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2021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

    时间:2021-03-05 14:01: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十四五”规划建议为定位香港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李晓兵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0年1…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2021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十四五”规划建议为定位香港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李晓兵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第57项专门对香港和澳门未来的五年发展做了安排。总体来看,《建议》涉港部分承接“十三五”规划,体现了回归以来国家对香港政策的连续性,特别是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遵循“一国两制”实践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建议》结合香港特区近年在实施“十三五”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做出了非常有针对性和极富前瞻性的安排。
         双维护: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
         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以来,基本法为“一国两制”的落实和香港特区的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到今天则要充满智慧地化解香港特区的治理困境和宪制难题,特别是以宪法和基本法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现宪制秩序的重塑。这是香港特区治理和法治实践不断走向深入,“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发展日益丰富的要求和体现。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资金、渠道、人才和平台的优势,但现在这些优势和有关决策的落实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因为香港面临新的发展态势缺少对于未来自身角色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刻理解,未能形成对国家的理性认识,同时又不断深陷政治困局。香港2019年发生的“修例风波”更是将香港内部的各种政治风险充分暴露。这样的局面对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推动和落实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强调指出特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要确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目标。
         双落实: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从回归之日起,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依照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实行管治,与之相应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体制得以确立。”因此,落实中央对香港特区的全面管制权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必然要求,将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治权与特区的高度自治权实现有机结合,绝不可片面强调特区高度自治权而忽略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制权。
         香港国安法已于今年6月30日正式生效实施。其中第二条规定,基本法第一条和第十二条规定是基本法的根本性条款。香港特别行政区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违背基本法第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即香港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香港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落实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将维护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总结过去港澳特区治理过程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一国两制”实践走向更大成功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香港这样一个与外部存在深度连接的国际化城市而言,必须要有基本的维护国家安全意识,要有健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近些年来,香港特区国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香港几乎变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不论是2014年持续79天的非法“占中”事件,还是2016年的旺角暴乱,以及2019年的“修例风波”,都让香港屡屡陷入各种管治危机和宪制危机之中。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香港特区内部极端政治力量和外部政治势力相互之间深度勾连,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愈演愈烈。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和实施有效遏制了这一趋势的蔓延,从国家层面为香港特区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大伞,改变了香港过去一直存在的“不设防”的状态。未来,香港特区要继续努力建立健全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不断填补各种法律制度漏洞,自觉履行香港特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宪制责任。
         双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香港过去一些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忽略和迟缓,近年来逐渐开始有所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大湾区核心城市共同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战略定位,香港要顺势而为迎头赶上。2018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科技创新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香港与内地科技界联系逐渐密切。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深圳和大湾区其他主要城市高科技发展和产业培育都需要借助香港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实现内地和特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合作,让创新更具扎实的基础和持续性。这是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的需要,也是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必然要求。
         香港回归二十年来,“一国两制”实践积极努力不断探索,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9年初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到去年8月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及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之际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不断提出诸多的重大举措让香港特区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作用的发挥日益明确,无疑也会为香港特区未来发展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开大门,关小门”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既有的制度差异转换形成了制度壁垒,严重阻碍香港和内地之间各种产业要素的流动,这就不仅需要在影响港澳同胞切身利益的新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还要通过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港融合发展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的整合、转型、升级,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支撑,这是香港特区“一国两制”实践的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转型和挑战。
         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让各国都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更是加大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论是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是着眼于长远发展,都需要推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香港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依然是重要的连接点,其作为“超级联系人”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深度连接中国与世界,这始终都是香港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和优势。
         香港特区社会各界应该深刻清醒地认识百年未有之变局给国家和香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基于中国现阶段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着眼于更加长远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不论是在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还是从远期的国民经济发展和规划来看,香港依然是国家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依赖的战略支撑点,是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的中心枢纽城市。《建议》中提出的“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是对香港特区重要角色的持续厘清和不断充实,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益发显得重要。
         在世界政经格局深度调整发生巨大变化和世界秩序重塑持续动荡的情况下,如何推动香港特区“一国两制”实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重大的历史转型,“十四五”规划《建议》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特区治理与社会建设、巩固优势与提升层次,为推动香港特区化解治理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重新定位香港自身的历史角色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十四五”即将起航,中国经济怎么干?

     

        文|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非凡“十三五”即将收官,壮阔“十四五”即将启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给未来中国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做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发展引人瞩目,《建议》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要目标,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经济的实现路径。
            
         “十四五”时期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5年将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中国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第一个是要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人均GDP水平迈入发达国家门槛,这个任务很艰巨,意义也非常大。第二个很重要的是这几年可能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使经济与社会不平衡不发达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面对重重挑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具体说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目标中没有直接提及增长数字,而是说要充分发挥“增长潜力”,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附近,使各方面要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说充分发挥了,质量又提升了,中国经济增长就没有问题,提不提速度都没有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以前发展阶段主要靠要素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未来要素投入空间也在收缩,就是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下降,这样就要更多地去提高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转向创新的驱动。”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落实到经济发展层面,则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在创新驱动的大战略下,实体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现代化升级。《建议》明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我国“十四五”期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下还着多重意义。
            
         王一鸣说:“在根本上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要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是相互关联的,有足够强的竞争力,产业链才会更稳定。现在一些国家给我们断供,如果在一些关键环节,有国际最领先的水平,就不敢轻易断供,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反制手段,所以这两个我觉得是相互关联的。”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这其中“数字化”前景广阔。《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议》中提出的战略部署。同时,《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近年来,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那么,在“十四五”期间提振内需的堵点如何打通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未来新的产业崛起,新的需求出现本身,它和人是连在一起的,怎样让人能够真正流动起来,真正实现农村人口未来市民化,提升到这样的手段,我想这可能是打破堵点的时候,可能在未来需要关注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户籍制度,涉及到农村用地市场化的流转,也涉及到城市租赁住房的建设,这些都是在‘十四五’期间改革需要去破题的关键领域和环节。”
            
         在“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很多经济领域的发展目标都一脉相承,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做文章。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一章节中,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建议》中,“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内外环境在变,发展的定力不变。应对挑战,改革依然是最强大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从总体来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建议》中勾勒了“十四五”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建议》还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这其中,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重要一环。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王一鸣说:“不要把国内循环为主体理解成每个地区都要搞循环系统,它一定是更加开放的,所以不要理解为对外贸易要减少,我们还要继续扮演世界的工厂,还要继续去成为世界的市场,所以进口博览会正在举办,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对全球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放眼未来,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开好局、起好步,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十四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

     

        文|刘现伟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经过40多年的艰苦探索,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同时,国资国企改革尚未到位,国有企业治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经营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进展回顾
            
         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改革实际,采取了不同办法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照时间脉络,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成为各方共识,这一时期国有资产运营方式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实行拨改贷、两步利改税、推行承包制、进行股份制试点等一系列改革。
            
         第二阶段:创新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需要,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改革措施包括:推进股份制改革与国有企业上市,打造国有资本流动机制;
    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推进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加大兼并重组力度,调整和优化国有资产布局。
            
         第三阶段: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明确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基本原则。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分工上实现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确立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四阶段:以管资本为主全面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目前,与《指导意见》相配套的一系列文件已经印发,形成了国企改革的“1+N”文件和政策体系,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框架,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持续推进,国有资本运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伟大成就。目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形成,许多任务还在持续落实过程中,改革仍然处于现在进行时。
            
