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

    时间:2019-01-27 04:42: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医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漫漫长河几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归根到底,既调形又养神,重视“形神合一”,是主要特色。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反映中医学整体观念特点的一个方面。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形是一切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形神观认为: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的辩证关系。正如范缜《神灭论》所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历代养生家均十分重视形神的保养,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养 形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体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则为养生之首要。如张景岳曰:“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养形的方法虽多,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利其形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能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阐明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因此,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相协调,藉以保全生命,以增进人体的健康。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起居、衣着、居处、劳逸、睡眠、房事、旅行,甚至沐浴、盥漱等方面,都必须“顺时摄养”。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随季节变化产生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生理功能。因此,人的生活起居等应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阐明了人体阳气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因此,早晨和日中注意养阳,多参加户外活动,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傍晚和夜半,阳气开始潜藏,卫外能力减弱,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夜间要有充足的睡眠。只有注意顺应自然的变化“起居有常”,方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保持形体的健壮。
      二、调摄饮食养其形人体的阴阳气血,有赖饮食调养。水谷精微,靠脾胃的运化,化生气血津液,并输送到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张景岳云:“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养精血即养形体,精血来源于水谷,故《内经》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阐明饮食食谱要广,合理搭配,以平衡饮食。由于食物有温、热、寒、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配合适宜,则阴阳协调,有利于营养机体。张子和云:“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否则正如《内经》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古代养生家还提出:五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千金要方・医林养性》说:“世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饮酒者,伤神损寿”。古人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要得形体健,必须做到“饮食有节”。
      三、运动锻炼强其形运动锻炼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精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条达,即所谓以动养形。运动对于生命形体的重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朱丹溪《格致余论》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他认为,大之于天地,因为运动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小之于人体,因为运动才有了人的生命形体,因此运动才能富有生命力。华佗亦云:“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孙思邈师其说,认为人体“常欲小劳”,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运动锻炼的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及了“和于术数”。所谓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如导引、按摩及后世之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这些方法均属运动范畴,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同时也应“动而中节”、“不妄作劳”,做到“形劳而不倦”。
      
      养 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故《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类经》强调“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灵枢》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可见养神之重要性。
      一、清心寡欲以宁神先秦时期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关于“清静无为”、“少思寡欲”的记载。老子认为,欲求长寿,必“少思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种清心寡欲、静以养神的思想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刘完素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心养之”。李东垣说:“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孙思邈则主张“节欲自慎”,提出“约私心,约狂念,靖躬自思”,并说:“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于人也。”精气神是人生三宝,三宝之中精是物质的基础,无精则无气,无气则无神,保精即宁神。张景岳在《类经》中说:“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清心寡欲既能使神气日充以壮,又可固精气而不泄,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二、怡情养性以畅神《证治百问》说:“人之性情最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中医学认为,性情不调,百病丛生;性情调和,则可康泰延年。前人历来就有“养生莫若养性”之说。嵇康《养生论》提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葛洪认为“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行长生也”。孙思邈指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怎样才能怡情养性以畅神呢?《内经》中曰:一是“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二是“无恚嗔之心”,三是“无思想之患”,四是“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即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对人对己都不应过于苛求、奢望过高,不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应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良好心境,做到“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应世,邪不能深入也”,同时要保持内心恬静、愉悦、知足常乐。这样则“任自逍遥过百春”。现代心身医学也认为,良好的性情有助于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能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三、勤于用脑以健神清虚静定以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什么也不想,而是主张勤奋学习,积极用脑。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人脑为奇恒之腑,主神明聪慧,人的精神意识、感觉思维深藏于大脑之中,并从头脑出发,以认识世界、维持人体与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促进形体和精神健康。中医学把脑的功能归于心,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司马迁则认为“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证明,孙思邈勤奋治学,“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于百岁之时先后写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垂训后世的医学著作,对发展中医药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讲究精神养生,勤于用脑,百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守甚茂”,脑健耳聪,“晚而自保”,益寿延年。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勤于用脑,均获长寿。例如,李四光享年82岁,郭沫若86岁,画家齐白石93岁……说明勤于用脑有利于健神。美国、日本的学者研究认为,勤奋学习,保持脑功能旺盛的人寿命比一般人长。
      以上,虽然从养形和养神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但是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嵇康语)。中医学在肯定形体决定精神的同时,又重视和强调精神反过来作用于形体。这就是“形神合一”观。李�在《医学入门・保养论》中指出:“若要全形,必先治神。治神所以宝命,宝命则能全形矣”。说明养心调神在于治神,治神是为全形。传统健身运动虽以活动肢体动形为先,但同时也不忘调神。一方面炼形本身内含调神之意,另一方面,健身运动在活动肢体的同时,也不忘神气的调摄。如气功、太极拳,在动形的同时要求意念内存,精神专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精神健全,有利于形体的健壮和康复;神气内守,有利于保全形体。因此,在养生中,既重视炼形又强调调神,炼形而不忘调神,调神而不忘炼形,注意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形动有助于心静,心静亦有益于形动,两者兼顾,相得益彰,而延年益寿。

    相关热词搜索: 形神 养生 合一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