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疫情防控 > 正文

    劳动模范先进事迹(2020)

    时间:2020-08-20 08:06: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劳动模范先进事迹5篇

     【篇一】

     一位大老板,放弃省城优越的生活环境,返乡当村干部,还垫钱办厂,让工厂重焕活力,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做出这一喜人成绩的功臣,正是全国劳模,xx粤凯机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吴川黄坡林屋村村干部xx。

     白手起家成为行业大享

     1961年夏天,xx出生于吴川黄坡林屋村。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林屋机械厂当小工,干着成年人扛大锤的体力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海南一家糖厂打散工。

     “在海南糖厂那段日子,恰逢糖厂扩建,需要安装不少新设备。我边干边学,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工程技术人员见我干活肯卖力气,也乐于帮助我。经过不断钻研,我掌握了糖酒机械的安装和操作技术。一年后,成为操作能手。”xx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重返村厂当工程师,每天起得比鸡还早,干得比牛还多。

     1986年,在经济的浪潮中,喜欢挑战的xx离开村办工厂,注册公司开始批量生产制糖设备、酒精设备、啤酒设备等,并开展“一条龙”的售后服务,产品畅销国内外,年产值最高达近两亿元。

     多年来,该公司被评为“国家部级先进企业”、“xx省百强企业”、“xx省科技先进民营企业”等,xx也从机械厂的一名小工,成长为制造糖酒机械设备的领军人物。

     大老板返乡当村干部

     “事业走上正轨后,我一直很感恩林屋村对我的栽培,也希望能为村里做一些事,回报家乡。”xx说。

     2011年,在村中父老的支持下,他辞去吴川南宁商会会长等职务,毅然回乡参选村民小组长职务。

     2011年4月8日,该村举行村民小组换届选举大会,xx在内的4名竞选人轮流上台发表竞选 演讲。到当日下午4时许,竞选结果揭晓,xx以78.2%选票当选新一届村民小组长。当选后,xx把个人经营的生意交给家属代管,全心投入到村里的日常事务中。

     “前两任老前辈——林文芳、林树全,几十年来为林屋村默默耕耘、奉献,为我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从他们手中接过了带领乡亲致富的‘接力棒’,感到沉甸甸的。”xx说。

     “吴川林屋造”走向世界

     林屋村办企业xx粤凯机械有限公司,前身即是林屋机械厂,在老前辈林文芳、林树全的带领下,从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机械制造村。然而,xx任职伊始,正是国内市场不景气时期,困难面前,他与大家一起想对策,最后决定转向国外找市场,向国外进军。

     xx率领公司骨干寻求合作伙伴,开拓国际市场。他多次往返于印尼、马里等国家。2011年起至今,粤凯公司每年都有国外客户的大额订单,东南亚、非洲不少国家的企业成了新客户。

     为完成马里某糖厂的设备制造安装工程,他们不顾高温天气及战乱等影响,按时按质完成交付使用,得到马里国家领导接见并称赞,为中国争得了荣誉。自2012年以来,该公司产值连年递增13%,2014年工业产值达1.5亿元,创造利税1300多万元。

     他还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一是夯实农业基础,以工业反哺农业。自2012年以来,投入1360多万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农田方格化、坡地喷灌自动化、排灌渠、机耕路硬底化;改造低产田,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对村民给予“种子、机耕、排灌、收割”四免费;引种高效“牛蒡”经济作物,荒坡改种丰产林;二是大办教育,科技兴村。该村去年投入800多万元进行教育创强工作,为学校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xx每年还带头捐款奖教奖学,鼓励学校师生乐教勤学。三是依法治村,共建和谐社会。全村订立村规民约,建立各项 规章制度,成立治安联防队,日夜巡逻保平安。保持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本色,每年村中开展评选“文明家庭”活动,村民自觉遵纪守法,多年来林屋村没有出现社会治安刑事案件。

     “劳模精神”代代相承

     日前,记者走访林屋村看到,这里巷道整洁,绿树成荫,小洋楼林立,置身其间,仿佛身处县城。走进该村村厂——xx粤凯机械有限公司,又是另一番景象:机声隆隆,人来人往,厂房内是高大威武的新型吊机。xx指着一批钢板说:“这是宝钢xx项目订制的钢板,很快可以送往东海岛基地。”

