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清代真定府科举考试探析

    时间:2021-02-03 10:03: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晓勇 王盼

    摘   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举制作为清朝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对当时各地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真定府的科举考试研究从文科举考试和武科举考试两个部分入手,分别从清代真定府科举考试规程、考试内容和科目、录取条件、取士名额等内容入手,从真定府考试的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维度对真定府童试制度进行分析,在论述童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畿辅通志》《正定府志》等相关文献,清代真定府文武进士和举人名单,探讨这些士子取得的科名及历史贡献,分析科举考试给真定府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带给现今社会的启示与反思。

    关键词:
    清代    真定府    科举

    正定和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文化、军事重镇,“三关雄镇”的匾额至今仍悬挂在正定南门。科举制度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不以血缘、门第或人脉关系为依据,而是采取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的考选活动。作为畿辅重地,真定府的科举考试备受统治者关注,清代直隶省进士总数为2666人,在清朝的省排名为第四位,其中真定府进士77名,真定府的历史文化传承是石家庄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清代真定府的科举考试发展演变情况,对追溯石家庄的历史文脉源流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与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清代真定府文科举研究

    (一)真定府文科举制度探析

    1.真定府童试县试

    清代通过童试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没有通过童试的知识分子,视为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在此情况下,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儒童或童生。童生要取得生员(即秀才)的资格,“必由县而府,录送学院”,即表述的是童生考试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这三个阶段。

    县试,由各县的知县主持组织,是童生试的第一阶段。县试开考之前,须先组织应试童生报名,并进行资格审查,报考童生要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且不得造假。顺治九年定:督学文到,先期晓谕报名。学政到达各州县之后,先期一月出示试期,且告知报名等相关事宜。报考童生须证明本人确系本县籍贯,方准应考。考试一般分五场进行:第一、二、三场分别为正场、招覆(亦称初覆)、再覆,第四、五场为连覆。考生须在黎明前点名进入考场,每一天考一场,当日当场交卷,不可延拖。“四书五经”是主要考试内容。县试之录取,只为送府试,并不决定入学与否,故录取较宽,凡被录取者皆可参加府试。以后各场是否续考,听凭自愿。每场次考试完毕之后,都要“发案”,即发榜。县试录取后,即造具名册,由县署送交本县儒学署,以准备府试。

    2.清代真定府童试府试制度

    县试后一或两月,续考府试,由本府知府主持,考官也为知府。考试日期多在四月。有因故未能参加县试者,补考一场亦能参加府试。府试的流程和县试基本一致。府试录取的第一名称府案首,府试结束后,造具清册,由府(直隶州、厅)申送学政,参加院试。

    3.清代真定府童试院试制度

    院试,是童试最后阶段的考试,亦为童生试中最主要的考试,由直隶省学政主持,学政三年一任,由皇帝亲自选派,到任后亲临各府,依次巡视各府学校,因学政别称提督学院,所以由其主持的童生试称院试。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通过院试的学生才能参加乡试。岁试在第一年举行,科试在第二年举行,从童生中考选生员。

    新生通过院试入学后,要在校学习,直到下一次新生入学才能毕业。在这期间,教官负责考核,有月课和季考。

    (二)清代真定府文科举考试士子研究

    1.清代真定府文科士子名录

    清代真定府文科举考试成绩斐然,据光绪朝《正定府志》记载,共计培养出22名文进士,87名文举人。具体士子名单考察如下所示:

    清代真定府文科进士:刘宏誉、娄维嵩、何澄、刘元慧、张莲、何瑞、郝濬、许岳生、梁清标、张纯熙、赵志抃、施肇元、阎玫、许沺、贾廷阑、张淑郿、王璋、王定柱、王世耀、王荫豊、胡元照、何粹然,共22人[1]。

    清代真定府文科举人:王廷瑞、梁士济、梁士潾、黄维贵、边声远、刘世安、韩雷、李正、徐瑛、李丛玉、陈鸣凤、韩续祖、梁士冲、刘鸿业、李际清、黄启虞、翟铎、王荣赐、吴元特、司汝弼、王●、刘端极、酒养泽、韩炘、任枢南、刘培之、王发枝、王良翰、梁丕光、王简、王发端、马崇信、何云藻、刘学博、何承德、王荣命、张淑祺、曹灿、黄袞、王者佐、王克承、王郁文、王纪、王发善、刘崇极、刘延、何允绅、王荣勣、何元绍、梁济生、梁用梅、王发傅、何梦莲、梁振华、王发棨、何继盛、马殿荣、王定甡、何诒錀、梁葵、何德金、吕有志、苏建勲、魏玉柱、丁云鹤、何汝霖、梁振翮、王定枢、王定珏、梁启逵、王世勲、劉向生、王荫昌、孙荫棠、徐明德、容海,共77人[1]。

