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洛阳伽蓝记》指示代词研究

    时间:2020-08-22 04:06: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翟鸿菲

    摘 要:本文以《洛阳伽蓝记》为语料,对其中的指示代词作穷尽式分析。通过对文中的指示代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将分析数据的描写下来。最后根据不同的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与使用频率,再对文中的指示代词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出了近指代词是文献中使用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代词,占指示代词总数的67.2%,其次是远指代词占16.5%,再次是无定代词占8.6%,然后是旁指代词占4.3%,逐指代词是2%,谓词性代词为1.1%。可以发现《洛阳伽蓝记》的指示代词继承了上古汉语中的一些特点,同时又向中古汉语开始转变。

    关键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指示代词研究;《洛阳伽蓝记》

    一、引言

    近百年来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近50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重在校勘、注释和考证[1],其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为以后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对《洛阳伽蓝记》的整理与校注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对于《洛阳伽蓝记》的专题论文逐步增多,研究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研究的内容也逐步的丰富起来。

    本文首先对文中的指示代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再进行统计,将分析数据的描写下来。最后根据不同的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与使用频率,在对文中的指示代词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研究方法有:统计与描写相结合,通过阅读文献,找出每个指示代词的使用次数,并结合它们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进行客观的描写;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找到书中指示代词后,对《洛阳伽蓝记》[2]指示代词做统计,将指示代词分成各个小类,再进行分析;对比结合分析,首先对《洛阳伽蓝记》中每一类指示代词进行内部的使用频率与句法功能的分析与比较,考查它们在使用频率与句法意义上的具体差别,以此来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指示代词使用特点。

    二、《洛阳伽蓝记》中指示代词分析

    (一)指示代词的定义

    指示代词由马建忠提出,一些学者也进行过阐释。所谓“指示作用是说它们对于所指代的对象有区别作用,如区别其远指、近指、有指、无指、实指、虚指等”[3]。指示代词有指示和称代的作用。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对指示代词的定义有细微的不同,但是在其定义中也都有指示、称代的作用。

    (二)指示代词的分类

    对指示代词的分类学者们看法不同。一种是依据语义功能来分;还有种分法是按照有指代词和无指代词来分的[4];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近指和远指来分的类。虽然分法多样,但是都有近指和远指这两类。

    本文将具有指示、称代、区别功能或其中之一的词归为指示代词。指示代词的类别为近指代词、远指代词、谓词性代词、无定代词、逐指代词、旁指代词六类。

    (三)近指代词

    1.是

    “是”在上古汉语中作近指代词。春秋末至战国以后大量出现。“是”所代的对象一般都包含在上文的文意中了,通常可译为“这(那)”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是”字作近指代词共26例,作主语14例,作宾语6例,作定语6例。

    “是”字作主语,如以卿言之,即是也。

    “是”字作宾语,如由是发心者,亦复无量。

    在第一句中“是”与“此”的指示意义相同都可以翻译为“这”。第二句可以翻译为“因为这件事而发心的人,也是数不清的”。

    “是”字作定语,如:是时八月,天气已冷

    2.此

    “此”是近指代詞,何乐士等人的《文言虚词浅释》一书中对“此”的解释是“常用来代指人、事、物或者地点、时间等”[5]。“此”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或将所代的具体事物直接译出。“此”在书中共出现144次,全部是作指示代词用的,其中作定语出现84次,作宾语出现49次,作主语出现11次。

    “此”字在句中作定语,如太后遂徙象于此坊。

    “此”字在句中作宾语,如书夜听此惊魂。

    “此”字在句中作主语,如此亦不详之征。

    3.斯

    “斯”是近指代词,在甲骨文与金文里并没有出现,直到先秦的《论语》与《檀弓》里才常见。在《说文解字》中,对斯的解释是:斯,析也,从斤,其声,〈诗〉曰:斧斤已斯之[6]。全书只有四例,其中作定语2例,作宾语2例。

    “斯”字作定语,如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斯”字作宾语:如极天之阻,实在于斯。

    4.兹

    “兹”是近指代词中出现最早的一个,在甲骨文中“兹”就已经出现[7]。“兹”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书中“兹”作指示代词有8例,作主语1例,作宾语2例,作定语5例。

    “兹”字作定语,如思与亿兆,同兹大庆。

    “兹”字作主语,如洙、泗之风,兹焉复盛。

    “兹”字作宾语,如此寺之兴,实由兹焉。

    周祖谟在《洛阳伽蓝记校释》一书中对“适兹乐土”一句的解释是:在《诗经·魏风·硕鼠》有“适彼乐土”之句,衒之即用诗句也[8]。

    5.之

    “之”是近指代词,可指人、事物、处所等,所代的对象基本在前后文中有所提及。由于《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正是语言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过度,所以在书中有些“之”字既保留了上古汉语当中的指示代词的意义,同时又有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的含义。对于这种分界不鲜明的代词,本文把他们都划归到指示代词之中。书中“之”作指示代词共114例,其中作宾语112例,作定语2例。

