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正文

    《医院机房设计方案》

    时间:2021-03-22 21:01: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目 录 机房系统设计 1 1. 项目概述 1 2. 机房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 2.1 位置和基本要求 1 2.2 机房建设规划依据 2 3. 机房工程设计 13 3.1 设计标准 13 3.2 设计原则 14 3.3 设计规划 18 4. 装饰系统 18 4.1 机房层高设计 18 4.2 室内吊顶装饰工程 19 4.3 内墙、内隔断装饰工程 19 4.4 活动高架地板工程 20 5. 供配电系统 20 5.1 通用性、开放性:
    20 5.2 扩展能力、灾备能力原则篇 23 5.3 灵活性原则 24 5.4 照明设计方案 26 6. 防雷击系统 27 6.1 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27 6.2 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 28 6.3 雷电防护措施 29 7. 接地系统 31 7.1 接地必要性 31 7.2 接地方式的分类 32 7.3 接地方法 34 8. 防静电与屏蔽系统 35 8.1 计算机静电故障的特点 35 8.2 产生静电的原因分析 36 8.3 防静电措施 36 8.4 屏蔽的必要性 37 8.5 屏蔽措施 37 9. 总控中心设计 38 10. 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 43 10.1 设计概述 43 10.2 系统设计方案 44 10.3 监控子系统功能描述 50 机房系统设计 1. 项目概述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计算机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各类电子产品只有通过稳定、可靠地运行才能发挥其效益,而它们的稳定、可靠运行要依靠计算机运行场所的严格环境条件,即计算机机房温度、湿度、噪声、振动、静电、电磁干扰等条件及其控制精度。

    计算机机房建设工程成为一项涉及到建筑、装潢、配电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抗干扰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净化、安保等多种专业的综合性工程。

    某医院机房工程,目的是建造一个满足和保障医院各部门的日常正常工作,满足现在和将来所要达到机房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维护方便,便于扩展的智能化机房。

    2. 机房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2.1 位置和基本要求 某医院机房工程分布状况如下表:
    表一:机房区域分布:
    机房名称 面积(估)
    机房位置 前置机房 30M2 大楼十四层 综合办公室 30M2 大楼十四层 网络机房 98M2 大楼十四层 电信间UPS 24M2 大楼十四层 维修室 23M2 大楼十四层 表二:机房功能和设计分布:
    机房名称 主要功能 设计内容 前置机房 放置计算机网络设备 装潢吊顶、防静电地板、墙面乳胶漆饰面、玻璃隔断(按需设计);
    电气配置和UPS供电 综合办公室 值班,维护 装潢吊顶、防静电地板、墙面乳胶漆饰面玻璃隔断(按需设计);
    电气配置和UPS供电;

    网络机房 放置计算机网络设备 装潢吊顶、防静电地板、墙面乳胶漆饰面玻璃隔断(按需设计);
    电气配置和UPS供电 电信间UPS 放置电信设备及UPS设备 装潢吊顶、防静电地板、墙面乳胶漆饰面(按需设计);
    电气配置和UPS供电 维修室 备品 装潢吊顶、防静电地板、墙面乳胶漆饰面(按需设计);

    2.2 机房建设规划依据 2.2.1 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 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a. 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S (2.2.2-1)
    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

    K--系数,取值为5~7;

    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b. 当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N (2.2.2-1)
    式中K--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4.5~5.5(m2v/台);

    N--计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

    (2) 基本工作间和第一类辅助房间面积总和,宜等于或大于主机房面积1.5倍。

    (3) 上机准备室、外来用户工作室、硬件及软件人员办公室等可按每人3.5m2~4m2计算。

    2.2.2 设备布置 (1) 计算机设备采用分区布置,一般可分为主机区、存贮器区、数据输入区、数据输出区、通信区和监控制调度区等。具体划分可根据系统配置及管理而定。

    (2) 需要经常监视或操作的设备布置应便利操作。

    (3) 产生尘埃及废物的设备应远离对尘埃敏感的设备,并宜集中布置在靠近机房的回风口处。

    (4) 主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两相对机柜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b. 机柜侧面(或不用面)距墙不应小于0.5m,当需要维修测试时,则距墙不应小于1.2m;

    c. 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

    2.2.3 环境条件 温、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 电子计算机机房内温、湿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表-1 开机时电子计算机机房的温、湿度 级 别 项 目 A 级 B 级 夏 季 冬 季 全 年 温 度 23 ±2 ℃ 20±2 18-28℃ 相对湿度 45%-65% 40%-70% 温度变化率 <5℃\h 并不得结露 <10℃/h 并不得结露 表-2 停机时电子计算机机房的温、湿度 项 目 A 级 B 级 温 度 5-35℃ 5-35℃ 相对湿度 40%-70% 20%-80% 温度变化率 <5℃/h并不得结露 <10℃/h并不得结露 主机房内的空气含尘浓度,在表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

    2.2.4 噪声、电磁干扰、振动及静电 (1) 主机房内的噪声,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在主操作员位置测量应小于68dB(A)。

    (2) 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不应大于126dB。

    (3) 主机房内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800A/m。

    (4) 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值,不应大于500mm/s2。

    (5) 主机房地面及工作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6) 主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

    2.2.5 建筑要求 (1) 机房的建筑平面和空间布局应具有适当的灵活性,主机房的主体结构宜采用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内隔墙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2) 主机房净高,应按机柜高度和通风要求确定。宜为2.4~3.0m。

    (3) 机房的楼板荷载可按5.0~7.5kN m2设计。

    (4) 机房主体结构应具有耐久、抗震、防火、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性能。变形缝和伸缩缝不应穿过主机房。

    (5) 主机房中各类管线宜暗敷,当管线需穿楼层时,宜设计技术竖井。

    (6) 室内顶棚上安装的灯具、风口、火灾探测器及喷嘴等应协调布置, 并应满足各专业的技术要求。

    (7) 机房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应满足保温、隔热、防火等要求。

    (8) 机房各门的尺寸均应保证设备运输方面。

    2.2.6 防火和疏散 (1)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规定。

    (2) 当电子计算机机房与其它建筑物合建时,应单独设防火分区。

    (3)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并宜设于机房的两端。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走廊、楼梯间应畅通并有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

    (4) 主机房、基本工作间及第一类辅助房间的装饰材料应选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

    2.2.7 室内装饰 (1) 主机房室内装饰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 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减少积灰面,并应避免眩光。如为抹灰时应符合高级抹灰的要求。

    (3) 应铺设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要求。敷设高度应按实际需要确定,宜为200~350mm。

    (4) 活动地板下的地面和四壁装饰,可采用水泥砂浆抹灰。地面材料应平整、耐磨。当活动地板下的空间为静压箱时,四壁及地面均应选用不起尘、不易积灰、易于清洁的饰面材料。

    (5) 吊顶宜选用不起尘的吸声材料,如吊顶以上及作为敷设管线用时,其四壁应抹灰,楼板底面应清理干净;
    当吊顶以上空间为静压箱时,则顶部和四壁均应抹灰,并刷不易脱落的涂料,其管道的饰面,亦应选用不起尘的材料。

    (6) 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的室装饰应选用不起尘、易清洁的材料。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减少积灰面。装饰材料可根据需要采取防静电措施。地面材料应平整、耐磨、易除尘。

    (7)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的内门、观察窗、管线穿墙等的接缝处,均应采取密封措施。

    (8) 电子计算机机房室内色调应淡雅柔和。

    (9) 当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设有外窗时,宜采用双层金属密闭窗,并避免阳光的直射。当采用铝合金窗时,可采用单层密闭窗,但玻璃应为中空玻璃。

    (10) 当主机房内设有用水设备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止给排水漫溢和渗漏的措施。

    2.2.8 空气调节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均应设置空气调节系统。当主机房和其它房间的空调参数不同时,宜分别设置空调系统。

    2.2.9 热湿负荷计算 计算机和其它设备的散热量应按产品的技术数据进行计算。

    电子计算机机房空调的热湿负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计算机和其它设备的散热;

    (2)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

    (3) 太阳辐射热;

    (4) 人体散热、散湿;

    (5) 照明装置散热;

    (6) 新风负荷。

    2.2.10 气流组织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应根据设备对空调的要求、设备本身的冷却方式、设备布置密度、设备发热量以及房间温湿度、室内风速、防尘、消声等要求,并结合建筑条件综合考虑。

    气流组织 下送上回 上送上回(或侧回)
    侧送侧回 送风口 1.带可调多叶阀的格栅风口 2.条形风口(带有条形风口的活动地板)
    3.孔板 1.散流器 2.带扩散板风口 3.孔板 4.百叶风口 5.格栅风口 1.百叶风口 2.格栅风口 回风口 1.格栅风口 2.百叶风口 3.网板风口 4.其它风口 送风温差 4-6℃ 送风温度应高于 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4-6℃ 6-8℃ (1) 对设备布置密度大、设备发热量大的主机房宜采用活动地板下送上回方式。

    (2) 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时,出口风速不应大于3m/s,送风气流不应直对工作人员。

    (3) 电子计算机机房要求空调的房间宜集中布置;
    室内温、湿度要求相近的房间,宜相邻布置。电子计算机机房的风管及其它管道的保温和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应选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冷表面需作隔气保温处理。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方式时,楼板应采取保温措施。

