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穷人教育学”:维护教育公平的良方

    时间:2020-03-12 07:55: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教育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倾向使教育成本,特别是高等教育成本越来越成为一般百姓的沉重负担。以下几个数据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就在今年9月6日,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表示,中国目前各类学校的2.4亿在校生中,约有1/5的学生在求学路上遇到经济困难。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吴明熹在《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北师大农村学生比例由1998年的30.9%下降到了2002年的22.3%。我国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疯狂上涨了25倍,我国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超万元,相当于日本大学生的3倍,名列全球前茅。与此同时,高中教育的乱收费、择校等现象也不断叩击着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将面临辍学的危险,而即使对于中间阶层,子女的受教育费用也是家庭支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穷人教育学”便是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围绕教育公平问题而提出的。温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以最深切的人文关怀,着力解决贫困学生的受教育问题,无论在社会学上、经济学上,还是在社会的教育实践中,都闪耀着亲民爱民的光辉。

    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按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多少的差异分成若干社会身份群体,即阶层。同一阶层的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同时,教育的复制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对现有阶层的复制,使各阶层的后代复制目前的阶层状况。仅从我国的状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促进寒门子弟向上层流动之外,也确实复制着目前的阶层。在高等学校中,贫困家庭子女比例不断减少的现象便可从一定程度上印证教育的复制功能。教育促进下层的人向上层流动的功能使社会阶层的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保障教育的公平,从而促进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这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种良性的流动。而其复制功能阻碍了这种流动,破坏了教育的公平,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是需要我们尽力避免的。教育复制的不良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改变贫困学生的受教育状况,那么目前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将会被复制到后代,社会的良性流动将会大大减少,从而严重阻碍社会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公平的一个要义在于教育公平。总理的讲话也说得十分明白: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为了扩大内需更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教育越来越被当做一项产业来办。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私人物品性质的突出。教育在没有干预的条件下是最纯粹的私人物品,它具有十分明显的排他性和很高的边际成本。但近几百年来的普及公共教育的运动使教育成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成本常常是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而且国家承担了绝大部分,这时,公共教育便基本不再具有排他性。虽然边际成本依然很高,但其中的一大部分已是由国家而不是私人支付了,这是符合国计民生的潮流。国家为教育的投入不仅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最近几年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的转变使学费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以致教育又有恢复成为私人物品的倾向。“穷人教育学”将目光投向占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下层的人民,力图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穷人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实现,便需要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使教育成为完全的公共物品。

    与“穷人教育学”相对的没有明文提过的“富人教育学”,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提供给有支付能力的较高阶层,而不考虑贫困人群的需要。这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其实从大局来说,也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优质教育资源只有提供给有能力接受它的人,才能使知识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才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仅向富人提供优质教育必然侵害穷人的权利,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受教育权,此时大量贫困学生的潜能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的资源配置将是缺乏效率的。

    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进入高等教育本身的机会成本就是非常高的,很多家庭不得不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自身的长远发展,以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而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即使有的家庭能够负担这些学费,在机会成本的压力下,很可能会导致更多学生倾向于提早结束学业,而不是选择继续深造,这显然于国于家都是不利的。

    近代以来,国内外不少人对“穷人教育学”做过艰苦的实践。他们没有提出这一概念,然而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穷人教育学”的思想。美国的贺拉斯·曼和亨利·巴纳德都在自己的行政岗位上兢兢业业地推行公共免费教育的主张,不惜以政府高官的身份亲自发表演说,到本州各地巡视公共教育的实施情况,以自己的资产创办宣传刊物以致自己一贫如洗……他们的努力最终影响美国建立起了免费的公共教育。在瑞士的新庄,裴斯泰洛齐为贫苦儿童的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受到赫尔巴特等人的推崇,最终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风靡了整个欧洲;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牺牲精神:“在饥饿时,我把面包分给他们,我自己像一个穷人一样来生活,以便教会穷人来过人应当过的生活”。他要“在贫困中教育穷人”。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投身于乡村教育实验,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的“愚、穷、弱、私”四端,他甚至提出“博士下乡”,并且身先士卒,举家迁往农村。以上四位教育家,连同更多没有列举到的教育家,他们是我们当代提倡穷人教育时应当首先歌颂的榜样。教育并不完全是商品,有一种比经济规律原理伟大的力量在推动着它造福一切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我认为免费师范生便是对“穷人教育学”在制度上的一种大胆实践和尝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存在结构性的短缺,大城市的教师供过于求,而偏远乡村却常常无人问津。我在《中国教师》杂志勤工助学期间,接触到无数描述山村教师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文章。我们的穷人太需要教育了,而我们给予穷人的教育太少了。实践“穷人教育学”,要面对当前流行的贫困学生出自农村,求学后却一心要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的趋势。应该让当代青年真正具有回到农村、服务三农、服务家乡的意识,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免费师范生的提出为穷困学生提供了一条廉价的高等教育之路,也为贫困地区补充了新鲜而优质的血液。对贫困学生来说,免费师范生教育使他们可以以微乎其微的成本升入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深造,他们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对贫困地区来说,大批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培养的优质教师直接到基层任教,无疑会大幅提升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贫困地区儿童享受优质初等教育的权利也可以得到保障。因此,这个良性的、双赢的体制有可能真正体现“穷人教育学”的内涵,从而保障教育的公平,维护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但是,同样应当看到,免费师范生有可能带来教育双轨性的问题,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必须力避的。双轨性的意思即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有可能造成贫困学生倾向于选择免费师范生而放弃普通高等教育。这样一来,免费师范生就起到了根据社会分层对学生进行分流的作用,那么新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就出现了。其实,对于贫困学生来说,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是一种出路,但不是唯一的。他们仍然有权利选择就读于普通的重点大学。但普通教育的费用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完善的支持计划,完善奖助学金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使不愿当教师的寒门优秀子弟不至于因为贫困而被迫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或辍学。对于有能力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应当将免费师范生教育看做是穷人的“专利”,只要他们有志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们也完全可以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另外,从制度层面上讲,对免费师范生应做到全程的关怀,不只是在他们就学期间提供优惠,更应该在就业过程中为他们提供较好的条件,关注他们的生活和专业发展,使免费师范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职业,使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够安于自己的工作并不断获得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让服务农村与自身发展成为一个统一体。

    温总理从“穷人经济学”到“穷人教育学”的思路,反映了政府对社会公平的关注面的扩大。但是,我们不仅仅需要穷人的教育学和经济学,我们更应该有穷人的医疗学、住房学……党和政府应该为这些热点公共问题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既要保证效率的提高与利润的最大化,也要保障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我想以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一句话结束本文的探讨,希望对应该了解“穷人教育学”的人起到振聋发聩的目的:少一点“富人教育学”的意识,多一些“穷人教育学”的情怀;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少评一些星级学校,多看一些薄弱学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良方 教育学 穷人 公平 维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