    “之”字在句中作宾语,如子休掘而验之

    “之”字在句中作定语,如把之两头具出。

    6.小结

    近指代词是书中使用次数最多,出现种类最多的一类代词。

    第一,在近指代词内部,它们的使用频率,句法功能也有不同。其中“此”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达到了144次,此外,“此”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也比较多,有主语、宾语、定语三类。再其次是“之”字使用频率较高,达到了114次,在句中的充当成分较少,只有作宾语和作定语两种。“是”作近指代词只26例,句法功能与“此”同。“兹”仅用8次,句中作用也与“此”“是”相同。书里用到次数最少的是“斯”只有4次,句法功能也仅宾语和定语。

    第二,近指代词在语言演变中变化也不相同。“兹”使用最早,但是后人用的次数较少。“是”与“此”作近指代词的用法相对较为频繁。“此”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指示代词出现的,后代也一直延续了这种用法。“是”字一开始出现也是以指示代词的性质出现的,但在后来的语言发展中,“是”字开始有了作系词的用法,并且作指示代词的用法慢慢减少,系词的用法逐步增多。王力认为,“是”字作系词是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魏晋南北朝时逐步成熟。在文中“是”字作系词的数量较多,由此可知在文中“是”字已经逐步成熟的用作系词,并且“是”字作指示代词的用法已经不太明显。“之”字的用法较多,除作指示代词这一种外,还有介词、动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等用法。

    (四)远指代词

    1.彼

    “彼”是远指代词,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译为“那个”“他们”“对方”等[9]。书中“彼”作远指代词共6次,作宾语3次,作主语2次,作定语1次。

    “彼”字作宾语,如讲经者心怀彼我。

    “彼”字作定语,如宋云、慧生见彼比丘戒行精苦。

    “彼”字作主语,如“彼国出圣人否?”

    2.其

    “其”在名詞或名词性词组前,指示人、物、事的范围,或用于对具体对象的说明。“其”可作远指代词,也能作第三人称代词。书中“其”作指示代词共41例,作定语40例,作兼语1例。

    “其”字在句中作定语,如其彭城王家有吴奴。

    3.焉

    “焉”字既能作指示代词又能作疑问代词,还具有语气词的性质。“焉”作指示代词时指代与人物或处所有关,“焉”字相当于“于是”可译为“在这”。“焉”作指示代词有26次,都作宾语。其他的多为语气词。可见“焉”字由上古汉语的代词性质转化为中古汉语多出现的语气词现象,已经较为明显。

    “焉”字在句中作宾语,如今为光风园,苜蓿生焉。

    4.小结

    在《洛阳伽蓝记》中作为远指代词的“彼”“其”“焉”,无论是与近指代词出现的频率与句法功能相比,还是与自身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

    (1)使用频率与句法功能上的差别

    “其”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了41次,但在句法功能上变化较少,主要用作定语,只有一例用作兼语。“彼”字在文中使用的频率最低,只有六次,但是语法功能相对较全,主语、宾语、定语都有涉及。“焉”频率较高共26次,但是用法不多,只作宾语。

    (2)时代性发展的区别

    “彼”是在先秦时期应用较多的一个远指代词,但因其指示性较弱,秦后文献应用较少,“彼”也逐渐发展成与“此”相对的意思,逐渐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来用了。郭锡良《古代汉语》认为,“焉”字一开始是用作指示代词的,但因其常在句尾,就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完全失去了指代作用,成为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10]。书中“焉”字共有38例,10次作语气词,2次作疑问代词。可知“焉”字语气词用法已较为成熟。

    (五)谓词性代词

    1.然

    “然”是谓词性代词。“然”在作指示代词时常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译为“这样”“这”等。“然”在书中作指示代词只有3例,均是作谓语。

    “然”字在句中作谓语,如复高五尺,又然。

    2.尔

    “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也作指示代词,当“尔”作指示代词时和“然”一样是谓词性代词。“尔”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书中只有2处“尔”用作谓词性代词。

    “尔”字作谓词性代词,如“后怀孕未十月,今始九月,可尔已否?”