    2.清代真定府籍文科进士、举人社会影响分析

    清代真定府的科举士子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尤以进士群体的社会影响为最大。

    何澄,清代直隶正定人,顺治九年壬辰科进士,初授琼州推官,历任吏、刑、工三科都给事中、福建乡试副考官、四川川北道等职。他“负笈东瀛入清华”“罢课声援吴稚晖”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动员晋人留学东瀛,为中国的留学事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国家培养留学人才为国所用的进程。

    刘元慧,清代直隶正定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官至顺天府府尹,康熙三十四年,升任宗人府府丞。赵志抃,清代直隶正定人,进士出身,顺治十三年,官改广东提学道,康熙年间,先后担任了云南参议道、云南按察使司副使、贵州学政等职。梁清标(1620—1691),明末清初直隶真定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任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和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梁清标巡视保定各州县,前往灾区进行赈灾。调吏部侍郎。后因母丧归。顺治十三年,补授兵部尚书。清康熙五年,改礼部,京察,罢职。八年,以刑部尚书起用,改户部,充经筵讲官。二十一年,寻兼兵部尚书事,拜保和殿大学士。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善于作诗,品德高洁,家法严谨,子弟成器,文人雅士皆爱游其门,其门藏品万千,皆为精品,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其中梁清标收藏之处就是现今位于正定的蕉林书屋。真定府举人人数虽多,但由于科场功名较低,因此取得的社会贡献相对有限。王荫昌,直隶真定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人,官山东武定同知,他为朝邑相国写晴峦飞瀑,摹原祁可称能品,在当时为一名人。王定甡,直隶真定人,清朝丙子年考取乡试第一名,俗称解元,中举人,生平不详。李炳之(1878—1966),字彪臣,河北正定人,光绪四年生,清末秀才,光绪二十五年应童子试取中文学附生,即中秀才。他的父亲李福龄却是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举人,终生教书为生,家业清贫,从未入仕。李炳之于1903年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次年提前半年毕业。军校学制为两年,因督办段祺瑞调任第三镇统制,由军校抽调十二名优秀学员提前半年毕业,以补充第三镇之急需,他是其中一位,因此提前半年毕业。后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任军谘府科长、参谋部第3局科长、陆军第1混成旅旅长、陆军第13混成旅旅长、将军府参军,事务厅厅长等职。后由将军府授“将军”称号,日后再授“祐威将军”称号。河南留守军副司令,1926年吴佩孚13省联军高等顾问。

    二、清代真定府武科舉研究

    (一)真定府武科举制度探析

    清代武科举设立之初借鉴明代武科举的运行模式,采用四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根据级别不同分别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贡士和武进士。真定府的武童试分为内、外场共考三次:首场骑马射箭和步下射箭,第二场为技勇考试,射箭和技勇考试均为外场。第三场为内场考试,其中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外场考试时,骑马射箭考试考射毡球,站立射箭考试考射布侯,都是射九箭,骑马射箭中二箭就算合格,站立射箭中三箭就算合格,再进行技勇类考试。到顺治十七年时,暂停技勇考试,后又至康熙十三年恢复。确定马射距离为三十五步,中三矢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二场。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为合式。开硬弓用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一力为十斤),舞大刀用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重的刀,掇巨石用的是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要求开硬弓时必须弓开满,舞大刀时必须刀舞花,掇巨石时要离地一尺以上,三项之中有一、二者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合式者印记于颊,嗣改印小臂,以杜顶冒。三十二年,步射改距五十步中二矢为合式[2](286)。到乾隆年间,“复改三十步射六矢中二为合式。马射增地球,而弓、刀、石三项技勇,必有一项系头号、二号者,方准合式,遂为永制”[3](735)。一、二场合格者,方能参加第三场的策问,此为内场考试,着重考察武童生的个人文化素养,考试内容大多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和“武经七书”等军事经典著作的部分内容。内场论题,一直使用武经七书。圣祖以其文义驳杂,诏增《论语》《孟子》。于是改论题二,第一道题用《论语》《孟子》,第二道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嘉庆十二年,再增设《姜太公六韬》《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考试要求降低,改为默写武经七书一段百余字左右[4](49-50)。

