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浅析《易传》美学“象”的古典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时间:2021-03-26 08:00: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历史悠久,有着复杂形态和独特的诉求性。其美学思想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典美学中老子哲学观点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老子美学的“虚实相生”,还是《易经》的“象”,都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与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装饰图案 美学思想 美学范畴 “立象以尽意”

    谈及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不得不从老子美学说起。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由老子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老子美学的“有”、“无”、“虚”、“实”范畴源于老子的哲学范畴。老子认为“道”具有“有”和“无”的双重性质。就宇宙本体来说,从万物起源的层面来看,“道”就是“无”,就是没有任何规定和任何限制、制约;从孕育万物的层面来看,“道”就是“有”,也就是有区别,有规定。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无”、“虚”、“实”相辅相成,正所谓“有无相生“。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虚”和“实”的统一,“有”和“无”的统一,这有这样世间万物才能持久的运作、发展。“虚实结合”要求艺术形象应该虚、实相结合,从而达到对艺术观照对象的真实表现。由此,“虚实结合”成了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又一重要特征。“虚实结合”原则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得以充分体现,大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窗棂镂空“取景”技巧,小到国画精细构图的留白,无不体现了以实带虚,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

    老子提出的“道”、“气”、“象”、“有”、“无”、“虚”、“实”、“妙”、“自然”等一系列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外,《易传》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设计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系辞传》用“象”这个范畴概括了《易经》,《系辞传》有云:“《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著作《周易正义》中也曾提出过其观点,“《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 孔颖达的观点对《系辞传》的“象”做了较为清晰的诠释,使我们理解《系辞传》的“象”时也更为透彻。

    《系辞传》的“象”并非审美形象,但相较于老子所说的“象”而言,还是较为接近审美形象的。《系辞传》中提到,“象也者像也”,明确指出了《象》是世间万物物理形象的写照、反映、模仿,而艺术形象也是对所参照的审美对象的形象的映照,然则“象”与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活动的反映,而“象”所映照的并非一定是审美活动的,由此可见,二者实有相同之处,即,无论是“象”还是艺术形象,都是对世间万物的反映。除此之外,《易》“象”同艺术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借由形象来表达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内容,但《易》象是以形象明理,此时的“象”和“理”并不一定统一的,相同的事理可以用不同的“象”来传达表现,而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达意,“形”和“意”必须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象变了所要传达的情意也就随之而变。由此可见,《系辞传》的“象”虽然与艺术形象并非完全相同,但若对《系辞传》所说的“象”加以限制规定,《易》“象”也可转换为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象”不仅仅只是一个哲学范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更是一组颇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正因《易》象和审美形象有着密切联系,后来历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通常会把《易》“象”作为艺术创造的基础,从中汲取艺术创造的法则。

    “观物取象”是《易传》赋予“象”的一条重要命题,这组命题强调“再现”,这正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系辞传》指出,“观物取象”的“象”是由“圣人”所创造的,这种根据他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生活现象的认知所创造的“象”,是对万物的本质特征的“再现”,而并非仅是对表象的再现。藉此说明了“象”的产生是一个由认知到创造的过程。“观”就是对万物的直接反映、认知,“取”则是建立在“观”的基础上的概括、提炼、创造。

    “观物取象”命题诠释了“象”的本源、产生和观物的方式,这组命题自然而然的触及到了艺术的本源、艺术的创造等规律,对艺术创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观物取象”命题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璀璨诗篇创作,其精髓更是在艺术史上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并贯穿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与传承。可以说,任何装饰图案都是以“观物取象”为基石发展而来。

    作为华夏图腾崇拜的龙,其造型融许多吉祥动物的特征于一体: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口角旁有须髯,颌下有珠,在民间是神圣吉祥之物,以它尊贵、英勇、威武的形象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凤凰在华夏民族的远古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以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其形象头似锦鸡、身如鸳鸯,翅如大鹏,腿如仙鹤,嘴似鹦鹉,尾如孔雀,象征美好与和平。龙与凤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地位无可取代。虽然龙和凤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在多种氏族的远古时代,被先民用以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多种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而创造出来,并在图腾时代的远古被先民予以神圣、吉祥的象征而流传至今,无不体现了先民“观物取象”的造诣。

