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联性分析

    时间:2021-03-20 08:21: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所有制的改革影响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反过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我国所有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本文具体探讨了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与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关联性,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差距演变的总体趋势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演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改革探索阶段。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经济作补充”的经济政策,是所有制结构的初步调整时期,在理论上实现了由对立论向合作论的转变。

    第二阶段(1992-现在)市场化改革加速阶段。中国进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阶段。所有制改革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公有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之在市场中同公有经济和国有经济展开竞争,促进市场经济机制有效运行。

    2、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趋势

    一般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态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来看是趋于扩大的趋势。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基尼系数处在0.3以下,80年代中期以后超过0.3以上,1990年代初在0.37左右,1990年代中期以后上升至0.40以上。

    二、所有制结构演变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互动性分析

    1、所有制改革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1)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所有制改革对农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起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所有制改革在农村的实施,这一时期农村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中的大量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农民收入差距逐渐由有限的家庭经营收入差距转向收入差别更大的非农收入差别,这是造成同一地区内农户收入水平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快速上升到1990年的0.31。

    (2)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与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比重、就业状况以及工资水平相关联。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有经济占总人口就业比重迅速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开始上升,城镇居民就业领域从过去的单一的公有制扩展到非公有制领域。从1978到2002年间,国有经济就业人数7451万下降到7163万人,由78%下降至29%;集体经济就业人数由2048万人下降至1122万人,由22%下降为4.5%。其它经济就业人数从无到有,2002年就业人数为16495万人,就业份额达到66.5%。从我国和各转型国家情况看,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1978-2002各所有制单位的工资性收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平均工资增长最为迅速,集体经济增长比较缓慢。1978年城镇职工国有单位工资为644元,集体单位为506元。2002年,城镇职工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为14577元,集体单位平均为8678元,其它经济从无到有,平均工资14574元。

    (3)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所有制改革在农村和城镇的进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总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具体来说,从1978年到1984年,农村的价格改革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从1984年到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非国有经济的较快发展(同国有经济相比),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从1994年到1997年,国家采取了一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同农业相比)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从1997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并达到新的高点。

    (4)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在我国,各地区由于资源环境和历史因素等影响,居民收入一直存在差距,区域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所有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是由沿海向内地、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拉开,改革进程上的快慢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沿海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它们吸纳就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改变了居民的收入比重,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农村和城市东中西部的差距日益扩大,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改革由沿海向内地横向推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自由度加强,缩小了区域之间改革速度的差距,使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别和收入差距缩小。

    (5)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居民的行业收入差距。在我国,不同的行业所属的所有制不同,由于行业性质不同,它的产权性质、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导致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工资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是一些垄断行业和投机性行业,如国有垄断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而农、林、牧、渔业的工资水平一直都在低位徘徊,增长率也最低。这些收入最高的于国有垄断行业职工工资一直居高不下,加之公有制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都在飞速发展,这导致城镇居民收入继续扩大。

    2、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拉大也促进所有制改革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与我们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为了缩小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政府加大力度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改革。针对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政府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计划”,希望能平衡区域发展。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政府切实提出处理好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政府放宽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门槛性限制,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无不证明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将逐渐带动政府日益完善我国所有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

    三、实现所有制演变与收入差距变动良性互动的建议

    1、政府在所有制改革中要采用均衡政策

    在所有制改革中要注意农村和城市、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之间改革的进程。既要重视城市的改革,也要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农村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避免由于产权不清而打击农民工作的积极性。在城市中要发展非公有制,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妥善安置好下岗工人的生活问题,推进企业向混合所有制发展。此外,要加快改革向各个地区开展,避免由于渐进式的改革带来地区间发展水平的落差,从而造成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

    2、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节,制定具体的调节政策和相应的辅助政策

    (1)税收制度。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开征遗产税、赋予税、消费税等税种,并加大对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一方面结构调整使下岗人员增多,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下降,导致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增多。要坚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制定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实行先富带动后富,东部发达地区应在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源上给予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援助。国家应在信贷、税收上给予这些落后地区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人才。

    (4)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坚持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的负担,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建立粮食储备调节制度。要充分考虑农业等弱质行业和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化障碍利益保护问题。加速城镇化进程,解除劳动力流动障碍。改变农村城市非工资性待遇的差别,增加农村的各项福利补贴。

    相关热词搜索: 关联性 所有制 演进 收入分配 差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