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碎片化”阅读下高校思政面临的挑战和路径探赜

    时间:2021-01-14 18:07: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现代新媒体语境下,手机、电脑等网络传播工具的普及使得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学习节奏紧凑、信息更新速度快的大学生来说,一种新兴的、有异于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正在形成和泛化。“碎片化”阅读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阅读方式与习惯,也使得课堂与教师主导的理性思考和深度解读逐渐被消解。这一变化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此,文章通过对“碎片化”阅读概念及特点的梳理,认真剖析“碎片化”阅读对高校思政带来的挑战,提出大学生信息真伪甄别能力、信息价值观的判断、媒介素养等都将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大数据实施精准“微思政”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挑战;路径

    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其中尤其凸显网络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基本国情、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等。随着“碎片化”阅读在当代大学生的普及率飞速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提高实效性,就要正视并顺应“碎片化”阅读的发展,积极主动地研究分析“碎片化”阅读及对高校思政带来的挑战,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如此才能在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一、“碎片化”阅读

    (一)“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碎片化”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普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出版的(《网络传播媒介导论》中提及“碎片化”阅读这一概念。“碎片化”阅读以碎片化特征得名,其碎片化主要体现在阅读时间、内容和载体上。因此,“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和自媒体平台迅猛崛起的环境下,大众传统阅读时间存量在信息存量超载的事实下被严重压缩,以至于读者主动或被动地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移动终端进行的随时随地、断断续续的阅读行为方式。[1]从阅读深度来讲,“碎片化”阅读既可以是深阅读,也可以是浅阅读。文章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碎片化”阅读为一种浅阅读。这样的阅读行为常发生在生活场景下的自媒体阅读平台,如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

    (二)“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1)阅读时空零碎分散。人们进行传统阅读时常会预留出相对集中且持续较长的一整块时间且地点常是图书馆、家中或者书店这类固定场所。但“碎片化”阅读在时间是零碎的、不连贯的,在空间上是不固定的,人们在等待和乘坐交通工、在饭店吃饭、在课间休息等这些相对零碎的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开始并结束阅读,在时间上具有短暂性和间断性,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时空上的零散性,读者阅读时容易被外界的干扰因素打断,从而使获取的信息只停留在浅顯层面而没有逻辑性、深刻性。

    (2)阅读内容篇幅短小。纸质阅读是传统阅读的方式之一,文字内容在一张张纸上呈现,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如此,进行传统阅读的文字篇幅相对就比较多且长。而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由于承载内容的篇幅有限,大量内容犹如被切割后的碎片,所以发布者通常会化繁为简地在海量内容里面凝练出重要的、核心的语句和观点,以简短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大多数也会融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从而使读者可以迅速地抓住文章要点,获得信息。

    (3)阅读过程交叉互动。一方面,是读者和阅读文本之间的交互;处于“碎片化”阅读时代的读者与处于传统阅读中读者的被动接收地位不同,他们往往在阅读信息的同时还更兼具信息传递者的身份。即读者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能够输出更多新的信息。比如,在阅读一篇新闻后,读者可以随时在文章下方发表自己的评论或是进行文章的点赞转发,由此极大地丰富了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互;“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以前作者与读者除读书见面会等特定场所外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和作者进行联络和沟通。

    二、“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政旨在通过理论学习、环境熏陶、实践体验等路径产生教育的合力,是一个整体性活动。“碎片化”阅读使得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明显,使其整体性功能的分化。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时,一方面,由于媒介不同,而不同的媒介形成不同力量,并且不同力量之间又缺少相互的配合与呼应,呈现出自发、无序等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有关思政的日常工作也和碎片化信息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配合和呼应。所以尽管思政工作者作了非常多的工作,但“碎片化”阅读分化了思政的整体性,从而使得教育的成效不显著。

