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重温那些可圈可点的改革开放“第一”故事(一)

    时间:2020-11-19 10:36: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腾飞的起点。1978年12月,寒冬中透露暖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如春风般吹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创举,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期间,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以“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超乎想象的勇气和速度奋勇前行,各行各业奋发图强、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尤其是那些率先冒风险、历磨难为后来者趟出一条条血路的“第一”人与事),创造出一个个前所未有 “中国奇迹”的诸多“第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及丰厚红利,惠及的不止是每个中国社会群体、每个炎黄子孙,还遍及全球公民。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望那些“第一个敢吃螃蟹”、敢闯敢干勇立改革开放潮头搏击风浪的人与事,每个中国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是感慨,更是感激。抚今追昔,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等冲破思想藩篱的气魄所折服,无法不对在改革开放之初一马当先奋勇趟路的前辈们满怀崇敬之情,更不能不为这不胜枚举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从某个重要侧面折射出的改革开放历史轨迹与巨大成就而自豪点赞!

    率先实行“大包干”的改革第一村

    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在当时的政策下,农民到地里去,不管怎么干活结果都一样,就是不够吃,国家供应又不够,只能去讨饭。

    这年的一天冬夜,为了不再挨饿和讨饭,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凤阳县东部小岗村的一间茅草房内,18名庄稼汉以家人“托孤 ”的方式,聚在一起商量怎么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切身大事,最终决定秘密把分田到组改为分田到户,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实施农业“大包干”,并且冒险而庄重地一个个在土地承包责任书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手印。他们是: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琪、严国品、关友生、关友章、关友江、韩国云。

    纸包不住火。这一秘密很快就被公社知道了。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和粮农贷款都不给了。这18位庄稼汉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他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渡过了难关。

    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迎来大丰收,一年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 5 年的总和。1979 年春节,村民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这丰收年一举結束了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这种做法很快得到县委领导的支持。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到小岗村考察,看到有这么多粮食、农民种地有这么大积极性时感到很自豪,“大包干”获得他的力挺。1979 年 3 月 16 日,针对《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甘肃省一位干部来信,万里说:“是或非,只能从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衡量,靠时间来检验……”3 月 19 日又在《让农民、集体、国家都增加收入就是好办法》的谈话中指出:“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干,后年还可以干……”

    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978年凤阳县产粮2.9亿斤,1981年达到6.4亿斤。图为凤阳农民在打花鼓庆丰收。

    1980年9月14日,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会议争论很大,发生了“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邓小平力排众议,力倡改革,终于在中央委托国家农委由杜润生领导起草的代拟稿基础上形成共识。27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这种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尽管还只是依存于社会主义,可是“双包到户”终在中央文件上列上了一个户头。

    1981年8月19日,国家农委召开会议为中央起草文件。时任安徽省长王郁昭应邀参加。在讨论文件框架时他再次要求为大包干报个全国户口。1982年开始,中共中央连续5年每年都发一个有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终于率先在农村突破。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到1983年,全国大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到了95%以上。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强调把家庭承包制“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1993年3月,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决议,把家庭承包制正式载入我国《宪法》。

    足见,小岗村18位庄稼汉作出在当时有坐牢危险的大胆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这激情澎湃中不乏一丝胆战心惊的18 个鲜红手印的冒险尝试,却在无意间史诗般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催生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发端。这18双长满老茧的大手,以极大的勇气举起了挑战人民公社僵化体制的大旗、让8亿农民看到了希望。这一伟大创举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 可圈可点 重温 改革开放 故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