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正文

    国防动员概论

    时间:2020-08-12 08:16: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国防动员概论

     一、国防动员的科学概念

     国防动员,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一)战争与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不仅出现了战争,而且动员作为战争的准备也随之产生。国防动员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抗击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而颁布的《全国总动员法令》,第一次提出了动员的概念,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防动员。现代局部战争把国防动员推上了新的高峰。

     (二)国防动员的实质

     国防动员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造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条件,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即“平战转换”的过程。“平战转换”,既指社会管理体制由和平状态向战争状态的转换,又指改变国家全部或部分综合国力的存在状态,以适应战争或应对其他危机的需要。

     1.战争力量构成的基本要素。战争力量是指用于进行和支援战争的全部能力,包括可以直接用于战争的现实力量和可能动员起来用于战争的潜在力量。

     2.战争初期的主动有赖于综合国力的动员。战争初期,即从战争爆发到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的一段时间,是国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转折期。战争潜力毕竟不是现实的战争力量,要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初期直接作用于战争的力量,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活动。

     3.综合国力的动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强力制约作用。

     (三)国防动员的实施主体

     国防动员的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一是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二是国防动员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三是国防动员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四)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

     1.人力资源。是国家总人口中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可用于战时军事活动和社会生产、社会管理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的动员,主要是运用计划、征召、合同等手段。

     2.物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资用于战时社会活动的物质资料,包括直接作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及社会生产、生活物质资料。

     3.财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用于战时社会活动的财政金融力量,它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物力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包括国家财政、黄金储备、社会资金和外援资金等。

     二、国防动员的功能和战略意义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1.“积蓄”功能。即积蓄战争潜力的作用。一是不断增强国防军事力量。二是在经济发展中贯彻国防要求,在规划、建设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或项目时赋予必要的国防功能。三是强化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战时动员能力。

     2.“转化”功能。即将战争潜力转变为战争实力的作用。首先,国家资源平时的使用方向主要是经济建设,要改变资源的主要流向,必须运用国家的意志和权力,即只有通过动员,才能达到为战争服役的目的。其次,如不经过强有力的思想发动和政治教育、形势教育,国家的人力资源就很难及时调用于战争。第三,战争的骨干力量——军队,也必须通过动员才能发挥作用。

     3.“连结”功能。即在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及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主要表现在连结平时与战时、军队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4.威慑功能。即国防动员活动具有显示战争决心和实力的作用,通过动员活动有可能使敌方望而却步。

     5.复员功能。即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所发挥的作用。

     (二)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1.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2.国防动员是国防行为的主要内容

     3.国防动员是实行国家总体战的有效组织形式

     4.国防动员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中枢

     三、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

     (一)局部动员和总动员

     1.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安全受到局部威胁,在部分地区范围内,或部分领域和部门进行的动员。具有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的特点。首先,不仅战争爆发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转入战时轨道。可能受战火波及的毗邻地区有时也有必要转入战时体制,以保证该地区的稳定,并防备战争范围的扩大。其次,在国家的部分部门(行业)和领域实施一定程度的动员。第三,可能受战火波及的毗邻地区应做好必要的动员准备,或进行一定程度的动员;在爆发大、中规模局部战争的情况下,国家应做好转入全面动员的准备。

     2.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国家发生全面战争时,将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纳入战时体制,集中统一地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总动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3.总动员与局部动员的关系。从二者的联系看,首先,局部动员和总动员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次,局部动员和总动员都包括了“准备——实施——复员”三个阶段,对战争潜力的积蓄、转化、利用的基本要求具有一致性,共同反映了国防动员的一般规律。第三,局部动员和总动员有其相似的工作程序。第四,局部动员和总动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局部动员和总动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动员的规模和强度的不同。

     (二)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

     1.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在措施上,一是隐蔽传递动员令。二是实施军事佯动。三是实施战略伪装。

     2.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通常在战争即将爆发或爆发后进行。公开动员,通常是以实战为目的,但有时也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加以运用。

     3.秘密动员与公开动员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的目的、时机、方法途径等均有较大的不同。其次,任何国防动员的透明度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来都是秘密中有公开,公开中有秘密。第三,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之间可以根据时机和条件相互转化。

     (三)初始动员和持续动员

     1.初始动员。是在战争临近或遭敌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包括:军队实行战略展开;动员机构开始展开工作;收拢人力动员对象;部分工业转为军工生产。初始动员通常是应急动员,一般包括临战动员和战争初期动员。临战动员是指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指战争爆发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应急动员的重点是武装力量的动员。