         国企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固有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仍需加快。虽然经过多次调整,但国有经济布局仍不够集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需优化。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散问题仍然突出,在398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国有经济涉足的行业仍多达380多个,“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还不少。一些企业主业不够突出、辅业存在亏损,对企业的经营运转、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等工作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亟须进一步提高。由于国有企业功能目标不明确和分类改革监管不到位,导致经营机制不活、效率不高。一些国企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意识,企业大而不强,没能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集中度高的优势。
            
         三是国有企业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尽管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政企不分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障碍。部分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仍然存在平均主义现象,紧缺人才、管理层工资收入低于市场价位,缺乏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机制。
            
         四是国资国企监管体制仍待完善。目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仍不能适应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新要求。历史上国有企业从规模扩张、高速发展走过来,体制机制、发展方式比较适应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公司治理、商业模式还不太适应新阶段、新任务,公司层级过多,国资监管没有真正转到管资本上来,国有企业转变观念和思路的任务依然迫切。
            
         “十四五”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十四五”期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呈现新的特点。国有企业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行业产业的影响力强,在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积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基础好、实力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最重要抓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在能源、交通、通信、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领域、要素保障领域比重较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对产业链上下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无论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还是在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或者一般竞争性领域,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经营效率核心标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十四五”深化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新使命、新要求和新形势。
            
         国企改革面临更高发展质量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供给侧。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无法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高端高质的新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供更好质量的产品、更高水平的服务,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国企改革面临更高奋斗目标的考验。从“十四五”起我国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必然要求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必须要扛起来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压力。“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会更加复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格局和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在增加,下行压力在增大。世界格局出现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竞争态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摆脱技术依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努力突破。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形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有企业长期依赖的大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会更强烈,必须要下决心推动企业发展进行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更加公平公开公正,这都对“十四五”期间深化国企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董战峰 张哲予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大战略安排,提出了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明确部署。彰显了中央对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坚定决心,为“十四五”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严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能耗与排放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的力度。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深化工业行业超低排放政策,推进企业进园区工作。重视国家级新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的评估和治理,推动开展集群化治理和循环化改造。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广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的试点经验,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构建现代清洁能源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企业。促进传统能源要素和新兴清洁能源要素的有机融合,深化专业化分工,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促进、多细分领域相互依存的清洁能源生态。构建相对完善的我国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完善我国清洁能源的全球供应网络,发展清洁能源领域的平台组织,改革我国清洁能源供应的体制机制,控制煤炭使用。
         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在公共交通、中短途客运、物流运输、出租车行业、城镇公共事业车辆等领域,实施“车—油—路”一体的轻型车超低排放。推动实施新车碳排放标准。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筹建车用废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与郊区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
         积极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通道,引导产业生态化转型,培育生态产业化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新领域。推广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推动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环境服务综合体。加大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力度,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环境保护服务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绿色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构建绿色项目库。
         推进绿色生活与消费全民行动。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绿色生活行为准则,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创新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制定绿色消费指南,推广绿色产品,推动循环经济,完善居民水、电、气、垃圾处理等收费体系。
         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强化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加强近岸海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提升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废物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陆海统筹机制。设立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制度,加强碳市场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严格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全面落实“三线一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引领和积极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实施好空间的生态环境属性差异化管控,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体系。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空间评价制度和生态环境管控清单准入制,完善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实施水气土环境要素质量分区管控政策,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政策,实施分区分类差别化管控。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认识。强化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和建设,加强蓝色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推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健全的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依托生态保护开发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完善“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实施精准监管和智慧监管,按照生态完整性完善区域生态监管机构,加强环境保护常态监管力度,完善监测点空间布局,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监测点信息采集数据种类和数量。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责任明确和数据共享的生态监测物联网,加强中长期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拓展建设自然生态监管。

     

    德国专家看“十四五”规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博喜文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高级顾问    、法学博士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此句出自中国古代军事家和哲学家孙子的著作。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让我想起这句名言。此次会议自然与军事问题毫无关系,讨论的是和平时代的社会问题。我之所以提到孙子,是因为这位伟大的中国先哲的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在欧洲被广泛用于培养经济领袖及职业经理人之中。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向全会作了说明。虽然该纲要草案尚需在明年三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但五中全会已向深入筹备和确定政治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发出了具有指导性的重要信号。会议召开之前,“十四五”规划的筹备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例如,今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一共收集到网络留言100多万条,并从中筛选整理出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
         自1953年以来,中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十三个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种体系亦可视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明确了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的发展规划,为本国人民及外国投资者都提供了稳定和一贯的政策保证。先进行审慎的规划,再进行落实——这种模式或许是中国几十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而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不仅使中国受益,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锚。据官方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国;
    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达30%。同时,在这一体系的框架中,后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前一个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旧规划之间实现了无缝衔接。
         目前接近尾声的“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例如,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目前已超过一万美元。“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已得到实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在“十三五”期间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就业政策,就业状况持续保持稳定。2016年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完全消除绝对贫困。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012年的9899万降至2019年底的551万。中国正努力在2020年底之前消除极端贫困。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消除绝对贫困的国家。正如2018年初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所说的,中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除了中国的领导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表现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人民的纪律性以外,“十三五”规划的成功也为中国经济从一季度受疫情重创下滑转而重返健康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专家评估,中国将是2020年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尽管开局前的情况良好,但“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仍然面临着不同寻常的挑战,这是由一些无需中国负责的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另一个因素是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恶魔”日益增多,使得多边主义和全球化面临危险。多边主义和全球化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和平、安全和繁荣。在我看来,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尤其是美国为追求肤浅的强权政治而对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提出强烈的质疑,意味着对整个人类的福祉和进步的质疑。
         对于中国而言,这些形势的变化意味着:在即将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中,要使本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受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风险的影响。换句话说: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我认为,中国现已制定的新发展模式将为进一步的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基于两大支柱。第一支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的“双循环”战略。这一战略旨在加强国内经济,同时日益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国民经济将通过提质增效实现健康发展。这也正意味着要坚决推进数字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高科技和创新等领域的发展。对于教育科研领域的进一步投资将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内需将得到进一步拉动。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收入显著增加,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做法。
         第二支柱是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不断增强将为进一步扩大与国外互利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诋毁中国与国际脱钩是完全错误的。多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在世界各地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就曾明确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明确表示:中国将依靠“国内和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
    要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补充说,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越迈越大。
         当然,新的五年规划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实现其设定的远大的环境目标。其他议题包括人民收入的提高,优先就业政策,优质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向国内外发出中国自信和稳定的信号。或者我们回到孙子的名言上来:中国正以稳定的秩序和冷静的态度应对全球的政治混乱和动荡。我认为,这符合习近平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的要求,即“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以“拼抢实”的状态为“十四五”开局谋篇

     

