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何思源的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0-03-12 07:57: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何思源创造性地将发展义务教育与救亡运动相结合,认为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延续民族的共同生存、在于培养儿童的国家观念、在于养成学生的生产意识;主张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相统一,为此应该充分发挥小学教师在民众健康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最终将学校教育变为社会改造的中心,实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三者合一。何思源的义务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何思源;义务教育;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20世纪之初,在科举制度走向穷途末路、学堂教育方兴未艾之际,“义务教育思想作为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被引入中国。”①1904年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理念,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壬子学制》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还没有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没有具备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②,义务教育仅限于学理上的论证和政策上的规定,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认为“复兴民族最基本之工作,无过于义务教育者”③,开始大力推行义务教育。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召集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厉行国民义务教育。同年6月,何思源被任命为山东省教育厅长,从此执掌山东教育达14年之久。在任期间,何思源在大力发展山东基础教育的同时,对义务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形成了关于义务教育的系统理论。

    一、义务教育的实施目的

    (一)义务教育是为了延续民族的共同生存

    何思源认为,由于时代不同了,现在“社会的斗争都是团体的活动,只站在个人的立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整个民族有出路,个人才有出路;必须整个民族生存,个人才能生存。个人要在整个民族中找出路求生存。”所以,“我们办教育的主旨不仅在多设学校,是要根据大家的需要,求共同的生存。”④由于日本的肆意侵略,国家领土已不复完整,局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大权已操诸他人,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既然生为中国人,更不幸生而为现代的中国人,必须求整个民族之生存。”“民族的生存不是一人之责,这是民族与民族的斗争,必须各个青年觉悟才可。”而唤醒青年的觉悟又不是纯粹靠枪炮所能成功的,教育才是根本的办法,“因此,义务教育就是民族教育。这是我们现在办义务教育的最大目的。”④

    (二)义务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国家观念

    何思源认为,义务教育必须以培养儿童的国家观念为中心,而这种国家观念的培养应该从四个方面做起:第一,要注意个人生活。即养成清洁、整齐、简单、朴素的习惯,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这是为国家做事、为社会服务的基础。第二,要注意家庭生活。因为家庭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基础,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姊妹”,才能养成协作共事的习惯,才能实现国家的团结与民族的合作。第三,要注意社会生活。“现在社会上派别分歧,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倾轧,推其缘故,即由于不能合作。”④由于中国人不善合作,常常发生内乱,把一切的精力和金钱都耗费在国内的互相残杀上,不仅被外国人讥为一盘散沙,而且为其所乘,受其欺侮。所以,为求民族的生存,义务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合作意识。第四,要注意民族生活。“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要从个人与个人之合作起”,“其次与父母兄弟合作,再其次与社会合作,最后才能达到民族生存。”④所以,义务教育也就是锻炼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教育。

    (三)义务教育是为了养成学生的生产意识

    何思源指出:“在中国,自来求学都讲究治人之术,都是准备学而优则仕的。”④这种读书为做官的观念,一直到现在,犹遗毒未尽。但做官必须有文凭,学生“入学校的心理,是为的得文凭,能升学,最好是快

    得文凭,快能升学。把学校变成贩卖讲义的市场。”⑤所以,传统的士大夫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纸面教育或求官教育,只不过由于过去的教育是限制性教育,受教育的人很少,“所以士大夫教育还不至于发生如何大的恶果。”⑤但现在提倡普及教育,中小学生仅以山东而论就有150多万,如果有机会,都想升大学,都想去做官,必然要互相排挤,互相倾轧,从而导致党派对立,纷争不已,“中国二十余年来之国内战争即由此而生。”⑤所以,要挽救中国的破产,必须反对这种求官教育而提倡生产教育。在何思源看来,“现在的义务教育之训练即在培养生产意识,现在的义务教育就是生产意识的教育,也就是求生教育。”④

    二、义务教育的实施途径

    何思源认为,学校教育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我们在学校里教给学生的是如此,家庭里的父母,社会上的亲戚朋友所影响反如彼,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教育哪能有效果?”④所以,要实施义务教育,仅仅发展学校教育还不够,还必须大力改造社会环境,发展民众教育。为此,何思源提出,要“扩充民众教育,力谋学校与民众教育之联络,并利用学校之设备,以便普及民众教育。”⑥学校必须成为民众教育的中心,小学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乡村民众的老师,具体而言,他们要承担如下责任:

    (一)小学教师有指导民众健康生活的责任

    何思源认为,卫生知识的宣传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身体衰弱、非死即病,学问再大也于社会无补。为此,他在《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教育行政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锻炼国民体格——鼓励运动,提倡卫生,发扬国技,实施军事训练。”⑥而作为农民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乡村小学里的教师,至少要拿出三个月的时间去和农民接触,了解农村的卫生状况和农民的健康需要,而不是急于先教农民识字。在何思源看来,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其领导者真正了解了农民们的实际需要,认识到农民“对于文字教育远不若实际生活问题之有兴趣。”⑦他们在“卫生方面的事业与成绩,也是有系统的,是不但科学化而且人道化。”⑧所以,何思源据此得出结论:“教育必须认清人民需要,然后方能发生作用,获得人民信仰。”④

    (二)小学教师有指导民众经济生活的责任

    何思源在《乡村教育之重要》一文中指出:“吾国北部农村,农人在秋收以后,均无所事事,终日袖手晒太阳。”⑨“小学教员应考察当地农副业,利用农作外的长时间向农民提倡副业”⑩,在农民认识到发展副业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兴趣之后,小学教师要乘机教给农民相关的经济常识,并借此开展识字活动,“使他们感觉到识字是帮助工作的,便利生活的,也就是教育是为生活的。这是小学教员教育经济合一的责任。”⑩

    (三)小学教师有指导民众政治生活的责任

    何思源根据其本人一贯倡导的求生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必须“从最下层做起,从农民子弟之初级教育和农间的民众教育做起,使儿童及一般成人对于教育另具一种‘求生’的观念,这是小学教员根本挽救教育破产的责任。”他还认为,作为求生教育最终的执行者和贯彻者,小学教师实际上“是作教育、经济、政治三者合一的工作”⑩,因为他们有知识,在农村中备受尊重,所以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指导农民的政治生活,给农民以切合实际的政治训练,“使他们感觉着政治便利他们的生活,政治性的教育是为求生的。这是小学教员教育政治合一的责任。”

    何思源最后指出:“小学教员在下层能对农民尽教育、政治、经济合一的责任,充分的把这种工作做到使学校成为社会的中心,不只农村经济可以发展,农民的知识可以增进,政治的基础可以稳固,并且还可以根本改革一般人对教育的观念,读书人不事生产,生产的人不必读书,便由此根本打破。”⑩由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得以形成,成功的义务教育得以实施,教育才算走上了正轨,中国才算有了出路。

    三、何思源义务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发展义务教育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

    何思源执掌山东教育之际,正是中日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之时,在严重外患的形势下,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断走向高涨,国内各派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乡村的发展”,(11)农民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何思源结合时代特点,从中国农村大国的实际出发,将发展义务教育与开展面向农民的社会教育相结合,希望通过对农民进行教育、经济和政治三位一体的综合指导,为义务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农村背景下发展义务教育的成功之路,为30年代山东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1923年,山东全省共有小学27 167所,在校学生76.648 6万人,(12)到了1936年,全省小学总数已达42 174所,在校学生190.186 8万人,专任教师73 864人,年经费962.717 8万元,(13)山东省的义务教育一时成为各省之冠,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省的国民素质,对于山东整个教育事业的近代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义务教育必须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肆意入侵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形势的急剧变化,要求义务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何思源站在延续整个民族生存的历史高度,将唤醒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觉和培养学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形成了义务教育即为民族教育的办学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爱国主义特色,赋予义务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虽然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但义务教育的爱国主义特色却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义务教育事业才能获得新的生机和新的发展。

    (三)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家,何思源深谙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了实施义务教育与改造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发挥小学教师在民众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外部环境,中小学生的成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亟待人们为基础教育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借鉴何思源三种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于办好义务教育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6.

    ②熊安明.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1.

    ③高叔平.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3.

    ④何思源.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和途径[J].基础教育,1936,(4).181.182.182.183.183.184.185.185.

    ⑤何思源.士大夫教育之恶果及教育改造途径[A].马亮宽.何思源文集:第二卷[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35.730.733.

    ⑥何思源.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教育行政纲要[A].马亮宽.何思源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53.748.

    ⑦巫宝三.“定县主义”论[J].独立评论,1934,(96).9.

    ⑧衡哲.定县农村中见到的平教会事业[J].独立评论,1933,(51).22.

    ⑨何思源.乡村教育之重要[A].马亮宽.何思源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60.

    ⑩何思源:什么是求生教育[A].马亮宽.何思源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67.768.767.768.

    (11)刘克辉.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07,(11).111.

    (12)孟令棠.民国时期山东的初等教育[A].山东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教育史志资料[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

    (13)各省实施义务教育概况[A].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G].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34.

    相关热词搜索: 义务教育 当代 思想 价值 何思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