     为了增强应急动员能力,首先,在平时既要有完善的动员体制、制定周密的动员计划、强化动员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加强动员法规制度建设,又要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积蓄和开发。其次,应根据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正确判断,在平时保持必要的常备兵力,适时增加军费投入,不断增强军工生产能力。第三,不断更新国防动员指挥手段。

     2.持续动员。通常包括战争中期动员和后期动员两个阶段。必须在动员实施过程中把握以下问题:第一,适时调整动员部署。第二,不断开发战争潜力。第三,高度重视动员掩护,保证动员安全。

     3.初始动员与持续动员的关系。初始动员是持续动员的基础。持续动员是初始动员的延伸和发展。

     四、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动员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前提

     1.统一军民一致对外的意志2.坚定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

     3.争取国际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二)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

     1.发布政治动员令。政治动员令是国家为了从政治上保证全面或局部转入战时状态而发布的命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内容通常包括:明确战争形势、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暴行、提出鲜明生动的政治纲领或口号,讲清进行战争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办法,号召人民和军队准备战争、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等。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统一人们的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或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激发人们为保卫国家利益而战;宣传我方必胜、敌人必败的信念,使广大军民树立必胜信心等。

     3.巩固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一是调整对外政策。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外交活动。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政治动员还包括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以及制定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等。

     (三)政治动员的基础

     平时打牢政治动员的基础,除了着力培养武装力量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军事联系外,重点是在国民中灌输进步的政治精神。

     五、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将军队及其它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

     (一)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

     1.武装力量是战争的直接承担者

     2.武装力量动员是保持和增强军力的必然措施

     3.武装力量动员在国防动员中占据中心环节

     (二)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与措施

     1.现役部队动员。首先,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双重利益出发,国家不可能在平时保持庞大的军队规模,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长远发展。只有将平时的军队规模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较低水平上,并通过动员使战时的军力迅速扩充,才能使平时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并保证战时有足够的军力赢得战争。其次,由于平时和战时的状态不同,对现役部队齐装满员的要求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动员,才能最终形成应有的战斗力。

     2.后备兵员动员。后备兵员动员与现役部队动员是双向同步实施的工作过程,前者为保障一方,后者为需求一方。后备兵员动员按动员的对象,可区分为预备役部队动员、非编组预备役人员动员和预编预备役人员动员。

     3.民兵动员。民兵作为现实的武装力量动员则属于自身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以民兵组织为基础组建部队,是民兵动员的又一形式。

     4.非预备役人员动员。对非预备役人员的动员,通常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必要时也可以依据国家法律采取强制措施。

     (三)加强武装力量动员建设

     1.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一是健全、巩固组织。二是加强教育训练和管理,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的“两个能力”,打牢快速动员的基础。三是储备装备、物资。必须贯彻就地就近、保障重点和军民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动员储备的统一计划和部署下,军地双方分工协作,有计划、有步骤、按比例地做好预备役部队战时动员所需的专用和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储备工作。四是制定预备役部队动员预案,以便在战时使动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缩短动员过程。

     2.加强民兵建设。以参战支前为目的的民兵动员,必须建立在平时民兵建设的良好基础之上。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实行预备役登记,其重点是预备役军官和技术兵员。

     4.提高武装力量成员和武器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武装力量成员和武器装备,是武装力量遂行任务的基础条件。

     六、经济动员

     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一)经济动员是举师之基和力量之源

     1.提供战争物质条件的必然措施。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经济力量又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战争离开经济力量的支撑。

     2.实现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的杠杆。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明显的差异,决定了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进行,必须借助于经济动员的强制力才能得以实现。

     3.稳定战时社会经济秩序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动员,即将国家的经济部门、经济活动、经济体制向适应战时要求转变,有秩序地将经济潜力转化为满足战争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经济能力,才能调节并进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创造支持战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经济动员的基本特征

     1.国家调控的干预性。经济动员国家调控的干预性特征,是指国家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控,甚至直接管理某些资源和经济活动。

     2.资源配置的计划性。有计划按比例地实施经济动员,合理分配经济力量使用的方向,是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与战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动员这种平时与战时的关联性,要求战时的经济动员尽可能地适时适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到战后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动员的内容

