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黑夜开始,到白昼结束

    时间:2020-04-26 07:59: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我慢慢相信,一个优秀作家,必定是成熟、温和,没有偏见且至死葆有童真之心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某些非文学因素持有不宽容的态度,时至今日,我切实体验到温和、公正等修养对一个写作者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种品质和操守,更是一种境界。就像所有的艺术最终需要强大的思想支撑一样,这种境界也是必要的修为。一个写作者,不仅仅是发现和表达什么,更在于他发现和表达事物的深度。

    从2009年3月以后,我基本远离了散文,尤其是失去了对散文文体的观察与言说的热情。早在2005年,我就曾断言:散文必将舍弃抒情与艺术层面的纯粹书写,纪实和另类的现实体验与简朴表达会获得推崇,虽然只是方法和形式上的推崇,但这个断言还是转眼间就应验了。也许,这是一种潮流,类极则反,盈则亏之。不管如何去“做”散文,如何“潮流”,包容且公正地去对待,哪怕是当一个不怎么上心的“看客”,也是很好的。在当下,散文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体,具备扩张性、颠覆性应是主流方向。每一种坚守和实践,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批评家缺乏犀利与精到的言说,散文家更少严肃、独到的自省性。我以为,当下散文的病症主要有五个方面:1.缺乏对自身生存和精神困境深究的勇气;2.缺乏对时代发言的思想能力;3.缺乏对真实乃至真相的观照与剖析力度;4.缺乏安静的素质;5.缺乏自由之精神,独立之实验。

    这几个方面的散文写作“症候”,此处限于篇幅,无法一一细说。相对于具体的文本,比如手头的散文集《慢生活》,因一位相交多年、待我甚厚的文学兄长“授命”,况且他推荐的人乃是近年来在散文写作上有些许特立独行意味的李家淳先生。从前,我以为文学编辑这活儿简单,现在忝列其中,方知每位编辑都希望读到好作品,也对确有才华和潜力的作者有扶持之心。基于这些原因,我愿意就散文写作再说几句话。

    多年前,我只是看到过家淳的名字,对其作品极少阅读。据另一位编辑朋友说,家淳原籍江西,现在广东生活。这种迁徙的状态,我个人深有感触。尽管,大地上我们可以无所不去,无所不可爱,但作为微弱的个体,在任何一处都可能是艰难的。也据朋友说,家淳白昼工作,借以安身立命;夜里,不管多晚和多累,都要挑灯夜读,秉笔书写。这样的一种写作虔诚,在文学圈内,应当是鲜见的了;且家淳这些年来散文创作逐渐进步,不断有作品见诸众所熟知的报刊,这本身就是一种证实。

    所有的写作都是双重甚至多重的,写作者将一个“我”分解成两个甚至更多的“我”,在创造,也在审视;在激励,也在批评。李家淳的散文写作,我以为具备了某种自我评判及思想意识。在阅读他大多篇幅不长的文字时候,我忽然觉得,以“从黑夜开始,白昼结束”为题进行解读和评判是合适的,其中也还包含了些许久违了的诗意,乃至与他人不同的创作姿态。他的散文写作,基本上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在现实中呈现究问,确定自我;二是在光阴中淘洗过往,温习人生;三是于纷扰之间检点内心,烛照世事。其文本特点,一个是静,沉下去,淘尽沧桑纷扰的“静”,甚至有些清冷的“静”,让人在阅读之间,有一种在炎热中向泉水下沉的感觉;另一个是实,不是笨拙的那种实,而是精神与内心的实诚。这部散文集里的文字,没有喧嚣与投机,也没有玄虚与造作。读者能够强烈感到,这是一个认真生活,认真作文,不对自身期望过高,更不妄自菲薄的扎实写作者。当文学创作与现实利益成为生死兄弟,甚或出现以经济养文、兴文之怪胎的当下,李家淳乃至如他一般的写作者如此坚守的写作姿态,更具有独立性与悲剧性。当然,我不是说文学创作必须抛弃物质层面的东西。关于写作,难的是在时代大潮中,始终保持自我的清醒,并在执着中抵达一种精神视野。我不知道李家淳乃至更多的朋友们有无此类感受,但这种感觉我如鲠在喉,难以描述。

    李家淳写他在广东的《慢生活》,在“隐蔽”的野地,面对自然及其形态的思考与表述,显出智慧,也透露性情;书法创作,也是文人们喜欢的一种方式,李家淳在其中的体味,可谓空旷而幽深,寄寓了个人的一种心境与思考。他写到自己“为一盏灯光赶路”的周末生活,夫妻相守,表面无奇,但两颗心里,却同时牵着在外的孩子。他写老家的物事,陈旧被新鲜包裹,光阴在大地乃至人群上的痕迹竟然如此繁复而深刻。他用文字呈现事物,抚摸过往,一方面试图证实消失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在体察人间沧桑之真味。这样的文字,我深为所动。在时间中,我们都是消失者。唯一不消失的,是深藏于肉体和灵魂的温暖和疼痛。在《蚂蚁》中,他写孩提时代对蚂蚁的观察,也对岳父母的生活状态作局部的还原,叙述行云流水,如空旷山岗上吹奏的一支柳笛,时而轻快,时而苦涩。《民间镜像》是一组岁月挽歌,其中写到母亲,乃至少时伙伴“小牛犊”、被人唤作“细苶俚”的智障者罗正权及其母亲老寡妇等,寥寥几笔,人物的命运形态跃然纸上,作者的怜悯之心也隐含其中。在《变迁记》、《尖锐的夏天》、《九月手记》等文字里,或是以侧身的姿态在光阴中探首循望,或是以某一种时段为切入口,作者呈现了个人于某事某刻的身心状态。《内心的秩序》、《六约笔记》中的部分篇章,是真的静了下来,似乎在内心开拓了一片虚空之境,清朗且沉郁。阅读后面的一些读书笔记,关于列维坦、关于朝潮等人的文字解读,我觉得,李家淳是深谙文字之道的,且用心去读大师和朋友作品的,也显示了李家淳对人事的真诚态度。从语言上考察,他的散文语言是诗性的,而不是诗意的,冷静且理性,不膨胀,不矫情。文中说“一生在与语言搏斗”的意思,我觉得此言不虚。到现在我还时常陷入语言的迷宫中冲突不止,有时候沮丧到底,有时候怀疑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李家淳的写作也是“低视”、“平视”的,不是俯视和仰望。读完这本散文集子,我感觉专注于自身乃至个人内心固然是一种方式和策略,但还远远不够。这个问题,不仅是李家淳的,也是几乎所有散文作家的难解病症。有时候,我们不是缺乏某种能力,而是缺乏独到识见,不是我们缺乏勇气,而是缺乏那种横刀立马的信心和野心。独善其身固然好,但文学始终有着扩张力,关注同类及其命运状态与关注大地物象变迁同等重要。目前,散文的扩张力与兼容性远没达到最佳状态,也没有超出人们的预期。

    写作其实就是在黑夜中动身,在黎明失散、失踪的一种求道式的精神活动。写作者将自己容身文字,在黑夜的照耀下,不是使得自己更黑,就是更亮。因此,李家淳这种起于黑夜、遁于白昼的散文写作,是值得尊敬的。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写下的文字也是。优秀的读者更重要的是看到文字的缺点,学习其中的优长。好在,在精神甚至个人的要求上,我和家淳先生似乎也有不少共同点。以此,我们可以共勉,可以在文字之路上,手持烛火,往前走。所有的目的,只是想要自己走得更深些,更远些,深到梦里面,远到无人的旷野。

    相关热词搜索: 白昼 黑夜 结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