         1月26日上午,在政协联组讨论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殷切寄语,要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狠抓落实、奋力求“进”,全力推动经济尽快回归正常、回归本位,确保今年开局漂亮、全年精彩。过去的一年,是湖北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湖北人民全力打好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双胜利的英雄答卷。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 “十四五”时期湖北的发展宏图,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收入,从生态环境到技术创新,从省域发展到乡村振兴,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方方面面。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局的精彩决定宏图实现进程。目标催人奋进,疫后重振的湖北,需要一个奋力赶超的明确目标,需要拿出“拼”“抢”“实”的精气神。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过去的成就是拼出来的。敢于“拼”,就是发扬“两军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拿出“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拼劲,精准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补齐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推石上山、爬坡过坎”。“拼”视野格局,“拼”敢闯善为,“拼”出彩业绩,以非常之精神、非常之作为推动湖北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发展,绘就壮美荆楚锦绣画卷。    
          快马加鞭催人急,“水击石飞,势也”,要让石头在水上飞起来,靠的是速度。不论是巩固经济持续回升态势还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论是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不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无不需要拿出“抢”的速度。全力“抢”,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抢时间、抢人才、抢机遇、抢速度、比学赶超,转轨提速。在这个奋进的时代,只有进的快一点,做得好一点,才能变追赶为领跑,在稳的前提和基础上中擂响“进”的鼓点。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发展是硬道理,实干是硬功夫。“干”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担当作为的奋斗者。以落实“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中心,彰显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以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为指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三新”。干部群众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大干、实干、苦干,鼓足不甘落后的心劲,朝着更高目标奋勇前进。    
          踏平坎坷成大道, 携手奋进续华章。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时代呼唤我们新一年展现新作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加速的状态争先作为,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为“十四五”开局谋篇,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
         

     

     练好“十四五”时期基本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并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抓好“十四五”时期工作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力量的基础,是党执政大夏的基石和前提。同时,因条件缺乏、资源欠缺等因素,基层党组织也是力量较为薄弱的环节。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冲锋陷阵作用。然如何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必然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为“十四五”时期立好基准线、补好基础课、练好基本功,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全域提升。
        以政治淬炼为要提升领导力。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具有核心领导地位的,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自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都得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因此,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上下功夫,筑牢基层党组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责任,切实让基层各类社会组织统一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凝聚合力、深入协同,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大厦,确保为“十四五”规划执行落地提供政治保障。
        以思想淬炼为基提升引领力。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武装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头脑,确保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尤其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上出实招,注重学习教育与实践运用结合,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引领基层党组织一切行动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以实践锻炼为本提升号召力。正人先正己,帅人先帅己。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和主阵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推动发展、造福群众的顶梁柱和带头人,要在实践行动中敢于表率、在急重险难中勇于攻坚、在群众期盼中锐意进取,才能凝聚团结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朝着共同目标聚力用劲。“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唯有汲取党群干群合力,才能提供强大引擎和动力。
        以专业训练为重提升组织力。党的力量来自于组织,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基层党组织如何在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激发战斗力、创造性,关键看是否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尤其要摆脱本领恐慌和“知识盲区”。新时代新形势下,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更高,决定了基层党的建设标准更严。从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再到加强城乡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又到推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有序有效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地落细,不断提高能干、会干、善干、干成的能力水平。    
     

     

    “十四五”规划编制,“问计于民”诠释“发展为民”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五年规划编制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既是主动选择,也是内在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势和大局,认清机遇和挑战,准确分析不利环境和有利条件,从而未雨绸缪,系统谋划,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即将结束的“十三五”规划中,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果没有科学蓝图指引,我们就不能如期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发展目标,完成全面小康任务;
    如果没有科学蓝图指引,“复兴号”就不能这么多、这么快地纵横驰骋在祖国大地上;
    如果没有科学蓝图指引,“一带一路”倡议就不能推进得那么深入,不断逆势增长的中欧班列就不会成为特殊的“友谊使者”。五年来中国取得的非凡发展成就,无不彰显了中国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的独特制度优势。
        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规划能不能落地,关键看群众是不是满意。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
    推动改革,最具首创精神的,也是人民群众。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必须立足国情、把握关键,紧扣国计民生、着眼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认真研究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对推进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对解决突出矛盾、增进公平效率有力有效的重大政策,做到实事求是,使规划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性交点,哪怕新的环境云谲波诡,哪怕新的问题纷乱冗杂,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十四五”战略指导下,未来的5年,中国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    
     

     

    “十四五”规划如何编制,多问计于民

     

        9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将于2021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编制起草的关键之年,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开门编规划”,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通过群众参与,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在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智慧中,为国家未来五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绘制好新蓝图。
        2020年8月16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集活动,获得了各界群众踊跃参与,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渠道表达意愿、反映诉求、贡献智慧,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发展规划编制,成为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发挥作用的生动见证。数万件网民建议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公开的建言内容看,高质量建言比比皆是,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既反映实际又充满智慧,每一条意见建议,都承载着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充分吸收这些意见建议,必将收获最佳的政策效应。
        收集“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议,必须“接地气”才能找到“真问题”,而“接地气”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坚持广开言路,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群策群力进一步起草好规划纲要框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各地区明确“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定位,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之道,方能提出“十四五”时期各项建设的新举措新路径。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国家治理的主角和根基。进入“十四五”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盼,让“十四五”规划成为由人民群众出谋划策、由人民群众拍板定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增进人民福祉,在民生改善等领域进一步策划、筛选、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就能使规划编制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与保障媒体言论

     

       
         “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的重点与保障    
         汤志伟 1,2  方錄 2  叶昶秀2
          
          近年来,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以及人才外流使中国农村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破解农村发展困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十八年出台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当时,由于限制乡村振兴的贫困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经过多年脱贫努力,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大幅增长,已经从2013年的9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17131元[1][2],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与此同时第一个百年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已经开启,“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必须从脱贫攻坚转向巩固脱贫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相衔接,从一定程度上说,“十四五”期间中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全面发展。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规划与目标,为此需明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问题与保障问题。
      一、“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问题
          “十四五”期间,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基础的观点。虽然脱贫攻坚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但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不大,脱贫攻坚成果亟待巩固深化,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等问题可能发生。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必须重点关注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要求,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民进行社会活动的经济基础。
          “十四五”期间,相对均衡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准则。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城乡发展的相对不均衡。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3834元和17131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27007元和13713元[2],无论是从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抑或是从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来看,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区域发展的相对不均衡。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其农村居民经济水平相对中西部地区较高。例如201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876元将近达到3万元[3],而毗邻浙江的中部省份安徽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16元[4],可见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不均衡问题;
    三是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均衡,当前农村在产业兴旺方面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及收入单一等问题[5],这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农村的长远发展。
          “十四五”期间,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生态环境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这对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为产业兴旺提供资源基础、通过合理开发生态资源为生活富裕提供资源保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资源和动力。同时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实施的要求,又是持续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通过有效的治理,使得党和国家的各项乡村振兴政策在农村落地开花,充分调动农民、市场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高政策效能、执行效率和参与积极性。
          “十四五”期间,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道德和文化属于精神范畴,其具有更深沉和持久的力量,能够凝魂聚气,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乡风是道德和文化的凝练与表达。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乡风建设,通过打造良好社风、民风和乡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乡风建设也是衡量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指标。
      二、“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研究
          “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按照“二十字”方针,在巩固脱贫成果、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借鉴脱贫攻坚时期的经典做法,从政策保障、机构设置、组织优势、职能转变、技术支撑、文化建设和项目评估七个方面确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展。
      政策可行、执行有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乡村振兴顺利实施拥有明确顶层设计。如果将中央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这一目标视为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宏伟建筑的顶部,那么各项具体政策就是这一建筑物的四梁八柱,起着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将绘制这一美好蓝图的顶层设计加以细化、落实成有效的具体政策,并确保政策真正发挥其效能,防止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异化。