    (二)清代真定府武科举考试士子研究

    1.清代真定府武科士子名录

    作为北方武风兴盛的地区,真定府的武科举考试选拔出人才较文科举而言更多,据光绪朝《正定府志》记载,共计培养出29名武进士,94名武举人。其中封荣九考取康熙五十七年武状元。具体士子名单考察如下所示:

    清代真定府武进士:朱国安、王兆璐、梁清傅、史信、任继光、韩继起、王用玺、杨嗣昌、崔起潜、朱钿、张维烈、孙清元、赵德府、赵德甫、赵年泰、杜国才、杜国弼、朱佩珅、杨溍、刘元贞、王聿宠、朱铨、王镇雄、王原愹、封荣九、倪昂、王朝翰、程殿元、张云麟,共29人[1]。

    清代真定府武举人:张标、梁士治、梁士淑、萧光大、王兆鲲、王兆龙、梁国秀、梁绩、郭虎臣、任莹、何瑸、杜维常、朱鑑、王镇杰、胡允廉、朱钤、汪国治、倪佩珍、乔其昌、李光源、王原懿、马清骏、何双发、胡常、史光策、梁元照、朱佩瓛、任继光、韩继起、白琏、崔金鼐、王镗、郑逢时、韩靖、侯开疆、何双鈖、朱允元、张宏毅、胡大勇、高延龄、张允让、徐廷槐、邢维甯、程伦、李荣基、高荣恩、张用成、王炳、邢天标、邢天楷、李执玉、师鹰扬、李丕隆、康三保、王豊年、李振声、王炳、张云璈、董殿奎、张维标、刘允中、王义、李棻、邢天柱、王发林、李会极、邢天佑、任轶羣、丁作楫、林丕业、李振纲、房清标、吴锦标、康立标、康麟、崔均平、吴承凯、李殿元、王承远、康梦魁、葛本植、马士刚、谷逢辰、师之芳、张洪级、王立仁、马士毅、马锡麟、康克恭、奇秀士、吴视玉、赵辅、崔发礼、米连山,共94人[1]。

    2.清代真定府籍武科进士、举人社会影响分析

    崔起潜,康熙五十一年三甲武进士,授三等侍卫,曾向康熙帝上书,因字体文采俱佳。被康熙帝回复此乃翰林文人来往之地,尔可为武翰林。遂赐南书房行走衔[5](186)。后任大同游击,永州总兵,衡州副将。著有《射艺详说》一卷[5](186)。孙清元,乾隆四十五年考中武进士,任贵州铜仁协都司。乾隆六十年,平定苗民石柳邓叛乱,解救松桃城的围军,歼灭长冲塘的叛匪。因军功受赏顶戴花翎,升迁至越营游击,后官至贵州提督[6](417)。倪昂,康熙年间武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雍正初年,历任京口副将、榆林道守备,后升至云南安龙镇总兵。与其父倪佩珍和其祖倪硕创立飞龙拳。至今在南杨庄已传承三百余年[7](36-37)。王士珍,光绪年间武举,王士珍年十六习弓马,次年考入正定镇标,是为公从戎之始。在母亲的支持下,走上武科考之路,后曾任晚清时期的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荣获“德威上将军”称号。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称为“北洋三杰”。王士珍于1930年去世。临去之际留下的遗嘱中,更表达了中国能早日形成统一之格局的深切期望,此为他毕生的心愿,也是中国的必然实现之路。

    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了上千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清朝一种重要的考选制度,且加上统治者对直隶省科举考试的重视,真定府的文武科举皆十分出色,为清政府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与真定府文武考场兼备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当时文武考场兼备为全国所罕见,对于真定的考生而言是一大优势,为此地考生提供了极大便利。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历史名人效应对于当今真定的发展而言是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三册光绪正定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6.

    [2]王鸿鹏编著.中国历代武状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2).

    [3](民国)赵尔巽,等著.二十五史(全本)清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6).

    [4]王晓勇.清代武科举童试探析[J].兰台世界,2012(30).

    [5]崔聚成,主编.历代崔氏人物辞典古代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6).

    [6]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通志宦迹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

    [7]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6).

    基金项目:2018年石家庄市社科专家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zjpy39)“清代正定府科举考试与文化传承研究”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科举 清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