    (4) 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阈;
    穿过变形缝处,应在两侧设防火阀。防火阈应既可手动又能自控。穿过防火墙、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5) 空调系统应设消声装置。主机房必须维持一定的正压。主机房与其它房间、走廊间的压差不应小于4.9Pa,与室外静压差不应小于9.8Pa。

    (6)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取下列三种中的最大值:
    a. 室内总送风量的5%;

    b. 按工作人员每人40m3/h;

    c. 维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

    (7) 主机房的空调送风系统,应设初效、中效两级空气过滤器,中效空气过滤器计数效率应大于80%,未级过滤装置宜设在正压端或送风口。

    (8) 主机房在冬季需送冷风时,可取室外新风作冷源。

    (9) 电子计算机机房空气调节控制装置应满足电子计算机系统对温度、湿度以及尘对正压的要求。

    2.2.11 设备选择 (1) 空调设备的选用应符合运行可靠、经济和节能的原则。

    (2) 空调系统和设备选择应根据计算机类型、机房面积、发热量及对温、湿度和空气含尘浓度的要求综合考虑。

    (3) 空调冷冻设备宜采用带风冷冷凝器的空调机。当采用水冷机组时,对冷却水系统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4) 空调和制冷设备宜选用高效、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

    (5) 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15%-20%的余量。

    (6) 当计算机系统需长期连续运行时,空调系统应有备用装置。

    2.2.12 电气技术 2.2.12.1 供配电 (1) 电子计算机机房用电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庆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2) 电子计算机供电电源质量根据电子计算机的性能、用途和运行方式(是否联网)等情况,可划分为A、B、C三级。

    表:供电电源质量分级 项目 A B C 稳态电压偏移范围(%)
    ±2 ±5 +7 -13 稳态频率偏移范围(Hz)
    ±0.2 ±0.5 ±1 电压波形畸变率(%)
    3-5 5-8 8-10 允许断电持续时间(ms)
    0-4 4-200 200-1,500 (3) 电子计算机机房供配电系统应考虑计算机系统有扩散、升级等可能性,并应预留备用容量。

    (4) 机房内其它电力负荷不得由计算机主机电源和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主机房内宜设置专用动力配电柜。

    (5) 当电子计算机供电要求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

    a. 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采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方式或柴油发电机组应急自启动方式等仍不能满足要求时:
    b. 一般稳压稳频设备不能满足要求时;

    c. 需要保证顺序断电安全停机时;

    d. 电子计算机系统实时控制时;

    e. 电子计算机系统联网运行时。

    (6) 采用表态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现行有关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采取限制谐波分量措施。

    (7) 当城市电网电源质量不能满足电子计算机供电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电源质量改善措施和隔离防护措施。

    (8) 电子计算机机房低压配电系统应采用频率50Hz、电压220/380VTN-S或TN-C-S系统。

    (9) 电子计算机主机电源系统应按设备的要求确定。

    (10) 单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上,并应使三相负荷不平衡度小于20%。

    (11) 电子计算机电源设备应靠近主机房设备。

    (12) 电子计算机机房电源进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采取防雷措施。电子计算机机房电源应采用地下电缆进线。当不得不采用架空进线时,在低压架空电源进线处或专用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母线处,应装设低压避雷器。

    (13) 主机房内应分别设置维修和测试用电源插座,两者应有明显区别标志。测试用电源插座应由计算机主机电源系统供电。其它房间内应适当设置维修用电源插座。

    (14) 活动地板下部的电源线应尽可能远离计算机信号线,并避免并排敷设.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2.2.12.2 照明 电子计算机机房照明的照度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电子计算机机房眩光限制标准可按下表分为三级。

    眩光限制等级 眩光程度 适用场所 Ⅰ 无眩光 主机房、基本工作间 Ⅱ 有轻微眩光 第一类辅助房间 Ⅲ 有眩光感觉 第二、三类辅助房间 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光源种类 光源平均亮度 ι(x103cd/m2)
    眩光限制等级 遮光角 管状荧光灯 ι<20 Ⅰ 20° Ⅱ、Ⅲ 10° 透明玻璃白炽灯 ι>500 Ⅱ、Ⅲ 20° (1) 主机房、基本工作间宜采用下列措施限制工作面上的反射眩光和作业面上的光幕反射。

    (2) 使视觉作业不处在照明光源与眼睛形成的镜面反射角上;

    (3) 采用发光表面积大、亮度低、光扩散性能好的灯具;

    (4) 工作区内一般照明的均匀度(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宜小于0.7。非工作区的照度不宜低于工作区平均照度的1/5。

    (5) 机房内应设置备用照明,其照度宜为一般照明的1/10。备用照明宜为一般照明的一部分。

    (6) 机房应设置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标志灯,其照度不应低于0.51X。

    (7) 机房照明线路宜穿钢管暗敷或在吊顶内穿钢管明敷。

    (8) 大面积照明场所的灯具宜分区、分段设置开关。

    (9) 技术夹层内应设照明,采用单独支路或专用配电箱(盘)供电。

    2.2.12.3 静电防护 (1) 基本工作间不用活动地板时,可铺设导静电地面,导静电地面可采用导电胶与建筑地面粘牢,导静电地面的体积电阻率均应为1.0×107 ~1.0×1010Ω·cm,其导电性能应长期稳定,且不易发尘。

    (2) 主机房内采用的活动地板可由钢、铝或其它阻燃性材料制成。活动地板表面应是导静电的,严禁暴露金属部分。单元活动地板的系统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3) 主机房内的工作台面及坐椅垫套材料应是导静电的,其体积电阻率应为1.0×107 ~1.0×1010Ω·cm。

    (4) 主机房内的导体必须与大地作可靠的联接,不得有对地绝缘的孤立导体。

    (5) 导静电地面、活动地板、工作台面和坐椅垫套必须进行静电接地。

    (6) 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导静电地面和台面采用导电胶与接地导体粘接时,其接触面积不宜小于10cm2。

      (7) 静电接地可以经限流电阻及自己的连接线与接地装置相连,限流电阻的阻值宜为1MΩ。

    2.2.12.4 接地 (1) 电子计算机机房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满足人身的安全及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

    (2) 电子计算机机房应采用下列四种接地方式:
    a. 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b. 安全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c. 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d. 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执行。

    (3)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并应按现行国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要求采取防止反击措施。

    (4) 对直流工作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装置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其接地电阻值及与其它接地装置的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按计算机系统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确定。

    (5) 电子计算机系统的接地应采取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

    (6) 当多个电子计算机系统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宜将各电子计算机系统分别采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

    3. 机房工程设计 3.1 设计标准 作为一支专业的机房场地建设设计队伍,我们汲取了国内外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内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根据用户方提供的需求,兼顾机房应具备的各项技术和性能指标的要求,提出本设计方案书。本方案参照并符合以下规定及标准:
    Ø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Ø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Ø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GJBT-471)
    Ø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
    Ø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2-2000)
    Ø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Ø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
    Ø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Ø 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
    Ø 不间断电源技术性能标定方法和试验要求(现行国标电工标准)
    Ø 建筑物电气装置(国际电工标准)
    Ø 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
    Ø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
    Ø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Ø 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
    Ø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
    Ø 会议系统的电及其音频性能要求(GB/T15381-94)
    Ø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GYJ25-86)
    Ø 视听系统设备互联用连接器的应用(GB/T15644-95)
    Ø 声系统设备互联优选配接值(GB/T14197-93)
    Ø 声系统设备互联用连接器应用(GB/T14947-94)
    Ø 防雷接地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Ø 防静电工程技术规程(DGJ08-83-2000)
    Ø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08-93-2002)
    Ø 通讯机房静电防护通则(YD/T754-95)
    Ø 环境电磁卫生标准(GB8715-88)
    Ø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3.2 设计原则 (1) 通用性、开放性原则篇 对于机房总体装修的设计规划,应重点保障机房的环境参数指标符合国际标准,机房布局规划满足安全等级的要求,以及合理布置安装机房内各个配套功能设施,减少各系统之间的干扰,协调各系统的穿插和尽量做到配套组合包装风格的完美。

    现代国际计算机机房装修风格,流行“重功能轻装饰”观点。装饰应为功能服务,摒弃以往对机房表面材料、造型及装饰风格过渡夸张的做法。对于机房内错综复杂的配套设备及线缆桥架进行合理的编排包装,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高效便捷的管理维护。同时,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为重要的高质量的设施,提供更大的投资能力。

    机房建筑装潢主要包含:机房建筑风格规划设计要求的分隔墙体及基础建筑结构的装潢。

    机房工艺装修主要为:为满足机房环境工艺指标要求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如:架空地板、防鼠堤坝、防水堤机房特殊工艺的间隔墙、机房金属吊顶、机房移动组合式隔断、机房组装式保护围栏、机房特殊工艺组件的包装、机房内末端照明、插座、消防设备等配套设施的装潢配合。

