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麓山垂首竟凝语,湘水呜咽泣英魂

    时间:2021-02-18 08:03: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0年2月11日,寒风阵阵,细雨纷飞,夹着雪霰。下午3时1分,中国剧协原理事、湖南省剧协原副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原委员、民盟湖南省委原委员、省艺术研究所原主持工作副所长、著名戏曲史家、戏剧艺术活动家文忆萱先生在北京遽然罹患,驾鹤西去,享年82岁。2010年2月27日15时30分,湖南省剧协原会员、省艺术研究所《艺海》杂志社编辑部原主任、副编审、著名戏剧编辑齐芝田先生因久病不治,撒手而归道山,享年83岁。文先生和齐先生是湖南戏剧艺术界史志研究、传统戏改编和新剧创作上的两面旗帜。他们的逝世让湖南戏剧艺术界在半月之内连遭两大损失,令人震惊,扼腕痛悼,悲泣涕零。

    文忆萱先生1928年2月2日生于湖南省洪江市,祖籍湖南泸溪。一岁失慈,父谋于外,随祖母生活,艰难备尝,铸成坚韧顽强性格,侠义拼搏精神,敢为人先勇气。她从小矢志求学,在沅陵、桃源等地小学、中学毕业后,1947年进入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攻读马来亚语和英语专业,1948年8月,因参加反饥饿反独裁的反蒋学潮,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1949年8月参加新中国的湖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工作,在社教科任戏剧干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团工委副书记。1951年调入湖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任干事,并由党团组织决定,交叉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支部主委、总支主委、省委委员。1955年在湖南省戏剧工作室任秘书兼剧目组组长。1958年至1978年间,先后在株洲砂轮厂、湘潭地区艺术剧院湘剧团、涟源县财溪公社任养殖组长、剧团编剧、生产队社员。1979年调回省戏曲研究所工作,任剧目组负责人、《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副主编、《中国戏曲志》编委。1983年起,担任主持工作的第一副所长。1986年,任调研员。先后被推选或聘为湖南省政协委员、省戏曲文学学会会长、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7年起,任《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主编。1988年被湖南省妇联评为“先进妇女工作者”。1989年被认定为离休干部。

    文忆萱先生的一生,是与戏曲结缘的一生,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在戏曲的园囿里辛勤耕耘,她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戏剧理论、戏曲历史和戏曲文学,对湖南全省的19个地方剧种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并能旁通邻近诸省的地方剧种,在戏曲史的钩沉、编写、研究和传统戏的挖掘、整理、改编上成果丰硕、业绩卓著,成为闻名于省内外、影响及于全国的戏曲史家。自1951年她进入湖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成为少数几个最早的戏改干部后,就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剧本创作、戏改辅导、戏曲评论、史料研究、戏曲教育等方面成果颇丰。她先后创作改编上演了大、小戏曲剧本近100个,其中《破窑记》、《捞月》、《荆钗记》等参加1956年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全省戏曲会演,获得剧本一、二等奖。即便在最艰难的十年下放岁月里,还为湘潭市湘剧团创作改编了《二度梅》、《温凉盏》、《花田错》、《三顾三闯》、《红岩》、《红石钟声》、《焦裕禄》、《商洛山》等16个大戏剧本60余万字。离休后她忍着腰椎骨折疼痛,还将《破窑记》、《荆钗记》改编成昆曲剧本,由湖南省昆剧团演出。1955年夏天,她以辅导组长身份,带领辅导组到黔阳地区(即今怀化市),帮助排演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的剧目。四个月中,她辅导改编排练出来的三十余个(折)辰河高腔戏,其中11个被选为省会演剧目,5个剧目20余人获奖。《破窑记》为其佼佼者,独具风采,新人耳目,得到北京来湖南指导戏改工作的郭汉城等专家首肯。1956年6月,该戏到北京汇报演出。在第一次全国剧目工作会议上,文忆萱先生以湖南戏曲艺术团秘书身份代表湖南发言,将在黔阳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工作方法归纳为“四边、八步、连环套”七字经。发言在与会代表中产生强烈反响,引起全国戏曲界的广泛关注,她也因此成为全国戏曲界崭露头角的焦点人物。继之,在1956-1957年间,她组织编选《湖南地方戏曲丛刊》21集共250万字,担任全部审稿,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后,校勘高、昆腔传统剧本《南游记》、《目连传》、《混元盒》等5集共100万余字。

    文忆萱先生矢力于戏曲文学评论和戏曲基础理论,终其一生,发表了相关文章及专论超过50万字。1957年,即在发表的短文中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戏曲理论体系的主张。由其组织编撰并担任统稿、审定的资料专著《高腔剧目初探》一书,启动了湖南剧目研究工程,具有开创性意义。1987年,她撰写的《论戏曲艺术的两重性》一文在首届“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其“阶级性与全民性、封建性与民族矛盾的统一”观点,被与会代表誉为“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她对湖南目连戏的研究情有独钟,有生之年,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继《对目连戏的再认识》在长江两岸13省市《目连学术座谈会》宣读和《湖南的目连戏》一文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书面发言后,又于2006年以专家身份参与并支持省艺研所与省祁剧院联合整理传承祁剧高腔《目连救母》一剧,2007年-2008年间,在《艺海》杂志分11期刊发了她所写的《湖湘目连文化》专著10余万字。

