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寻找晋商会馆

    时间:2020-04-18 07:57: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如果说,在中国商业和金融史上写下众多“第一”的晋商在明清叱咤商海500年的沉浮中为世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思和浓郁的传奇色彩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比晋商大院更具特色、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晋商会馆则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神奇魅力了。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讲起坐落在四川、河南、山东等地的山西会馆,当时,年幼的我只能把它当作故事来听。随着人们对晋商研究的深入和几部电视剧的烘托,如今,晋商及其有关的历史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前几年太原市的高档酒店中又出现了与240多年前苏州“全晋会馆”同名的精美建筑后,就更增添了我对晋商会馆探究的兴致。

    说起来也巧得很,去年夏天我有幸去上海出差,在与大家一同游览过周庄后,我决定从周庄直奔苏州,去圆已在我脑际萦绕很久的会馆探密之梦。

    寻 觅

    苏州是一座以园林著称的精美城市,早在20多年前,有“天堂”之誉的苏州园林就曾让我一饱眼福,铭刻于心。如今,当我再一次走进这座城市,却只想一心一意地寻觅“全晋会馆”。

    那天恰好是个周末,我到达车站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正赶上下大雨。鉴于一般单位休大礼拜的惯例,我马上给当地文物部门打电话,询问了“全晋会馆”的地址。在得知确切的方位后,我便急匆匆地寻找去会馆的车辆。几位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就连那些熟知城市地貌的公交司机也都一头雾水,好不容易才从一位蹬三轮车的老师傅那里打听到了去全晋会馆的路线。于是,我乘上这辆能穿越大街小巷的古老的交通工具,冒雨直奔目的地——苏州平江路中张家巷。

    尽管乘坐的三轮车三面遮雨,但密密麻麻的雨点儿还是从前方频频射进车内,敲打着我的衣服和面庞。蹬三轮的师傅倒不在乎,他一边快乐地拉动着车铃,一边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着全晋会馆的故事:“明清时期的晋商财雄天下,富甲一方,他们筹资在这里建的全晋会馆是当时苏州所有会馆中最为气派的,直至今日,会馆在苏州古老的建筑中依然算得上是最为精美的,只是如今的年轻人不太注意这些历史罢了……”

    从大街进入小巷后,便是光滑的石板路了。几经颠簸,三轮车便被前面的石拱桥挡住了去路,这里已是平江路了。三轮车师傅跳下座位告诉我说:“再拐一个弯,向前走一段路就可以看到‘中张家巷’了。”于是,我顺着他指点的方向走去。

    苏州的小巷,大都处于一条条河道的包围之中。穿梭在河与桥之间,我又一次领略到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进入中张家巷没几步,就看到一处开阔的大门前立着古老的旗杆,门前挂有“苏州市评弹博物馆”的牌匾,我想,这可能就是我要找的“全晋会馆”了。谁知上前一问,才知道全晋会馆还得往前走。走到门前立着刻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晋会馆”四个遒劲的魏体字的石碑时,我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全晋会馆,我终于找到你了!”此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

    我顾不上在门前细看,急急忙忙地找到馆长,当我向他说明来意后,馆长不仅特意为我延长了闭馆时间,而且还叫一位年轻的馆员为我当向导和解说。

    探 密

    融北方粗犷豪放风格与江南玲珑典雅特色于一体的全晋会馆,占地3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40平方米。整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部分。除东院仍被当地居民居住外,中部和西部在1986年已被改为中国第一座戏曲专业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2003年又成为中国昆曲博物馆。

    从前院的办公室穿过迂回的廊庑就进入会馆的正院了。这是一个由高架的精美戏楼、正厅大殿和两侧对称布局的二层看楼组合而成的规模宏阔的演艺场所。戏台坐北朝南,高出地面两米左右,台边宽6米,构成极为别致的36平方米、三面向的正方形戏台。

    戏台飞檐翘角、精致华美,顶上双凤朝阳,楼下二龙腾跃,金狮安蹲台柱,蝙蝠静伏檐壁。戏台的后边可同时容纳几班演出团体,台的两边有“出将”、“入相”场门,台中上方是高大的穹窿藻井,顶壁天花板上雕刻着的18条324只浮雕蝙蝠和18条306颗圆雕金黄云头相依相绕,向上堆迭盘旋于穹窿藻井之上,其造型在物理学上还具有扩音作用,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方形的戏台,圆形的穹顶,寓意着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其间演绎的就是天上人间的故事。