     1.工业动员。是指国家将工业部门及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依据国家动员法令、计划,由政府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调整资源配置,生产要素向军工企业倾斜,军工转入战时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规模,加强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增加军品产量;调整工业布局,新建、扩建、改建和搬迁一部分工厂;实施工业转产,将一部分民用企业改为生产武器装备资的企业;挖掘生产潜力,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使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扩大被服、食品、医药等军需品的生产,使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重点保障战争需要;实行战时军用产品的技术标准;改革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管理,实行战时劳动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等。

     2.农业动员。是国家战时为保障战争对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业动员等。主要任务是以粮食生产和供应为中心,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生产;对农产品的流通、分配和消费实行统一管理。

     3.建筑业动员。是指将专门从事建筑、安装工程部门的人力、物力、设备等,有组织、有计划地投入战争,保障战争需要的活动。

     4.交通运输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交通运输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交通运输力量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动员。其主要内容是:加强交通运输动员基础建设,包括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做好基础设施防护准备,重点是做好对交通枢纽、重要桥梁、港口、码头、机场和重要路段的防护准备,如增修防护设施,修筑必要的支线、复线和迂回线路,对关键性工程要预设计、预施工,以及疏散、隐蔽、伪装准备等。

     5.信息产业动员。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型产业,以信息经济为主导型经济,以信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信息社会的社会形态,伴之诞生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数字化战场,形成了信息战争形态。进行信息产业动员,为战争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是夺取现代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6.贸易动员。是指国家为满足战争要求在商品流通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改组流通体制,实行战时贸易政策等手段,达到控制商品流通,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主要内容和措施通常为:扩大国家直接计划管理贸易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建立适合战时特点的贸易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管制与搞活流通相结合的贸易方针,拓宽战时贸易的渠道;控制非必需品的进口,外贸进出口商品完全取决于战争需要;出卖海外资产、运用外汇储备购买军需和民用产品、开辟海外补给线,等等。

     7.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集和分配资金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维持战时财政金融秩序稳定,筹集必要的战时经费。另外,通过财政金融动员保持相对稳定的金融秩序,对一个国家的战时经济运行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和措施有:一是实行战时预算,增加国防开支,保障战争的资金需要,促使社会经济向适应战争需要的方向转化。二是实行战时税制,加强税收管理。三是政府控制信贷和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确保战时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相对稳定。四是适当增加举借债务。五是调节货币流通。六是鼓励民间损献和寻求国外资金。

     8.物资动员。是统筹运用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给养、医疗、技术、运输等方面保障军队扩编和作战物资需要的活动。具有广泛性的特征,战时动员的通常做法主要是在组织紧急增产,扩大物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行物资统制。

     七、科学技术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科学技术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科技管理体制的平战转换,按战争要求调整配置科技力量资源。

     (一)科技动员是国防动员的制高点

     1.科技动员是夺取战场优势的主要途径

     2.科技动员是保障战时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前提条件

     3.科技动员是其他动员的“支撑点”

     (二)科技动员的特点

     1.军事需求的多样性2.动员对象的高价值

     3.动员内容的渗透性4.潜力保护的艰巨性

     (三)科技动员的对象及措施

     1.科研机构动员。是指动员和组织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科技设备和科技资料等为战争服务的活动。通常以平时的科技管理体制为基础,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和政策,战时在动员部门的统一筹划下,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采取任务委托、签订协议等合适的方式实施。

     2.科技人员动员。是为了战时保障军队、军工生产、科研等方面对科技人员的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开展科技人员的调查和统计,掌握科技人员的数量、类别、地区分布等情况;二是按计划和军队需求动员科技人员服现役补充重要技术岗位,以及随队进行技术保障;三是组织相应的科技人员开展对战争或军队作战行动有重大作用的技术项目攻关;四是加强战时对科技人员的保护,防止敌方对科技人员的伤害和科技人员的流失。

     3.科技设备、物资动员。一般要求是:进行必要的科技设备、科技物资,特别是关键性的设备与战略物资的储备;注重科技设备的改进、发明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加强战时对科技设备与物资的计划、管理和调配,保障使用重点。

     4.科技成果动员。是指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战时科技成果动员有赖于平时做好国防科技成果及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民用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统计、归档工作,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并制定科技成果动员的相关政策。战时科技成果动员的基本方式是技术转让或包含在委托军品生产之中。