    3.小结

    指示代词具有谓词性质即为谓词性代词,句法功能上谓词性代词可作谓语,语法意义上谓词性代词的意义具有描述性,这是不同于其他指示代词的地方。书中谓词性代词仅有“然”字与“尔”字。

    (六)无定代词

    1.或

    “或”字出现较早,在《易爻辞》和《尚书》中便有所涉及。“或”作无定代词,一些情况下指它之前已经有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另一些泛指人、物或情况。通常可译为“有人”“有的”或者“某人”等,一般用作主语。“或”在书中共10例作无定代词,都在句中作主语。

    “或”在句中作主语,如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

    2.莫

    “莫”作无定代词,通常是主语,表示“没有人”或“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莫”在书中作指示代词共有27例,全部都作主语。“莫”字作主语,如莫尚于斯也。

    3.靡

    “靡”是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人或没有物,排除所有的对象,通常在句中作主语。“靡”作指示代词可译为“没有人”“没有东西”等意思,并且多与“不”字连用,使两个否定变成一个肯定。“靡”字在书中有一次,作主语。

    “靡”字作主语:“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

    4.小结

    根据黄岩的论文《史记》指示代词研究,把无定代词定义为:“无定代词又可称为‘无指代词或‘不定代词,一般用来指代不能明确说出的内容。”[11]在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区别。

    (1)出现频率的区别

    书中无定代词在句法功能上相同,只能当主语。但在出现频率上以“莫”字出现最多共27次,其次是“或”字共10次,“靡”字最少只有一次。

    (2)指示对象和指示范围的区别

    即使“或”“莫”“靡”同为无定代词,但是它们在所指代的对象以及指代的范围上都有差异。“或”所指是已定范围里未定的事物,是表示肯定的;“莫”字则为已确定范围里未明确的事物进行了否定,若要“莫”字表示肯定时,它只能与“不”或“非”等一些表达否定含义的词同用时才可以。“靡”在这点上与“莫”相同。

    (七)逐指代词

    1.每

    “每”是副词也能当逐指代词。逐指代词表示同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常用“每”字,多作定语。“每”字主要是位于名词前,起指示的作用,逐一指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物、事或时间等。译时要在“每”字后面写它的量词。在书中“每”作指示代词仅有2例,并且在句中都做定语。

    “每”字在句中作定语,如此像每夜行绕其坐。

    2.各

    “各”是逐指代词。“各”字,在上古只作副词使用,直到汉魏以后,才开始逐渐用作逐指代词。学者对“各”作逐指代词的用法观点有别。在《马氏文通》中解释“各”字:“每”字概至于名先,“各”字概至于其后,间或无名而单用[12]。“各”作逐指代词的时候一般是用于名词之后。颜丽的论文《〈说苑〉指示代词研究》[13]中与马建忠一样。本文也用此观点来分析“各”字。“各”在《洛阳伽蓝记》共有7例作逐指代词,在句中都作状语。

    “各”字作状语,如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四面各开一门。

    3.小结

    “每”字强调整体所有项,“各”字遍指整体中的所有单项。书中“各”作指示代词有7次,比“每”的频率高。

    (八)旁指代词

    1.他

    “他”字除第三人称代词外,也作旁指代词。旁指代词是除自己及对方,其他人和事物的词。“他”字作宾语和定语,可译为“别的”“别人的”等。书中“他”作旁指代词共5例,作宾语1例,作定语4例。

    “他”字作宾语,如遂以牛他用之。

    “他”字作定语,如丹足出自他乡。

    2.异

    “异”作旁指代词译为“其他的”或“别的”。“异”在书中共14例为旁指代词,句中都为定语。

    “异”字作定语,如土饶异花,冬夏相接,道俗采之,上佛供养。

    3.小结

    “他”字书中的用法主要是作定语,有80%。“他”作指示代词与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在上古汉语区别较小。但在书中“他”字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这说明书中的语言已经向中古汉语开始转变。

    “异”字在实际应用中所使用的次数最多的一个义项就是“不同”,这是在对话交谈双方以外的人及物有了异常的状态,即对话的双方不明确表示状态而是用“异”字来表示,这就形成了“异”字作旁指代词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洛阳伽蓝记》中的指示代词作穷尽式分析,从而得出了近指代词是文献中使用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代词,占指示代词总数的67.2%,其次是远指代词占16.5%,再就是无定代词占8.6%,然后是旁指代词占4.3%,逐指代词是2%,谓词性代词是1.1%。可以发现《洛阳伽蓝记》继承了上古汉语中的一些特点,同时又向中古汉语开始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78-82.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78.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139.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197.

    [5]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文言虚词浅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78.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3):301.

    [7]武振玉.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J].长春大学学报,2007(1):43-46.

    [8]周祖謨.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4.

    [9]张玉金.论西周汉语中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J].古汉语研究,2006(1):61-68.

    [10]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3.

    [11]黄岩.史记指示代词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

    [1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8.

    [13]颜丽.说苑指示代词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3.

    相关热词搜索: 伽蓝 洛阳 代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