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及研究策略

    时间:2021-03-02 07:59: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全面论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历史,由此引出现阶段实施社会服务职能评价的目的和必要性,通过理论分析推荐了适用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的方法,并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及发展历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系统构成研究”、“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辨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优化对策”、“个案实证研究”等五个方面给出了实施建议。该文可为社会服务效能评价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71-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aises the purpose and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evaluation at present stage,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recommended is suitable for higher school social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and from "social servic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cial service system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effectiveness survey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cognition" and "higher school of social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to build","social service efficiency of the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cas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n" five aspects,such as implement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for the social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ork provide some useful idea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servi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1]。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0年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同程度的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水平,专题论述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建立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并特别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

    一、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自1956年英国格雷沙姆学院成立开始,高等学校设立社会服务职能进入了萌芽时期,但该职能普遍被世人接受已经进入20世纪。伴随高等学校逐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世纪上半叶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希勒 (Scheler, M)的《大学和民众大学》(1921年)、弥都斯(Meadows, J·C)的《州立大学及其职能》、奥尔特加·加塞特(Omega,Y·Gasset)的《大学的使命》(1946)、希利(Seely, R·S·K)的《大学的职能》(1948)等。20世纪后半叶,国外研究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代表性文献有:哈尔塞的《大学职能的演变》(1962年)、永井道雄的《日本的大学》(1965年)、克尔的《大学的功用》(1963年)和《多元社会中的多元大学》(196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大学与社区》(1982年)等[3]。弥都斯坚持大学要同时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希利认为,大学是社会系统的邮寄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民众并引领艺术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其基本职能。永井道雄在其《日本的大学》一书中,将高等学校的职能研究放到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关系上去考察,凸显了社会促进高校职能发挥的作用[4]。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表示,現代大学可称之为多元化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型和广泛性日趋明显,这显著区别于19世纪前的高等学校。他在《多元社会中的多元大学》一文中进一步揭示了上述观点,并通过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全面剖析了现代大学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复杂联系。从弥都斯到克尔,我们发现,研究社会与大学之间的普遍联系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反映了大学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也反映了大学与社会共呼吸的必然规律。

    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最先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是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他在1984年《关于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对策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等),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其中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正式从法律意义上得以明确。自此开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日渐增多,社会各界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关注度也空前提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基础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对该职能产生的必然性、基本内容与形式、服务原则、服务政策与机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其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职能地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良性机制、有效途径,综合评价等诸多方面。并有学者指出研究者对“高校服务社会且超越社会,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同时,关于对“高校主动服务社会,并与社会形成"互动共赢"的关系”方面的阐述也成为业界共识。综述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的现状来看,中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为高校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彰显了学者在形而上、形而中与形而下各层面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社会服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 已有研究对高校社会服务本质的阐述缺乏辩证性思维,往往偏重社会轻视高校,或者反之,对其双向促进、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阐述不清。

    2.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的特殊性体现在论理研究胜于实证研究,这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但学界对实证研究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由此造成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3. 我国三大区域间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状况呈梯度差异,各级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一而同,对上述差异化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除上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外,项目组还发现相关学者对高校社会服务状况监测评价机制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完整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李凡认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内容应当包括人才培训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专家咨询服务、文化资源服务四大内容;张宝友、黄祖庆从“继续教育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三个方面建立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王英、帅全锋撰文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其服务效能的重要保证,并给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原则,最终从教学、科研和物质资源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上研究成果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大同小异,基本涵盖了对社会服务效能存在影响的指标因子,完全可用于实践论证,但美中不足的是均未给出各层指标评价的定量化分级标准,也无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验证方法,更未谈及如何构建评价模型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领域,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亦通过系统论的方法,融合教育学、可拓学和模糊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一步研究高校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及发展历程、调查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辨识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构建通过科学性验证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对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对策进行优化,给出具有创新性的服务机制。最终以完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基础理论,深入剖析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优化拓宽社会服务途径,促使服务活动更具针对性,并通过其科学、规范的效能评价,助力社会服务工作走向科学化、具体化,逐步迈入成熟阶段,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并进而为高等教育整体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实施高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的建议

    对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效能实施综合评价,应首先研究其内涵、发展历程及生态系统,进而构建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优化对策,方可进一步以期完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的基础理论,最終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目标,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为此,实施高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及发展历程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是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两大基本职能的延伸。对社会服务效能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应理清社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文献检索法查阅并综述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发展历程,研究该职能发生历史性变迁的规律与动因,对其社会性、学术性、现实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性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揭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二)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系统构成研究

    可通过资料收集与实际调查、访谈等手段,分析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容、模式与方法,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服务过程中高等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与个体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三)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辨识

    通过编制“高等院校社会服务效能调查”系列调查表,运用MINITAB、SPASS等统计学工具可对社会服务效能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辨识,进一步探求各服务构成子系统对服务效能的贡献度,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专家调查法等修正,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必要评价数据。

    (四)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是进行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综合评价定量化的核心步骤。根据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辨识成果,可进一步对其进行归类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鉴于高等院校社会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其效能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类型,建议通过可拓学与模糊数学理论是解决此类评价问题。

    (五)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优化对策

    开展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并实施定级分类后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是该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因此,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据资料重点研究高校社会服务内部机制,探讨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各类因素,理清产学研相结合及成果转化的良性机制从而剖析高校社会服务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和技术保障。研究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分析其与社会需求相迎合的方式方法,通过自主调节并完善高校社会服务运行的内在条件,最终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优化。

    (六)个案实证研究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研究区域进行个案的实证研究能有效建议前述理论成果,并量身定做选定高校提高社会服务效能的优化对策。

    四、结语与讨论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的评价及优化测绘属于高等教育社会化的方法论和技术实现问题,研究的过程应自始至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策略。同时,如下几个科学问题需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考虑:

    1. 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表现在影响因素的辨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等方面。

    2. 构建用于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对于由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组成的复杂大系统,易用综合集成方法解决问题,如可拓学与模糊数学的综合集成。

    3. 基于社会服务机制创新,提出社会服务效能的优化对策。研究首先遵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对自身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充分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完善社会服务工作在高校各项职能中的地位分配,使之在促进高校总体工作大局质量提升的情况下,从理论上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性质、功能和运作方式,并通过实践检验高校社会服务机制创新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于化东.融质量特色创新为一体打造高水平地方特色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57-59.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6.

    [3]弗兰克·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谷贤林.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学校 效能 社会服务 策略 评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