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主流还是非主流

    时间:2021-04-21 07:50: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政治经济学课程融专业知识与方法教育、批判思维教育和人文道德教育于一体,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对于保证和提升经济学相关专业培养质量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体系中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推进多方参与的教学改革,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多重价值才能更加凸显出来。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多重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127-03

    一、引論

    “政治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面向经济学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课程相比较,政治经济学现今多被视为一门“软课”——在经济学本科教学当前普遍强调和重视数理分析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学似乎已成为一门要求不高、用处不大、老套陈旧的“非主流”课程。在很多高校,虽然政治经济学仍被列为专业必修课,但其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已渐趋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如大幅压缩课时量)。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它是主流课程还是非主流课程?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讨论,以期有助于深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价值的认知与把握。

    二、何谓“政治经济学”

    望文生义地看,政治经济学很容易被理解为“政治+经济学”,因此学生在刚刚接触到这门课程时,甚至会将其误解为一门政治课。但考证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一种旧称,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出版《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该书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蒙克莱田在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广泛涉及近代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因此可以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是一本早期的经济学专书。而事实上,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都被约定俗成的称为“政治经济学”,以至于现在人们将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也大都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如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小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当然,本文所讨论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不会涉及以上诸多经济学家及其经济学著作,而是有所特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以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典型案例,分析和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历史实践和发展演变。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还可详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及其历史实践”。由此看来,政治经济学是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择取的一个流派并加以系统讲解、拓展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按照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政治经济学”至少与另外两门西方经济学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处于并列的位置。原因在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同样也是介绍和研讨西方经济理论史中的两个流派,即由马歇尔开创的微观分析流派和以新古典综合为代表的宏观分析流派。那么,相较于后两者,“政治经济学”课程有何独特的价值呢?

    三、历史、批判与人本

    政治经济学课程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首要差异在于前者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认识抱持一种历史演化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变”,即经济社会总处于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形态仅仅是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历史进步性,但更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终结历史,它势必在演化中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那么,从理论上该如何解释经济社会的运动性呢?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入了辩证唯物史观,即将生产力这一活跃的因子视为经济社会运动的原动力,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性解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人类经济社会形态的交替更迭与发展进步源于各经济社会形态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调适与变革。正是在这层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给予了辩证式的历史评估,即一方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又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而后者,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于其他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批判性特质。其内在理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劳动价值理论为逻辑起点,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内在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独特规律,并科学地预见了一个替代性的新制度体系。透过经济事物揭示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又一独特价值。以对商品的分析为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商品非为简单一物,透过劳动与交换活动,商品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经济社会关系的具体呈现。进一步而言,商品本为人造之物,由于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造之物本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因此,商品作为人造之物本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制度。正是在这层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穿透了物的现象直指其背后更为本质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凸显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尤其强调只有人及其基本活动——劳动才是价值和财富创造的唯一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关注的终极目标是“人”以及人在具体社会制度中的相互关系、地位与生存状态。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具有了更为广义与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它容含了人文与道德关怀——在批判资本主义以“资”为本的制度之弊的基础上,描绘了一个以“人”为本,以分配公平、社会正义为本的人类发展进步的蓝图愿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经济观、历史观、哲学观与伦理观所指向的不仅仅是西方经济学所强调的经济理性,更有在制度和社会批判视角下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这说明,政治经济学课程所“有”的正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所“无”(虚无历史、虚无道德)的,这恰恰彰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独特价值。

    四、专业教育目标与政治经济学课程价值的内在契合

    掌握有效的专业分析方法、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教育共通的目标,经济学科各专业亦不在例外,而基于上文的分析与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在价值与上述目标是高度契合的。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历史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强调用动态、演化的历史观看待经济事物,强调将经济问题放在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加以客观和具体地考察。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在宏观层面,以历史演化观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界,培养学生以动态视角、开放眼光和宏大视野认知经济问题的能力。其次,历史方法强调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这就为评估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不仅在于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数理逻辑,更在于其是否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再次,历史方法注重将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嵌入历史的情势之中,而不是单一的逻辑推演,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所因素观察、认知经济社会能力,避免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做出简单化或偏狭的理解。总之,以历史方法分析经济问题会让认知主体具备宽宏的视野,审慎的态度,既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总结归纳基本规律,同时又不至在理论学习中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陷阱之中。我们知道,《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正是向当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理论发动的批判与挑战,它极大地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可以说,评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灵魂,无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失去了生命力,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精神融入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考、创新思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经济学专业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事实上,面对经济学各个流派繁杂多样的理论,学生若不加以辨析,不进行独立地审慎思考,并以批判的态度加以评判,往往会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面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盲目的跟从者,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批判精神则无创新力,在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在大学各种专业教育中,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看来,政治经济学课程为启发、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通过严谨的批判性思维开发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灌注了人文与道德关怀。人及其生存状态、劳动者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的核心关注,公平、正义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分析之中。相较于西方经济学所强调的经济理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强调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的统一——对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诉求集中地反映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之中,凸显了伦理面向是经济学核心的、不可放弃的重要维度。而这一点,正是当下经济学专业教育所普遍忽视的,在备受追捧的看似严密的数理分析背后,道德被虚无掉了。极具讽刺的是,培养道德无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既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又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终点——已为教育界广为诟病。必须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能也无法脱离社会科学最终的研究对象——人本身。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社会从“资本”向“人本”的历史转换真正使经济学回归于一个完整的、活泼泼的,既包含了经济理性亦包含了道德理性的人。照此看来,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深层次呈现出的人文与道德关怀正是经济学专业教育所不可获取的“维生素”,其所容含的“德育”价值恰恰契合了经济学专业教育正在失去但又是弥足珍贵的大根本。

    五、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从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考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融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方法教育、批判思维教育和人文道德教育于一体,对于保证和提升经济学专业培养质量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政治经济学不仅不应被边缘化,反而应更加予以重视,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其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主流位置。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重构教学体系,深挖课程内涵。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触及更深层次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这就需要考虑在广度和深度上重新构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从总体的教学目标到具体的教学时段和学时编订都需要进行精心规划。例如,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将政治经济学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讲授,同时适当延长课时量。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应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强化专业学习与研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多重内涵,在经济哲学层面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价值。事实上,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讲出这门课程的“真精神”。

    第二,强化教材建设。检索林林总总的各种政治经济学教材,会发现相较于一、二年级本科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理解能力,其内容讲解大都较为呆板、晦涩,缺乏生动的案例分析。如何既能讲出“真精神”,又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从教材体例到结构与内容安排再到具体的语言表达都需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展开周密地设计,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三,以多种形式强化课程考核。学生现在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可以借助“突击复习+简单记忆”的学习模式就能顺利通过考核的课程。但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经济学课程内涵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仅仅通过卷面考试的形式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能适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潜能。因此,在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中需充分认识到以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倒逼”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灵活多样的考核设计,通过多种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全面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式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拓展了课程教学的边界与内涵。信息化技术为政治经济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快速获取课程拓展信息、实时互动研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样化课程考核这些过去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手段、目标和效果如今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得以实现。因此,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应放在与教材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总之,政治经济学容含着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程无可替代的多重价值,它们与专业教学目标有着高度的契合,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占据主流与核心地位,只有不断推进多方參与的教学改革,其功能与价值才能更加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2]逄锦聚,等.政治经济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逄锦聚,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缐文.方法与史实的契合:经济史教学多重价值探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

    相关热词搜索: 非主流 主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