     5.科技信息动员。是指动员科研中形成的具有可传递性的信息,它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本措施是:平时结合科技信息搜集、整理工作,建立军事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使之能在科技动员中迅速发挥作用;及时搜集、整理战时科技信息,并进行战时科技信息分析,包括敌方使用的新式武器装备及我方科技需求等方面,为科技动员提供需求依据,使战时科技信息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动员体系,赋予国家科技信息管理机构相应的科技信息动员职能;广泛拓展搜集科技信息的渠道,提高科技信息的处理能力,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严格控制科技信息资源,特别是军事科技信息资源。

     八、医疗卫生动员

     医疗卫生动员,是指战时国家统一管理、调度、使用卫生人力、卫生器材设备和药品、设备和设施,对军民进行医疗卫生保障所采取的措施。

     (一)医疗卫生动员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卫生力量动员已成为现代条件下保持和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由于远程打击兵器的广泛运用,前方、后方的界线已不像以往战争那样明显,后方战略目标易遭袭击,大量平民的伤亡不可避免。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战争条件下,情况将更为严重。因此,组织有效的医疗卫生动员,及时救治遭受伤害的人民群众,也是保护国家人力资源,维护战时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医疗卫生人力动员

     医疗卫生人力,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战时医疗卫生保障的基本力量。医疗卫生人力动员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将军队和社会上的各种卫生人员组织起来,满足战争对医疗卫生保障的需要,确保以参战为主的人员身体健康和伤病员的救治。主要包括现役卫勤保障人力的动员、预备役卫勤人员动员、社会其他医务人员动员和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其基本任务是补充军队的医务技术岗位、组建卫勤支援分队,充实地方医疗机构和医疗科研单位力量,以及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等。

     现役卫勤保障人力动员属于军队动员的范畴,即军队将自身的卫勤保障人力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其主要措施是:保持和提高部队卫勤保障人员的在位率,调整充实卫勤保障力量,补充卫勤保障用品和器材,拟制卫勤保障方案,以及调整卫勤保障部署等。

     预备役卫勤人力动员,主要是为了补充军队医务技术岗位和组织卫勤支援分队。

     社会其他医务人员动员,是指预备役卫勤人员之外的社会其他医务人员的动员。其使用方向,以用于充实和加强地方医疗机构的力量为主,以补充军队医务技术岗位和参加地方卫勤支援分队为辅。

     提高群众的防疫能力和互救自救水平,是医疗卫生人力动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减轻敌方武器对人民群众的伤害,也可大大缓解战时医疗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

     医疗卫生人力动员平时准备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潜力调查切实掌握各类医务技术人员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为拟制医疗动员计划和战时实施可靠的动员提供依据。二是重点加强民兵医务技术专业队伍的建设。三是实行医疗卫生预备役制度。四是不断提高社会群防群救能力。

     (三)医疗卫生物资动员

     医疗卫生物资主要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两部分。战时医疗卫生物资动员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动用医疗卫生物资储备,紧急满足计划内医疗需求和临时新增加的医疗需求,主要采取合理分配和紧急调拨的办法。第二,根据战争的需要,紧急扩大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其措施是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计划及时转入战时生产。第三,实施药品、医疗器械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重点满足军队卫勤保障的需求。第四,签订战时供应合同,以稳定战时对医疗卫生物资的保障。第五,开辟海外补给线,动用外汇储备金从友好国家购买紧缺的医疗卫生物资。

     医疗卫生物资动员的平时准备,主要包括:有计划地兴建生产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工厂,以便为战时扩大生产和转产打好基础;调整医药工业结构和布局,突出重点项目;努力做好医药器材的科研工作,逐步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做好必要的卫生药品、设备和器材的储备;了解掌握民用医药器材潜力,为战时调集使用做好准备。其中,平时有计划地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疗卫生物资,是实现战时医疗卫生快速动员,尤其是保障战争初期对医疗卫生物资应急需要的重要手段。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可分为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军队储备三大系统。

     (四)医疗卫生机构动员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医院、医学药学科研单位、卫生防疫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人员集中、专业较多、组织严密,手术室、隔离室、病房、血浆库、医疗床位、高压舱、移动医疗平台等设施齐全的特点,是战时动员的重点对象。

     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动员的内容和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各级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根据国家的动员令迅速完善战时医疗卫生领导管理体制,转入服务战争的轨道。二是根据计划或采取临时的指令或任务委托等方式,赋予各级医疗机构收治军队伤病员或紧急医疗科研的任务。三是实行机动医疗模块动员。

