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学术争鸣还是人身攻击_人身攻击

    时间:2019-01-28 04:50: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杨善耕先生在2007年第9期《精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不如藏拙――评郭瑞祥(二十四势通臂)》,对老武术家郭瑞祥先生的“不如藏拙”并未曲为之讳。综观内容,批评多于赞誉;那么,杨先生“忍无可忍”的评论是夸大其词,还是实事求是?鲍关元先生确是二十四势的“单传”传人吗?二十四势通臂的拳法真相到底怎样?杨先生所下结论的真实性是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读者究竟是应该拍手称快,还是应嗤之以鼻,到底是谁的文章可信可读、可圈可点?请读下面郭瑞祥哲嗣郭铁良、郭桂德二位先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作《学术争鸣还是人身攻击》。
      羊公终于露相了,原来真名叫杨善耕,这是看他的近作《不如藏拙――评郭瑞祥(二十四势通臂)》(《精武》2007年第9期)而得知的。读罢该文,让人恍若时光倒流,又回到了“文革”浩劫年代,杨善耕先生在学术问题上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信口开河,极尽诋毁之能事,对家父发起了人身攻击。在结束了“文革”3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的“双百方针”提出5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的今天,竟出现这等事?实在令人扼腕!此风不煞,学术界难以和谐,学术争鸣无法开展。
      2004年,家父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邀,出版了《通臂二十四势》一书。2006年,他又应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劈挂拳系列》光碟。一个年届古稀且有病在身的老人,显然远不是他思维能力和通臂(背)技艺的巅峰状态。尤其拍摄音像片时,家父是拖着病体坚持录完的,他是在为发展武术尽心竭力。毋庸讳言,书和光碟中肯定有诸多不足之处,读者完全可以善意地批评指正。拍摄《通臂二十四势》,当时的定位就是拳种介绍,只概括讲解历史源流、风格特点、基本要领和几个主要势法,而不是教学片,没有像杨善耕先生所想像的:从功法练习到技术内涵“能循序渐进、有方法、有步骤”完整地讲解该门拳术。由此,杨先生终于有了宣泄的由头,什么“献丑不如藏拙”、“欺世惑众”、“沽名钓‘利’”、“不惜‘现世’一番”直至“数典忘祖、欺师灭祖”云云,言词之激烈、苛薄、恶毒无所不用其极,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不仅要问:光碟是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审查后出版的,家父是触犯了法律还是违背了武德,抑或哪儿碍着你杨先生了?竟遭此荼毒!在当今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杨善耕这种公然污辱、肆意诽谤他人的言论,是要承担法律后果的。从杨善耕先生的文章中知道,他虽非通臂(背)门人,但也是“通背合一门”的挚爱者和追随者。共钟通臂(背)艺,相煎何太急!来而不往非礼也,迫不得已,我们不能再沉默了。其实,杨善耕先生发表的文章,我们看到过几篇,其中错讹和自相矛盾处颇多,过去一直未加理睬,现在也一并提出。本来任鹤山前辈和鲍关元先生是我们一向敬重的同门同宗,由于杨善耕别有用心地硬把两位与他绑在一块,下面回复杨的文字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两位,实出无奈,请勿见罪。破坏通臂(背)门内的团结,打乱了鲍先生恬静的生活,杨善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于“通臂拳”、“沧州通臂”的称谓
      
      家父在《通臂二十四势》(以下简称《通书》)一书中写道:“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二十四势通臂拳”。“通臂拳又称‘合一通臂拳’……”,“笔者认为‘通臂’与‘通背’可通用,在本书中用的是通臂”。为什么用“通臂”,家父说了两个原因:一是在其势法中,两臂从外形上看均系一伸一屈,一前一后,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两臂贯通而成反向扯带形状;其二是称“通背”的人认为力由腰背发,而通臂拳的力量源泉在人的大脑,不在腰背,通臂拳动作是由大脑中枢神经调动身体各部肌肉群完成的同步协调,从而产生强大的爆发力。总之,家父认为通臂、通背可以通用,并倾向于用通臂。再者,在沧州地方话发音中“背”“臂”不分,两字读音声调相同,很多人只注重练功,不善咬文嚼字,因此沧州很多本门人“背”“臂”通用。