     上任以来,xx坚持“带资上班”,开自己的车,自己加油。在办公经费、接待支出等方面,从来不向村里报销,村集体遇上资金周转困难时,他还毫不犹豫地垫资为集体办事。据不完全统计,xx先后为公益事业捐款达600多万元。

     谈及自己的无私奉献,xx称完全是受前辈的耳濡目染。

     “在我们林屋村,几乎所有村民都知道林文芳、林树全,他们是村里名副其实的清廉村干部。林文芳在当厂长的几十年间,一直坚持领厂里中级钳工待遇的工资。他多年来以厂为家,在职期间从来没出过国旅游,从来不乱花集体的一分钱。当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都建起了楼房,他才考虑自己的住房问题,是村里最后一个住进楼房的人。林树全在退休后,仍心系集体,继续做好‘传带帮’,发挥余热,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这样优良的廉政传统,是林屋村的宝贵财富,无论如何也不能丢。”xx说。

     在他心底,早就刻画了一个“能人”林文芳的形象,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长为像林文芳前辈一样的能人,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篇二】

     我叫xx,是xx都区开元出租车公司的一名普通驾驶员。今天,我很高兴而又很荣幸地,把自己成长经历和生活感悟与大家作一分享。

     我来自xx都农村,2001年起才正式进入出租车服务行业。在此之前,我种过地,当过兵、务过工,也下过岗。那是在2001年5月,我原来的工作单位因效益不佳而倒闭。说实话,当时有过迷茫,有过困惑:30多岁的人,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却一夜之间变得无所事事,心里一点不平衡。但是,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处于逆境之中,不能自暴自弃,不能随波逐流,而要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去走出困境,迎接希望。

     我十九岁就学习驾驶,这成为我打开另一扇窗的基础。我先是从事货物运输,2001年进入出租车服务行业。从摸上方向盘的那一天起,我就立志要做一名好司机。出租车行业有这么一句话:“吃不了苦的不要开出租,想发财的不要开出租”。话很简单,但却反映了出租车行业的客观状况。相当一部分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是“朝五晚九”,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检查车辆,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条件确实艰苦。但话说回来,“不吃千般苦,哪来一日甜”?更何况,我们自己吃点苦,但方便了许多乘客,他们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幸福。

     要做一个好司机,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自打开出租车以来,我的安全行车里程远远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公里。做一个好司机,要掌握熟练的驾驶技能。虽然开了十几年的车,但我闲下来就喜欢翻翻书,写点笔记,注重在实践中琢磨,不断提高驾驶技能。2012年11月份,公司举办了首届驾驶员技能大赛,我取得了第一名。随后,在xx全市的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破格申报技师的资格。

     我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被其它驾驶员称为“永葆工作法”的驾车口诀:“起步稳,车速慢,街头巷尾仔细看;遇到事情莫慌乱,冷静处理要果断;雨雪天气察路情,刹车轻点匀速行;一看二慢三通过,确保安全无差错”。有一次,我驾车经过一个乡镇居民区,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巷子里滚出来一个篮球。我断定后面一定会有孩子追出来,立刻慢放车速,停在巷口。果然,两个七、八岁大的孩子一前一后追了出来,紧擦着车头穿过了马路。正是由于冷静处理,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成为一个好司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优质服务,真正把乘客当作自己的亲人。许多客人讲,在坐上我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这些温暖,是通过看似寻常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的。比如帮着提拿行李、帮着开关车门等等。遇到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或者残疾人,我就搀扶着他们上车下车。有一次,我送一位来区人医看病的老人回七里老家。离他家不远有一段小路,由于下雨积水泥泞难行,我把这位老人背过了这段烂泥路。有邻居问,这是不是家里的亲戚?老人回答说,这是比亲戚还亲的好师傅!