      上下对口、职责同构。2021年2月16日中国国家乡村振兴局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这表明国家层面已经有了一个总揽乡村振兴、协调各方力量,负责乡村振兴政策发布、落实、实施、监督的部门。按照上下对口、职责同构的要求,各地方需尽快成立本地的乡村振兴局,具体负责本地区乡村地区调研、反馈、政策起草、发布、实施、落实等方面的职能,同时承担资金引进、人才引入等方面的工作,并吸纳各方面人才进入部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政策的可行性、有效性、执行性、可操作性。

      党建强化、书记负责。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一大法宝。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之下,分片负责、联系到户。这一做法表明乡村振兴中,必须加强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级书记抓扶贫是在脱贫攻坚之中形成的又一大经典做法,借鉴五级书记抓扶贫做法实施五级书记促振兴,对于亟需进行乡村振兴或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之中遇有重大难题的地区可以考虑五级书记促振兴,这一举措可以常态化实施也可以非常态化因地实施。

      职能转变、驻村协调。在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均派出驻村工作队赴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指导工作,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为农村脱贫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的前提下,驻村工作队可以适当延长保留一段时间,以确保刚刚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会因为自然灾害和疾病等问题导致返贫,但是其职能需要从扶贫转向振兴,将自身定位成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反馈农村情况、联系农村和社会、协调村民的工作队。

      技术运用、数据赋能。现如今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了资本要素的流动,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便是新兴技术运用的现实表现。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多集中在城区,还未完全延伸至农村地区,为防止农村地区出现技术孤岛、技术隔阂和数据鸿沟现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初期,在合理评估后必须打通农村地区的技术最后一公里、打破技术孤岛和隔阂现状。可以扩大智慧城市建设范围,逐步从城区延伸至农村。除此之外,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阐述“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6]。在这一要求下中央网信办等七部委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7],确定了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8]。为此需要重点关注试点乡村的经验做法、将有效合理之处加以推广,为乡村振兴的技术运用提供合理借鉴。

      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村民积极配合;
    通过树立乡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
    通过乡贤模范宣讲促进加深村民认识;
    通过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报告启发村民思考。通过众多文化活动加深村民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加强村民团结,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要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使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益处,从而使村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具有获得感、幸福感,以达到凝心聚力效果。

      合理评估、推优纠偏。借鉴脱贫攻坚的又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开展对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的合理评估。党委和政府发挥政策研究室、社科院、高校等智库作用,将中长期的乡村振兴实施规划细分为多个阶段性目标,同时制定有效可靠的评估指标,通过上级检查、同级互查等内部评估以及第三方评估等外部评估方式,阶段性地评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将评估反馈结果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考核任用的指标,并对各地的优秀做法加以褒奖推广、对实施过程中发生偏差的予以纠正、对阳奉阴违的做法进行惩治。
          “十四五”规划期间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对于“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重点推进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要求,以相对均衡发展为基本准则,以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为主要抓手,确保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借鉴脱贫攻坚中的经典做法,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发挥政策保障、组织优势、技术效能、文化作用和评估益处等,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最终发展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汤志伟,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錄,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叶昶秀,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制“十四五”规划,当用好调研传家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治国理政,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面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使“十四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更加反映人民的意愿。因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直接体现。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必须真正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主动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听群众讲心里话,听专家讲内行话,收集整理各方面意见,让“十四五”规划更符合时代趋势,更满足人民期许。要把调查研究贯穿规划酝酿、制定的全过程,紧盯新时代特点,瞄准未来发展定位,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制定“十四五”规划,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绝不能走过场,要畅通各方声音渠道,原原本本征集意见。因为,征集意见的过程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通过多方征求意见,才能精准反映心声,发现更多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离开深入调研,就难言科学规划,要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瞄准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小中见大”“点面结合”,精研深思细悟,揭示规律、把握本质,将有见地、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纳入“十四五”规划中。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进行了9次国内考察调研,聚焦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定“十四五”规划十分重视,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调查研究,将未来发展与当前实际、目标导向、群众诉求相结合,让“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振士气、激发动力的过程,不断丰富完善“十四五”规划内容。    
     

     

    奋进“十四五”,让新闻舆论工作真正出实效媒体言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时间指针拨回到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值“2·19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守初心、担使命,努力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已经开启。“关键时刻看担当”。必须认清肩负的责任、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初心不忘,使命在肩。长期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要更好地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新闻舆论工作者就必须切实贯彻群众路线,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出更多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接地气的稿件。也只有深入群众,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新闻舆论工作才能真正出实效。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面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决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当前互联网已经越来越与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融合在一起,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这就需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奋进“十四五”,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汇聚亿万人民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    
     

     

    规划引领,全面开启“十四五”壮阔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26日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向全会作了说明。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如何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只有牢牢把握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势,锚定好发展方向、规划好发展蓝图。
        大国发展,规划先行。要用前瞻性的规划开启“十四五”壮阔新征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于国家长远规划,我们历来有着优良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我国便开始连续不断地编制“五年计划”,为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这样说,五年规划引领新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与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奇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相信,一份深具前瞻性的规划是开启“十四五”壮阔新征程的坚强保证。
        规划蓝图,科学为要。要用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话说:“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计划、规划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飞来峰,不是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必须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显然,科学而周密的规划不是唾手可得的,要经历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几上几下的过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显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反复调研论证的过程。它从一开始便特别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的有机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一个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一个反映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心声的过程,成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的过程。一场场座谈会开门问策,一次次深入一线调查考察,始终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为迈入“十四五”奠定了坚实根基。
        谋定而后动。凡是工作,必有目标;
    凡是目标,必有计划;
    凡是计划,必有执行。因此,计划就是行动的指南针。经过多方论证的“十四五”规划必将绘就未来几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果图、路线图和施工图,要排除干扰,一心一意、不为所动地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让我们永葆奋斗的姿态,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海外网前瞻两会③中国“十四五”将为世界释放更大红利媒体言论

     


        
        观众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特殊节点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2021年,中国这样干”的金台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多角度多维度前瞻两会。
        谈及“十四五”规划,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在发言中表示,“十四五”处于一个特殊历史方位,“十四五”规划也将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十四五”将支持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下为发言摘编: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特殊的历史方位,“十四五”规划将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不仅造福中国,也将影响世界。
        “十四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非常独特。一是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包括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大变局,中美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大变局,工业革命以来新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大变局,东西方大分流以来中西力量对比的大变局。二是正逢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四五”时期,中国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不但是量上的延续,更是质的飞跃,是从小康迈向大同,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未来,中国将建设一个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
        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战略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中国“十四五”在这些方面的新安排新部署,将推动中国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向世界释放更多发展红利。
        第一,支持世界经济加快复苏。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成为世界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5%,中国增长率为8.1%。中国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支持世界各国加快走出疫情阴霾。
        第二,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当前,中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亿户,已是众多跨国公司和产品的最大单一市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不断壮大国内市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随着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为各国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第三,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的立场,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成为这个动荡不安世界的最大“稳定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来,中国为各国出口了大量抗疫物资,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兑现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向多国援助或出口疫苗。即使遭受疫情冲击,中国克服困难,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支持延长缓债倡议期限的决定,并将对确有困难的国家加大缓债减债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还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力推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随着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第四,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前,全球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面临空前风险挑战,国际形势进入动荡变革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进一步对全球化和世界秩序造成冲击。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搭建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地缘发展合作平台,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继续推动世界普遍安全、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坚持问计于民,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坚持问计于民是发展依靠人民的生动体现。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心合力,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我们的党旗上,扎根于人民这片沃土中,我们才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力,才能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坚持问计于民是发展为了人民的集中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首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规划事关我们国家的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编制“十四五”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听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要想人民所想、盼人民所盼、思人民所思,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经济发展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目标融合、方向一致,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最大公约数。因此,我们只有畅通渠道、广开言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能讲话、敢讲话、出真招、献良谋,才能真正意义上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坚持问计于民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直观表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前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引领下,我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只有做到规划有人民参与,规划含人民需求,规划顺人民心意,才能真正做到把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切实让人民智慧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锚定“十四五”目标,在学党史中凝聚前进力量