    (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团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但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他们的权威性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在传统高校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者掌握着特有的教学资源和别样的“发声”方式,并且普遍遵循‘思政工作者-学生这样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基于这样的教学和信息传递方式,高校思政工作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威。但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学生接收的信息不仅来自于高校中的思政工作者,还来自于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并且因为“碎片化”阅读交互性的特点,在碎片化阅读媒介上,人们可以对相对自由地发表观点,这就使学生们可以阅读到不同的人发表的不同的信息,加之学生对信息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与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存在的年龄偏大、对新事物接受速度慢形成的强烈对比,从而使思政工作者的信息优势被削弱甚至日渐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话语权威必然弱化。

    (三)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当前, 自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获取与传递信息的方式出现变化,“碎片化”阅读席卷式的占据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弱化。在碎片化阅读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与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碎片化信息。并且在长期的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大学生习惯了这种零散、跳跃式、浅尝辄止的浅阅读, 容易产生思维惰性、认识事物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当大学生与错误思想交锋时极其容易迷失自我,政治信仰模糊,消解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念,从而弱化高校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信息真伪甄别能力,重视媒介素养培育

    如今,大学里随处可见“低头族”,他们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间占总体阅读时间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网络监管暂时还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在这个人人都是“发声桶”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好比网络中的蝴蝶效应。当某种观点得到认可并被暴风式转发点赞时,假如这种观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它带来的就是极具影响力的正能量,而当它披着伪善的外衣背离主流意识形态时,就可能引起暴风雨式的群体事件,从而降低高校思政的实效性。所以,加强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培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以来自于官方及主流媒体公布的信息为准。第二,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对信息考证对比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不能轻信偏信。提高媒介素养包括:第一,提高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鼓励学生有节制并合法的使用碎片化阅读媒介并将其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加以使用。第二,提高学生的信息消费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海量信息进行批判解读从而对其权威性和真实性进行分辨。第三,提高学生的信息生产素养,使学生对自己发布或转发的信息真实性和社会影响进行事先评估,避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

    “意见领袖”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正式提出的,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或观点,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4]。培养高校思政的“意见领袖”,要从两点出发。第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根据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的信源可信性效果实证性研究: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传播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两个因素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一方面要在学生间获得良好的信誉,如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开展工作、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第二,在学生群体中发现潜在的“意见领袖”。他们与学生干部不完全相同,可能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与同学长期相处而被学生广泛信任、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他们相较于学生干部更具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也会产生更大的号召力。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和聚才的良方与学生意见领袖拉近距离,建立亲近的情感關系。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周围的同学。

    (三)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微思政”

    “微思政”是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媒介载体,以全方位、渗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特点,用隐性教育的手段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能让思政的内容悄然出现于学生的阅读内容中[5]。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给人的 “高大上”感觉,它没有连篇累牍的理论解释和枯燥乏味的说教。

    但在当前高校“微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笼统化、针对性弱的问题日渐显现,面对网络上学生的海量信息和自身忙碌的工作,大部分思政工作者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思想动向,使“微思政”的内容不能更好的与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准对接。根据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所以,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通过大数据对高校大学生阅读并发表的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获取每位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接受程度,洞悉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微思政”方式精准开展工作,提高学生“人生扣子”的匹配程度,从而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向智慧型和精准型的转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而阅读作为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所以“碎片化”阅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每个人置身于数字化媒体环境之中,而依托数字化移动终端快速发展而兴起的“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高校大学生普遍的阅读方式。面对“碎片化”阅读对高校思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学生信息真伪甄别能力,重视他们的媒介素养培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微思政”,进而将阅读转化成悦读,让通过“碎片化”阅读并传播的信息良性发展,让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行,真正达到 “入脑、入心、见行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伟.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107-109.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李松林,李会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6.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马丽晨,张东晓.“微思政”优势及其作用发挥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53-56.

    作者简介:王茂瑜(1996.03- ),女,四川自贡人,硕士,西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热词搜索: 碎片 路径 面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