     有这么一句话,社会需要热心肠。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许许多多的好心人。社会需要真心、真情、真爱,一双温暖的手,可以抹去一个人心头的雾霾;一颗真诚的心,可以为一个家庭撑起一方明朗的天空。生活中谁没个头疼脑热、急事难事?如果我们都能“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冷暖放在自己心上,播洒爱心,热心助人,那么,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感动,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xx都特殊学校的一些孩子从没进过电影院,我立即和xx都世纪影城取得联系。在世纪影城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10辆爱心车,把30名师生带去看了一场电影。当把孩子们送回学校时,孩子们不约而同打出了表示感谢的手势。孩子们真挚的情感,让爱心车队队员们激动不已,有的队员甚至流下了眼泪。去年国际助残日前夕,我们和学校商定,打算组织一些孩子去xx宋夹城公园游玩。活动前一天晚上,有几个女孩子找到老师,说能不能不穿校服,就穿自己最好看最喜欢的衣服。听到这段话,我当即流下了眼泪,决心为孩子们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2005年9月,爱心车队原队长离开了公司,我被大家推选为第三任队长。我向大家表示:一定不负重托,坚持爱心车队的宗旨,和所有队员一起,自觉地把“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当成了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把我们爱心车队打造成出租行业乃至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只要你做得好,群众就一定说你好”。这几年,我的工作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充分肯定。2013年4月,我荣获了“xx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五一前夕,我又光荣当选为xx市劳动模范。荣誉是大家做出来的,这份荣誉实际上是对我们全体爱心车队队员的褒奖,我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颗钉?

     在我们爱心车队多年的公益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本行业特色的“招牌项目”,比如新春走亲戚、爱心助考等。其中爱心助考活动规模较大、影响较好。这项活动始于2010年。每年高考前夕,我们都制定周密的助考计划,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在整个高考期间,我们采取多种助考形式,既有驻点等候,也有流动服务。去年高考,我们先后为20多位考生提供了这样的服务。对确有困难的考生,我们还提供了“点对点”服务,直接把考生从家里免费送到考场。去年高考,由我们负责接送的一位考生被重点大学录取,孩子的母亲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感谢“爱心师傅”提供的热情服务。

     我们爱心车队是“特别能战斗”的一支队伍。在我们这支队伍中,有xx都好人,有xx都区文明职工标兵,还有xx市交通系统文明服务比赛的优胜者,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有个队员叫张元兴,在营运过程中拾到乘客装有十多万现金的提包主动送还给了失主。失主收到失物后因为太激动,忘记了表示感谢。这位失主也是有心人,她记下了出租车的车牌号码,每次来xx都都要寻找一番。前前后后半年多时间,最终找到了张元兴。感谢这些默默奉献的的兄弟姐妹,是他们用一件件平凡的善举,化作了丝丝春雨;用一颗颗鲜红的爱心,演绎成亮丽风景。

     从一个普通队员到一队之长,角色的转换使我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自打担任队长,我参加了爱心车队的所有活动。每年约有两个月的时间用于各种公益活动的计划、安排和实施。以每月净收入5000元计算,两个月就是一万元,15年的付出高达1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各项燃、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我爱人收入也不高,月工资也就1000多元。在我内心深处,报效父母、感恩亲情的情愫一直挥之不去,我也曾无数次地憧憬着让家人住上城里的高楼大厦。但我更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虽然微不足道,可点点滴滴滋润着许多人的心田,同样很有意义。

     【篇三】

     日前,廉xx市良垌镇中塘村连片100亩大棚椒收摘完毕,30岁出头的xx端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xx正带领村民收椒打包装。他对记者说,这片椒是该社社员合作种植的,收入达200多万元。

     8年前,xx怀着梦想从城市奔向乡村,艰苦创业,与几百名村民兴办了合作社,带领2000多户群众转型成为职业农民,带动当地6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回乡当农民

     2002年,刚高中毕业的xx就只身到xx闯荡,凭着吃苦耐劳和独到眼光,他不仅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还很快成为两间手机店的小老板,几年间赚了几百万元。2008年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在城市有楼房,新年还开着漂亮的小轿车回乡,在乡亲们羡慕的眼光下,xx却选择回乡种田了。

     xx说,他在xx时曾资助家里人包地大搞农业,希望走出一条致富路,但失败了。他于心不甘,决定自己回乡种田,给世人证明:在农村也能大有作为。

     xx说,我的“根”在农村,自小就深刻感受到家乡的贫穷落后,无论在外面跑过多少地方,总想回到家乡带领乡亲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闯出新天地

     2008年初,xx毅然卖掉在xx市的房子,携资100多万元回到家乡租赁100多亩丢荒田,大种水稻等农作物。然而,创业是如此艰难,日夜辛勤劳作却没有换来好收成。父母气得把他赶出家门,岳父也不承认他这个女婿。xx从城市开回来的小轿车也卖掉了,每天骑着一辆单车下田劳作,晚上就住在田园边搭起的简陋棚寮,他几乎变得一无所有。

