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1-02-08 08:02: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文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以陆军工程大学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为例,从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分析了生长军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体状况;选取人际互动、文化距离、语言水平、来华时间四个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留学生群体跨文化适应的差异,提出了改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教学建议与管理策略。

    1 引言

    我国对外军事培训工作已经走过了60 多年的风雨历程。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训工作得到蓬勃发展。2011年起全军启动了生长军官留学生教育工作,我校作为全军首批承担生长军官留学生教育任务的院校,截至今年共承训了四届26个国家108名生长军官留学生,培养了一支了解、支持和热爱我国的友好力量,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长军官留学生教育与其他类型的对外军事培训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员特点

    学员年龄普遍在18-20岁之间,大部分都是汉语零起点且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学员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来自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发展中国家。

    (2)教学性质

    根据我校《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生长军官留学生学制四年,其中预科教育一年,学历教育三年。在预科教育期间,汉语已达到HSK四级水平、专业必备的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进入我校学习的标准才能进入学历教育阶段。在学历教育期间,汉语水平必须达到HSK五级,并且用汉语授课的方式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毕业。

    (3)管理模式

    军事院校性质特殊、留学生官方背景浓厚,安全保密要求高,留学生采用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全部学习生活都由中方单独组织和集中管理,任何私人外出活动必须遵守请销假制度。

    综上所述,生长军官留学生具有年龄小,中外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差异大的特点,教学性质具有年限短、目标高、强度大的特点,管理模式具有单独、集中、封闭的特点,因此留学生在快速提高汉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容易产生各种跨文化适应问题,影响培训效果、削弱培训目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是外军生长军官学历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 生长军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概况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1936年提出了“文化适应”的概念。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是指在连续、直接的文化接触中,两种不同文化的群体中的文化模式产生变化的现象。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界的看法不一,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沃德(1996)的跨文化适应模型,他认为跨文化适应能力可以两类: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指的是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的能力,例如是否独立地生活或与当地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心理适应是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问题,例如心理是否健康或者生活是否满意。

    我们主要采用沃德(1996)跨文化适应模型,以陸军工程大学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为例,从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来分析生长军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体状况。

    2.1 社会适应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生长军官留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由语言适应和文化适应组成。

    对生长军官留学生来说,最先出现的社会适应就是语言适应,他们不仅要完成高强度、高难度的汉语学习任务,还要适应纯汉语的生活环境。解决语言障碍是生长军官留学生的首要任务,汉语能力不仅是跨文化生存的工具,也是入学和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大部分留学生对语言学习和纯汉语生活环境的适应都非常好。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留学生对这三种文化均呈现正面的态度,但是留学生对不同类型文化的兴趣和接受度有所不同。其中,留学生对具有代表性和城市符号意义的物质文化例如中国长城、南京夫子庙、上海、中国丝绸等接受度最高。其次,留学生对传统民俗和市民文化生活如过春节、划龙舟、吃元宵灯较感兴趣。中国历史文化相对需要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一定量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因此,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明显不如前两种文化。

    2.2 心理适应

    我校生长军官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是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的群体,仍要作为心理预防的对象。留学生年龄偏小,普遍在18-20岁之间,个性活跃,心智还不完全发展健全,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加上高强度的速成教育和军事院校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他们心理上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业压力,情感困惑,孤独感和思乡,怀疑和焦虑,怨恨和敌意等不良情绪。

    留学生对中国生活的整体满意度较好,对中国的移动支付、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满意度最高,留学生纷纷表示,“新四大发明”是他们最想带回祖国的生活方式,“新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刷新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除了这些正面的评价,日常生活方面也有一些负面评价。其中,空气污染成为首要问题;交通方面主要有交通拥堵、出租车服务差、私家车素质不高等问题。

    3 生长军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跨文化适应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和时间长度四种影响因素。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内部因素包括个体人格因素、评价与适应策略、应对资源和人口统计学四种影响因素。

    结合学者们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分类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影响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人际互动、文化距离、汉语水平、来华时间等四个方面。

    3.1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水平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生长军官留学生而言,他们主要交往的对象是与其同班的他国同学和其他学校的同胞,与汉语老师和中方管理人员的亲昵程度远远不如同胞和其他国家的同学。这完全符合人们建立人际关系遵循的由近及远的顺序。在交往过程中,他们首选沟通没有障碍的同胞或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国家的同学,其次才会选择与汉语老师和中方管理人员建立交往。但是我们发现,留学生与中方人员互动越好,对中国社会的认知上适应得越好。中方人员在授课或者日常交往中流露出的中国式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学生,留学生自然地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视角思考问题,进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价值系统,避免了很多跨文化误解的产生。与管理人员互动较好的留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享受当地的服务。例如,通过与管理人员的沟通更了解留学生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规范,更合理地使用健身房、家属房、公共厨房等设施,充分享受留学生的福利。