    机房环境工艺要求主要为以下几点:
    Ø 机房的防火要求 Ø 机房的空气质量要求 Ø 机房的环境温湿度要求 Ø 机房的防电磁干扰要求 Ø 机房的抗震要求 Ø 机房承重的要求 Ø 机房环境照度的要求 Ø 机房通道与设备维护空间的合理性安排的要求 Ø 机房的安全管理规划设计的要求 Ø 机房的应用特性工艺要求 Ø 机房的防信息通讯信号泄漏的要求等 作为金融数据服务中心整体机房装潢规划,应制定同等通用的基础建设标准,为适应多变的需求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在制定机房建设基本标准工艺设技时应考虑一下技术措施内容 Ø 对于防火性基础条件的要求:主要防火通道处的隔墙,为1小时防火等级。若需要提供可参观性,应在隔墙采用防火1小时的防火防暴玻璃窗。隔墙上的门为甲级防火门。对于有特殊防火要求的设备及物品,可采用屏蔽防火机柜的方法,局部提高标准措施。根据防火灭火设施的特性要求,可加装泄爆口和排烟口。

    Ø 对于防电磁干扰的基本条件的要求:若机房环境中电磁场干扰指标超标,应采取屏蔽技术措施,降低电磁场的干扰强度。对于特殊高标准要求防电磁干扰的机房空间,可通过六面体全屏蔽措施实现,或通过对机房内计算机设备外套全屏蔽房中房和屏蔽防火机柜实现小范围的高要求。

    Ø 对于机房防震及机房承重的要求:由于机房对震动强度有标准指标,同时机房设备对机房的承重有特殊的使用需求,建议主要从对机房架空地板的设计标准要求上着手,解决此类问题,并顺带解决装配间隙移动累积造成的架空地板滑动走位问题。

    Ø 对于机房环境温湿度及洁净度的要求:除如常规机房装修要求中采用防尘保温墙体工艺措施外,对于环境温度要求差异较大的空间交界处,应采用双层隔墙,地板保温(建议采用防尘、防火、环保的材料)等措施,可有效解决结露的问题。

    Ø 对于机房照度与节能措施的考虑:通过采用分级照明管理技术,实现节能及不同需求不同时段自主调节照度的节能目的。如:主要通道及大面积空间提供一级基础照明,保障基础照度150至200lux;
    机房内分区设置二级照明,无人机房在有人维护操作时,照度可增加到500lux。

    Ø 对于防静电措施:对于容易积聚静电电荷的建筑及装潢外表,如:墙面、架空地板、吊顶天花板等,采取防静电措施,释放静电电荷。墙面、架空地板、吊顶天花板、入口门等采用防静电材料,并装饰在结构主体上加装导静电装置,连接防静电接地体。

    Ø 对于机房开放性通用性空间规划的要求与防火、安防、机电管理等配合的措施:由于本项目为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变化,对于机房空间规划将采用无固定分隔的大空间设计方式。需要根据防火、安防、机电管理等专业的灵活设计特点预设关联结构。二次需求调整要求的分隔措施将在扩展性、灵活性措施中阐述。

    Ø 对于机房规划安全等级要求标准:主要从建筑结构安全性、区域逻辑安全性、安全防范系统的选择、运营管理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数据中心机房的布局设计,工作流线设计,网络安全性设计都会对数据中心的逻辑安全性造成影响。在设计初期,需对数据中心机房区域按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不同的安全等级区域:相对独立的工作区域、外部人员工作区域、参观人员区域、辅助设备区域,保证不同安全等级区域的分级可管理性。除了在硬件上尽可能地保障信息中心的安全性外,在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上,亦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提高安全性。如:人员进出的权限划分;
    重要文件的保管收存流程;
    应用系统的权限管理等,配合机房装修设计规划,制定合理的综合安全标准。

    (2) 扩展能力及灵活性 机房的扩展能力及灵活性在机房装潢设计规划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Ø 机房内主通道及分支通道管理设计的合理性及前瞻性:主要对于机房内便捷的主要通道、主要支干通道、主要维修通道的合理预设,便于灵活有序的扩展调整使用功能。

    Ø 机房内分区预设管理设计的合理性扩展能力:结合机房内建筑空间及建筑结构的特点,初步预设可能出现的分区,并配合通道的预设,可有效的进行机房阶段使用发展的局部调整和改进,同时将影响面间小到最下化。

    Ø 对于机房内可能出现的灵活扩展应用,配套设施与装潢结构综合匹配设计预制扩展接口;

    Ø 应用灵活组装的隔断设备及现代数字化管理机架式隔栏,可解决部分区间安全特殊管理的要求,同时,又不影响机房内整体配套设施条件的保持。

    (3) 灾备能力 房的建筑装潢抗灾难能力,除E区机房的对称式建筑分段设计方式的强大的抗灾难能力,还可通过在园区内分散在各个办公楼段的分布式机房中预设与E区机房同等条件的园区内灾难备分机房,来实现机房的抗灾难能力。

    3.3 设计规划 根据业主方需求,在本方案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分系统对机房建设工程进行设计:
    (1) 装饰系统 (2) 配电系统 (3) 照明系统 (4) 防雷系统 (5) 接地系统 (6) 防静电与屏蔽系统 (7) 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 本投标文件将选择交行金融服务中心机房工程中具有普遍性的机房来阐述我们对此次投标的机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4. 装饰系统 4.1 机房层高设计 机房建设前后的室内高度变化:
    某医院中心机房:建筑原层高___米,吊顶装潢后房间净高__米,机房活动地板架空高度为250mm。

    注:机房的室内净空高度的设定,是经过权衡美观与节约能源的最佳平衡点之后所决定的。

    4.2 室内吊顶装饰工程 (1) 矿棉板吊顶天花轻钢架工程 a. 范围:包括防火板轻钢架天花板全部作业。

    b. 材料之保护:
    c. 饰面板需存放于有防潮设施的场所堆存。

    d. 饰面板储藏时应平放,且要避免接触潮湿表面。

    e. 机房天花板采用矿棉板吊顶,每块尺寸为600mm*600mm,为了整个机房区域整齐美观,天花图与高架地板图相协调,分隔图案相协调。

    4.3 内墙、内隔断装饰工程 计算机房工程中,当墙体本身热工性能不能满足计算机房环境使用要求时,就得在室内内侧面增加一道装饰层墙体并在该墙体内增设保温层来增加墙体的热工性能,避免在室内出现结露现象。另外,为了防止机房内窗户由于其缝隙容易渗进灰尘和有害气体而引起各类计算机设备的故障。

    4.3.1 隔断装饰工程 为了针对不同设备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便于空调控制、噪音控制、环境控制和机房管理,这时就必须用分隔墙将大的机房分隔成若干个功能性房。

    隔断墙不同于承重墙和围护墙,它具有如下特点:
    (1) 隔断墙不但不承受荷重,而且还要把自身的重量施加在楼板上,因此其自重应越轻越好;

    (2) 为了减少隔断墙的占地面积,隔断墙的厚度应越薄越好;

    (3) 考虑到计算机房系统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设备布局的变更与扩充,隔断墙应易于拆除而又不损坏其它部分的建筑构造;

    (4) 隔断墙应具有一定的隔声、防火、防潮、隔热和减少尘埃附着的能力。

    隔断墙的特点:
    考虑到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及布局的变更和扩充,隔断墙应设计成易于拆除而又不损坏其它部分的建筑构造;
    隔断墙应具有一定的屏蔽、防静电、隔声、防火、隔潮、隔热和减少尘埃附着的能力;

    4.3.2 材料介绍 4.4 活动高架地板工程 在各类计算机房的安装工程技术设施中,活动地板是一个很重要的构件。利用它可在计算机房内组成一个地下空间的建筑结构。在活动地板上安装各类计算机设备,而活动地板下的空间则可用来敷设联接设备的各种电源、信号管线,并且可以作为空调的送风风库,通过活动地板上所设置的风口将空调和新风送至房间。

    机房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面层为防静电覆盖层,防静电指标符合国际、国内标准。板厚为35mm,底版有钢板覆盖,周边防静电橡胶封闭。静电有很好的释放途径。支架配用横樑可使承重达到500kg/M2。其规格平整整齐,形位公差小,形象非常美。

    电脑机房入口,建议制作固定的防滑坡板(加长),以方便设备上下进出,并且不会影响美观。机房静电地板抬高250mm。

    5. 供配电系统 5.1 通用性、开放性:
    (1) 机房内各类负载电力能源规划原则:
    a. 机房内负载分为以下几大类:
    Ø 机房照明用电:主要分为常规照明用电、重要保障区间照明用电、消防紧急照明用电。根据管理重要性等级,应有保障等级的区别 Ø 机房日常维护用电:如维护插座、维修设备用电、清洁维护用电等机房维护管理用电。其电源负载条件较为复杂,安全保障性差,对上级供电系统干扰大。

    Ø 计算机设备用电:主要为单纯的计算机类负载,如: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终端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等。其电源负载条件较为单纯,对电源质量要求较高,有多种类型供电需求保障要求,对上级供电系统无不良影响 Ø 机房空调系统:主要为机房精密空调,机房新风机组、机房换气机组、机房消防方排烟系统等与机房空调设备有关的设备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将根据设备保障安全等级,进行供电条件分级管理 (2) 机房内各类负载电力能源管理:
    a. 机房照明用电:
    根据管理重要性等级,应有保障等级的区别。

    常规照明用电:普通照明保障系统,由于机房实用功能的重要性,需要采用市电双路供电保障。负荷等级为二级。

    重要保障区间照明用电:由于机房内重要区域在灾难及异常情况下,需要有正常作业的照明保障;
    因此,应采用一级保障等级的电源,除市电双路供电保障外,需要有自备柴油发电机系统供电保障。负荷等级为一级。

