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挖掘教学立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1-02-05 07:54: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教学立意,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37-05

    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要有灵魂,这种灵魂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体现教学者的主观认识,贯穿于历史课堂始终的历史教学价值。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两课,按时间顺序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此段历史跨度60余年,且历史概念多,历史事件繁杂,教学难度大。笔者在单元教学时,注重挖掘教学立意,以“历史的灵魂”引领学生发展。

    一、挖掘教学立意应注意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在全面、深刻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感悟历史教学价值。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挖掘教学立意,离不开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这是因为,历史概念上承历史史实,下联历史规律,是历史知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

    概括历史概念,挖掘历史立意,需要对历史知识有深入地了解,需要对历史知识结构有系统的构建,需要对历史现象本质有科学的认识。从高中历史新课程看,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其核心概念。通过这些核心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为例,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就涉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历史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边倒”历史概念,教学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三则材料:

    材料1:有人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扶蒋压共、扶蒋反共到与蒋拉开距离但继续反共和“防止中共成为苏联附庸”的过程,正是美国的这种反华政策逐渐升级,才迫使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材料2:有学者就提出,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角度入手分析“一边倒”的形成,认为当时的国际关系有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以及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两条线索。在这种新格局下,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边倒”方针正是上述国际关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材料3:人们通常对“一边倒”的理解过于狭窄了,认为“一边倒”的意思就是“倒向苏联”。其实,毛泽东说的是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在毛泽东看来,“一边倒”是一项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而不是单纯的外交方针,“一边倒”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新中国将走什么道路。

    在提供材料的同时,笔者设置了问题情境:“一边倒”外交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如何正确理解“一边倒”政策的科学内涵?在组织学生对材料的剖析后,笔者进一步概括“一边倒”外交方针出台背景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有关,与美苏冷战有关,与中国革命的经验传承有关。基于材料3提供的观点,“一边倒”不仅仅是外交的方针,也是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教材中说“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显然没有全面概括“一边倒”的科学内涵。

    即使是从教材中的概念出发,本课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给学生剖析清楚。比如,“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什么关系。事实上,“一边倒”恰恰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重要体现。“一边倒”不是毫无原则的倒向一边,相反,它是以外交关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中国始终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姿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

    准确把握“一边倒”的科学内涵,还应该搞清楚“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的关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虽然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但是它为实施独立自主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正是在“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指导下,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具有重要意义。如此说来,“一边倒”又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深刻理解“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目的在于深挖其潜在的历史教学价值,来进一步明确其教学立意。“一边倒”外交政策教学立意在于其体现了独立、自主、合作。之所以说“一边倒”外交政策彰显了独立自主,因为其是在“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前提下实施的外交政策,改变了“弱国无外交”的局面。“‘一边倒’这个术语指的是政治路线……它还应当进一步被理解为事关我们的民族独立,绝不可能有依赖别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一边倒”外交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对立,在“一边倒”外交政策下,中国积极加强同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尤其重视同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民间经济合作,“通过上述努力,新中国不仅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大大增加,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也增加了”。

    二、挖掘教学立意应注意厘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阶段特征变化中透视历史教学价值。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就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性。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需要对历史阶段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利于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辨清历史的走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挖掘教学立意,让学生透过“教学立意”去探求历史的本真,感悟历史的真谛。

    60多年的新中国外交形成了鲜明的历史阶段特征,就教材而言,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在单元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与世界共舞”为题,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外交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一边倒”。新中国领导人面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与巩固国家安全、获取国际承认与援助、实现经济恢复与发展等目标而作出的现实选择,主要表现在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他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与影响,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一边倒”外交不是自我封闭,而是新中国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表现,是“与世界共舞”的重要体现。正如上文所述,边倒”外交教学立意在于彰显了独立、自主、合作,“与世界共舞”前提是独立自主,本质是加强合作。在“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开门红”:在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就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要的国际会议。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此间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两条线”。面对来自美苏的两面夹击,为了摆脱外交上的被动局面,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采取积极的态度,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往来,支持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同时也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努力加强与西欧和日本的对话,缓解了美苏对我国实施孤立与围堵政策的压力。“两条线”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冲破美苏的封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友好合作,其教学立意也是独立自主地“与世界共舞”。