    自1982年起,文忆萱先生倾力于戏曲艺术志书的编撰审稿。先是担任国家艺术学科“六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的副主编,实际是执行主编。五年间,她带领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南下北上,东访西寻,不遗余力。近100万字的湖南卷,从提纲到初稿,从通稿到定稿,她不但通盘设计,通览全卷,而且三次赴北京作文字修改。该书以高质量通过审阅验收,被誉为集成志书先行卷中的先行卷,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戏曲志,填补了方志学中的历史空白。湖南卷编辑部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先进集体,文忆萱先生被授予一等奖,吸引着全国二十余个省市戏曲志编写同行前来取经学习,文先生也被《中国戏曲志》主编张庚聘为编委和《福建卷》、《山西卷》、《广西卷》、《广东卷》等地方卷的特约审稿员。1986年起,她担任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的主编,与编辑部同志一起,跋山涉水,组织调查了本省的18个地方戏剧种,议定撰写通则,除亲自参与《湘剧志》的撰写外,还指导、审阅《祁剧志》等五个剧种志的撰写。该丛书获得国家文化部科研成果一等奖。遂使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有了“天下第一所”的美誉。

    文忆萱先生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戏剧艺术活动家。她主动积极地参加省内外各种戏曲会演、戏曲剧目、戏曲研讨的学术活动,组织、主持、参与各种戏曲艺术培训班、短训班、学习班的辅导及教学。1952、1955、1957、1978、1979、1980、1988等届全省会演,她均组织和参与了剧目辅导、选拔、评议及评奖;1956-1957年间,在《新苗》、《新湖南报》上连续发表文章,参加对《盘丝洞》、《杀蔡鸣凤》、《斩李虎》等剧目的学术讨论。1985年,发表《让观众重新了解戏曲》一文,推介湘剧,并与范正明先生共同主持湘剧“四记”系列研讨会,开全国系列讨论研究代表性剧目之先河。多次参加、组织、主持戏曲声腔研讨会、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全国剧目工作会,均有不同凡响的文章宣读或发言。她主持创办各种戏曲艺术学习班、短训班、讲习班,并亲自授课:从1952年举办全省第一届戏曲改进讲习班,她为学员后来成为知名演员的李福祥、谢美仙、谭保成、杨宗道等讲课开始,36年间,共在近20个各种学习班上30余次讲述《戏改政策》、《传统剧目鉴别与取舍》、《戏曲艺术的特色》、《编剧理论》、《戏曲人物塑造》、《戏曲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等课题,对近万名演员、编剧、乐师、演出人员、文化局长、文化馆长等进行了培训,为了抢救、挖掘和传承戏曲艺术遗产,从1980年10月,参加湖南省文化厅在祁阳县举办的历时两个半月的祁剧传统教学演出开始,三年间,先后参与筹划、组织了湘剧、辰河戏、常德汉剧、巴陵戏、荆河戏、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8个剧种的教学演出,录音录像、史料收集、剧本校勘、人员培训一并进行,形成了9个剧种的整套资料,让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后继有人,全面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艺术素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南戏曲艺术界的面貌。

    文忆萱先生是一个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和霭可亲的智慧长者。湖南戏曲界,得文先生帮助、指引、提携、奖掖、教诲的后进大有人在——在创作研究方面,直接教授或个别辅导的有知名于世的剧作家颜梅魁、刘星宜、黄维若等数十人;直接辅导的有名演员万金红、杨宗道、陈依白、唐国华等近100人。如为了让彭福娥演好戏,专门为她改编剧本《骂灶》。为演员写戏、为剧团的演出需要选戏,是文先生一以贯之的原则,她辅导、指导的剧目上百个,皆依循这个原则。

    文忆萱先生是一个热心社会事务工作者。她不是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前,就追随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同志,参加进步学潮,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行中共统一战线工作,受共青团组织委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入盟后,即筹建省会民主同盟的文艺支部。粉碎“四人帮”后,民盟恢复组织活动,她又筹建省会文化支部,后来发展为文化总支。她任总支主委期间,工作扎实,局面生气蓬勃,从而发展出出版、文联、电影厂等数个支部。出色的工作受到民盟省委的表扬,她也因此被选为盟省委委员。文忆萱先生是民盟湖南文化总支的奠基人。