    《系辞传》中有一句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言”指的正是使用逻辑、判断、表达的语言,也就是人类的逻辑思维语言。显然,“言不尽意”就是指在人类想要表达感情思想的时候往往会被语言组织的不完整、不准确性所局限,往往只是局部的、有限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系辞传》也提到,“圣人立象以尽意”,明确提出了其认为立“象”可以尽言的主张,即借助形象可以生动、全面的表达情意。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是《系辞传》对“立象以尽意”命题的艺术特点的概括。“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即以小喻大,“其旨远”即寓意深远,“其辞文”即绕开本体而谈其他从而以明事理,“其事肆而隐”即由近及远,事显而理微,总而言之就是以具体的“象”来传达“深远”的意,同时揭示了艺术形象的创作初衷,用个体形象来表现普遍现象,用简单的形象传达深远的寓意,更有利于后人在审美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理解。随着“立象以尽意”命题的延伸发展,在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刘勰“意象”的美学范畴。

    提及“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就不得不谈谈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吉祥纹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特点更是对“立象以尽意”命题的发展和弘扬。

    吉祥图案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大自然万物,囊括了动物纹、植物纹、汉字纹、人物纹等方方面面,以及民间吉祥语、主谚语、神话故事等也为取材之处,用象征、借喻、比拟、双关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各种图案和吉祥语等的完美结合体现吉祥之意,包涵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如:“鲤鱼跳龙门纹”,这一纹样由跳跃的鲤鱼、龙门、水纹等素材组成,寄喻了时转运来,顿即高升的美好景象,常作为古时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的写照。 “富贵如意、福寿万年纹”,牡丹纹寄寓“富贵”之意,“寿”由寿桃而来。它由这两种寓意纹样组成,表达了对生活幸福美满,事事如意的祝愿和称颂。“万事如意纹”,纹饰由灵芝、白花及柿子组成,“柿”和“事”两字谐音,灵芝与如意二者形状非常接近,由此创意出来的纹样象征着一切事物称心满意。“瓶生富贵纹”纹饰以花瓶,蝙蝠,桂花等组成,“蝠”与“富”谐音,“桂”与“贵”谐音,另以钱币图案插入,增强了富的意味。寄寓着对生活美满的祝颂。 “嵩山百寿纹”嵩山指中岳嵩山,百寿,则以桃,松柏等习惯认定的长寿象征物表示,两者结合构成“嵩山百寿”吉祥图案,颂祝高寿之意。“吉庆有余纹”,纹饰以“戟罄”谐音“吉庆”,“鱼”谐音“余”,从而成“吉庆有余”之意,民间常用此传统吉祥纹样,寓意祥瑞、喜庆、吉利。 “佛”与“福”两字谐音,蟠桃寓意长寿,石榴则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意,寓意多子,它的图案组合缠枝连缀,表示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福寿双全纹”,由蝙蝠、双钱和寿桃有机组合。其中“蝠”与“佛”两字一样,都与“福”谐音,“桃”寓长寿之意,“双钱”寓“双全”之意,表达人们祝愿幸福和长寿的美好心愿。

    传统吉祥图案构思巧妙,因物喻意,物吉图祥,以“立象以尽意”美学范畴贯穿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美”和“善”相互作用、统一的完美诠释。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 老子的“虚实相生”、《易经》的“立象以尽意”,都形成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独特的艺术气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所蕴涵的生动悦目的造型符号、传统的造物理念对现代的设计有很多的启示意义,只有对其所秉承的古典美学理论进行研究剖析,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吉祥图案所蕴涵的美学意蕴,使中国传统民俗的传承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戴耕.装饰图案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02)

    [4] 李龙生.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美学意蕴[J].装饰,2002 (01)

    [5]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薛媛,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表现与综合材料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美学 浅析 中国传统 渗透 图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