     

        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佳节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知古今;
    懂史,能明大义;
    用史,方续荣光。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把学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
        学党史强信仰,补足精神之钙。陈铁军和周文雍在刑场上举行婚礼,他们认为:“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夏明翰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江竹筠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她坚信,“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党史,为我们竖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面对死亡,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党史中,继承发扬革命先烈追求信仰的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补足精神之钙,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续奋斗。
        学党史有作为,担起为民之责。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
    “我怎么都要到北京替咱农民说句话”的毛丰美;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人民的樵夫”廖俊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自觉涵养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自己工作的唯一标准,真真正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党史迎挑战,锤炼斗争之力。井冈山军民以梭镖加土枪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等诸多辉煌胜利;
    在敌人重兵追赶下,红军星夜兼程袭占皎平渡,打破“金沙不夜渡”的传统;
    千里乌蒙山,红二、红六军团声东击西,冲破十几倍于红军兵力的层层围堵……我们党在不断的斗争中成长、壮大、成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史,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日趋严峻的发展形势,不断培育斗争精神,增长斗争本领,居安思危,迎接挑战。
        学党史知戒惧,涵养清廉之风。王树声大将三让建房地址;
    孔繁森把有限的工资全都用到更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
    张桂梅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上……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传统、“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好作风、“反对贪污浪费”的好制度、“八项规定”的好规矩中养浩然正气,树清廉之风,树牢思想防线,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党史学习,牢记党的艰苦奋斗历程、优良革命传统、严明纪律作风,凝聚起开创新时代伟大事业的磅礴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上好“新年第一课” 为“十四五”开好局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之后,中国已经迈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1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当口,习近平总书记开讲“新年第一课”,为全党凝聚了思想共识、辨析了认识误区,明确了主攻方向,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上好“新年第一课”,要践行根本宗旨,化作自觉行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逻辑,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发展思想中、落实到自觉行动上,确保人民主体地位不变,共同富裕方向不偏。要善于洞悉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用心倾听人民群众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真心回应人民群众期待。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公共卫生、医疗、养老、社保、粮食供给等重点民生领域,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
        上好“新年第一课”,要坚持问题导向,备足务实举措。“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发展理念中的“新”体现在党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发展思路的及时调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应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突破口。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做好调查研究功夫,真正下基层、到一线,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决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更不能以偏概全。要在认真研究分析后,着力打通改革梗阻,防止改革“疲劳症”,以更加改革创新、精准务实的举措,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将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
        上好“新年第一课”,要增强忧患意识,锤炼斗争本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要谨防自满、安逸、懈怠的倾向,时常检视自身、检视工作,在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中修炼“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不能盲目冲动做决策,也不能畏首畏尾打“退堂鼓”,要在“深水区”“硬骨头”面前,不退缩、不泄气,知难而进,顺势而为,逐渐把握斗争规律,提升斗争勇气,锤炼斗争本领。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十四五”号角已经吹响,新发展战鼓已经擂起,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一茬接着一茬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切实推动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收好“十三五”的官,开好“十四五”的局

     

        总结收获谋划未来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步伐已经开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确保“十四五”迈好开局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长远、运筹帷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19年GDP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16%,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
    2019年末,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超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
    5G商用正式启动。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1亿,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
    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
    2020年,中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这些辉煌成就,增进了民生福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增添了 “十四五”开局之年再创辉煌的动力、信心和底气。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不能有丝毫的自满,但应怀有无比的自信。做好“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工作,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知识产权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锚定目标、指明方向。当前,我国高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势头良好,阻力也不少,    需要各方协力,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球竞争中实现跨越。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唯有乘势而上,迈向新征程,续写新奇迹。    
     

     

    统筹教文卫体,擘画“十四五”新蓝图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四个领域长远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落实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即将起航,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在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
        教育大计,培养时代新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同时,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也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着力点。
        人民健康,筑牢强国根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重大胜利。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此外,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体育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为了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要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工作协同,促进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明确自身定位、找寻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激活体育消费,激发产业活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掌好舵、扬好帆、开好船,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十四五”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我的“十四五”|邹晓娜:“定制”你的独家记忆媒体言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新起点,新纲领,新目标,新希望。
        未来五年的美好画卷,有你也有我。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新的五年,一起奋斗,每个人都了不起!
        央广网推出系列报道《我的“十四五”》,书写每一个“我”的五年计划,描绘“我”的奋斗故事。
        
            
         为什么要去旅行?
        一名网友的答案是:“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这个世界看一看。”
        为什么要给别人定制旅行?
        旅行定制师邹晓娜的答案是:希望给别人打造一份美好的记忆。
        旅行定制,是这几年旅游行业中的一个新兴方向。传统的旅行模式已经无法赢得年轻人的心,个性定制化旅行方式正在涌现。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其中明确提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外出旅行,日渐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看山看水看风光到“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旅行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12日,我国有超过2000家定制旅行相关企业,在业存续的企业有接近1800家。较早进入的携程,2016年1月上线了定制旅行平台,2019年5月又推出了定制3.0平台。
        邹晓娜,有11年经验的前导游,2019年全国导游大赛第四名,中级茶艺师,在2020年加盟携程,成为了一名旅行定制师。
          从金牌导游到新人旅行定制师:希望成为游客的“神助攻”
        谈到转行当旅行定制师的感受,邹晓娜说“痛并快乐着”。要覆盖到游客出游的每一个环节,行前计划制定、途中突发因素的应对还有旅行结束后的体验感受,要接收各种各样的出行需求,这份工作“待机时间超长”。但同时,能够看到游客们有一次完美的旅行,邹晓娜说,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邹晓娜说:“通常出游的人需要攒很久的假期,满怀憧憬而来。旅行就像是一场直播,它是不能重来的。几乎不会有人完全去复制上一次的旅行,所以每一次的旅行都非常重要。由我作为定制师来一手打造,给游客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这对我来说很关键。”
        在邹晓娜看来,即使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景点,一名优秀的旅行定制师也能“玩出新花样”。
        去年6月,有一个高中毕业生4人团找到她,希望定制一次有意义的毕业旅行,要求打卡江南网红景点,还要有创新的游玩方式。根据他们的预算和需求,邹晓娜结合当下非常流行的真人秀任务卡方式,在“杭州-乌镇-西塘-苏州-上海”五地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打卡任务,最终任务通关可以获得毕业旅行定制礼物。
        以杭州西湖为例,邹晓娜设计的打卡任务是“拍出手指‘触碰到’雷峰塔塔尖的照片”,用这种方式赋予了西湖新玩法,让游客能用一种新视角去领略西湖的美。
        而在未来五年的计划里,邹晓娜还想“走得更远”。
        “我希望能够把定制师的这份工作做得更专业,成为金牌定制师。”邹晓娜说,她计划从两方面来提升自己。
        “要加强自身的水平和专业度,多去实地看看,积累更多的旅行资源。”从业11年来,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都是邹晓娜做好定制师工作的底气。但学习永远在路上,她希望未来能在旅游资源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
        邹晓娜说,做好一名旅行定制师当然还要考虑性价比,在完善的计划之外有更优惠的价格,希望成为游客出游的“神助攻”。
        最近一年来,因为疫情的原因,旅游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邹晓娜对这份职业的前景仍然十分看好。
        邹晓娜说:“旅游业中的这种新业态,从更高层面来说也会促进就业,让旅游院校的学生看到未来的方向,感受到这份职业的自豪感,而不要因为疫情就对这个行业丧失了信心。”
           旅游需求多元化 旅游消费分层化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在快速发展当中。国内旅游人次,从2011年的26.41亿人次,到2019年增长到60.0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到2019年达到了57251亿元。
        