    消防紧急照明用电:该部分的保障等级在照明系统供电保障体系中为最高等级。除市电双路供电、自备柴油发电机系统供电保障外,应有自备的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保障。负荷等级为准重要负荷级。

    b. 机房日常维护用电:该电源负载条件较为复杂,安全保障性差,对上级供电系统干扰大,仅需单路普通市电系统。负荷等级为二级。

    c. 计算机设备用电:主要为单纯的计算机类负载,如: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终端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等。其电源负载条件较为单纯,对电源质量要求较高,有多种类型供电需求保障要求,对上级供电系统无不良的影响。负荷等级为特别重要负荷级。

    d. 机房空调系统用电:
    机房精密空调:由于机房内计算机设备不间断运行,设备发热量较大,设备对机房环境温湿度要求较高,因而对机房精密空调系统运行保障等级要求较高。结合经济合理性规划原则,建议此部分供电采用分类保障。即:重要基础温湿度保障用机房精密空调供电,由自备柴油发电机保障;
    其它大部分机房精密空调机组仅为市电双路供电保障。总之,负荷等级为一级。

    机房新风机组、机房换气机组:该部分虽为机房空调系统中重要设备,但本着经济合理性级安全等级管理原则,建议仅为动力保障级,负荷等级为二级。

    机房消防方排烟系统,负荷等级为一级。

    e. 机房消防系统:主要为气体消防设备用电、消防报警间控系统用电、消防紧急广播系统用电、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用电等消防设备用电。负荷等级为一级。

    (3) 机房内重点计算机设备负载电力能源供应设计、管理规划:
    说明阐述如下:
    由于计算机设备的运行必须基于电力保障基础,而电力保障系统的故障发生率占机房总体各类故障发生率的72.2%以上(参考国际平均统计数字)
    既然计算机系统服务等级可用性系数被定为99.999%(或高于),计算机系统设备的供电系统服务等级可用性系数应等同于99.999%的标准。计算机系统服务等级可用性系数才可得到保障,整体方可匹配。

    可用性系数被定为99.999%时,平均每年宕机时间为5分钟。

    以下逻辑分析图将以倒推法,根据现代及未来十年的计算机设备用电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将可能发生的变化多端的需求,通过高保障级的电力供应系统设计法则,为机房计算机重要负载的供电系统,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

    《机房供配电系统图》简单说明:
    第一级保障:“变压器A”与“变压器B”之间互保 第二级保障:“柴油发电机组-A组”与“柴油发电机组-B组”,同时柴油发电机A/B组内各有备用机组。柴油发电机组采用:N+1方式 第三级保障“不间断电源UPS-A组”与“不间断电源UPS-B组”,同时UPS各组内各有备用机组。A/B各自内部还可分为不同的小组合。UPS系统采用:N+N,热机备份方式。

    第四级保障:从UPS输出母排,到楼层级配电柜(即楼层级PDU),均为双路(对称式双路),并有多套分支供到不同区间配电间。

    第五级保障:从“楼层级PDU”到各区域级配电柜(即:区域级PDU),均为双路(对称式双路),并根据计算机设备用电需求特性一,将分为双电源配电柜、单电源配电柜。

    第六级保障:本着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在区域级单电源配电柜进线前端,将两路供电通过“静态节换开关(即:STS)”控制,供给区域级单电源配电柜一路有上级双路保障的电。

    第六级、第七级保障:对于双电源设备,从区域级、末端配电柜到末端设备的全程,均保持双路供电,并为完全独立敷设的线路。同时,根据各个分区级管理分组的需求,各级有多组分支。

    综述艺上分析,由于多级金字塔结构配电系统设计级链路设计,并配合建筑中对称竖井的设计,确保机房计算级系统设备供电可用性系数为99.999%。

    5.2 扩展能力、灾备能力原则篇 机房供配电系统的扩展能力将从以下几大方面体现:
    (1) 主要电力保障设备的扩容能力:如,柴油发电机系统、UPS系统扩容能力。

    对于本项目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主要机电设备在设计规划时就有充足的分析设计,做到便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柴油发电机系统,UPS系统的设计时应,采取必要的设计技巧,做到设备分阶段采购及安装不会影响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的正常运行。

    建议将柴油发电机系统、UPS系统设备按照最有小的分组原则将设备分为多个并联机组,可有效保障扩容期的安全运行,并便于阶段投资。如:该项目前期可将UPS系统主备机组各分为1套5-400KVA的UPS机组。

    (2) 供配电主干线路的扩容能力:如,柴油发电机输出端线缆、UPS输出母排、UPS输出后端各级线缆的扩容能力。

    UPS上级来自柴油发电机组与市电自切后的电源柜的输出线缆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日后扩容方便。

    UPS输出端采用母排方式,通过垂直竖井将各组UPS保障电源送至各个楼层,并在各楼层配电间的各组母排上预制接插箱,为各楼层各区域提供同等条件的UPS保障电源,为UPS或端配电柜的扩展提供及其便利的条件,同时提高了UPS实用率。此方式与通过电缆方式配送相比,更具有灵活的扩容接入能力及清晰管理逻辑。

    (3) 各级配电柜扩容能力:各级配电柜开关扩容能力及各级开关柜增加柜体的能力。

    从各级扩展能力上考虑,应在末端柜以上各级开关柜均先用三相4P开关,并在各级考虑适度的预留量及余留空间。

    (4) 扩展能力的主要制约条件:各级输入端开关设备容量的界定对各级的扩容能力起到限制制约作用,任何扩展都应在有序的管理逻辑下进行。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应合理规划制定扩容阶段节点及扩容安全保障方案,为日后有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3 灵活性原则 机房供配电系统的灵活性是通过配电系统设计逻辑、配电系统平面工艺布局设计、新技术设备的应用灯多方面统筹规划实现的。

    以下将针对部分重点设计阐述灵活性原则的应用。

    (1) UPS系统分组设计:UPS系统分组设计,即方便阶段性投资,又对于用户量分级发展中,前期磨合期的适应起到提高一级的保证(N+1)。为平稳过度到大容量用户使用阶段,提供了运行管理经验累计及设备的稳定.UPS系统分组设计,同样为不同用户间的特殊独立管理需求,提供了设备逻辑基础条件。

    (2) 主干输送线路母排设计技术的应用:采用国际大型数据中心线进的主干输送线路母排设计技术,为各个楼层各个区域灵活扩容及UPS机组灵活分配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如用户需要某组UPS机组的保障可在楼层级配电系统中轻松自如的选择。

    (3) 末端开关的设计:为适应多样化计算机设备的电源需求,末端开关柜设计技巧将决定末端柜的随需应变的能力及灵活调整的能力.主要在统计分析负载特性的基础上,从预计充足的开关舱位入手,仅量以3相4P开关为计算单元依据等提高末端配电柜的开关调整能力.另外配合采用热插拨开关技术实现开关调整风险最小化。

    (4) 分级管理化平面分区辐射管理技术的应用:采用逻辑清晰的分级分区辐射管理技术,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多变性,提供了灵活有序的随需应变能力. 在现行的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中规定计算机机房对照明的各项指标的要求是:机房内在距地面0.8m处,照度应不低于200Lx。近几年国内新建计算机房主要工作区域内的照度,大多数已≥400 Lx左右;
    本工程设计中机房照度大于500Lx。

    光源的显色性 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中,广泛的采用有色显示设备,因此采用显色指数高的电源,如日光色荧光灯等。

    发光效率 各种光源发光机理不同,其发光效率也不同。显然,在取得同样照明效果的情况下,光效高的光源耗电少。因此,在满足机房照明要求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发光效率高的灯具,如高效格栅式荧光灯。

    按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中规定:“主机房、已记录的媒体存放间,在距地面0.8m处测量照度,不应低于10 Lx。”此外,事故照明的电源控制要达到快速、可靠地自动投入,要与正常工作照明电源联动,即在正常工作照明断电后,事故照明的电源应能迅速、可靠地接通。

    5.3.1 应急疏散照明 应急疏散照明是在正常照明因故障或停电熄灭后,供机房工作人员疏散用,一般设置安全出口标志灯或箭头指示灯,安全出口标志灯或箭头指示灯照度不低于0.5lx。

    5.4 照明设计方案 5.4.1 正常工作照明设计 正常工作照明灯具选择 本中心机房照明均选用进口高效格栅荧光灯具,并与吊顶设计相吻合,配置3×36W高效格栅荧光灯具。所有灯具均配置进口电子整流器,配进口专用照明荧光灯管。

    本方案中计算机房内灯具的选择原则为:
    (1) 选用无启辉器式的电子镇流器,以便消除灯具启辉时的光闪,可减少对计算机设备操作上的干扰;

    (2) 灯具配备反光格栅,提高照明的均匀度和减小眩光对人员视觉的危害;

    (3) 具有良好的整体装饰性,与吊顶结构相吻合;

    (4) 对于条形状灯具,在单体灯具的基础上,采用并接安装方式组成带状灯具——灯带,以适应大面积照明的需要;