     经过苦苦思索,xx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自己也是简单地重复着父母辈的落后生产方式,耕作落后效率低,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xx决定以机械化来提高劳动效率,以输出机械耕作赚取劳务费用,以互促互进推动创业成功。在妻子的支持下,xx抵押贷款几十万元,于2009年在当地率先兴办农机合作社,带领98户社员,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种植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并输出机械耕作收费,效益明显,合作社不断扩大投入,年服务耕地面积达20000多亩,xx他们的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

     xx的事业从低谷转向蒸蒸日上,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不断扩大土地租赁,成立了以种养为主的xx端种养专业合作社,聘用农村富余劳力60多人,带动农村劳力300多人,几年间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起火龙果、辣椒、烟叶、蚕桑、香芋等作物基地。同时,带领群众筹资300多万元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烘干延长农产品贮存期,避免价低伤农,确保农户“丰产丰收”。

     共走致富路

     “从大房子到茅草房,再由茅草房变回洋楼,我的创业走了一个轮回,充满艰辛但我还是成功了。”xx满怀感慨地说。现在xx的年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他个人承包了400多亩土地耕种,与其他社员合包3000多亩田地,形成了几个高效种植基地,新型农业让远近村民争相加入。

     xx的创业传奇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2014年9月他参加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xx赛区荣获第一名。2013年他被推选为中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竭尽全力服务家乡,创出了“中塘模式”,积极探索融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带领群众大搞新农村建设,流转土地1500多亩,村民年均纯收入由3000多元提高至8000多元。

     【篇四】

     日前,xx汽车运输集团公司xx汽车总站的商务快车直奔xx,一身整洁红装的乘务员xx向车上每位乘客温馨微笑,真诚服务。给广大乘客留下了美好印象。

     这位从xx县曲界镇农村走出来的xx汽车运输总站直快车乘务员,工作已十余载,她秉承“旅客至上”,坚持微笑服务,给每一位乘客送上温馨热情的服务,服务行程累计128万多公里,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留在了车厢,迎来送往旅客约15万人次,无一投诉,成为xx总站人人皆知的“最佳巴姐”。在xx的带领下,该站乘务班也先后被授予省“服务质量明星班组”、省“青年文明号”和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专诚服务铸旅客“服务指南”

     记者在xx汽车总站候客大厅里见到xx时,一身倦容的她正在为乘客搬运行李。站长钟景华介绍说,乘务工作是汽车站一项苦差事,工作时间长,不分日夜,工作环境局限于车厢内,接待的旅客来自五湖四海,苦、累、脏不说,有时还会受到某些旅客的无理指责和辱骂。很多乘务员干不到几个月就辞职不干了。该站的乘务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xx仍然坚守岗位上,前几年总站领导根据她的表现想调整她到后勤管理岗位工作,却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热爱这份乘务员工作。

     为了做好工作,xx把集团公司制订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服务质量工作规范、直快车乘务员管理实施细则等 规章制度熟记于心,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车上每一个服务设施设备的使用都了如指掌。在工作中她精心钻研业务,在随乘时注意观察,将总站各条班线途经的客运站和上落客点用红线标出来,精心绘制成“乘务服务线路图”,在图中标出那个是旅客上落车聚集地,那个是中途休息点,那个地方需要重点做什么工作等。现在这张服务线路图已成了新乘务员的教材,新上岗乘务员只要拿着这张线路图随车实习,很快就能较好掌握乘务工作。

     经过10余年磨炼,xx练就了一张亲切的笑脸,并总结出一套“看人”方法,乘客一上车,她就能看得出哪位乘客是第一次出远门,哪位乘客需要重点照顾。

     给您一个旅途上的家

     在执行随车任务过程中,xx始终秉承“给您一个旅途上的家”的承诺,坚持“微笑服务,真情服务”,让旅客在枯燥无味的旅途中深深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地很多旅客都喜欢乘坐这趟商务快车。

