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苏轼与草根士子

    时间:2020-05-11 09:07: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路军

    苏轼与李廌

    苏轼曾这样评价欧阳修培养后学之辈的杰出成就以及深刻影响: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欧阳修之后,文坛接力棒交到了苏轼的手里。苏轼遇到了草根士子,如何对待?

    让我们重温年轻的苏轼刚刚中举时候的一幅画面,他曾这样坦露心胸:“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贫贱富贵皆不倚重,若有幸成为文坛前辈的学生才是幸福的事情。苏轼说出了很多青年士子的心声。

    时光倏忽,已成为文坛大咖的苏轼,将收徒授学当成赖以传之千古的大事。他说得掷地有声,也做得风生水起。

    苏轼居庙堂之上,偌大汴梁,繁华灿然,遇到草根之士的机会寥若晨星,自然难比身处草野间,才有更多机缘与这些泥土间行走的士子们结缘。放下身段,俯身以近,则感同身受。进而,施以援手,一己之力如春日沐浴。在《苏轼文集》内,苏轼不停地在行走,在他的身旁,总有许多陌生的士子身影从我的眼前飘然闪过:葛苇、李修孺、董传……我试图从一些历史典籍中觅得一点消息,以勾画其形象气质。除了苏轼留下的诗文外,其他则云雾遮掩,不甚清晰。其中,苏轼与李廌贫士的往来,足可见苏轼带给草根士子的温暖。

    苏轼曾多次与李廌(字方叔)书信往来。李廌生于贫寒之家,六岁而孤,家境困顿并没有阻挡他的鸿鹄之志。夜晚,孤灯如豆,他翻读诗书,那句“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之语,无疑有擎天之力,激发他苦读求知的劲头。《石林诗话》描绘李廌道:“少以文字见苏子瞻,予瞻喜之。”或许少即誉满乡里的李廌英名,有可能传入一向惜才爱才的苏轼耳中。而苏轼才华出众,天下读书人又有几人不知呢?这是李廌榜样中的榜样,他期待有一天投之门下。彼此心灵深处留了对方的影子,即使模糊、朦胧,也为后来苏轼与李廌相见埋下了伏笔。

    1080年二月,苏轼贬谪到了黄州,途径万松亭,见松树凋零,吟咏道“十年栽种百年规”,因言语引来祸事的苏轼,依然隐含着希冀培养士子的心声。李廌听说苏轼到了黄州,在1081年开始陆陆续续给苏轼写信。苏轼在夏天的一封回信中,感谢李廌给予他人生逆境中的拳拳之心。想到李廌“闭门著述”、与众多的青年才俊谈诗论文,羡慕不已。他期待与李廌早日相会。

    这一年,秋闹在即,苏轼写信询问李廌“秋试时,不审从吉未?”意思是不知道有没有考中。苏轼非常细心,用了“从吉”字眼,这个词实指“居丧期间参与他人庆贺之礼。”远在黄州的苏轼知道,李廌因家贫,死去的三代人都没有安葬,李廌寄希望以读书中举来改变命运。实际上,当李廌来黄州向老师学习,苏轼给予了他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李廌离开苏轼后,回华州安葬了去世的亲人,这是后话。

    1081年年底,苏轼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李廌。卸去风尘,李廌给老师的见面礼是他写的一篇文章。苏轼启卷而观,那一行行文字如蓬勃跃动的江河,不禁赞叹道:“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并轻轻拍着他的后背,给了好评并谆谆告诫李廌:“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苏轼秉承了欧阳修的文论观“文道并用”,强调个人品格的修养。这无疑是文章内充盈向上的精神,李廌自然懂得老师的苦心。

    黄州之后两人保持书信往来。苏轼仕途并不顺利,辗转多地。李廌一直希望再次见到苏轼,未果,他便将自己的文章与信件一同寄去,请老师指教。当然字里行间也难免希望影响力很大的苏轼能推荐李廌,毕竟,这也是入仕的一条捷径。苏轼回信既告诫李廌文章上还存在一些問题如“微伤冗”,之后应收敛一下为好。在另一封回信中,他称赞李廌寄来的文章《子骏行状》“丰容隽壮,甚可贵也”,有这样好的文章保驾护航,还忧虑达不到仕进之路吗?不过,世事难料,苏轼不忘提醒李廌“至于富贵,则有命矣,非绵力所能必致”,拒绝了“走后门”推荐李廌的想法。他谆谆告诫李廌眼下首要之务,还是“安贫守道,使志业益充,自当有获。”苏轼推心置腹的言语,已经把李廌当成了好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后的几十年时光里,苏轼与李廌的亲密往来堪称宋代文坛佳话之一。

    1087年,李廌入京准备参加明年的礼部科举考试。按旧例,拜访老师,怎么也得拎一些土特产吧!李廌想到老师年逾五旬,常鞍马劳顿,家乡山林多狨(比猴子大,毛长),取其皮送给老师可以做鞍鞯或褥子,便“快递”至京城。苏轼收到后,感念学生的一片丹心,一个苦寒之家,得狨皮也不容易。只是,在他担任贡举(主考官)的情势下,让其他人得知,弄得满城风雨,怎么可以呢?执拗的苏轼给退回去了。苏轼盼望李廌至京,当面叙谈。

    只是见上苏轼一面哪有那么容易?宋代翰林学士、知制诰有“内相”之称,苏轼作为大手笔,闲暇时光真的不多。一次,李廌来苏轼家拜访,正赶上客人盈门,苏轼想单独与李廌详谈都不可能。苏轼夜里回信:“前日辱访,客众,不及款话,两三日又无缘接奉,思念不可言。”颇多遗憾。

    谁也不会想到,“万人敌”的李廌竟落榜了。上天眷顾李廌,苏轼收下了李廌这个贫寒士子,李廌苦读好学,文章闻名朝野,只是命运诡异,如一道神秘的大网,使李廌场屋蹭蹬。1091年李廌再次应考,也未果。苏轼怅恫不已,他惭愧为何自信李廌不需外力即可中举,而不需提携一二呢?只是,真的违背规则与法律,做这种不忠之事,岂是他的为人与品行吗?情与法面前,苏轼别无选择。苏轼去杭州赴任前,李廌夜访话别,月夜皎洁,清晖竹影,两人肚子里有说不完的话。临别,苏轼将朝廷赏赐给他的白马券送给李廌,希望李廌卖掉后解决生计。

    李廌虽然没有科举为仕,但并不妨碍他的成长。苏轼与他书信来往密切,俨然将李廌看成了自己的孩子,殷殷教诲:“轼孤立言轻,未尝独荐人也。爵禄砥世,人主所专,宰相犹不敢必,而欲责于轼,可乎?”说白了,苏轼那时候的处境很难堪,不能以私情逾越法律,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苏轼的眼里,师生之间应该是纯粹的,不应掺杂私心杂念,这或许是陷入朋党相争之苦的苏轼的智慧所得。李廌内心受到了很大触动,既然天命不可违,不如淡然处之。

    相关热词搜索: 士子 草根 苏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