    (5) 灯具应具有发光效率高,有利于节约能源的特点。

    灯具安装及灯具布置 机房内所有的灯具均采用嵌入式安装,此种安装方法可以避免光源的晃动,提高照明的稳定性。

    机房内的灯具布置方式为均匀布置,即灯具的布置是有规律的,并在纵横方向保持一定的距离。

    正常工作照明的电源 照明系统供电由楼层市电供电,由于机房面积较大,所以在机房内设置一照明配电箱,通过市电配电柜内空气开关控制送电缆入机房照明配电箱,机房内照明灯具通过照明配电箱控制。机房内照明灯具的开启靠机房内墙面开关。

    5.4.2 事故照明设计 本工程事故照明灯具选用原照明灯具加装UPS电源,即在正常照明灯具中有几套灯具选用UPS电源供电,在正常工作时,该灯常亮;
    正常照明因故障或停电熄灭后,该灯继续常亮。事故照明的照度大于20Lx。

    5.4.3 应急疏散照明设计 本工程应急疏散照明灯具在每个机房门口设置安全出口标志灯,供机房工作人员疏散用。

    6. 防雷击系统 本方案按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中心机房场地建设工程中的防雷击系统进行方案设计,防御或减轻雷电灾害,提高防雷安全度。

    6.1 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对于雷电的形成有多种解释理论,通常认为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过程中的热交换,产生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积聚形成积雨云,在积雨云(雷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雷电灾害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有史以来雷电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雷击释放的强大的瞬间脉冲电流产生巨大的热能、机械能并诱发脉冲过电压、过电流。造成建筑物倒塌、起火、人员伤亡、通信中断、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

    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石油、化工生产或者储存场所,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以及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药卫生、金融证券、计算机信息等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主要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6.2 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 (1) 直接雷击的侵袭 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

    (2) 雷电波侵入 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安全。

    (3) 雷击电磁脉冲干扰 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通信等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而微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低工作电平和小工作电流的特点,又带来绝缘强度低,耐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等致命弱点。美国研究报告[AD-722675]指出:当雷电活动时,磁感应强度达到0.07GS时,计算机发生误动作,当磁感应强度超过2.4GS 时,计算机发生永久性损坏。因而雷电所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微电子设备将产生严重的危害。根据统计,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雷击火灾的损失,成为当今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4) 地电位反击 当设备没有采取等电位接地措施的情况下,由于各接地系统本身的接地途径不同,冲击接地电阻差异,以及在泄放雷击电流时,所通过的雷击电流存在差异,导致地电位升高和不平衡,当地电位差超过设备的抗电强度时,即引起反击,损坏设备。

    6.3 雷电防护措施 防雷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建筑物防雷和电器设备安全防护两大部分,即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防雷工程设计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为了提高机房设备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可靠度,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一方面需要架设良好的避雷针,避雷带,采取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还应在建筑物的电源系统(所有供电设备、用电设备、备用发电设备)、天馈系统、信号采集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备进行可靠有效的防护,在拦截、分流、均衡、屏蔽、接地、布线等六大方面均作完整的,多层次的防护。

    6.3.1 建筑物直击雷防护 建筑物应按GB5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安装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防止雷击直接危及建筑物。对于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 GB50057-94第6.1.3条规定,“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即按GB50057-9的要求安装接闪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和接地装置。使建筑物及屋顶设备(卫星天线、通信天线、空调机组等)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

    6.3.2 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防护 供电系统防护措施 GA267-2000第7.8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供电系统宜采用三相五线制,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建筑物的低压电力线路宜用电缆由地下引入机房。电缆埋地部分不应小于15米,电缆外护套应与保护接地连结。”以防止或减少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电磁脉冲。

    GA267-2000第8.1条要求,“凡设在年平均雷电日大于5的地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原则上均应装设防雷保安器,以防止雷电电磁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因此信息系统的供电系统应安装电涌保护器,采用多级防护的方式,逐级分流,降低残留电压,保护系统用电设备。

    6.3.3 信号系统防护措施 GA267-2000第7.5条要求,“进入机房的电线路宜用有屏蔽层的电缆,非屏蔽电缆应穿钢管敷设。”因此引入或引出机房的全部信号电缆,包括电话通信线路、网络线路、卫星馈线及其他信号线路在室外布线时,应穿金属钢管,金属钢管必需作良好接地。起到对信号线路的屏蔽作用,防止或减少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电磁脉冲。也可以采用线路埋地敷设的方法,达到同样的防护目的。

    布线布局 机房供电线路与信号线路应分开布线,并采用屏蔽电缆。非屏蔽电缆应穿钢管或走金属布线槽。钢管、金属布线槽与环型接地体连接,钢管、线槽连接处应有效跨接。

    机房内信号传输线路和低压电力线的排列应远离建筑物有引下线、格栅或接地主筋的墙体。

    机房内设备不宜放置在外墙窗口,且离外墙至少0.83米。

    7. 接地系统 在过去的低压配电的接地系统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中,虽然己经为确保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提供有相当完善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然而,对于确保信息网络的数据安全的保护措施却显得“相对欠缺”。基于上述情况,当我们在处理信息网络的接地设计问题和不同方案的争论时,不宜完全拘泥于现有的设计规范。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机房建设工程中的接地系统,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有防雷与工作安全接地,也要有保障信息数据安全的工作接地。

    在设计接地系统时,不仅需要考虑各种“接地线”的接地电阻,还需高度重视接地阻抗;
    “地线”的实际布线方式;
    用户对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否合理”等因素。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及正确的布线施工艺是确保信息运行设备获得高效、宽带运行特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7.1 接地必要性 7.1.1 接地系统的调控功能 (1) 当用电设备因故发生“短路”/漏电故障时,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2) 增强电源设备、用电设备的电磁屏蔽效果,确保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获得尽可能高的电磁兼容性(EMC);

    (3) 为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内的电子线路提供统一的、具有“低阻抗运行特性”的参考电平(实现“等电位连接”);

    (4) 为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提供静电“泄放通道”;

    (5) 确保供电系统能为信息网络设备提供尽可能低的“零线对地线”电压;

    (6) 为用电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防雷击、抗浪涌保护。

    7.1.2 接地系统中各关键的部件的调控功能 (1) 为各种干扰源/“地电流”提供低阻抗型“泄放通道”,以确保在各信息运行设备之间实现“等电位连接”。

    (2) 接地系统由大地、接地体、接地引入线、接地总干线、接地线、辅助“等电位”连接体(“等电位”连接网/连接带) 组成。其中大地作为“容电量”无限大的“参考电位体”来使用。

    7.1.3 机房内下列金属部件需采用接地或接零保护措施 (1) IT设备、通信设备、测试仪器等关键设备的接地端;

    (2) UPS、空调、电机、变压器、电力电缆的金属护套、接头盒、电缆终端头、电缆桥架、密封汇流母排的外壳、电缆套管、电池架、电热设备等的金属外壳/底座;

    (3) 水管、气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配电柜(箱)、控制屏、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或底座;

    (4) 控制电缆的金属护套/屏蔽外套、高频设备的屏蔽网。

    注意事项:既不允许将计算机、服务器的“直流工作地”同“交流工作地”进行短接或混接,也不允许在上述“直流工作地”同交流供电线路之间采用“近距离”的平行布线施工法。

    7.2 接地方式的分类 (1) 保护性接地: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性防止因人为操作错误、火灾、短路、设备绝缘损坏漏电等所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设备损坏及故障发生;

    n 交流工作接地:在采用TN和TT制的380/220V供电系统中,为防止因N线发生断线、接触不良或因采用不带“N线重叠切换功能”切换开关所造成的中性线“瞬间中断”所可能带来的故障隐患,应在输入变压器、变配电室、大楼主配电柜处将中性线接地。当电力传输线路>50m时,应考虑采用重复接地。对于信息网络机房/电信机房用供电系统而言,当正常工作时、流过N线的电流是三相不平衡负载电流+气体放电灯+由IT设备、电信设备等非线性所带来的谐波电流的矢量和;

    n 接零保护(电力设备):在中性点直接地的380/220V供电系统中、将电力设备的金属外壳(例:交流稳压器、UPS、变压器等)与零线相连接,流过”接零保护线”的电流较大;

    n B接地保护:将电力设备/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独立的接地线来同大楼的接地装置相连;

    n 防静电接地:防静电接地装置可与防感应雷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共同设置。防静电接地线宜单独与接地干线/接地体相连(当湿度<30%时,静电电压可达1KV左右)。

    (2) 功能性接地:常指信息网络设备(PC机、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系统等)的直流逻辑参考地:它包括模拟信号地、数字信号地。为确保信息网络设置能获得高速、宽带、大“数据吞吐量”处理能力等的优异运行特性,要求我们在实施“直流逻辑参考地”施工时、高度注意下述事项,以便使得位于同一局域网中的各个IT设备都能获得尽可能洁净的“等电位接地”工作特性(典型值:各地线之间的电位差<15mV);

    a. 增大PE线的截面积、降低接地阻抗:鉴于当今信息网络设备的工作频率巳大大提高及所允许的“干扰电压”容限值已大大下降的事实,当我们在确定直流工作接地线(PE线)的截面积时、不宜拘泥于现有相关标准的规定。目前,在国内外的大型机房及IDC机房设计中、PE线与相线截面积的比值有从1:3向1:1发展的趋势。对大、中型机房来说,一般要求截面积>120mm2~240mm2;

    b. 确保UPS供电系统具有尽可能低的“零线对地线电位”(服务器要求至少<1伏)优先选用带“输出隔离变压器”的双变换、在线式UPS供电,不宜采用不带“输出隔离变压器”的在线式UPS。其原因是在线式UPS不仅“零线对地线电压”的有效值高达3-8伏,而且还包含峰峰值高达几十伏的尖峰干扰。