            
         图片来源:文旅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邹晓娜身在其中,深刻感受到了旅游行业的变化。
        “出去旅行已经是大家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消费升级以及大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刺激了旅行定制市场的兴起。”邹晓娜说,就好像私人理财顾问、私人法律顾问一样,旅行定制师就是私人旅行顾问。这个职业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邹晓娜回顾这些年的从业经历,从最早的大众报团出游,到慢慢细分的一日游、私家游、毕业旅行、蜜月游等等,旅游形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旅游的需求也更加细分。
        邹晓娜说:“以前传统的旅行模式是吃住行游购娱,现在更多的新形式出现了。比如去年我们接待过买手团,来杭州考察潮牌。此前我们还接待过化妆品考察团、民宿考察团、闺蜜旅行、情侣求婚之旅等等,旅游在变得多元化。”
        伴随着需求的多元化,消费也变得更加多样。邹晓娜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消费升级或者降级来粗暴概括。“它是一种大众消费,大众的消费需求就是多种多样的,对吧?”
           文化给景区赋能
        游客的需求在变化,景区也在变化。
        从以前的以自然风光为卖点,到现在景区越来越重视发掘文化内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邹晓娜非常认同。她认为,一个旅游景点,当把文化注入的时候,它就有了魂,变得有文化底蕴,值得让人驻足品味。
        “文化给景区赋能。游客的诉求已经发生改变了,他不再是单纯的观光诉求,而是希望了解背后的典故。”
        以邹晓娜所在的杭州为例,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景点西湖,有“西湖十景”。有了文化的加持,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风光。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是“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有“一色湖光万顷秋”,冬是“白堤一痕青花墨”,这些典故给西湖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景区,对旅游行业从业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邹晓娜认为:“我觉得从长远来看,每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积极地响应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
        监制:张春梅、赵净
        记者:朱虹、王梦妍
        海报设计:韩硕、刘璐      

     

    以基层治理为钥匙,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会议指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把深化基层治理工作融入执政担当,以真抓实干构建基层治理新发展格局,争当行家里手,确保“十四五”新征程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磨砺矢志不渝的信仰,勇做新征程的追梦人。信仰是开启通往新征程的“金钥匙”,旗帜鲜明讲政治、讲忠诚是基层干部信仰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干部的基本标准。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思想认识无杂质、政治方向无偏差、对党忠诚无水分。要秉持初心、牢记使命,磨砺信仰的风骨、笃定信仰的选择,把信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过硬的政治定力,迎难而上的处事定力,勇做新征程的追梦人。
        锤炼干事成事的本领,善做新征程的弄潮儿。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从争取民族独立,到改革开放谋发展,再到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基层干部用鲜血和汗水捍卫和诠释了什么是行家里手。基层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干事本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跑好“最后一公里”。要涵育久久为功的工匠品质,择一业、终一生,干一行、专一行,争做时代先锋,在基层治理等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善做新征程的弄潮儿。
        锻造担当作为的肩膀,敢做新征程的攀登者。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总书记强调深化基层治理,有利于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也是对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一次大考。作为基层干部,要敢于从变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上想办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始终保持一种敢闯敢试的激情和锐气,做到遇到困难不回避,关键时刻敢出面,处理问题敢决断,敢做新征程的攀登者。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干部。“十四五”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基层干部,唯有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    
     

     

    勇毅笃行,阔步迈向“十四五”新征程

     

        今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即将实现,中国将在人类减贫斗争中为世界作出伟大的历史贡献。
        今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在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面对新形势的应时之纲,是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创新之策,是标定新时代中国实现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回首“十三五”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收获满满;
    立足当前目标,我们信心坚定、一战到底;
    展望“十四五”前景,我们勇毅笃行、充满期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机遇挑战并存。纵观国际,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近看国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机遇是不会坐等自来的,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们才能化风险为机遇、转挑战为动力,才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前行。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为一体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14亿中国人民接续拼搏、砥砺奋斗涵养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是我们克服一切风险、应对巨大挑战、赢得美好未来的力量之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无比坚强有力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最具战斗力的执政理念。新时代、新形势呼唤我们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的“十四五”征程即将开启,“赶考”路上不能麻痹大意、思想松懈,必须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未来5年乃至15年发展,我们底气十足,只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定能在新时代书写新的伟大奇迹。    
     

     

    科学定位“十四五”规划的四个维度

     

         宋义明 聊城大学副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十四五”规划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制定的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里程碑意义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将勾勒出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展现新时代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多彩画卷。科学定位“十四五”规划实践维度,才能牢牢把握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势,才能锚定好发展方向、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之路。
         从时代方位看,“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制定了的“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接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正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的目标,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为“十四五”规划理清思路、分解任务,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从奋斗目标看,“十四五”规划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国现代化的新起点,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加强对现代化的科学规划、科学引导和科学推动,才能使国家现代化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就要求我们突出目标导向,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规划,认真汲取国际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实践经验,科学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仗。
         从国内发展看,“十四五”规划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攻坚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攻坚期面临的困难加大、风险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这就要求我们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重要政绩考核标准,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世界格局看,“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关键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与世界格局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参与世界事务,为解决全球性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人类面临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时代难题。在巨大困难与挑战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从历史视角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着力推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从现实视角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责任担当;
    从未来视角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停步、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担当。
             
     

     