     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动员能力,在平时应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医院、医学药学科研单位、卫生防疫机构,尤其是重点加强主要战略方向、战略要点、大中城市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建立布局合理、技术设备先进、机动与定点相结合的军民结合的医疗救护网络系统;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设施动员法规,制定医疗机构与设施动员计划和实施方案,强化由平时体制向战时体制快速转换的机制,一旦战时需要,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为战时医治伤病员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环境和场所。

     九、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发动和组织人民所采取的措施。人民防空动员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员行为。

     (一)人民防空动员与战争

     1.人民防空动员是保护战争潜力的有力举措。战争潜力中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潜力是战争赖以进行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采取必要的人民防空措施,为取得战争胜利保存雄厚的战争潜力已成为现代条件下人民防空动员的主要任务。

     2.人民防空动员是战时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人民防空动员不仅可以把民众组织起来进行防空斗争,而且在稳定民心士气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达到凝聚人心、维持秩序、鼓舞士气的一种重要措施。

     (二)人民防空动员的内容及措施

     1.人民防空机构平战转换。人民防空机构平战转换,是根据国家国防动员令或上级指令,为了适应战时组织指挥人民防空的需要而先期采取的一系列动员措施。主要工作是:进入等级战备,建立战备值班;调整充实人员,建立战时工作制度;组织通信、运输等动员保障分队就位;建立动员指挥通信,检测、调试和完善动员指挥自动化系统;机关展开动员工作,包括下达预先号令,修订完善人民防空动员实施方案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抢修的动员方案等。

     2.实行战时人民防空管制。战时人民防空管制,是由人民防空部门行使国家政权机关职能,对城市、工业区、重要目标防护区,以及其他公众聚居地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特殊措施。通常采取如下措施:根据人口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等人民防空行动和稳定社会秩序等需要,颁布一些特殊的命令、规定、制度,强制公民承担一些特殊的义务;实行戒严,调整工作时间,控制流动人口和大规模集会;实行灯火管制、交通管制和通信管制;建立危急时期的食品、燃料、用水等管理、筹集和分配体系,确保战时基本生活品的供应。

     3.扩充、集结人民防空专业力量。人民防空专业力量是战时人口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以及迅速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担负抢险抢修、抢救抢运、医疗救护、防火灭火、防疫灭菌、消毒和消除沾染、保障通信联络、维护社会治安等。战时根据需要和统一计划,在人民防空动员机构的指导下,由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组建和扩充人民防空专业力量。

     4.启用人民防空设施、设备。人民防空设施、设备,是国家防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掩蔽、通信、警报、指挥等方面的工程设施和设备。

     5.组织、分配社会人民防空资源。社会人民防空资源一般包括运输、通信、工程、物资、经费、卫勤、气象、技术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分配社会人民防空资源的基本依据是人口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等人民防空行动的需求。通常应贯彻先急后缓,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留有机动的原则,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动态控制,把预先计划与随机保障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要组织好人民防空资源的交接、储存、管理、供应和运输。人民防空动员中组织社会人民防空资源,量大、面广、工作复杂,必须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并搞好与各有关动员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6.开展人民防空临战教育训练。人民防空临战教育训练,是在平时人民防空教育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普遍性的应急教育训练活动,目的在于强化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人民防空动员准备的基本措施

     1.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主要是指掩蔽工程、指挥工程和警报工程和通信工程建设。

     2.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建设。是根据防空袭斗争的需要,按专业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专业队伍专业技术性强,组建各种人民防空专业队伍时应尽量与平时的专业对口,形成上下呼应、条块结合、专群结合的组建模式。

     3.人民防空动员潜力普查。平时要做好人民防空工程、物资、技术资源的普查登记,重点做好运输工具、工程机械、修理设备、消防器材、医疗设备器材的登记统计,以及对人民防空设备器材的生产和科研能力的调查工作。

     4.人民防空教育训练。是指为提高人民防空意识和能力而实施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全民的人民防空教育训练,对于保存战争潜力,提高公民的国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十、支援前线动员

     支援前线,简称支前,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军队作战的活动。主要包括:为军队筹集和提供生活物资,设施、设备、器材和运输工具;运送武器装备和物资;后送和救治伤病员;提供工程、交通、通信、信息保障支援,以及在后方参加为前线服务的其他各种勤务等。支前动员,是国家为了支援军队作战,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所采取的措施。支前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内容,是民力动员的基本形态。支前动员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员行为。

     (一)支前动员与军队作战

     在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战争勤务空前繁重。这些繁重的战争勤务,仅靠军队自身的保障是困难的,动员民间力量支前就成为军队勤务保障的有效补充。另外,通过支前动员,后方的民众可以向前方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勤务保障,必将给前方将士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战争样式和进行战争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仍没有改变,支前活动在战争中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支前动员的内容与措施