    (3) 防雷接地:消除由雷击所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本设计方案中,采用二级防雷措施来将“雷击残压”衰减到电源设备/IT设备硬件所能允许的“安全电压”以下。

    7.3 接地方法 根据招标文件内关于机房接地的要求,对于机房的接地方法为:利用联合接地体共同接地(接地电阻<1欧姆)的等电位接地方法。

    7.3.1 共同接地优点 (1) 由于各种接地极是并联,总的接地电阻比较小;

    (2) 即使有一个接地极没有起作用,可以由其它接地极来承担接地工作,提高了可靠性;

    (3) 如果要求的接地电阻相同,可以减少接地极数目,简化接地系统,节约费用;

    (4) 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极时,可以得到比人工接地极小得多的接地电阻,有利于自动切断电源保护间接电击,减少接触电压和便于泄放接地电流。

    7.3.2 具体方案 所有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重复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保护接地)从联合接地体直接引出,综合接地体接地电阻<1欧姆。

    接地设计说明:
    Ø 机房应采取一定的屏蔽措施,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的钢筋、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等自然构件构成格栅型大空间屏蔽,并实施等电位连接,使部处于LPZ1防雷区。(此项工作在大楼土建工程中应该已完成)
    Ø 机房内部利用装修吊顶、墙面和防静电地板的金属龙骨组成六面屏蔽网格,形成LPZ2防雷区。

    Ø 室外卫星馈线和其它各种通信电缆应采用具有双层金属防护层的电缆,其外层金属防护层在顶部及进入机房入口处的外侧就近接地。当采用单层屏蔽电缆或无屏蔽线缆时,应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引入建筑物内,金属管(或线槽)的两端就近接地,金属管(或线槽)的连接处应有效跨接。

    Ø 机房内设置环型接地体或接地母线,环型接地体与建筑物基础接地系统(或独立接地体)连接。电涌保护器地线、电源保护地(PE线)、机房防静电地板、金属走线架、机架、重要设备不带电金属机壳、金属穿线管道、大面积金属门窗、吊顶和间隔用金属龙骨以及其它金属管线,均应与均压环连接,采用M型或S型接地方式,形成等电位网。

    8. 防静电与屏蔽系统 静电就是在绝缘体或导体上聚集的正电荷或负电荷。依据某一物品对带有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电荷的物体之间储存的电容量,可以使电荷改变。“静”这个词的简单意思是在两个物体之间的电容量有所降低之前,电荷不会由于电动力而被平衡或迁移。

    机房内相对湿度值一般应保持在50%±5%,湿度低于此值,就容易产生静电故障。从国外资料了解到,当室内相对湿度下降到30%以下时,故障产生率就急剧增加,达到正常情况的10倍至30倍。当相对湿度接近20%时,由于室内湿度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异常低湿的现象,此时静电故障比正常情况高40至90倍。而且由静电引起的计算机故障往往是随机的,重复性不强,故障原因一般很难查找,不仅使硬件人员很难查清,还会使软件人员误以为是软件的故障,从而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细微的差错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找出产生静电的根源,制定出减少以至消除静电的措施,是本方案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8.1 计算机静电故障的特点 计算机因为静电所引起的故障具有如下的特点:
    Ø 静电故障出现的季节主要是在冬、春两季,气候比较干燥的季节,即静电的产生是与空气中的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Ø 静电引起的故障大多具有偶发性、随机性,其重复性极差;

    Ø 静电的产生还与计算机机房采用的地板、使用的家具以及工作人员的服饰等因素有关。

    8.2 产生静电的原因分析 静电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即所谓的摩擦起电。在机房内与产生静电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Ø 机房内的相对湿度。空气中的相对湿度高,则意味着空气中的水分子含量多,物体表面吸附的水分子也就多,其电阻率也就随之降低。这样,即使产生了静电荷,也会由于物体表面的电阻率较低而极易从高电位向低电位处移动,因此在物体表面就不会产生静电荷的淤积,由于静电的放电使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的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相对湿度过高,无疑会引起设备的金属部件过快地锈蚀而降低使用寿命。

    Ø 机房的地板。在机房中,为了便于铺设信号线、电源线、直流地等方面的需要,目前广泛采用在原有建筑地面上架设活动地板的方式,当人穿着塑料底或皮革底的鞋子在活动地板上面行走时,就会由于摩擦而产生静电。其静电电压的高低与地板表面贴面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有关。

    Ø 机房内的办公设施。机房内设置的供操作、维护人员使用的各种柜、架、台以及桌子、椅子等,其表面往往是由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制成。

    8.3 防静电措施 既然摩擦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想完全消除静电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把静电电压限制在计算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不至于因为受静电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就可以了。

    Ø 接地与屏蔽。接地与屏蔽是最基本的防静电措施,从防静电角度考虑,应使网络机房内的计算机系统的直流地和安全保护地各成体系单独接地,这样在带电体触及计算机机壳而产生放电时,静电放电电流通过安全保护地系统泄放入大地,该放电电流并不通过直流电路,而且放电电流引起安全地电位的瞬间变化也基本上不会央及直流地电位,因此就不会影响逻辑电路的正常运行。如果再对信号电路采取了必要的屏蔽措施,则静电放电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放电火花产生的电磁辐射噪声信号都不能侵入信号电路。具体措施参见各相应章节。

    Ø 控制机房的湿度。在为机房选择空调设备时应该选用能够实现恒温、恒湿控制的工艺性很强的专用空调机组。

    Ø 装饰材料上的措施。吊顶选用铝合金材料、墙面选择彩钢板、地板选用抗静电贴面架空地板(系统电阻值——1*106~1*109Ω),就是为了达到防静电的目的。

    Ø 消除已产生的静电荷。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适当喷洒静电消除剂、静电消除器等。

    Ø 提高计算机系统自身的防静电能力。

    8.4 屏蔽的必要性 许多电子信息的处理设备都有较强的电磁泄漏,在使用这些设备时,必然会将处理的各种信息散射到一定的空间中去,这就给信息的保密工作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采用密码通信,在还没有加密之前或者在加密之后的处理过程中,信息内容就已经随着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去了,这样便造成了信息的泄密。所以,在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时,如果不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处理保密信息有一定的危险性。

    8.5 屏蔽措施 在装饰系统章节中已经提到,利用金属吊顶龙骨、墙面轻钢龙骨、架空地板金属支架相互连接后,利用导线和置于架空地板下的接地铜排相连,构成一个金属结构网架,并经有效接地处理后,能初步形成一个有屏蔽效果的六面体屏蔽网,增强机房的屏蔽效果,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较强的电磁场干扰计算机及其它电子信息处理设备,并防止计算机房内的计算机及其它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所产生的信息以电磁波形式泄漏出去,造成机密的丢失。

    9. 总控中心设计 总控中心建设规模庞大,功能繁多且复杂,而且各部分功能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物理部分还是逻辑部分,实际是一个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进行很好的整体规划及统筹安排。

    数据中心主要分为两大类:
    Ø 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总控中心 Ø 数据中心自动化综合管理总控中心 以下将主要阐述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总控中心的职能和应用技术,以及规划设计方案的要领。

    (1) 通用性、开放性 总控中心分为监控和管理两大功能,监控指的是观察生产系统或进程的参数值,保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对故障进行处理等操作;
    管理指的是为保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做的日终备份,包括对各个分行的批处理以及对业务系统的操作等。

    a. 总控中心环境描述:
    总控中心计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监控区、管理区、后台技术支持区、紧急事件指挥中心和大屏幕投影区。

    监控区:用于值班员对系统和网络进行24*7小时的日常监控及排除故障;

    管理区:内放置对各个分行进行批处理及数据备份的操作终端以及业务操作终端,用于日常运行的日终备份及业务系统的维护及紧急指挥功能。

    后台技术支持区:对于数据中心的业务故障及紧急时间处理的技术支持管理的前沿指挥中心,为后台技术支持中心提供总控中心的综合信息。同时,为高级技术支持顾问提供现场工作席位。

    紧急事件指挥中心:用于紧急事件发生时高层管理人员研讨、外联、决策指挥。另外为高层领导的工作指导、商业互访提供参观窗口。

    大屏幕投影区:总控中心内设有大屏幕,共多路信号可以分别切换到大屏幕上,其中有计算机信号和视频信号。部分用于网络管理监控,部分用于系统管理监控。同时,结合多媒体视频会议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b. 管理模式描述:
    总控中心工作人员分为监控值班员和值班工程师及后台技术支持值班工程师。值班工程师分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等。监控值班员负责系统与网络的日常监控,系统与网络值班工程师负责系统及网络的日常维护。当值班员发现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后,根据管理软件的显示初步定位并进行处理,对于不能处理的网络或系统故障交给相应的系统与网络值班工程师解决。

    ECC内监控权限和管理权限分离、系统管理权限和网络管理权限分离。监控值班员只有查询的权限,但是没有修改参数的权限。值班工程师有修改和维护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权限。网络值班工程师只有管理网络设备和网络资源的权限。