    齐芝田先生1927年7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齐花园乡齐花园村一个农民家庭。儿时于本县读完小学、中学,1947年考入省立开封师范体育音乐科学习,毕业后于1948年春起先后在新乡县和阳武县教小学或中学。1948年10月进入开封中原大学学习,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工作。1949年6 月被编入南下工作团,同年8月进抵长沙,先后在湘江文工团、湖南省歌舞团乐队担任作曲和伴奏,期间,参与了小歌剧《双送粮》的作曲和伴奏,成为闻名于世的《浏阳河》歌曲的创作者之一。1953年调入湖南省湘剧团工作。1954年起,任职于湖南省文化局艺术科。1956-1959年,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群众艺术》编辑部任编辑组长。之后,下放到长沙、涟源、屈原农场等地劳动锻炼。1962年奉命“自愿退职”后,开始在社会上闯荡,自谋生活,直到1978年底,才重回到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文艺生活》编辑部任戏剧编辑。1983年6月,调湖南省文化厅剧目室从事戏剧文学辅导工作。1985年3月进入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任《剧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1987年8月离休。

    齐芝田先生是我省著名的戏剧编辑,在他40年的艺术生涯中,有30余年从事艺术刊物的戏剧编辑工作。长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始终围绕着一个宗旨:艺术刊物不应只是戏剧活动的事后纪录者,还应是上演剧本的积极发现者与提供者,一个称职的戏剧编辑,不能机械地等待戏剧会演产生可以发表的剧本,应该独立自主地去发现和培植可以发表和上演的优秀剧本。正是在这个宗旨的主导下,经他编辑发表的剧本,尤其是大戏剧本,多数属于未投排而先发表的。《风雪摆渡》、《相亲亭》、《狗肉宴》、《姻缘错》、《牛多喜坐轿》、《八品官》、《蜜月》、《喜脉案》、《深宫欲海》、《公寓·13》等10余个剧本可为代表。其中,《风雪摆渡》1956年发表,上演后获全国戏曲会演奖,《剧本》月刊转载时,称之为现代戏向传统戏曲学习的楷模。这些剧本在排演的初期或之前由齐先生或他的同行发现,抑或以组稿的形式征来,提出修改意见并被作者采用后,在发表的同时或之后全部成功排演,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励。

    齐芝田先生勤于学习,涉猎甚广,在戏剧理论、创作、评论、辅导等领域都是省内造诣颇深的专家。他时常存乎一念:当戏剧编辑,首先要有做牛的精神,为人作嫁,乐于奉献。其次,他应该将自己培养成思想家、评论家、专门家、鉴赏家,这样他才能识良于莠,选骏于群,才能对剧本的艺术问题发表透辟的见解,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提高剧本的艺术质量。成为一个优秀的、剧作者信服的戏剧编辑。

    齐芝田先生对戏剧作品独具慧眼。他认为,戏剧编辑在选择发表戏剧作品时,在艺术上应树立一个基本的选用原则,即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辨证地看待真善美与假恶丑、歌颂与暴露之间的复杂关系,严守艺术创作规律,应用戏剧手段塑造具有真实性、形象性、独特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只要具有这种苗头的剧本,就要尽全力支持作者修改好,力争发表。对此,他身体力行。在选稿上,注重歌颂,不排斥暴露;更不因某个时期时兴暴露,就放弃歌颂。他特别注意扶植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戏剧作品。1979年,正值“伤痕文学”大盛其道时,他既编发了讽刺性较强的《刘二嫂挂牌》,又编发了主旨在于歌颂的《相亲亭》、《八品官》。

    齐芝田先生在艺术上较真,在质量上执着,在风格上讲究。他坚持风格即人的古训,艺术风格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戏剧编辑应该促使戏剧作者造就自己的风格。他所编发的《牛多喜坐轿》、《八品官》、《狗肉宴》、《打酒》、《抢鸡》、《姻缘错》等剧本,虽同是戏曲,同是农村题材,但风格各异。原因就是他发现这些作者,有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些已显露出风格的眉目,有些则风格明显。于是因人而异,让作者各具个性的气质、情趣和才华在相应的作品中得到形象的显现和升华,并转化为不同的艺术情调,进而力求形成风格。

    齐芝田先生对人真诚,平等公正,艺术之心常存,朋友之交永固。作为戏剧编辑,他与剧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朋友关系。对于知名作家,他首先尊重敬重,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言当所言,专注于剧作艺术质量的提高;对于不知名的剧作者,力戒老师架子,以文会友,互相切磋,求得艺术上的认同,使建议落在实处;对于业余作者和剧作新人,绝不露分毫专家派头,对他们的作品不求全,不挑剔,只要有丝毫可取,即充分肯定,热情激励,奖掖扶持。《狗肉宴》、《打酒》的作者对此就深有体会,在齐先生的扶持下,作品成功了,更增加了创作者本人创作的自信和激情。齐先生就像智慧过人的医生,善于发现各种剧本中的毛病,恰切地指出病因,准确地开出根治的良方,让作者自己对症下药,消除毛病。一般情况下,他绝不越俎代庖,代人操刀。因此,齐先生在全省戏剧界创作队伍中广结善缘,朋友极多。他心中所认的朋友,大多引他为良师、专家、园丁,在心底中刻下了他的丰碑和诲人不倦的形象。

    责任编辑:天慧

    相关热词搜索: 英魂 呜咽 垂首 竟凝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