    戏台正对会馆的正厅,戏台的两侧相连着东西抚廊,称耳楼或厢座,为观众看戏的地方。由上下两层楼阁组成的耳楼内摆设着整齐的桌椅,人们可以推窗凭栏,边饮茶,边欣赏戏曲。由大殿、抚廊和戏台围成的院落正是一个观赏戏剧的理想空间。阔大的庭院内摆着数十个古香古色的圆桌圆凳,供那些愿意在室外听戏的观众入座。如果加上两厢的抚廊,可以容纳的观众相当可观。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之际,戏台两厢与庭院内人声鼎沸、灯火辉煌,可以想象出每当大戏开场时,那一阵阵锣鼓声、弦乐音与一片片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交相辉映,那是何等地壮观和激动人心!正如戏台廊柱上的楹联所描写的那样:“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横批:“普天同庆”。

    建筑是生命的表达方式,建筑与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晋中的晋商大院内大都设有戏台,如渠家、曹家等,但其规模与气势与全晋会馆的戏台相比却要逊色不少。建筑艺术和戏曲艺术都是建立于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生活,是人类借助于艺术形式的不同创造。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中,艺术作品都具有一种魅力永存的力量。从现存的建筑来看,最早的舞台建筑是从元代开始的。山西作为戏曲的故乡,至今在许多乡村仍保留着不同朝代、多种形式的戏台。

    戏曲是人性的演绎与舒张。老一辈人大都喜欢戏曲,尤其是农村人更是视戏如痴,这恐怕与当时单调乏味的精神生活有直接关系。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启儒将北京人看戏的场面与趣味演绎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便说明了戏曲对人生的影响力。就连我父亲那种嗜书如命、比较古板的书生,一说起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和晋剧名角丁果仙、郭兰英等人时,也都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记得小时候每到看戏时,父亲总要拉着我快步如飞地赶到剧场,当时父亲常去的剧场不是太原市五一广场南边的并州剧院,就是柳巷北口、南肖墙西头的和平剧院。入场前他早已把我要的零吃,如糖果、花生、瓜子买好,即便这样,面对剧院内人山人海、座无虚席的喧闹气氛和烟雾缭绕、灯光忽明忽暗的神秘环境,我却总也提不起兴致。大人们翘首期盼演员出场和观看演出时如醉如痴的专注神情总是让我大惑不解。既看不懂戏文又品不出戏味的我,只能凭借幻灯字幕一知半解地读着一两句戏曲中的对白。父亲给我买的平时看来那么诱人的小吃,此时对我来说全都索然无味。我不停地催促父亲回家,而父亲不是拽拽我的衣角,便是摸摸我的脑袋,让我急躁的心情平静下来,等大人们把戏看完再一同回家。尽管在戏园内的表现如此,但慈祥的父亲还是每次看戏都带我去,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父亲对我学习好的一种奖赏吧。

    大殿正厅现在是昆剧历史陈列室,气宇轩昂的大厅内由中央戏台、茶园书场和馆藏陈列三部分组成。戏台两侧是“盛世奏元音天下乐”、“兰苑飘幽香满廷芳”的楹联;戏台地面由红地毯铺就。厅内陈列着京昆堂名灯担、戏曲名人遗物及明清以来昆曲、弹词之善本、名家手折、木刻本、石印本、唱片图录等戏曲文物千余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昆曲和评弹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这里还经常组织大型戏曲、音乐、舞蹈专场演出及传统戏曲专题讲座。想当年,称雄商界500年、极尽奢华之晋商巨贾们的议事大厅,如今却成为苏州昆曲历史博物陈列馆,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步入西院,又是一番景象。

    这是一处由亭台楼阁、池塘假山、红枫芭蕉、茂林修竹组成的小巧而精致的园林。与许多晋商大院都配有后花园一样,站在全晋会馆西院的入口处眺望,但见婆娑舞动的翠竹、嶙峋奇崛的假山、风姿绰约的亭台在一泓碧水、一片绿荫的掩映下更显得扑朔迷离、动人心弦。幽深雅致的花园与气势恢宏的正院戏楼浑然一体,在正厅大气磅礴、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中又平添了无穷的雅致,融入苏州民居庭院布局的典雅和江南园林的风格,折射着其精明强悍、温文尔雅的儒商性格。

    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天刚亮,匆匆吃过早点后,我又急忙赶到全晋会馆,仔细端详起昨日未来得及细看的正门外观及门厅。

    会馆严密的铁栅栏门前,左右分别立着一尊石碑。一尊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立的重点文物保护石碑,另一尊为《全晋会馆重修记》碑文。碑文对全晋会馆的历史是这样介绍的:

    全晋会馆为清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山西旅苏商人所建。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后因修葺不继,渐趋破败。其正殿于一九七六年不慎焚毁,一九八三年十月竣工开放,共用壹佰贰拾万元。

    全晋会馆为苏州现存会馆建筑中较为完整的一处,其戏台尤称精美。一九六三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

