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音译即意译

    时间:2021-02-25 07:58: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通过音译大量进入中文的外来词,特别是英语词,表面上看起来只是音译,实则是一种文化符号,曲折地反映了自殖语境下的中国,对西方文化及其附属物的崇高化和对非西方化文化(如亚洲、非洲等文化)的贬抑心理。本文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历史渊源和当代现状,意在提醒人们对这一现象保持警惕并努力在这种东上西下的格局中寻找某种谨慎的平衡。

    关键词:音译;国名;人名;品名;公司名;吉利化;溢美;自殖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5)1-0030-07

    外国国名、人名、品名、公司名等,即使通过音译进入中文,也不是音对音的简单字符、音符的对应,而是一个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影响和殖民心理的过程。这个过程长期而又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拟从吉利化、自我殖民和强弱对比三个方面,来探讨音译即意译这个命题。

    所谓音译即意译,是指通过音译从英文进入中文的任何音译词,都不是简单的绘声绘音,在声音之间划等号。通过音译进入中文的词汇,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带上了特别的含义,成了典型的意译,它曲折地反映了受该文化影响之译者的文化心理,特别是这些译者在西方文化语言影响下的殖民心理。

    吉利化

    所谓吉利化,是指一些英文字或词,在进入汉语时,被译者赋予了特定的意思,基本上千篇一律地被吉利化,呈现了原语言中并不存在的意义,总是要比原义更好、更雅,在自中国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多年的音译中,表现得特别严重。

    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针对全球非英语国家学生而运行的考试俗称“托福”,实际上英文原文是TOEFL,即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为外语的英语考试)的缩写。它本来是一个就事论事的技术名称,但一旦通过音译进入中文,却成了“托福”,仿佛成了一个靠它而为依“托”,进入美国“福”地的代指。这样一种本来旨在测验非英语国家国民英语能力的考试,却被译者赋予了它原本没有的吉利化意义,在后殖民——其实是自我殖民——的中国,适时地迎合了开放之后欲求进入英美发达国家的需要,潜在地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为了进入美国福地而把英语当作救命稻草,削尖脑袋,挖空心思,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语奴。

    把去美国看成“托福”,这跟中国对“福”的崇拜有关。正如关于《中国喜文化》一书的介绍所说:“‘在福、禄、寿、喜、财’这五个字中,又以‘福’为首。‘福’的内涵既可浅显又可高深。比起后面的四个字来,它更形而上一些,它并不具体,但是它统领了其他。一个人对‘福’的理解和享受,跟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①本来不过是考英语,去美国,却被普遍地认定为“福”,顶礼膜拜为“福”,这除了大面积存在的自我殖民心理之外,也跟译者的以意代音的“音译”是分不开的。

    自1989年以来实行的另一种考试俗称“雅思”,其英文原名也是非常技术性的,即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意思是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没有任何文化内涵或思想内涵,却通过音译摇身一变,成了“雅思”,虽沾严复之“雅”,但非思想之“思”,不过是为泱泱大国的自我殖民者们自动钻入英语帝国主义预设狗洞的又一美称而已。

    丹麦语言学家菲利普森对英语帝国主义有这样一个定义: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有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即英语的主宰地位是通过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确立并持续重新建构结构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来伸张和维持的。这儿所说的结构泛指物质方面的特征(如机构,资金分配),文化则指非物质或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如态度,教育学原则)。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是语言主义的一个例证,其定义是“用来在根据语言定义的集团之间,对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进行合理化、生效化和再造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实践……”英语语言帝国主义被视为语言主义的一种亚类型。②

    此言极是,其所说的“结构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更由于译者殖民意识浓厚而无所觉察,有意无意地加以美化和吉利化,起到了推波助澜、助“英”为虐的消极作用,把本来两个地位平等的语言人为地一上一下分开,凭空地通过“托福”二字的音译,构建了中国人需要依“托”的英美“福”地,并似乎一通过考试,连“思”想都会变“雅”。

    由于自我殖民的中国译者对英语殖民主义的向心力、向英力,出自他们译笔下的音译,把来自西方国家的产品,全都毫无例外地吉利化,变得美轮美奂。例如,德国手表Montblanc就像香烟“万宝路”,成了“万宝龙”。瑞士手表Vacheron Constantin和Longines带上了诗意和乐感,又是“诗”,又是“琴”的,分别译成了“江诗丹顿”和“浪琴”。另外两款瑞士手表Patek Philippe和Tissot,居然美译成了“百达翡丽”和“天梭”。看似“译”夺天工,实则一副奴颜媚骨。如果直译成英文,还原其内中含义,真可让人笑掉屁股。③

    之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有“外国东西都好的刻板印象”,④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译者的美化、吉利化音译有关。例如,几乎所有来自欧美的汽车,都冠以原名没有的喜乐意义:美国的Ford Cortina,被译成“福特跑天下”,托福的“福”,特别的“特”。它真的能“跑天下”吗?可能畅游长江都不行,更不要说过海了,只能说凭借音译而瞒天过海。德国轿车Benz被译成“奔驰”,取自曹勋的“飞金走玉常奔驰”诗句。德国轿车BMW被译成“宝马”,也取自辛弃疾的“宝马雕车香满路”诗句。⑤用中国古代的优美诗句,来译现当代西方用来代步的机器文明的工具,这是中国音译者的一大发明,把出污泥而不染的诗歌,为出污泥而必染的机器贴金,这只有匍匐在西方文明脚下,停止思维、停止创新的当代音役者才做得出来。

    至于把饭店Sheralton音译成“喜来登”,香烟Malboro音译成“万宝路”,英国钢铁公司BHP Billiton音译成“必和必拓”,澳大利亚采矿公司Rio Tinto音译成“力拓”,把以美国女商人Estée Lauder命名的香水音译成“雅诗兰黛”,把法国护肤品Clarins音译成“姣韵诗”,把法国香水Guerlain音译成“娇兰”,把美国化妆品Revlon音译成“露华浓”,甚至把卖残废便宜品的商店Reject Shop音译成“利家店”等,都是这种所谓喜乐文化,实则非创意文化、谄媚文化、崇媚——崇洋媚外——文化影响下的直接后果和恶果。这种谄媚文化在对日本商品的音译上,反映得最为显著。其Mazda车,被音译成“马自达”,其Honda Accord,被音译成“本田雅阁”,其Seven Stars香烟,被音译成“万事发”。⑥哈日哈成这样,中国还有救吗?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译 音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