    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的第三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条线”。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和以联美遏苏为特征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各国,建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一条线”战略选择取得了理想的成果:“缓解美苏对我国实施孤立与围堵政策的压力,对国内建设与周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条线”外交方针改善了中美、中日关系,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同时更加快了新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共舞”的步伐,同样彰显了独立、自主、合作的教学立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中国外交走进了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全方位”。主要表现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方位”外交主要任务就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除一如既往地维护国家独立、主权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外,核心任务就是为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外交相比,“全方位”外交走出了意识形态的窠臼,在更广的领域,以全新的视野,加快了走向世界、融于世界的步伐,是更高层次的“与世界共舞”。

    综观60多年的新中国外交,四个阶段特征鲜明。伴随着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时代潮流的变化,新中国外交一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前行,]绎着“变”与“不变”的哲学。虽然外交政策一直在“变”,但新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斗争,这就是新中国外交“不变的旋律”。这些“不变的旋律”,其核心价值就是独立、自主、合作、开放,这正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灵魂所在。换言之,“独立、自主、合作、开放”应当成为《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教学立意。

    三、挖掘教学立意应注意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打破教材“边界”、拓宽教学视野,总结、归纳历史教学价值。

    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绩效的有效手段,更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整合教学资源,不是天马行空,需要注重以“课标”为引导,以“主题”为中心,以“激趣”为目的,充分整合教材不同模块的教学资源。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属于政治模块的内容,但外交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不是孤立地体现的,一定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一定时期的国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换言之,政治模块《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必修二经济模块、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密切相关。

    在一切影响外交的因素中,国家利益是摆在第一位的,汉斯·摩根索有一句名言:“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主权与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是我国对外政策进行调整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深层原因。“一边倒”的出发点是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这个根本利益;“两条线”是为了应对美苏从政治、经济以至于军事上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损害了我国国家利益的态势;“一条线”是因为苏联霸权主义扩张对我国构成重大安全威胁,改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成为历史的必然;“全方位”外交政策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并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从经济角度看,学习外交史应该整合必修二的经济史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外交政策嬗变的深刻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经济上接收的是国民政府留下的一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交通梗阻,物资匮乏,金融混乱,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失业众多。“据统计,1949年全国的社会总产值为140亿元,比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下降了50.1%。……全国被淹耕地1.22亿亩,灾民4000万人,减产粮食100亿斤以上”。面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通过争取一切可能的国际援助,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在美国政治上不承认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军事上威胁中国的背景下,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大国的团结友谊和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则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边倒”外交政策应运而生。“‘一边倒’对外战略的实施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争取到了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乃至管理经验,这对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不失为一个符合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明智抉择”。

    通过整合必修一、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让学生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教学立意在于独立、自主、合作、开放,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交为什么要独立、自主,为什么要合作、开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政治、经济、外交三者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外交,对外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边倒”外交政策本质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合作,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的。

    从思想角度看,学习外交史内容应该整合必修三的思想史内容,更容易从思想角度让学生理解外交政策嬗变的深刻背景。必修三《毛泽东思想》一课指出:“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在外交思想方面,早在新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这为独立自主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思想基础。1974年2月,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同样为“一条线”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为中国正确处理各种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制定国际战略和策略的出发点,在新的形势下完善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当今时代特征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认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有可能获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概括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的科学论断为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学习必修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更是新时期外交的开端;同样,邓小平理论不仅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整合课程资源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新中国60多年来外交政策嬗变的背景、特点、趋势,更加深刻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支点是独立、自主、合作、开放,理解“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确处理好内政与外交、对外战略与国内发展的辨证关系,内外兼修,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内政与外交的双赢。

    通过深化概念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灵魂是独立、自主、合作;通过厘清历史阶段特征,让学生明了虽然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在“变”,但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以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直没有变,独立、自主、合作的外交理念一直没有变;通过整合必修一、二、三内容,让学生在更高的视野下认识到:新中国外交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外交是内政的体现,更是内政的延续。60多年的新中国外交,既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共舞”的过程,也是世界走近中国的过程,在独立中求自主,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开放中求共赢,这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也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学立意所在。

    国家在外交上需要彰显独立、自主、合作、开放。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责任,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渗透独立、自主、合作、开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具有独立精神、自主能力、开放视野、合作共赢的现代中国人。

    【作者简介】周明,男,1969年生,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泗洪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热词搜索: 立意 应注意 几个问题 挖掘 教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