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克服体育课“瓶颈”现象,促进体育课健康发展

    时间:2021-03-11 09:52: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就目前体育课的运动损伤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的意义、体育运动损伤原因的分析,提出体育课要加强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包括教师方面的体育损伤预防的措施和学生方面预防体育运动损伤的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课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据笔者所阅读提出的各类资料以及所做的有关调查发现,目前体育课的运动损伤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运动损伤,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出现体育损伤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引发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纠纷,严重的甚至引发法律“官司”,这一方面牵扯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大部分精力,使三者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体育教师由于害怕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一些比较危险、动作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体育项目不再进行教学,这必将制约体育课的教学,导致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可见,体育运动损伤已经成为制约体育课健康发展的“瓶颈”。

    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课健康发展,是当前我们必须要紧急探讨的问题。对于体育课上的运动损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各方面的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 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2 体育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

    2.1 教师方面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⑴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⑵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⑶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2.2 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通过观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活动或准备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内脏和肌肉没有充分活动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洁、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⑵自我约束力差。体育锻炼中产生损伤的大多数学生大都在离教师比较远的学生,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师附近比较约束、离老师较远就可能更随意地释放自己,加之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疗的能力

    ⑶身体素质比较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2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活动,看到其他同学作一些动作幅度较大,而且动作非常漂亮,所以也想去试一下,但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也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⑷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⑸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运动疲劳受伤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做同一动作,使身体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学生学习新内容或比赛时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容易发生损伤。学生在练习较难的动作时,由于心理害怕,做动作犹豫不决,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它,教学组织不合理,天气不好,保护措施不当,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2.3 场地方面

    农村的操场大部分都是自建的场地,一般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平整出来的一片空地,其实操场内还是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有单双杠平时也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学生一当脱手,很容易造成伤害。此外在练习中不遵守规则、相互逗闹、动作粗野、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带伤、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都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3 体育损伤预防的措施

    3.1 教师方面

    ⑴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⑵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⑶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同时要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培养他们自觉地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他们在比赛中既要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注意团结友爱的精神,树立起“宁失一球,勿伤一人”的良好的体育作风。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⑸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内容。教师要认真教材和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充分了解教材和训练计划中的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在训练和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在学习动作时,要注意从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原则,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⑹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特别是植物性机能)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射性联系,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机能上的准备。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个人的机能状况、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定。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肌肉韧带较僵硬时,准备活动应充分些。一般认为,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学训练而定。要有针对性,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间的衔接上,要把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对正式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有研究资料表明,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间的时间间隔以1—4分钟为宜。因此,在运动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课的转项时,都应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⑺课后教育学生做好身体放松活动。

    3.2 学生方面

    ⑴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好保护和帮助。

    ⑵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⑶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而且比急性损伤更难以痊愈,所以不要轻视课后的放松练习。

    3.3 加强医务监督并注意运动场地设备的安全卫生

    对学生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观察了解体育锻炼前后的机能变化。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应注意医学观察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体格检查。禁止带伤患病的学生参加剧烈的运动或比赛。要做好自我医务监督。身体若有不良反应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要严格掌握运动量,更不宜练习高难动作。要认真地对待运动场地、器械设备及个人的防护用具(例如:护膝、护腕、护踝、护腰)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不应在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场地上或穿着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服装、鞋子进行运动等。

    尽管体育课常有损伤现象发生,但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相信会有效降低体育课的运动损伤率,从而克服体育课发展中的“瓶颈”现象,促进体育课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体育课 健康发展 瓶颈 克服 现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