     1.建立支前动员机构。通常是政府动员机构“平战转换”的内容之一。

     2.组织支前队伍。通常由民兵、预备役人员、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组成。组织支前队伍,一般根据战时支前任务的需要,按照专群结合、专业对口、便于组织指挥、便于遂行任务等原则进行编组。支前队伍动员,应坚持依法组织、就地就近动员、定期轮换的原则。

     3.筹集支前物资。支前物资既包括保障军队的物资,也包括支前力量自身保障的物资。主要有:车辆、维修、工程设备器材等作战物资;住房、食品、衣被等生活给养物资;石材、木材、水泥等工程物资以及各种医药卫生物资等。支前物资的筹集包括政府筹措和民间捐献两种基本方式,以政府筹措为主,民间捐献为辅。

     4.配置支前资源。包括对支前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调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已经动员起来的资源,实现支前效益的最大化。战时配置支前动员资源,包括计划分配和随机调整。从总体上看,一个动员区对支前力量资源的配置,必须优先保障紧急需要和重点作战部队的需要,依支前部署分配和调用。

     5.加强支前队伍的自身防卫。支前队伍作为后方支援的重要力量,其自身防卫十分重要。

     (三)打牢支前动员基础

     1.支前人力动员准备。除了强化广大民众的政治精神和国防意识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支前人力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二是根据战时可能担负的支前任务,建立多专业的支前民兵组织。三是制定战时支前人力动员计划,并将主要任务落实到有关单位和负责人。

     2.支前物资动员储备。除了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外,主要是建立与战时需要相适应的各级政府的本级储备。支前物资储备应本着战时不易筹措的物资多储,易于筹措的物资不储或少储;消耗大的物资多储,消耗小的物资少储;抢运、抢救、抢修的技术器材重点储,其他非常用物资器材有选择地储的原则进行。

     3.科技支前动员准备。平时科技支前准备的内容包括:掌握辖区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注重从军事角度研究新技术的军事功能,引导军民通用技术的开发;完善科技人才的预备役登记制度,注重掌握役龄外的科技人才,视情况采取服军官预备役、签订战时服务协议等办法储备起来;注重在技术行业和部门建立支前民兵组织,改善民兵组织的技术构成,减少普通民兵专业分队,加大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比重,实现动员与储备的有机衔接;制定科技支前动员计划,等等。

     十一、国防动员体制

     国防动员体制,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它是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有计划地开发、积蓄动员潜力、做好国防动员准备,战时顺利将动员潜力迅速转化为战争实力的重要保证,对国家的安危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国防动员体制的作用

     1.开发和积蓄国防动员潜力的组织保证

     2.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桥梁

     3.国防动员体制是增强战略威慑的重要条件

     (二)国防动员的组织体系

     国防动员的组织体系,是国防动员体制的主体,起着发起、控制和管理动员活动的作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1.动员领导决策体系。国家的动员领导、决策,通常由最高国防领导实现。国防动员最高领导、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预测与判断战略环境,适时作出国防动员准备的决策;制定、颁布动员法律;发布动员令和复员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

     2.动员协调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组成。国防动员协调机构,是在各级政府中负责动员的计划、综合平衡等方面工作的职能机构。通常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最高协调机构。二是部际协调机构。三是民间协调机构。协调机构主要是运用政府所赋予的权力及计划、政策、教育、裁决和法律等手段,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进行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其工作方式包括先期协调和跟踪协调。

     3.动员执行体系。是具体组织实施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通常包括主管机构、分管机构和基层机构三部分组成。

     (三)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1.集中统一2.责权并重3.机制完善4.精干效能5.上下贯通6.平战结合

     十二、国防动员法规

     国防动员法规,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用以调整国防动员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主要包括用以规范动员活动的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定、规则、章程等。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实施动员的法律依据。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国民公会为反击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入侵而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从而产生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动员法规。

     (一)国防动员法规的意义

     1.体现国家意志。一是赋予国家各级动员权力机关有关动员的权力和职责,使之既能以高度的权威对动员实行领导和指挥,又能按照权限各司其职,形成顺畅的工作关系;二是督促和检查国家职能机关行使动员职能的法律保证;三是对国家职能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违反动员规定进行惩处的法律依据。