     熟悉xx的司机都说,xx总是在发车前一个小时就来到工作岗位,将车内收拾整洁干净,认真检查各种服务设施,尽力为旅客营造舒适、安全、温馨的乘车环境。上岗时制服着装整洁,举止优雅,笑容可掬,扶老携幼,把微笑与热情送进每位旅客的心坎里,让坐直快车的旅客也能享受到最好的“航空式服务”。

     xx养成了每40分钟巡视车厢一次的良好习惯,当旅客睡着了,她会轻轻地走过去为旅客盖好被子,调好空调,调小电视声音。有时看到有调皮的小朋友时会给他们讲个小故事,让他们注意乘车安全,也给枯燥无味的旅途增添几分欢乐,带来一份温暖,充分展现出“最佳巴姐”的魅力风采。收车后,她认真检查各个座位,以防旅客有东西遗落。细致地将车厢内各个角落打扫干净,确保下一班车能同样给旅客提供愉悦的环境。xx现在随乘的商务快车已成为许多旅客出行首选,旅客实载率大大高于其它班车,在集团公司每年旅客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旅客满意度达99.7%。坐过xx随乘班车的旅客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的服务。

     10余年来,xx将旅客当亲人,对旅客服务无微不至,为旅客做好事不计其数。据客运站统计,xx在多年乘务工作中,救助在途中突发疾病旅客3人,拾还钱物拆合金额2万多元。钟景华说,从2007年起,xx还和乘务班的姐妹们每年资助一位失学儿童上学,帮助他健康成长。

     对“家”容易受伤的女人

     在家人眼里,xx是一个“工作狂”,每到节假日和运输高峰期,她总是自动请缨,要求加班,不分日夜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儿子有一次问她:“妈妈,为什么你每天都回来,但我就是见不到你呢?”xx每次随车回来都是下半夜,家人都进入了梦乡;当她醒来时,家人都上班上学了;当家人回来时,她却又接任务离开了。

     今年除夕,站领导让她歇一歇,回家跟家人好好过个年,她却说:“不用了,让年轻的同志回家吧,她们比我更想家。”一次,xx母亲的心脏病突然发作,危在旦夕,当时接到家人电话时,xx正在车上,她心如刀割,但为了企业和车上乘客,她将内心深处的痛楚收拾起来,继续前行。执行完当趟任务后,她才回到家看望母亲,病床前的兄弟姐妹们责怪她无情,但母亲理解她,还不忘叮嘱她要好好工作。

     xx随车服务累计里程128.70万公里,创下了xx汽集团公司服务里程最多、接送旅客量最多的纪录。她的先进事迹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xx被评为“xx市优秀女农民工”,连续五年被xx汽集团公司评为“最佳巴姐”、连续十年被总站评为“最佳巴姐”。

     【篇五】

     他是地道的东北汉子,1983年1月生,6年前落户xx,成了一名新xx人;他曾是蓄电池的“门外汉”,3年时间,他带着技术团队研发出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原专用电池”;他主持开发的“电动汽车用新型无镉高能铅蓄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模组技术开发”等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立项……他的名字就叫xx,一位“接地气”的博士后,xx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怀揣梦想进民企刻苦钻研勤“蓄电”

     2010年初,刚出校门的xx被“华富集团公司”这个民企的人文精神所吸引。但他来到华富时,对蓄电池还是个“门外汉”。初到公司,他很困惑,很多工作不会做,只能眼看着其他同事忙个不停,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带着干一番事业梦想的他开始钻研各类关于蓄电池方面的书籍,翻阅相关资料。同时,他十分注重实践,向同事们请教,看他们的实际操作。慢慢地,他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了科研上的一位得力干将。

     除了做科研,xx还有一个喜好,那就是翻译外国文献。在一般人看来,外国文献资料是晦涩难懂的,但在xx看来,这可都是宝贝。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翻译出了一本国外蓄电池文献,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发问,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知识水平和技术制高点,为做好研发工作和科研创新累积了源动力。

     在开展研发工作的同时,xx还十分关注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推广。他曾先后在第六届铅锌国际论坛、第九届全国轻型电动车技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与行业内的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并为青海省太阳能并网离网光伏系统设计安装培训研讨会、保利新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蓄电池知识培训,使企业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也使“华富”品牌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就是这种不断积累、不断“蓄电”的精神,使得xx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10年11月,xx进入东南大学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几年来,他先后获得xx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人才、xx市“绿扬金凤”创新创业人才、xx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xx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xx市“秦邮人才集聚计划”等荣誉。2014年,获得xx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得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评为“xx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xx市十大杰出青年”。