      至于“沧州通臂”的称谓,决非家父的“窜乱杜撰”。而是历史形成、群众公认、约定俗成。在武术界“沧州通臂”的说法不绝于耳,这是因为先祖父郭长生是沧州人,他对通臂(背)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第一个把通臂(背)拳引入沧州,沧州练此拳的人最多,竞技比赛夺魁者多,武术界影响大。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拳种和拳法》一书中写道:“沧州通臂拳,讲究‘激步勾子,纵步斩’,其代表人物是刘玉春和郭长生(人称郭燕子)”。我们认为,“沧州通臂”特指郭长生及传人一支所演练的通臂(背)拳。若上海人练通背的多,取得功名多,社会影响大,也许形成“上海通背”的称谓,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因此,杨善耕先生把“沧州通臂”归于家父的“窜乱杜撰”是凭空想像。
      世间的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之基本观点,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哲学常识。通臂(背)拳的发展也一定遵循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由不科学到相对科学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臂(背)拳传承到刘玉春这一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刘师祖确实是一座丰碑,但不是顶峰,否则就不符合辩证法。通臂(背)拳的发展只要社会需要还将继续下去。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继承,在继承前人艺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决不是“数典忘祖、欺师灭祖”,恰恰相反是本门兴旺发达的标志。高明的老师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杨善耕先生应是熟谙的。昔杨露禅学拳于陈家沟,师从“牌位大王”陈长兴,学成后继续研习创新,将陈式太极发展为杨式太极一支,此后又相继衍生出武式太极、孙式太极等诸支。李小龙从习练咏春拳开始他的武术生涯,然而后来却以咏春拳为本,创立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截拳道,照杨善耕的观点,这些都是大逆不道,只能叫太极拳,不能叫“杨式太极”、“武式太极”、“孙式太极”等,只能叫咏春拳,不能叫“截拳道”,不然就是变成杨家、武家、孙家、李家的“玩意儿”了。既然太极拳可以分化出杨式太极、武式太极、孙式太极等,咏春拳可以分化出截拳道,那合一通背为什么不可以分化出沧州通臂(背)?杨式太极、武式太极、孙式太极等尽管冠以姓氏,但世人并不认为这是“为一家一姓立传”,因此,“沧州通臂”也决不是把发源于静海独流的通背合一门“一下子变成了沧州的 ‘玩意儿’了”,更不是“数典忘祖,欺师灭祖”。事实上,这种同一拳种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的现象,在很多拳种中都存在着,而且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文艺界和政论界。
      
      关于“宗师”的称谓
      
      先祖父郭长生,人称“郭燕子”,受业于刘玉春师祖,毕生致力于通臂(背)拳的研究传习,把通臂 (背)拳演绎得出神入化,他的演练集快、厉、美于一体,美不胜收,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凡见过先祖父演练通臂(背)拳的,无不被他那绝妙的身法、迅疾的步法、惊人的神韵、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借用杨善耕先生的常用词,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我们从小就感受到先祖父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对他的崇敬,他们把先祖父视为神人,奉为楷模。