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背叛公案

    时间:2021-02-18 07: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提起陈炯明和孙中山,我们自读书始,便留下这样的概念: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背叛了革命,并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流亡中山舰。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桩公案真相到底如何?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流居香港的陈炯明亲拟挽联致悼:“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从中我们或可见一丝端倪。

    陈炯明其人

    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清末秀才。戊戌变法后,受康梁影响,主张君主立宪,并组织“正气社”,1909年6月当选广东省咨议局常驻委员。他在咨议局内强烈要求严惩贪官污吏,肃清社会腐败,但遭到贪腐官僚、功利议员的打压排挤。这促使他由君主立宪转向革命, 11月,陈炯明由朱执信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奔赴惠州,和邓铿率东江子弟组成的民军(即循军)发动淡水起义,促成广东独立。其后担任广东都督、省长、粤军总司令,主政广东12年,致力广东建设,为广东崛起奠定坚实基础,为孙中山的革命基地建设居功甚伟。

    陈氏治粤时期,致力于维护社会治安,力降盗贼、会匪、械斗等“四害”;推行地方自治,实行县长民选;克服财政困难,厉行禁烟禁赌(当时,烟赌税为广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重视教育,力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将全省税收十分之一以上拨作教育经费。这一切都使陈炯明深受民爱,被称之为“革命的督军,本省的爱国者,外国帝国主义的仇敌”。他尤其重用受过现代大学教育者,如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属下6个局局长全是留学生,市政府职员中受过中高等教育者占89%,青壮年占75%,年富力强,具有相当的变革与创新精神。在他们的推动下,广州建设取得飞速进展,兴学兴教深得人心,金融商业成功转型,博得“模范市政之誉,见称于国内外”。

    与孙中山的根本分歧

    陈炯明与孙中山从曾经的革命战友而反目成仇,其原因到底何在呢?同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根本分歧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治国理政的理念,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作为《海丰自治报》的创办人,陈炯明深受立宪主义的影响,强烈反对军治、党制,大力提倡民治,这在他的广东新政中有鲜明表现。而孙中山则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群众是“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他说:“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陈炯明对此深为厌恶,批评道:“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推崇的是联省自治。当时联省自治风靡一时,其倡导者通过北美13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国后,由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以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选择之路。陈炯明认为中国地广人众,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1921年,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阐释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陈炯明对章炳麟说:“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联省自治)而后已。”

    孙中山则是坚定的联省自治反对者,极力认为,“联邦制将起离心力的作用。它最终只能导致我国分裂成许多小的国家”。

    非常总统选举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遂下令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员的国会会员资格。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后,国会恢复。1917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宣战问题,北京政府府院之争激烈冲突,张勋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驱逐张勋,重掌北京政府实权,在北京组织了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孙中山不承认这个国会的合法性,认为第一届国会依然在任,号召部分一届国会会员南下,于1917年8月在广州召开国会,被后人称之为“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当选为“大元帅”。但护法军政府得不到国际承认,国际上只认北京的北洋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之政府。为了表示北洋政府不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府,孙中山决定让非常国会在广州选举一个大总统,以与在北京的总统徐世昌抗衡。

    对孙中山的主张,陈炯明不以为然。依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法,总统该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达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召开总统选举大会,而当时在广州的一届国会议员才200多人。同时,会议按照孙中山“以示负责”的要求,竟然采用记名投票。广东的部分革命党人认为,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和北方毁法有什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成立所谓的正式政府,“北方必藉口来打,真是自树目标,使人攻击,粤省基础尚未巩固,一有战事,实至危险。”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但孙中山意志已决。1921年4月7日,广州召开非常国会,222人具有选举权,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1张。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但只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孙中山当选后,称自己为非常大总统,以表示其总统一职的来源不是正规的。并向国内外分别发表声明,写公开信劝徐世昌自动离职。同时发表他的新政府人事名单,如唐绍仪为财政总长,陈炯明为内政总长兼陆军总长。但唐绍仪和陈炯明都不肯到任,由此可见非常大总统的窘境。

    北伐之争

    孙中山和陈炯明的矛盾,最终还是在北伐问题上全面爆发了。孙中山主张通过北伐实现国家统一,谋求国事的根本解决。他曾努力说服陈炯明:“吾北伐而胜,在事实上固不能回两广;北伐而败,且尤无颜面回两广。两广请兄主持,但毋阻吾北伐及切实接济饷械而已。”

    但陈炯明明确反对孙中山武力统一南北,反对北伐。他公开发表谈话说:“今日吾人已确信中国如再欲以君主政体或武力专制相统一,已断乎不可能。” “连年用兵,将士疲劳,宜暂休养;饷械未足,宜事补充;且湘省方倡联治,即议北出,宜先疏通;且南北议和草约经中山认可,已派代表征求江浙各省,宜得同意,不能突起用兵,自毁信义”。