    苏州市人民政府立

    为了拍摄会馆的全貌,我站在小巷的对面寻找角度。远远望去,全晋会馆如同宫殿、寺庙般雄阔华美、斑斓壮丽。从屋脊两端的吻兽(驱邪避凶)到起翘的屋角,从耸立的门柱和高大的门楼到讲究的门壁及门厅,处处流露着晋商的富有及“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萧何语)的设计思想。会馆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的: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暂住。晋商作为清代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建造于全国各地的会馆就更具备了“规模庞大、体制宏巨、精雕细刻、楼榭错落有致、亭台鳞次栉比”等古建筑群的特有风貌。与建造于北京、河南开封、洛阳等地的山西会馆相比,苏州的全晋会馆别具一格,更为独特。全晋会馆的主体建筑,分为正门、戏台、大殿三部分,处处显露着会馆的神韵。

    由三座黑漆大门组成的正门,门庭进深5间,两扇中门绘有工笔重彩门神画像。门厅轩梁上雕满了以关公为主的三国历史人物故事。门厅左右延伸着八字形的水磨青砖贴面墙,壁画中心雕着多种圆窗形砖刻,屋檐下的砖坊之上也镌刻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唐僧上西天取经”等历史人物故事。门厅两旁是古典式的吹鼓楼阁,吹鼓楼是迎宾和举行盛典时用的,当贵宾步入门厅之际,两厢楼上鼓乐齐鸣,迎接的人们侍立左右,以示欢迎和恭敬……

    遐 思

    为了弄清会馆在苏州这座繁华都市的整体状况,在苏州逗留的日子里,我常常在街头水巷徜徉。清晨,我曾目睹上海美院的教师在绿荫掩映、船头移动的小石桥旁进行水乡晨曦的油画写意;在江南风俗浓郁的平江路附近的几条小巷内,晨练的老人与卖早点的、赶菜市场的、开茶庄的、清淤河道的,共同绘就出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在与一位长者的交谈中,我得知除了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外,在苏州山塘街上还有包括绍兴会馆在内的其他会馆。于是,我又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又一次的寻觅。

    从平江路乘公交车半个多钟头就到了山塘街。穿过桥洞往前走不远,一条昔日曾经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市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小街紧靠着汩汩穿流的河道,河的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密密麻麻的人群,河中往来的船只与时隐时现的小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图。绍兴会馆、苏州商会博物馆就夹杂在卖工艺品和苏州特产的店铺的中间,为何不见晋商会馆?一位中年人告诉我,这条街道原来也有一家山西人开的会馆,后来这个地方成了一家企业的地盘,于是,会馆被拆除了。

    从苏州回到太原后,我仔细查阅资料,得知,原全晋会馆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议建,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起,由山西81家寓苏银钱业客商集资白银1万余两作营造费用,乾隆三十年(1765年)兴土营造于阊门外山塘半塘桥旁,太平天国时遭受兵灾,破坏严重,又因铁路兴筑,声嚣嘈杂,遂于清末重建于新兴商业区观前街附近中张家巷。原来,山塘街上的那个被拆除的山西会馆可能就是全晋会馆的前身。

    会馆是历史的见证,是晋商留在中华大地上的瑰宝。在北京、洛阳、甘肃、成都、上海、苏杭……一座座三晋会馆(尽管各地名称不一,如全晋会馆、山陕会馆、山陕甘会馆、山西会馆等)如一颗颗明珠洒落在商都,它演绎着晋商历史上的辉煌,它展示着晋商开拓创新的气魄,它触摸着华夏历史的脉络,它唤醒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荣强盛的梦想。“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他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细节清晰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部散布在这些空间里。”作家、学者冯骥才通过艺术的眼光关于会馆如是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作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它代表的民族的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如是说。据统计,全国现存的晋商会馆有200余处,光是首都北京就有32处之多。

    在市场大潮波涛汹涌,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的今天,晋商的后代们又将如何呢?在苏州最繁华的街道观前街我又看到了晋商的后代——山西临县的一对农民夫妇在苏州闯天下,卖“手抓饼”。与这对年龄40岁左右的农民夫妻交谈,他们既豁达又开朗的神情与谈吐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说,如今,临县的农民闯天下的到处都有,光在苏州就有二三百人……

    临县,曾孕育出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美名的碛口古镇,过去,这里的晋商利用碛口水深平缓、舟楫往来之便利,创造出一曲曲让人欣慕的高亢的晋商交响曲。戏如人生。正如全晋会馆正厅上书写的楹联:

    生旦净末丑塑就忠佞贤顽相

    宫商角徴羽唱彻悲欢离合情

    (责编 卢成)

    相关热词搜索: 会馆 晋商 寻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