    管理区设置操作终端,由有关智能部门的操作人员对各分行数据进行日终处理以及对业务系统进行操作维护。

    应急指挥中心具有管理最高权限,同时具有远程指挥的能力。

    c. 需求说明: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要求系统管理不仅能满足对现有系统的日常维护要求,还要满足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要求:实现配置管理;
    实现性能管理;
    实现事件管理;
    实现作业管理;
    实现故障管理;
    实现安全管理。

    d. 建设目标:
    通用性、开放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系统与网络管理一体化建设上:
    逐步建立面向服务的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是为各业务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由于数据中心环境复杂,当问题出现时,能否快速定位、找出问题原因、及时处理,以避免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成为衡量总控中心(ECC)管理系统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了达到快速定位及处理问题,必须优化管理软件的动作模式。通过总控中心(ECC)的综合技术应用的功能,实现系统与网络管理一体化,实现以下目标:
    Ø 快速定位及处理问题:当一个事件出现的时候,通常会产生几个或十几个报警信息,网络管理、网络线路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程序管理、数据库管理、服务管理、安全管理、防火墙管理、用户管理等模块会同时获得其中部分报警信息,而这些报警之间是相关联的,通过ECC的功能模块可以对主要原因事件进行报警,从而快速定位及处理故障。

    Ø 自动完成管理任务:在管理大型的复杂信息环境时,应尽可能实现管理软件的自动化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劳动强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建设阶段规划:
    第一阶段:
    Ø 确定组织机构中角色、责任的分配 Ø 制定问题及事件管理流程 Ø 制定目标实施工具、手段的内容规划 Ø 定义操作员控制台的结构;

    Ø 制定设施操作员的单点控制方式;

    Ø 实施SNA(APPN)的自动化操作及图形化管理规划 Ø 规划共享信息资源的演示方式及控制管理方式 Ø 实施主机部分系统自动化操作 Ø 设计规划实施IP网络的图形化管理 Ø 确定管理需求 第二阶段:
    根据设计流程,设计实施技术支持的问题管理、事件管理规划、设计、实施一下主要内容:
    Ø 对总控中心接线员电话转接管理功能及业务电话监管功能 Ø 对IP网络的自动化操作 Ø 设施SNA(APPN)与IP网络的集成管理 Ø 对网络性能监控 Ø 对主机系统性能的监控与管理 Ø 对主机后台作业的自动化操作 Ø 对多个CICS的管理 Ø 对DB2的管理 Ø 分布式系统管理 Ø 对Storage的管理 Ø 对远程分支机构的技术支持管理 Ø 对应用工具、手段的综合管理等 主要技术手段概述:
    为了实现以上需求目标,搭建具有技术通用性、系统设备安全可靠、系统开放能力强的总控中心(ECC)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在ECC物理建设上主要应用一下技术:
    Ø 大屏幕投影技术:
    大屏幕技术的应用为总控中心提供了常年365天*24小时的信息共享及监控管理信息显示服务。可有多种方式信号输入,及多种控制管理方式,同时具有自身系统的灾难备分控制架构。

    显示设备有大屏幕投影和等离子屏等多种组合方式。

    Ø KVM终端操作控制技术:可实现远程的终端操作管理:
    具有本地终端操作、远程终端操作的集中控管、权限划分、多层次登入身份认证、KVM监控管理、集中信息安全管理记录、万用端口等功能,便于提高总控中心监控终端的效率。

    Ø 多媒体视频会议技术:
    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为紧急事件指挥中心提供了高效率的远程会议及技术支持的通讯手段。可实现全国三地指挥中心之间视讯会议及国际远程技术支持。

    Ø 国际先进的终端操作工作站技术:
    在总控中心采用国际专业的终端操作台及指挥控制台,可满足不间断操作管理工作对设备安全、牢固及人体工学的要求。

    Ø 网络通讯技术:
    从以上主多技术的应用中及数据中心主要生产、测试业务的总控管理上看,无一不离开网络通讯技术。具体应用方式,将在网络管理管中详细阐述。

    Ø 语音电话中心:
    (录音电话、电话总控接管、电话分转)
    总控中心电话管理采用统一规划、调度,分层监管,接口灵活扩展的方式 总控中心中的Agent(接线员)电话转接功能可以用的Voice Over IP,走TCP/IP协议,接入Call Center交换机。带宽要求根据Agent电话门数而定。对于总控中心的技术服务电话还应具有录音监管功能。

    Ø 系统监控工具软件等。

    (2) 扩展能力、灵活性 对于总控中心的规划设计应在各个系统技术应用上充分考虑技术的扩展能力及接口的扩充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新技术应用在未来的扩展。

    功能灵活调整、技术应用管理能力的灵活调整、将控管理内容的灵活调整及空间应用的灵活调整,在总控中心规划设计时应有充分的考虑。

    (3) 灾备能力 对于总控中心灾备能力的设计规划上主要将多方位多角度的结合各个应用技术系统的整体设计。

    如:网络系统的灾备设计、大屏幕显示系统灾备设计、语音通讯系统灾备设计、监控软件工具灾备、终端操作系统灾备设计、管理指挥系统灾备设计等。

    10. 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 10.1 设计概述 10.1.1 系统总体介绍 机房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简称机房监控系统)工程是随信息化建设应运而生的,它是机房监控建设与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结合的完美体现。在进行机房弱电集成监控建设时,我们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机房的环境结构、设备内容、服务需求和管理模式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稳定可靠、投资合理、高效方便、舒适安全的机房环境。

    因为机房场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把机房监控系统工程作为机房工程中一个独立的子系统进行管理。采用第三代纯B/S结构监控平台软件《KingWeb信息集成平台软件》,能够通过WEB浏览器,使获得授权的相关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对机房内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应用本系统,在本工程中要实现对于机房UPS系统、精密空调系统、供配电系统、漏水系统、温湿度系统等子系统的集成管理,以上所有子系统通过统一的软件平台进行管理以达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的作用。

    10.1.2 项目需求 本次集中监控系统的范围主要在机房主设备区和辅助设备区,需求见表一。

    具体监控数量需求 序号 楼层 机房 名称 UPS(台)
    空调(台)
    市电质量(台)
    开关状态(个)
    漏水监测(米)
    温湿度(个)
    一层 网络机房 2 32 6 存储机房 2 40 4 空调机房 9 30 测试机房 1 8 1 强电间 1 6 二层 主机房 2 40 6 服务器机房1 2 40 6 服务器机房2 2 40 6 空调机房 19 75 强电间 1 8 三层 武汉分行机房 2 48 8 卡中心机房 2 40 6 备用机房 2 40 6 空调机房 19 75 强电间 1 8 四层 ECC室 1 紧急处理中心 1 维修中心 3 25 1 地下一层 UPS间 5 1 合计:
    5 47 23 375 180 53 表一:集中监控系统点表 10.2 系统设计方案 10.2.1 系统平台软件描述 针对项目的实际需求,机房监控平台软件我们选用专业机房监控平台软件《KingWeb信息集成平台软件》。

    该平台软件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第三代监控组态平台,网络功能更为强大,远程与本地实现完全同步;
    纯B/S 结构,兼容各种网页设计软件,使用户的交互画面更人性化,组态更为简单;
    数据采集与页面显示分离,使系统更稳定;
    可实时通过WEB查询机房内各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及各种故障参数等所有的数字、模拟数据;
    可通过WEB远程在线进行权限管理;
    可通过WEB远程在线查询历史事件,可以精确查询到某个参数点;
    支持Asp和Excel结合方式,支持通过WEB远程在线查看报表;
    支持通过IE远程在线控制和修改报警参数的设置。系统根据采集的监控数据生成实时动态曲线图,以供操作人员分析所监控的对象的实时数据变化之用;
    系统建立可以扩充的整体平台;
    能够实现子系统之间的联动;
    实现语音报警、手机短信、Email、短信平台等各种报警;
    可订制短信发送内容,通过手机短信实现与监控系统的交互(如启停设备,设置报警级别、上下限等);
    支持掌上电脑浏览;
    真正组态平台,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方便地满足今后系统扩容的需求。

    10.2.2 系统整体结构 由于本项目的机房分布在多个楼层,且机房内被监控设备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总线结构方式将造成大量通讯线缆需要敷设的情况,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也不利于维护。因此本次监控系统的信息传输部分我们将统一采用“网络方式”,即:通过中间设备将总线通讯协议转换成TCP/IP协议在Internet/Intranet网络上传输。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很好地解决了布线的麻烦。同时,利用网络方式的传输速度更快(局域网可达100Mbps),解决了数据瓶颈的问题。

    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我们暂定将监控主机设置在ECC室内以便用户维护操作,用户操作可全部通过IE来完成。由于前端设备的信息传输采用“网络方式”,因此如用户需要,监控主机可移动至任意具备网络信息点的位置,监控主机可通过网络采集到所有前端设备的信息,非常方便。

    整个监控系统分为三层:本地监控中心、现场采集中心及远程控制中心。

    (1) 本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由监控主机、操作系统及安装在监控主机的监控中心软件组成,负责对机房的环境、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接收前端采集模块传来的各种实时数据(设备信息和报警信息等),显示监控画面内容,实现对监控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存储、显示和输出等功能,处理所有的报警信息,记录报警事件,通过电话语音、手机短信Email等输出报警内容,打印系统信息,发送管理人员的控制命令给现场设备。

