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史前期”放映业难以形成之初考

    时间:2020-03-30 07:57: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自从1896年电影传人中国,中国便开始有了电影活动。而中国电影的历史并不是从这开始的,中国电影的真正开始是从1905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馆长任庆泰为庆祝当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六十大寿而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开始的。根据郦苏元、胡菊彬等史家对中国无声电影史的分期。我们把这以前的十年即1896年—1905年的这一段时期称为中国电影的“史前期”。中国电影史料显示,在这十年期间,中国先有了电影放映的历史,但放映事业几乎都是外国人创办的,放映的都是外国人摄制的影片,直到1903年才有一位叫林祝三的中国人来放映外国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十年“史前期”,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放映业。就其原因。这跟电影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第一、科学技术是电影赖依生存发展的技术条件。

    从电影的发明到正式诞生的历程看。电影的产生是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晶,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科技新成果,是一门技术。从电影胶片、电影摄影机到电影放映机以及胶片的冲印设备等的发明和进一步改进完善,样样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电影放映作为电影活动的一个环节,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然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生产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电影在这种情况下传入中国,要在中国生存发展下去。谈何容易。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影生存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当然,这不排除外来科学技术的进入带来电影的发展的可能。纵观“史前期”的十年电影史,恰恰是外来科技的进入带来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当时的电影业,不管是摄制或放映。都是外国人创办的,他们几乎控制着整个中国的电影事业。只有极少数的一两个中国人从事电影的出租和放映,而他们的影片都是外国人摄制的。放映设备也是从外国带回来的。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其低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摄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影片来,当然更无法生产出电影设备和电影胶片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电影放映只能靠外国片源为继”,又如何能形成中国自己的电影放映业?

    第二、社会经济实力是电影赣依生存发展的经济条件。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商品,是供人们消费(观看)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既然是商品,那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经济属性。电影要生存要发展,就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离开了经济,电影将寸步难行,甚至也产生不了电影,经济对电影来说就如同人体的血液。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实力决定着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有了经济,有了钱,我们可以生产、购买电影所需的所有设备和原材料,哪怕电影对我们来说是舶来品,我们可以买别人的,买外国的,甚至我们也可以搞自己的电影发明研究,拍自己的电影,放自己的电影,形成自己的电影业以及电影工业。然而,十年“史前期”的中国,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和掠夺,社会经济实力十分赢弱,外国列强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电影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国家、民族、社会团体组织乃至个人根本没能力来扶持和发展电影。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电影事业是难产的。外国人控制着中国的电影事业,外国电影独霸天下。在这十年期间,因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为没有钱,中国就只有可怜的电影放映的历史,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放映业,更别说电影制片业了。而美国早期电影放映业几乎都是在美国大财团的支持下形成和繁荣起来的,以致才有了后来美国电影的飞速发展,迅速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

    第三、社会历史人文环境是电影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

    十九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遭受着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屈辱和掠夺,而一部分有先见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思想和治国之策。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1896年。电影传入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观众以及电影的经营者和统治当局对电影都抱有各种不同的心态。但总的来说,人们对电影还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那时的电影还是一种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属于戏法、杂耍之类的洋玩意儿。观看电影,完全出于新鲜、好奇,因此有人称赞电影为“奇妙幻化,人物活动,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眉为之飞。色为之舞”。但也有不少人对电影抱有狐疑的态度。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初。电影在北京放映时,很多人都不敢去看,只有那些“好奇与胆壮之人略敢一观”。甚至有人因为当时放映的影片技术质量太差而出现的影片有时模糊不清使观众看后眼酸,认为是“西人收集人眼精华之法,常观之必至于盲……力劝不可再看”。更有甚者乃是统治阶层,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英国公使进献的电影在放映途中发生爆炸,慈禧认为不吉利,遂下令不得在宫中再放电影。大多数上层人士对电影不屑一顾,认为那只是下流社会低级趣味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影片的内容如《左右亲嘴》、《水池嬉戏》、《扑地寻欢》等,更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悖,为当时中国的民俗所不容,大有伤风败俗之感。于是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便制订一系列条规来规限着电影的广泛传播。很显然,在当时这样一个弥漫着封建愚昧气息。文化贫困,对于世界现代科技,现代文明几乎一无所知的国家里,电影这种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能有一个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吗?即使是外国的电影,生存也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中国。对于电影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又怎能形成自己的电影放映业乃至电影业?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制约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的。由于社会历史人文的影响,导致中国电影经过了漫长的十年“史前期”的酝酿,才有了第一部真正中国意义上的电影《定军山》。

    综上所述,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极度落后,现代文化十分贫乏,而且发展也极不平衡,人们沉浸于封建迷信当中,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作为外来的新生事物——电影。十年“史前期”,未能形成中国自己的电影业,只有放映的历史,没有放映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这也符合新生事物传播的普遍规律。正如著名电影史家李少白先生说过:“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封建的、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决定了中国的电影历史只能从外国人到中国来进行电影活动开始,这是可悲的,但却无法避免,这就是历史。”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中国电影放映业迟迟未能形成,这给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兴起,同时也延缓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由于电影放映业不够发达,中国电影工业至今未能成型。“史前期”放映业难以形成之初考

