检查嗓子的板放入她口中,搅得她恶心呕吐,这使她发怒大哭。这以后,再有人把东西放在她嘴边,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想也不想就凑上去吮吸,而是很疑惑、很警惕地让开一点,观察一下。显然,她的吮吸图式已出现分化,她已知道有些东西非但不能吮吸,还得小心提防才行。这就是新图式的出现,它是从原有图式中分化出来的——这也就是对新的刺激物的“顺应”了。

    皮亚杰认为,人的新知识并不纯粹是外来的,不是外面来什么就接受什么,而只能是原有图式的分化,人是在不断分化中扩展自己的认识的。既然新知不是靠灌输,而更为依赖人脑中原有图式的分化,那么,如何促成这种分化,而不只是一味硬灌知识,就应成为学校和教师普遍掌握的常识。不然,大量知识灌下去,虽能一时应付考试,却终究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来不及进入自己的图式系统),过后必忘,这样的教育就太成问题了——这一点似应引起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关于他的“平衡”概念,还得再说几句。皮亚杰本来是学生物学的,在生物学领域也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后来因孩子出生,孩子引起了他观察和研究的兴趣,这才转到儿童心理学上来。在生物学史上,出现过一本很重要的著作——《躯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作者坎农(W.B.Cannon,1871-1945),是哈佛大学名教授。此书1932年出版,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研究早了十几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和《发生认识论原理》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两个书名经常排在一起。坎农的书中强调了生命的“稳态结构”,这取决于生命体的“自组织”现象和“非线性”性质,也就是生命体之所以成为生命体,它与机械之不同,在于它具有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机制,它不是单线进行的。如人体受伤,淋巴、白细胞、血小板、神经系统等都会迅速调动起来,它是一个互相配合运行的整体。所以此书也是系统论发展中最重要的著述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审美 节奏 最初 体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