     2.显示卫国决心。国防动员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向国际社会显示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决心,是构成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以法律的形式表明国家承认战争的危险。其次,对外显示保卫国家安全的决心。第三,表明国家有打赢卫国战争的能力。

     3.规范动员行为。第一,保障国家机关行使国防动员职能。第二,调整国防动员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实现动员工作条理化和制度化。

     (二)国防动员法规的分类

     1.按国防动员的地位分类。可分为上位法、专门法和相关法。

     2.按国防动员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按使用范围分类。可分为国家层面制定的法规和地方层面制定的法规。

     (三)国防动员法规的施行

     1.加强国防动员法规的宣传教育。在教育的对象上,应着重抓好领导干部、企业法人、预备役人员和学生的国防动员法规教育。国防动员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普及与提高必须与全民的法制教育同步。

     2.贯彻“赏罚分明”的原则。实施惩处和奖励,尤其是实施惩处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二是合理性原则。三是程序性原则。

     3.加强国防动员执法的法律监督。通常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其中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执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

     十三、国防动员准备

     国防动员准备,是和平时期以提高快速动员能力为目的而有计划地对国防动员构成要素进行配置和改造的过程。国防动员准备是战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国防动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并以战时国防动员的实施为其目的和归宿。

     (一)国防动员准备的内容

     1.国防人力准备。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和战时支前保障力量的建设。武装力量建设是国防人力准备的重点,主要包括保持必要的现役部队规模、组建预备役部队、组织群众武装、落实后备兵员制度等,其准备以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为目的。其中现役部队建设又是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支前保障力量建设是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补充。支前保障力量,是战时担负各种支前勤务人员的统称。

     2.国防物资准备。是指为保障国防需要而对国家重要的物质资料进行筹集、储备和分配等一系列活动,是国防动员准备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物资储备、军队物资储备和紧急动员物资储备三种。

     3.国防精神准备。指国家在和平时期,根据未来战争的要求,为创造战时有利的政治、精神条件,提高政治动员效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指国家通过政府、军队和群众团体,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和多种渠道,在平时注意对全国军民进行深入持久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实施政治、精神贯注,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构筑应对未来战争的精神防线。同时,在发展民政、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中,根据战时政治动员的需要,尽可能地把战时政治基础寓于和平时期的社会发展之中。

     4.制定动员计划。是国家及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各级政府和军队组织,为了满足未来战争的需求,对本级动员的动员的规模、任务、方式、程序、措施等预先作出的部署与安排。主要由综合动员计划、专项动员计划、具体动员方案等组成。内容一般包括:动员潜力和条件、动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动员任务及区分,完成动员任务的时间和程序、动员准备的重点、动员的基本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动员的保障措施。国防动员计划通常是在平时制定的,一般由上而下、分层次进行。

     5.完善动员政策。通常应包括:均衡负担政策、军事采购政策、征用军民通用装备物资政策、资源优先保障政策、被征召人员优待政策及优惠、补偿政策。

     6.落实动员制度。根据动员法律的基本原则,对动员准备经常性实践工作所进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层面上的动员制度,也包括工作或执行层面上的动员制度。

     7.规范动员程序。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动员的内容和先后次序。通常应包括“征召”程序、“征用”程序、“采购”程序、“租赁”程序,以及下达命令的程序、动员计划程序。动员程序由法律规范,不得随意更改。

     (二)国防动员准备的分类

     1.和平时期准备与临战准备2.自主型准备与依赖型准备

     3.增殖型准备与消耗型准备

     (三)国防动员准备的原则

     服从大局、协调发展,打牢基础、突出重点,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十四、国防动员实施

     国防动员实施,是运用国家的权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行动,是整个国防动员活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阶段,与动员准备和复员构成国防动员的完整过程,是衡量和检验动员准备成效的标准。国防动员准备是动员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动员实施则是动员准备的目的和归宿。

     (一)国防动员实施的性质

     1.是国家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紧急措施

     2.是国家迅速重建战争能力的一种策划

     3.是实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过程

     (二)国防动员实施的时机及特点

     1.国防动员实施的时机。主要依据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依据敌国战争准备情况;依据本国的动员能力。

     2.国防动员实施的特点。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计划性、强制性和紧迫性等特点。

     (三)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

     国防动员的实施程序,是动员组织者按照各项动员活动的承继关系和时间顺序,对动员工作做出的安排,它反映了国防动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律。国家组织国防动员的基本程序是: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动员机构转入战时状态、修订动员计划、组织调动国防资源、检查与评估。