     组建团队挑重担勇于创新硕果累

     自进入企业工作以来,xx时刻把提升企业产品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完善科研队伍放在心中。他视企业为家,经常放弃休息,不计个人得失,致力于新型储能材料、新能源及二次电源产品的研发工作。组建了一支精于科研、能力突出的科技人员队伍,带领企业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年,国家新能源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市场上常见的蓄电池产品,很难适应新能源储能的全面需求,因此,公司亟待在短期内全面提升储能电池的性能。这一艰巨任务落在了他的头上。面对时间短、要求高、任务重的压力,xx没有退缩,而是与他的科研团队静下心来,从头开始分析、研究。从拿工作方案到操作实验,从材料的基础性能测试到一次次的阶段性试验总结,xx都是亲自牵头组织、动手实践,站在第一线。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出了影响储能蓄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并由此出发,设计开发了全新的储能蓄电池产品,形成了“蓄电池用云胶电解液”等十余项关键性核心专利技术。

     这样的任务一个接一个,但xx乐此不疲。三年多来,他帮助企业形成了以新能源储能蓄电池、电动汽车专用蓄电池、高原专用蓄电池等为代表的八大系列百余种产品的结构;同时,为组建合理、高效的人才队伍,他多次与剑桥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东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联系合作、招聘人才,目前企业已拥有专业技术人才百余人。至今,他已经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等论文二十余篇;近五年来申报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授权了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参与制定技术标准4项。近两年,创新产品销售超过5.6亿元。

     作为企业研发核心,xx紧跟国内外储能材料及新能源、新型电池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潜心于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项目,他研发的创新产品先后获xx省高新技术产品、xx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xx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由他主持开发的“电动汽车用新型无镉高能铅蓄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模组技术开发”等项目先后列入《xx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2010年xx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及2011年xx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国家火炬计划、xx市重xx产品新技术研发项目、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立项。

     三载高原克难关带给牧民“金太阳”

     广袤的高原,一眼望不到边的宽广,对很多牧民来说,也意味着“通水、通电”是个大难题,用上电是牧民们期盼已久的心愿。在青海,很多牧民家里晚上就是靠点几支蜡烛照明,而当时我国储能电这行业并没有一款专门针对高原地区的电池,xx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可是为高原牧民送福音的机会,同时也是巨大的商机。

     既然高原电池还未能生产,肯定是有它难以逾越的难度。xx对高原电池进行了这样比喻:“蓄电池就好像是一个水杯,它需要把电能存储起来,但还要能把它释放出去,这是它最大的一个作用。西部地区气候环境比较恶劣,昼夜温差大、气压低,对蓄电池是巨大的考验。”除了电池本身要能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外,它还要能够适应整个高原地区其他系统设备,就是既要有自身的优势,也要有配合适应性,这就是研发的最大难点。

     难,才有挑战的意义;难,才有前进的动力。xx不怕困难的精神让他下定了决心,带领同事们说干就干。每年,xx与同事们都要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度区域,收集电池测试数据,实验了一次又一次,开会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面对实验,xx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天,甚至一周、一个月。一晃,这样的收集、实验,再收集、再实验,xx带领同事们一干就是三年多。科研人员没有休息日。三年多来,xx与同事们没有正常的休息日,化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攻坚克难,敢于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他们终于研究开发出了国家级新成果——“高原专用胶体蓄电池”,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产品一上市,仅当年销售就超过了1亿元。

     央视新闻频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这是华富“高原专用电池”首次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线里。很快,内蒙古、新疆、西藏……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90%以上被华富“高原专业电池”覆盖,一颗颗“金太阳”在夜幕下照亮了高原上的千家万户,让高原牧民的脸上乐开了花。

     落户xx成代表尽责履职热心人

     六年前,xx落户xx,是一名xx新人。他的努力与贡献为xx、为xx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xx当选为xx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作为xx市人大代表,他对xx市的发展十分关注,履职期间,提出了多项促进xx城市发展的建议,并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xx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活动。2015年,他代表公司参加了国家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为储能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几年来,他先后受邀成为xx市科普讲师团讲师、xx市海外交流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xx省博士后协会常务理事,为行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未来的目标是让老百姓使用咱们的电池更方便,研发的电池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面对未来,xx心中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面对未来,他满怀憧憬,信心百倍。他将用坚定的信念、智慧的火花、勤奋的汗水,浇灌开心中的梦想之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