    十四五规划要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仇焕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此时此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将完成,国家进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探讨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对于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完成的两个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承接关系。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脱贫攻坚瞄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同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则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活富裕”“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要求,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说,脱贫攻坚重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则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保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有效衔接,才能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确保各项目标有序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现:第一,从产业发展来看,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第二,从就业保障来看,脱贫攻坚阶段通过推动劳务输出,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开办扶贫车间、扶贫微工厂等一系列就业扶贫政策,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激发了农户的内生动力,为后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三,从生态宜居来看,脱贫攻坚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为日后乡村振兴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村庄搬迁、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第四,从基层治理来看,脱贫攻坚期间各地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派帮扶责任人,严格落实精准帮扶责任等措施,对乡村振兴阶段增强村级治理能力,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五,从医疗保障来看,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了蓝本。乡村振兴阶段大部分脱贫攻坚期间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政策都可以保留,部分政策可以扩展到全体农村居民。第六,从教育保障来看,脱贫攻坚的教育保障体系,如“两免一补”、控辍保学等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保证。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这套体制机制,也可被充分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中。为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可以参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乡村振兴建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制;
    为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参照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地生根,参照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规划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齐明杰 中国人权研究会研究人员、博士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份建议稿汇聚了全党全国的智慧,是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擘画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稿全文蕴含着深沉的人民情怀、民生情怀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担当,有宏大的国际视野,让人切实感受到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也让世人从盛世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规划中看到更多希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东方大国,中国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不仅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同样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对大国博弈的因应,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推进。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研判
         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可谓是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判断,对本次建议稿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带来的威胁不断加剧。在此情形下,党中央对战略机遇期以及时代主题再次做出正面判断,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高超驾驭能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乱石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使命担当。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来不是外部赋予的,也不是静态不变的,更不意味着我们所处的发展环境没有问题,而是我国在处理复杂矛盾过程中,积极作为、努力争取得来的。可以说,这一重大判断为本次规划建议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按照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中的社会结构不仅是经济的、物质的,也是观念的、文化的。中国正是在世界发展的关键时刻,不仅以自身的力量,也以自身的善意给了世界一个拥抱和引领。
         针对大国深度博弈的积极因应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演变加速推进,中西方力量对比日益向着中国一侧倾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战略焦虑日益凸显。西方社会在民粹主义力量和逆全球化思潮的裹挟下,政策更缺乏稳定性,其对中国的各种围追堵截和遏制施压不断加剧。我国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之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为应对这些挑战,规划建议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回应和部署,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强调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建议稿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逻辑基础和现实依据。
         此外,随着一些国家大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针对中国的经济战、科技展、金融战、贸易战、舆论战轮番上演,违反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事件层出不穷,各种断供、卡脖子行径屡有发生。因此,建议稿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重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来,不仅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而且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和文件,成为国际政治中重要的现实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在本次规划建议和远景目标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对这一理念的切实推动和落实。建议稿提出,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要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发展始终是世界的机遇。本次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远景目标,既是党和政府对国家对民族未来发展进步的规划,也是对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相信随着规划的推动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各国也将从中国分享更多发展机遇。
         

     

    砥砺“三变”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凡是过往,皆属序章。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年,更是建党10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广大党员干部应砥砺“三变”,切实以锐意担当、善作善成、顽强拼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迈向新境界。    
       “好不好”变“优不优”,将高质量发展贯穿抓工作全过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外部形势、发展环境、目标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变则备变”,推动“十四五”规划顺利进程,坚持盯紧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党员干部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先遣队,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特征,必然要改变“干好了”、停留“完成了”的工作态度,激发争先创优、拼搏奋发、敢创一流的韧劲与担当,以对标先进、对表优秀的干劲,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境界。    
       “快不快”变“新不新”,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促发展全链条。工作好不好,执行力是重要评判标准。现实工作中,不乏少数党员干部尽管工作效率好、执行力高,但是满足于现状和“能力库存”,忽视经常性“充电”和“加油”,专业能力、实践锻炼未能及时“升级”和“刷新”,习惯于老眼光看待新形势,满足于老办法破解新问题,停留在老经验完成新任务,导致任务“完成快”、质量“低效率”。拿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创新驱动第一动力才是正确和持久打开方式,决定党员干部应跟上步伐、赶上节拍,为育先进、开时局做出更大贡献。    
       “内循环”变“大循环”,将新发展格局贯穿推任务全维度。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观念、前瞻理念、底线思维和全局原则,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开辟新路径,必须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以闯的干劲、创的精神、干的意志,敢进无人区、敢涉深水区、敢淌急险滩,切实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盾城墙。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中处于关键性作用,加强政治历练、思想锤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提升战略思维、开拓能力深井、掌握过硬本领,才能在新发展阶段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

     

    突出“两大服务”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夯实基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民为本、服务职工,“两大服务”既是党政所需、职工所盼,也是工会所能、职责所在。    
             
         完成好“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夯实基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突出“两大服务”,组织动员贵州广大职工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不仅是增强看齐意识、坚持工会组织政治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工运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方法。当前,坚持主基调主战略,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全面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深入实施“5个100”工程、全力打造“五张名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等,都是贵州全省的中心任务和大局工作。    
             
         贵州工会要围绕中心和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深入创新推进响亮全省工会工作品牌,组织动员全省职工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走前列做贡献;
    要全面持续开展“雁归圆梦”百千万行动,全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全面持续抓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助力大扶贫;
    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结合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实施,着力构建“互联网+工会服务”新模式,打造“网上工会”、“掌上工会”,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广大职工提供“一点就通、一通就办、一办就成”的高效优质服务。    
             
         以民为本、服务职工。这不仅是强化工作职责、坚持工会组织群众性的主要内容,也是工会工作必须突出的根本任务。当前,企业改革更加深入、职工诉求更加多元、劳动关系更加复杂,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贵州全省工会要围绕职工所盼和工会所能,全心全意服务职工。要全力做好“送温暖”工程、“梦圆金秋助学行动”、职工法律援助、医疗互助、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困难帮扶等一系列惠及职工的好事实事;
    要积极推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督查和立法工作,源头参与职工维权;
    要深入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维护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经济权益。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服务层次,全力构建社会化、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和立体式、全方位的工会帮扶服务职工工作格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以民为本、服务职工,永远在路上,永无止境。    
               

     

    以“双循环”开启“十四五”对外开放新征程

     

         王孝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五中全会公报指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
         2020年10月29日,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同日发布。公报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绘制蓝图。
         公报中提及“开放”一词十余次,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制定之中,表明了对外开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以及国家未来坚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未来五年将成为我国打破发达国家科技枷锁、实现对外开放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使中国有能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十四五”规划将高水平对外开放置于重要地位,明确了以开放求共赢是中国未来坚持的基本方向。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启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关于对外开放最核心的内容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方面,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有效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而高质量的国内发展则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当前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全球20%,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转型升级蕴藏巨大的潜力。如果这一潜力被释放,将同时推动国际大循环运行,可以吸引其他国家商品和要素进入国内市场,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五中全会指出,到二〇三五年,中国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将明显增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而言,未来中国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中国未来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需要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要发挥各级政府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作用,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中国也可以立足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优势,积极参与塑造和引领国际规则,提升中国优势领域的国际规则话语权。
         因此,中国在“十四五”时期的高水平开放,以及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将为世界各国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国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放宽准入限制将会为贸易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也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担当”。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将转向“制度型”开放,包括自身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保障高水平开放的一系列国内法律法规的形成,以及引领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从而为世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


     

    中、美、英三国学者畅谈“十四五”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26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向全会作了说明。1953年中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2006 年“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围绕“十四五”规划,《环球时报》特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与该院两位外籍高级研究员——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美国《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威廉•琼斯展开对话。中外学者结合严峻的国际大背景和中国面临的“挑战极限”,纵论制定“十四五”的特殊意义,也畅想着未来五年中国将要发生的变化。本文刊于10月29日环球网。
            
         “在严峻挑战的国际背景下制定”
            
