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宁波城乡一体化

    时间:2021-09-26 16:19: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宁波市要立足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委提出的“六大联动”,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主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力争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其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城乡二元体制还远未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中提出的一个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思维模式,重点突破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三农”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而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轨道。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在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扩大非农就业就成为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对我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而且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后,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五个统筹”概念,其中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委“六大联动”是对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同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增长与加快社会发展、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宁波市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经济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各项改革,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综合协调发展,城乡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初步确立,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城乡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宁波市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辖2县3市6区,总人口552.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5万人。自1998年市第九次党代会五年来,宁波市不断解放思想,强抓机遇,扎实推进“四个突破”,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GD P突破4000美元,按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前口径计算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01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2.8%。
        在城乡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宁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效益农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市场繁荣,第三产业全面发展。2004年宁波市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 9.96 : 6.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5%。
        (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改革开放尤其是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波市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1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对进城镇落户指标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加快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前提的城市化步伐。近几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4年城市化率达到55%,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中有87%来自非农领域,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渠道。
        (三)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初步确立。为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宁波市以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重点,搞好规划,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已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四位一体的城乡规划网络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城市发展格局,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0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扩大到2560平方公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的同时,宁波市大力加强园区规划建设,使园区建设与城市化相同步协调,大部分企业进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依托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宁波市正在形成规划中的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和机电、化工、纺织、海洋生物、旅游和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宁波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城乡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农村社会事业尤其受到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乡村康庄道路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通车行政村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80%,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506公里,公路密度达59%,基本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目标,城乡交流更加方便便捷。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174个村开展示范村建设,871个村开展村庄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初步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对欠发达乡镇、困难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04年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40.6万人,被征地人员参保人数36.5万人,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7%。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底,全市第一批95个行政村下山移民开始实施,2842户、8893人迁移到山下安居,30%左右的山区农民在城镇就业。
        但是,目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城乡一体化。首先是统筹观念薄弱,统筹力度不大。尽管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意识比较淡薄,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自觉性,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不明确,成效不明显。其次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1254元增加到2004年的7018元,增长4.6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63元增加到15882元,增长7.1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56:1扩大到2.26: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相差8864元。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和社会的稳定,将增加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难度。再次,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另外,造成城乡二元格局的体制机制还未根本消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矛盾还未彻底解决。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宁波城乡一体化
        目前宁波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也是能否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趋势”的科学判断,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八八战略”,积极实施“六大联动”,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有序实现。
        (一)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相辅相承,统筹城乡发展是手段和过程,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和结果,各级政府应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各级干部群众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迅速转变观念,将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来,克服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感、自觉性和主动性。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尤其要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立足宁波实际,不断创新机制,实现实践和理论方面的突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
       (二)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概念,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产业为中心而形成的经济联系相对紧密,产业结构较为稳定的地区性经济的总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会形成巨大的市场潜力,拉长产业链,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发展产生积聚和带动效应,促进城乡一体化。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宁波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并举,提高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形成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重点培育临港工业、生态旅游和海洋经济等几大经济区块。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搞好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以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增强对劳力、人口的集聚吸纳能力。在加快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培育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建立现代都市农业。
       (三)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发展要将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优先解决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着力缩小城乡社保水平的差距,健全城乡社保体系。宁波市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五保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工社会保障在内的新五保体系,解决农民在非农化转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统筹城乡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使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定财政对农村投入机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突破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对接联网,提高资源共享性。四是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要按照统筹发展的思路,加快南三县发展步伐,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南北差距。
       (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一是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目前我市户籍制度已经放开,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但是传统户籍制度的影响仍较大,因此应本着公正理念,逐步消除农民的身份歧视。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就业失业登记、劳动用工管理等制度建设,搞好统筹就业服务,努力改善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各项权益。建议政府在城市规划许可的范围内,为进城农民工建造一批廉租房,进行集中安置。这样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工对城市有一种归属感,降低农民进城务工成本,促进农民长期有效地进行非农化转移,提高城市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三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一系列城乡配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矛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 宁波 统筹 推进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