    3.2 文化距离

    教育学界在1990年就提出了“文化距离”的概念。我们按照文化距离的远近将留学生的来源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东南亚国家,主要包括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等:第二类是中西亚国家,主要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约旦等;第三类是非洲国家,主要包括多哥、尼日尔、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等。依据Babiker,Cox和Miller(1990)提出的文化距离假说,我们原先认为与中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学生跨文化适应难度最低,其次是中西亚国家学生,与中国文化距离最远的非洲学生跨文化适应难度最大。但是,依据我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三类国家中,非洲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最好,东南亚亚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次之,中西亚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最差。

    这一结果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对于异域文化有好奇心,面且更加乐意接受新的挑战,大多数人认为适应中国的生活能更好地融入中国。东南亚学生对主流汉文化观念的态度较谨慎,对母语文化身份的保护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即便影响了他们与中国人的跨文化交流,他们对于较高层次的汉文化内容仍然持“防备”态度。中西亚留学生受自身宗教的影响,对异域文化有明显的威胁感并表现出排斥行为,例如不吃中国食物、不穿发放的集体服装、不参加集体活动等;他们通过与自己的国家团体保持密切关系来获得一种归属感,通过组织集会强化本国文化。中西亚国家留学生常常拒绝与中方人员交往的机会,因而很难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

    3.3 语言水平

    汉语水平的高低对跨文化适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我校学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具备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最差,具备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次之,具备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最好。

    初级学生受汉语水平的限制只能用汉语完成简单的日常交流,缺乏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与中国人交际时常常遇到障碍。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推进,中级学生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接受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接受中国人的社交习惯等方面心理适应程度显著提高。但是高级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常常会因价值观的差异而感受到交际障碍。

    3.4 来华时间

    来华时间是跨文化适应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与我校留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初级留学生对在华生活表达的积极的感受多,中高级留学生学生常常会出现负面的感受。来华时间越长,跨文化适应越差。

    Lysgaard(1960) 提出了“U 型曲线假设”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U 型曲线假说”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文化适应问题和冲突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旅居者的情绪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断下降、上升到回落,呈现为一个“U 型曲线”,最终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依据Lysgaard 的“U 型曲线假说”,结合我校留学生的实际,我们发现汉语水平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大多处于“文化适应”的“蜜月期”, 对学习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对新环境充满好奇与好感。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的留学生处于“文化适应”的“危机期”,他们的汉语水平只能支持他们简单了解中国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文化理解有明显的障碍,他們的畏难情绪较重。随着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精神文化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之前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迎刃而解,焦虑情绪也会逐步降低。

    综上所述,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是对外军事培训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才能切实提高对外军事培训的效果,达到友好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结合我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我们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给予以下建议。

    4 教学建议

    4.1 优化文化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概述性的知识介绍为主,虽然保证了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老师就变得比较被动,学生的关注度由文化知识本身决定,遇到不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游离,而且老师一言堂的方式显得课堂较为沉闷。因此,我们建议将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优化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模式,先在课堂上介绍知识背景,然后设计相关的文化情境或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活动来操练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达到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消除跨文化误解。

    4.2 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导入因素相对较少。我们开设了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有意识地教授有关中国的知识性文化,比如中国的历史、民族、地理等等。但是我们对于交际文化的投入并不多,也没有给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因此,交际文化的缺失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军留学生产生跨文化适应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重点讲解中国的交际文化,例如中国的社交委婉表达、座次安排、敬酒等。

    5 管理策略

    5.1 树立跨文化管理意识

    从事对外军事培训的中方管理者应树立跨文化管理意识,事先熟悉了解留学生所在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交表达方式,尊重异国文化风俗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正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管理留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给留学生,一方面也要从留学生的文化视角思考跨文化冲突的原因,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缓解跨文化冲突。

    5.2 重视跨文化情感交流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部分生长军官留学生常常会对我军院校的正规化管理方式产生抵触情绪,最终激化成与中方人员甚至培训单位的矛盾,是中方人员非常困扰的问题。我们研究发现,这些情绪是由军队管理制度的差异和留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军队管理相对随意,对我军管理理念认可度不高,更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因此常常出现生活懒散、学习懈怠的状况。另一方面,留学生年龄和军龄普遍偏小,心智不成熟,心态容易失衡。中方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情感人,缩短和留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管理目的。

    5.3 制定科学合理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留学生管理的基础是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一套教学联系会、学生座谈会、教学考评等制度,确保外训教学有序开展。在日常管理中,将常态化的事物进行量化,通过定期评比的方式给予遵章守纪、表现突出的学员奖励,对违犯纪律的学员按照规定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充分调动学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管理者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员,减少一些情绪化的管理。建议军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跨文化的心理辅导,在日常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对留学生和中方人员进行及时的疏导,降低跨文化冲突。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外军 军官 留学生 生长 跨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