    自从1896年电影传人中国,中国便开始有了电影活动。而中国电影的历史并不是从这开始的,中国电影的真正开始是从1905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馆长任庆泰为庆祝当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六十大寿而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开始的。根据郦苏元、胡菊彬等史家对中国无声电影史的分期。我们把这以前的十年即1896年—1905年的这一段时期称为中国电影的“史前期”。中国电影史料显示,在这十年期间,中国先有了电影放映的历史,但放映事业几乎都是外国人创办的,放映的都是外国人摄制的影片,直到1903年才有一位叫林祝三的中国人来放映外国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十年“史前期”,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放映业。就其原因。这跟电影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第一、科学技术是电影赖依生存发展的技术条件。

    从电影的发明到正式诞生的历程看。电影的产生是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晶,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科技新成果,是一门技术。从电影胶片、电影摄影机到电影放映机以及胶片的冲印设备等的发明和进一步改进完善,样样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电影放映作为电影活动的一个环节,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然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生产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电影在这种情况下传入中国,要在中国生存发展下去。谈何容易。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影生存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当然,这不排除外来科学技术的进入带来电影的发展的可能。纵观“史前期”的十年电影史,恰恰是外来科技的进入带来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当时的电影业,不管是摄制或放映。都是外国人创办的,他们几乎控制着整个中国的电影事业。只有极少数的一两个中国人从事电影的出租和放映,而他们的影片都是外国人摄制的。放映设备也是从外国带回来的。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其低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摄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影片来,当然更无法生产出电影设备和电影胶片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电影放映只能靠外国片源为继”,又如何能形成中国自己的电影放映业?

    第二、社会经济实力是电影赣依生存发展的经济条件。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商品,是供人们消费(观看)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既然是商品,那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经济属性。电影要生存要发展,就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离开了经济,电影将寸步难行,甚至也产生不了电影,经济对电影来说就如同人体的血液。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实力决定着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有了经济,有了钱,我们可以生产、购买电影所需的所有设备和原材料,哪怕电影对我们来说是舶来品,我们可以买别人的,买外国的,甚至我们也可以搞自己的电影发明研究,拍自己的电影,放自己的电影,形成自己的电影业以及电影工业。然而,十年“史前期”的中国,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和掠夺,社会经济实力十分赢弱,外国列强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电影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国家、民族、社会团体组织乃至个人根本没能力来扶持和发展电影。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电影事业是难产的。外国人控制着中国的电影事业,外国电影独霸天下。在这十年期间,因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为没有钱,中国就只有可怜的电影放映的历史,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放映业,更别说电影制片业了。而美国早期电影放映业几乎都是在美国大财团的支持下形成和繁荣起来的,以致才有了后来美国电影的飞速发展,迅速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

    第三、社会历史人文环境是电影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

    十九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遭受着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屈辱和掠夺,而一部分有先见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思想和治国之策。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1896年。电影传入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观众以及电影的经营者和统治当局对电影都抱有各种不同的心态。但总的来说,人们对电影还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那时的电影还是一种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属于戏法、杂耍之类的洋玩意儿。观看电影,完全出于新鲜、好奇,因此有人称赞电影为“奇妙幻化,人物活动,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眉为之飞。色为之舞”。但也有不少人对电影抱有狐疑的态度。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初。电影在北京放映时,很多人都不敢去看,只有那些“好奇与胆壮之人略敢一观”。甚至有人因为当时放映的影片技术质量太差而出现的影片有时模糊不清使观众看后眼酸,认为是“西人收集人眼精华之法,常观之必至于盲……力劝不可再看”。更有甚者乃是统治阶层,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英国公使进献的电影在放映途中发生爆炸,慈禧认为不吉利,遂下令不得在宫中再放电影。大多数上层人士对电影不屑一顾,认为那只是下流社会低级趣味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影片的内容如《左右亲嘴》、《水池嬉戏》、《扑地寻欢》等,更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悖,为当时中国的民俗所不容,大有伤风败俗之感。于是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便制订一系列条规来规限着电影的广泛传播。很显然,在当时这样一个弥漫着封建愚昧气息。文化贫困,对于世界现代科技,现代文明几乎一无所知的国家里,电影这种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能有一个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吗?即使是外国的电影,生存也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中国。对于电影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又怎能形成自己的电影放映业乃至电影业?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制约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的。由于社会历史人文的影响,导致中国电影经过了漫长的十年“史前期”的酝酿,才有了第一部真正中国意义上的电影《定军山》。

    综上所述,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极度落后,现代文化十分贫乏,而且发展也极不平衡,人们沉浸于封建迷信当中,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作为外来的新生事物——电影。十年“史前期”,未能形成中国自己的电影业,只有放映的历史,没有放映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这也符合新生事物传播的普遍规律。正如著名电影史家李少白先生说过:“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封建的、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决定了中国的电影历史只能从外国人到中国来进行电影活动开始,这是可悲的,但却无法避免,这就是历史。”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中国电影放映业迟迟未能形成,这给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兴起,同时也延缓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由于电影放映业不够发达,中国电影工业至今未能成型。

    相关热词搜索: 史前 之初 放映 难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