     (四)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要求

     国防动员实施是将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决定性步骤或阶段,直接关系到国家战争能力的形成。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高动员实施的质量,必须遵循集中统一、快速高效、灵活应变、安全可靠等基本原则。

     十五、国防动员的复员

     国防动员的复员,是指在战争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运用国家权力有组织地将各动员领域恢复到战前状态的活动。

     (一)国防动员复员的意义

     1.是战后不可逾越的阶段2.是保持战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

     3.是战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需要

     4.是国家战后重建动员基础的良好契机

     (二)国防动员复员的内容

     1.武装力量复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战时编制体制转为平时编制体制。包括将武装力量缩减至和平时期的编制员额,并将精简下来的人员退出现役参加经济建设,对于符合预备役条件的人员转服预备役,处理武器装备和其他战争物资等。

     2.经济复员。是指国民经济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恢复国家因战争而中断的正常经济秩序,是复员的中心任务,也是整个复员过程中最复杂的活动。经济复员主要包括转换经济体制;改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恢复经济基础设施。

     3.政治复员。是指国家为了实现战争向和平转变而展开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主要包括:解除战争状态,停止执行战时法规;;调整国家机构职能;调整宣传教育方针;调整外交政策。

     4.其它领域复员。国防动员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国防动员逆向过程的复员,也必然会涉及相应的领域。

     (三)国防动员复员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定复员的时机。通常可分为战时复员和战后复员两种。复员的时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本国完全取得战略主动权,战争胜利已经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复员,使国家随着战争的结束能很快地进入全面复员阶段。二是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但继续作战都有很大困难,双方都准备谋求通过谈判结束战争,停战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可以小规模地、在个别方面进行复员。三是战争完全结束之后才开始着手复员工作。

     2.集中领导,统一组织。首先,复员同样是国家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实施复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复员的决定,并由国家实施集中统一的领导。其次,战后特别是大规模战争结束后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心不稳,物资奇缺,通货膨胀,黑市猖獗等。国家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为了整顿政治、经济秩序,必须实施强有力的集中领导,统一组织。第三,复员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各领域的复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任何部门或单位都无法单独实施领导和组织工作。

     3.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目标相一致。复员的基本着眼点既要满足眼前的国家安全需要,与当前的战争局势相适应,又要争取尽快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4.周密计划,积极稳妥。通常情况下,复员计划应分级拟制,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和军队组织都应制定相应的复员计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严密的复员计划体系。

     十六、新军事变革与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在新军事变革中嬗变

     1.信息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联盟动员”成为战争力量形成的重要途径。

     2.信息化战争进程快、消耗高,“精确化”成为衡量动员效能的首要指标。“精确动员”的实质是减少动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地把动员潜力转化成战争实力,主要表现在国家进行渐进反应动员和“集约型”动员两个方面。

     3.信息化战争是对人的智力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利用,“智能化”成为动员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智能化”动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知识化人力资源的动员;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动员;信息化动员手段的运用。

     4.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和手段,动员的领域不断拓展。向信息技术资源领域拓展;向新闻媒体领域拓展;向心理领域拓展。

     (二)国防动员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1.动员是体系作战的重要组成。整体协调一致地行动是体系作战的最大特点。这种整体协调性不仅体现在战时各军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还表现在战时前后方之间的协调一致行动,且后者的协同直接影响前者的协调一致。

     2.动员是构成作战体系物质基础的战略支点。首先,动员是生成和提高信息基础支撑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动员是诸作战要素能力得以生成和提高的重要保障。再次,动员是保障作战体系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3.动员为联合作战行动提供即时补充和保障。一是为联合作战行动提供损(消)耗性补充。二是为联合作战提供增殖性保障。三是为联合作战提供应急性保障。

     4.动员为提高和保障体系作战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立信息化的国防动员基础

     1.建立信息化的国防动员基础,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

     2.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科学筹划。

     3.加强动员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

     4.完善动员资源的军事物流配送机制

     5.实行国民经济信息工程的军事化改造。

     6.建立供需无缝对接的动员机制。

     (四)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

     1.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

     2.努力实现高层次的“军民兼容”。加强高层次军民通用人才的储备。加强军事高技术的军民融合。积极推进军队与社会资源的直接对接。

     3.建立物力资源“能力储备”的制度。以信息技术为主体支撑、以“潜型”储备为基本形态、以高质效能为价值取向、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方法、以军民兼容为基本方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