         王文:中国制定政策时会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2019年底,中央就已召开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近一年来,我也有幸受聘成为两个部委与一个西部省份的“十四五”规划咨询专家,切身体会到中国这样的大国制定“五年规划”的复杂性,特别是未来五年规划中还要有全球视野。
            
         罗思义:要理解这个五年规划在中国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必须了解中国所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1949年,新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从我掌握的数据看,当时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中国。毛泽东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说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是空谈,谁能想到,仅仅7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几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中国就将在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跻身世界高收入经济体之列。此前,中国在改善卫生健康状况、提高预期寿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众多领域也都取得了成就。
            
         威廉•琼斯:中国正在制定的下一个五年规划将与以往的规划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受疫情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任何实际增长的时候,中国正在制定一项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若干年的计划。而且,今年的重点将不再是单纯的数量指标,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在技术和生产力方面创造质的“飞跃”。
            
         罗思义: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不仅对中国发展,而且对全球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当然,中国的短期经济前景比其他任何一个大国都要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在2020-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占全球经济增长的60%,而新的五年规划也代表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但大多数国家在进行国际比较时都采用世界银行的分类,即将经济体分为低、中、高收入群体。按照这一标准,在下一个五年规划的中期,中国将进入全球“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实现这一发展水平,决定了“十四五”规划的性质。早前中国的五年规划是为了“摆脱不发达”,而这次规划将以建设高收入经济体的不同任务为中心。
            
         此外,“十四五”规划是在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国际背景下制定的,这其中有美国的因素,有西方国家未能控制住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有气候变化的威胁等。
            
         王文:除了你们谈的特殊意义,我还有一些感受。通过在全球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国际比较,不难发现“十四五”规划所体现的鲜明中国特色。
            
         首先要提的就是全面性。“十四五”规划与中国过去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一样,都是汇集全力,群策群力,前后须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制定,尽可能地体现全国民众、各个产业、区域、机构利益与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当下中国,东西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贫富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要求“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更加精细,尽可能充分考虑与糅合所有民众的利益交集。在我看来,中国的五年规划与美国或西方其他国家的“四年战略计划”“总统施政纲要”完全不同。欧美选举政治容易产生愈演愈烈的利益集团的固化与分化,一党支持的政策往往就是另一党反对的。
            
         其次是持续性。“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是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设计,延续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发展任务,承接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使命。在编制中,必须考虑国内发展与全球秩序剧烈调整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全球经济放缓、国际不确定性加剧,“十四五”规划就必须考虑全球化有可能逆转、国际分工发生重大调整的逻辑,寻找关键产业链的区域协同与新的全球布局。再比如,在检验“十三五”规划完成进度时,会发现生态、扶贫、消费结构等领域的明显改善,但也需要看到如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仍有待加速提升的内生压力。过往检验与未来设计,都需要考虑延承度,这与西方国家“一届政府一组政策”的惯例完全不同。事实也证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出现了严重“内卷化”状况,即无休止地循环重复,导致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的发展状态。
            
         “会体现生态文明和科技投入”
            
         王文:刚才我们都提到“十四五”规划还有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考量。中国要深刻认识到未来五年极有可能是矛盾与风险多发期、共振期,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已从过去的“跟跑者”“搭便车者”升级为“领跑者”“被搭车者”的重大转变。因此,“十四五”规划还要有着引领经济全球化的设计考量。因此,中国“十四五”规划一定会强调实操性。“十四五”规划编制既要考虑预期完成的可能性,更要顾及“十三五”规划的完成进度;
    既要考虑当下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更要防范在复杂国内外环境下的潜藏风险。它不是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是的,我们能”“让国家再次伟大”之类的夸夸其谈,也不是空有对国民许诺的空头支票,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罗思义:有的问题与外部问题重叠,是人类共同的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中国此前曾在概念上提出“生态文明”的目标。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西方著名的经济分析人士和历史学家亚当•图兹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说,中国这样的承诺重新定义了人类的未来前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一定会体现在新的五年规划中。
            
         威廉•琼斯:是的,毫无疑问,“十四五”规划还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铺平道路。中国在摆脱化石燃料方面比美国走得更远,中国的做法不是像一些西方环保主义者提出的那样减少人们的消费,而是朝着新能源迈进,最重要的是发展核能工业。中国在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上的重点参与,以及在合肥开发自己的核聚变反应堆,凸显了中国对推进新能源的决心。
            
         我还想补充的是,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和提高增长速度,关键在于科技投入,这将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科技投入会带来创新,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全局,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并普遍降低生产商品的价格。深圳以其快速的增长速度成为这一政策的典范。中国共产党还承诺创造更多的“深圳”。自从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以来,科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但以今天科技的发展,变化的速度几乎是天文数字。鉴于美国现政府一直试图将中国高科技阻挡在全球市场之外,这一政策对今天的中国也尤为重要。中国实际上正与美国在科技领域展开竞争,为了保持其发展势头,中国必须“挑战极限”。
            
         “双循环是条正确的前进道路”
            
         王文:说到“挑战极限”,有德国媒体近日在报道“十四五”规划相关话题时说,“热衷于发动对华新冷战的美国政府看上去既没有战略也没有战术,相反,中国有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如目前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起草该五年规划是一项漫长而微妙的任务,意味着未来中国要大力振兴国内市场,更强调开启一场全新的‘质量持久战’”。
            
         罗思义:中国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有些挑战是内部的,高收入经济体要比低收入或中等发达经济体复杂得多。但也有一些是外部的,美国已开始试图阻止中国发展的路线。正因为如此,被热议的中国“双循环”经济概念在新规划中才显得如此重要。许多美国分析人士认为,现政府在攻击中国时犯了严重的战术错误。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是个错误,因为关税是由美国人民支付的,而且美国攻击的是中国强大的、美国无法竞争的、优质的中等技术制造业。也有些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攻击应该集中在中国的强项上,即高科技上,应像对待华为和字节跳动那样,集中力量削弱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因此,特朗普和拜登都被敦促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当然,美国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也是有疑问的,因为这样做既违背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也违背了在中国有强大市场的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五年如果中国将其政策建立在美国政策会因自身矛盾而崩溃的假设之上,那将是一种天真、不切实际的战略。因此,中国要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就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的技术。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可能在中国实现生产,最好的描述是“国内大循环”。我认为,这与1978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技术的情况截然不同。当然,中国仍将继续致力于全球化,这将是世界发展的最好路径,并利用一切机会实现国际化。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内经济将占据主导地位。
            
         威廉•琼斯:可以说,国际社会对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关注与众不同。中国今年成为第一个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有力且有效的国家。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是第一个认真规划2020年及未来几年经济复苏之路的国家。全世界都在关注,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将决定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迷。
            
         实际上,中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许多人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以下,只要继续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就有很大空间增加国内消费。正在进行中的扶贫攻坚战就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然而,尽管国内消费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开放”也使这种增长成为可能,并引起世界市场的极大兴趣。前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参展情况表明,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即使在这段灾难性的新冠疫情时期和美国官员对投资者的负面压力下,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一直在增加,今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即将举行。这充分说明,中国高层提出的“双循环”理念,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
            
         王文:和你们讨论“十四五”规划,我能感受到,中国的未来五年肯定将是又一个不容易的五年。但只要把握规律,保持定力,增强风险与机遇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中育新“机”,相信再过五年,中国又是一番全新的发展景象。
            
          



    快捷搜索:全国  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五  规划心得体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