    为求得陈炯明对北伐的支持,1921年10月孙中山乘军舰到达梧州,电召驻守南宁的陈炯明来梧商讨北伐大计,陈炯明托辞拒赴。无奈之下,孙中山赴南宁与陈炯明会面,陈炯明被迫同意留守后方,每月接济北伐军军饷50万元。从当时实际情况看,孙中山坚持北伐,要陈炯明提供必需饷械,确有困难。陈炯明曾对胡汉民、汪精卫说:“目前粤省兵力、财力均须休养,而桂省筹办善后(指粤军援桂,助广西自治)亦极棘手。其中大部分仍须仰赖吾粤相助为理,此时万无再出兵北伐之余力。”因此,陈炯明虽口头允诺接济北伐军军饷,但实际上只能敷衍搪塞,能拖就拖,能不给就不给。

    幸得留守广东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一面主持粤军军务,一面积极为北伐军筹饷,对北伐军还能有所接济。但1922年2月21日,邓铿在广州火车站遇刺身亡。对于邓铿之死,当时密切关注中国局势发展的美国驻穗领事馆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驻穗总领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汪荣祖在《邓铿之死真相探索》中说,陈炯明不愿全力支援孙中山北伐,北伐的革命党人为解兵马粮饷之忧,必欲除之而后快,是以杀陈手下的第一大将,以收杀鸡骇猴之效。而对于邓铿为陈炯明派人暗杀之说,1922年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仲元(铿)夫人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身后时局之状况,相对泣下。”可见邓铿的亲属并不认为陈炯明是幕后黑手。

    其实这样的悲剧,在当时的革命党人内部何止邓铿一人,前有宋教仁、陶成章,后有廖仲恺等,至今迷雾重重,内情或不足为外人道焉。

    邓铿之死,对孙、陈之间本来就脆弱的关系而言,是致命一击。

    呼吁中山下野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退守关外,获胜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在曹、吴一再逼宫之下,不得不于6月2日宣布辞职,由黎元洪暂代。由于孙中山曾一再发表政治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停止北伐,促成国内和平。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200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停止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粤军通电全国,请求孙中山离粤北上,以谋求和平统一中国。孙中山对此作出新的回应,假使列强现承认北京之伪新总统,则其行动仍为干涉中国内政,其结果将更劣于承认徐世昌也。坚决不辞非常大总统职,坚持继续北伐。

    炮轰总统府

    邓铿一死,北伐所需无法接济,孙中山不得不下令北伐各军回师广东,严厉要求陈炯明参加北伐,并筹措500万元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中山的条件,遂被撤销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等职,只留陆军总长虚职。被罢职的陈炯明黯然避居惠州。

    粤军听到陈炯明下野的消息,顿时哗然。5月8日,孙中山委任陈炯明部下悍将叶举为粤桂边督办,以示对粤军信任。然而叶举并不领情,悍然率60多营粤军开入广州。6月2日,为安抚粤军,孙中山宴请粤军将领,孰料竟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应邀前来,只稀稀落落来了几个中下级军官。孙中山无奈,遂连拍电报要求陈炯明立即到广州见面商谈,并派人到惠州劝驾,但遭到陈炯明拒绝。这时的惠州陈府,各路说客络绎不绝,连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也来到惠州,劝陈炯明加入共产党,领导华南地区革命。

    此时的粤军虽然打着迎陈复职的旗号,但内部已经开始分化。挺陈派要求陈炯明马上回到广州,统摄广东军政大局;挺叶(举)派则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的软弱态度,呼吁由叶举来领导粤军,与孙中山彻底决裂。5月31日《申报》就透露了粤军的内部分歧:“现在陈之部曲,亦分两派,一主张陈氏即速回省,则大局立定;一主张陈氏不可造次,俟解决完妥后,始可返省。”6月3日,叶举在广州实行戒严,大街小巷遍布粤军岗哨。孙中山发表严厉声明,要求粤军退出省城30里之外,否则将用毒气弹,于3小时内把粤军变为泥粉。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就在这危急关头,陈炯明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叶举看信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扔到地上,连声指责陈炯明不知军事,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得回报后,愤怒地将茶盅摔得粉碎。

    6月16日凌晨,粤军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宣布和叛军开战。其实叶举等人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只是想将孙赶出广东,所以在开炮前就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消息,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也正是蔡元培等人所提出的,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孙中山离府后,粤军开始围攻总统府,要求守军投降,因守军不降而开土炮“三响吓之”。而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报道, 6月17日孙中山以海军大炮轰击广州,致无辜平民伤亡。

    六一六事件后,陈炯明复任粤军总司令。半年后,孙中山策动滇、桂军攻击粤军。1925年粤军覆灭,陈炯明避居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并当选总理。因在位时不蓄私财,故居港后生活窘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当汉奸,他则要求日人归还东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在支票上打叉退还。1933年9月,陈炯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孙中山与陈炯明几经合作,几多分歧,最终不得不诉诸武力,以悲剧收场。到底谁背叛了谁?回望历史,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革命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信仰理念,正是这信仰理念之不妥协,或分道扬镳,或武力攻伐……

    相关热词搜索: 公案 背叛 陈炯明 孙中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