    (2) 现场采集中心 现场采集中心主要由现场智能设备(如UPS、空调等)、各种探测器(温湿度探测器、漏水控制器、电量仪等)、网络服务器等组成。网络服务器将总线接口设备统一转换为TCP/IP接口传送到监控中心。

    (3) 远程控制中心 为便于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机房的实际工作状况,实现管控一体化,系统提供内嵌于WEB浏览器的远程监控模块,方便用户的远程管理。系统可采用浏览站实时查看用户机房设备实时运行情况。

    10.2.3 平台软件优势特点 (1) 纯B/S 结构,后台数据采集与前台页面操作显示分离,使系统更稳定。

    Ø 前台页面完全基于ASP和html网页,页面组态简单易学。页面的组态与开发网页类似,但又比普通网页开发更方便。同时,由于采用的是标准的网页格式,因此用户能很快地的学会页面的设计,方便用户自定义特定的扩展功能。

    Ø 所有操作和修改都无需停止系统的运行。可以做到长期的连续运行。

    (2) 远程权限管理 Ø 可通过WEB方式对各分站点的用户进行添加、删除、分组、权限级别管理及浏览范围设置,真正做到了集成管理。

    (3) 远程报警设置 Ø 可通过WEB方式对各分站点的报警方式、报警对象、报警级别进行快速设置。

    (4) 远程历史曲线查询 Ø 可通过WEB方式对各参数的历史曲线进行查看。

    Ø 历史曲线查询界面用统一的页面,省去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页面组态的时间。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5) 远程历史事件查询及报表输出 Ø 可通过WEB方式对各参数的历史事件及操作记录进行查看,并可生成EXCLE表格进行保存。

    (6) 远程定制报表查询 Ø WEB方式对各参数的报表记录进行查看,并可生成EXCLE表格进行保存。

    (7) 远程门禁考勤记录查询 Ø 可通过WEB方式对各门的进出记录进行查看,并可生成EXCLE表格进行保存。

    (8) 远程实时视频查看及历史视频查询 (9) 远程参数设置 Ø 可通过WEB方式远程在线控制和修改设备的参数,包括报警上下限、报警级别、参数描述等。

    (10) 短信交互功能 Ø 可通过对话框方式在线设置和修改用户与监控系统短信交互的内容,包括定位查询、定时查询、交互查询等。

    (11) 联动设置功能 Ø 可通过对话框方式在线设置和修改系统间联动的内容,包括定时控制、报警触发等,可以进行完整的时段控制。

    10.2.4 系统功能描述 (1) 报警功能 Ø 报警方式:系统提供强大的多媒体报警技术,手机短消息报警系统和电话语音报警系统可以对各种设备的报警提供专家处理提示。电话语音报警系统可设六组电话号码,处于无人值守时,一旦有严重事件发生,系统会自动拨打所设置的号码(手机、电话),采用语音通知有关人员。

    Ø 报警级别:系统具有强大的报警处理功能。可区分10级报警级别,报警事件发生时,系统按事件级别排队报警,显示处理,并将系统界面自动切换到相应的报警画面。系统管理员拥有更改任何报警级别的权利。

    Ø 报警参数设置:只有拥有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才可以对所有的报警参数、报警级别、报警界限进行修改。

    Ø 报警分析: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所有报警事件的报警级别进行修改,如果不需要报警的事件可以屏蔽。

    Ø 系统默认保存一年的历史报警记录,所有人员都无法修改或者删除。

    Ø 系统自检报警:监控系统具有专家诊断功能,对通信中断、软件故障能够诊出故障并及时告警。监视各智能设备各部件的运行状态和工作参数。当监控系统非法退出时,监控系统可以自动重启。

    (2) 安全管理功能 Ø 系统自诊断:当被控设备与监控主机发生通讯中断,系统将自动通过声光报警方式通知在场的值班人员,并且可以通过电话通知或者手机短消息通知系统管理员。具有场地专家管理功能。对任意一个报警事件都会针对机房的具体情况以文字或语言形式给最终处理提示,指导值班人员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Ø 设备操作历史记录:系统将自动记录所有操作记录,包括操作人、操作对象、操作内容、登录及退出时间等。

    Ø 容错能力:所有的工程,当验收后,本公司会向客户提供一套系统安装光盘。方便用户因为一些误操作导致的系统错误。

    (3) 配置管理功能 系统用户可以在线进行监控对象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等管理功能,所有更改马上就能生效,无需重新启动监控系统。

    (4) 数据管理功能 Ø 报表处理: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可生成报警统计报表、操作统计报表、历史统计报表等多种报表并打印出来;
    用户可以查看一年内所有报警的事件和操作记录,并且可以通过报表形式打印出来。

    Ø 系统根据采集的数据生成实时动态曲线图、历史数据曲线图等直观的曲线图标;
    系统可以对所有遥测数据都可以生成实时动态曲线图和历史曲线图。

    (5) 远程通信功能 Ø 通过远程监控程序,可实现系统的远程监控;
    系统提供B/S(远程管理站/本地服务器)监控模式。

    Ø 系统可自动侦测通信故障,发生故障时提示;
    系统会自动侦测远程监控主机与监控中心管理主机之间的通讯,当通讯发生故障时,系统将以最高级别方式报警,并通知系统管理员。

    Ø 可扩展性:系统应留有与以后其它应用系统互联的接口;
    本系统的可扩展性非常高,所有功能都是通过模块化结构实现,对于日后系统的扩展与升级来说,十分方便。

    10.3 监控子系统功能描述 10.3.1 电源参数监测系统 系统采用智能电量检测仪,通过电量仪的智能接口及通讯协议,系统可全面检测机房配电柜的电源参数,例如三相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可以通过历史曲线图中见到每天的电压、频率、有功、无功的最大值、最小值、当前值及电压、电流峰值。使能清楚地知道三相电压、电流是否均衡。当电源参数超过机房设备的安全电源要求时,系统即可提供及时的报警以便管理员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通过供电参数的历史曲线可方便查看用户的实际供电的品质,为用户合理地管理机房供电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次系统需监控23台楼层配电柜、UPS输出电柜的用电质量。

    10.3.2 配电开关监测 对于机房的重要配电开关,监视开关是否跳闸或断电等状态非常必要,一旦开关跳闸断电,计算机系统立即停止工作,将造成整个系统崩溃,如不尽快处理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计。当开关跳闸或断电时,系统自动切换到相应的运行画面,同时发出多媒体语音和电话语音报警,通知管理员尽快处理,并事件记录到系统中。

    本次监控系统中,将对机房内23个楼层配电柜、UPS输出电柜中的所有总开及机房中重要的机柜配电开关状态进行监测。具体数量见表一。

    10.3.3 UPS监控系统 UPS是机房内重要设备的强大后盾,如果UPS不能稳定工作,对机房内的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电压不稳或突然断电,都将大大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对UPS的监控显得由为重要。通过UPS厂家提供的智能通讯接口及通讯协议,实时地监视UPS整流器、逆变器、电池、旁路、负载等各部分的运行状态与参数。对于重要的参数,可作曲线记录,查询一年内的曲线,并可显示选定某天的最大值,最小值,使管理人员对UPS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

    本次监控系统将对UPS房内的5台UPS进行监测,为防止意外操作或操作不当引起电路中断或不稳,监控系统对UPS只监不控。

    10.3.4 漏水监测 由于地板下强电、弱电、地线、电缆纵横交错,一旦漏水,后果将不堪设想。机房漏水危害大,又不容易发现,对机房内的漏水状态进行实时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用户的要求、场地的情况及为了方便用户今后的维护,我公司在本次系统中设计了5套漏水检测系统。

    本次方案将分别最容易出现水源的精密空调周围敷设漏水绳,共5套,180米。一旦有水泄漏碰到漏水绳,漏水绳上的监测点通过控制器将信号输到监控主机,系统在第一时间报警,监控界面自动切换到漏水监测画面上,相应的区域的变红色闪烁并发出语音报警,及时通知有关人员排除漏水故障。

    10.3.5 空调监控系统 精密空调为机房创造符合要求的温湿度环境。为及时全面掌握空调的运行状况,系统通过空调厂商提供智能通讯接口及通讯协议,管理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对空调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监控空调各部件(如压缩机、风机、加热器、加湿器、去湿器、滤网等)
    的运行状态与参数,并可通过软件在系统上或通过网络远程修改空调设置参数(温度、湿度等),实现空调的远程开关机。对重要参数,可作曲线记录,用户可通过曲线记录直观地看到空调机组的运行品质。

    本次集中监控系统共需监控空调机房内的总共47台空调的运行状况。

    10.3.6 温湿度检测系统 由于气流及设备分布的影响,温湿度值会有较大的区别,应根据主机房实际面积,将在机房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具体数量见表一,共53个检测点。检测机房内的温、湿度。一旦机房内实际温、湿度值越限,系统将自动弹出报警框并触发语音报警,提示管理员通过调节空调温、湿度值给机房设备提供最佳运行环境。并且还可以将一段时间内机房里的温湿度值通过历史曲线直观地表现出来,以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查看。同时可以根据工作人员要求订制报表,以作分析依据。

    — END —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