先祖父的爱徒,我们的师伯高玉清先生就说过:“我老师是神”,这是崇拜他老师的德艺,再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了。我们的另一位师伯,天津著名武术家张群炎先生曾说过:郭爷是一位能练能打的武术家,他继承了通臂(背)拳和苗刀的技艺精髓,又到国术馆验证了自己的武艺,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这话说得十分中肯,的确先祖父的技艺至今令他的传人们难以望其项背。杨善耕指责家父“自封其先人为‘宗师’”,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在这里我们负责任地说:“宗师”不是自封的,是先祖父通臂(背)拳的精深造诣使然。1996年,纪念先祖父百岁诞辰之际,原中央国术馆创办人之一的庞玉森前辈措辞,北京书法家苏万先生题字“一代宗师,千秋武圣”,表示对先祖父的怀念(图1),在这里他不但称先祖父为“一代宗师”,还称其为“千秋武圣”。庞前辈还撰写了题为《一代宗师‘郭燕子’――记郭长生》的文章发表在《武魂》杂志上。刘景云前辈的结拜兄弟,独流入庄连印前辈也曾书写中堂称先祖父为宗师(图2)。独流入,任向荣前辈的再传弟子92岁高龄的吕建元先生。接受《天津日报》采访时,不但称先祖父为宗师,还称他自己是先祖父的学生。原中央国术馆学员,国家体委离休干部吴江平先生,在先祖父百岁诞辰之际写来条幅表示祝贺,称先祖父为宗师(图3)。上述四例,能叫“自封其先人为‘宗师’”吗?如果杨善耕先生在武术上有如此造诣,也一定有人称你为宗师。
      关于弘扬通臂(背)技艺发挥最佳社会功能问题。
      武术的性质和功能,自热兵器发明以来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作为战场拼杀术,用以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功能早已被取代。任何拳术其杀伤力也远不能和枪炮相比。“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不再复返。时代不同了,对武术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当今武术的性质就是传统体育项目,其社会功能主要是励志健身悦心,其次才是防身自卫。当然,武术作为特殊的传统体育项目,其精髓是技击,尤其通臂(背)拳,朴实、科学、实用、技击性更强,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但并不违背武术的社会功能。国家挖整传统武术,倡导发展武术运动,无非是彰显我先人智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通臂(背)拳作为传统武术,其社会存在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决定于本门技艺的弘扬程度,本门技艺弘扬程度的标志是本门传人的数量和质量。增加通臂(背)传人的数量,提升传人的素质,则本门技艺弘扬度高,社会功能发挥的好,社会存在的价值就大。反之,则本门技艺弘扬度低,社会功能发挥欠佳,社会存在的价值就小。由此看来,一个或少数人秘密演练通臂(背)拳,则通臂(背)技艺濒于失传,通臂(背)门或某分支就衰落凋敝,埋没了它的社会功能,降低了它社会存在的价值,不是真正珍爱通臂(背)技艺,也不是真正尊敬通臂(背)先人。而让通臂(背)技艺从少数人的密习中走出来,成为更多人励志健身悦心的载体,则通臂(背)技艺得以弘扬,通臂(背)门或某分支就兴旺发达,其社会功能就发挥的充分,社会存在的价值必然提升,这既是对通臂(背)先人所留珍宝的最好保护,更是纪念通臂(背)先人的最好形式。
      先祖父郭长生一生授徒众多,弟子再传弟子,至今,仅沧州、天津的传人就达几百人之多。他的传人中人才济济,很多都是武林界佼佼者。他本人1927年入南京中央国术馆,被聘为一等教授兼外交部武术教官,参加了1928年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名列“最优胜者”16人的行列(图4),张之江馆长亲赠龙泉剑一柄。他“代师授徒”培养的曹晏海,1929年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进入“最优等者”行列,1930年在上海擂台赛上力克群雄,勇夺第一名,成为当时的“武状元”,受赠银盾两尊(图5)、银炉一尊。他的亲传弟子郭建伟在1936年第五届全运会上取得长兵、散手两项第一,张之江馆长亲赠龙泉剑一柄,并授予“青年武术家”称号。他的长子和另外几名高足郭瑞林、高玉清、张群炎、韩俊元、牛增华等都是德艺双馨的武术名家。
      家父郭瑞祥为弘扬本门技艺,几十年来,一方面著书立说,一方面大量培养人才,尤其1984年办馆招收学员以来,传人遍及国内20余个省份,日本、韩国、美国都有传人。他培养出王志海、王华峰、古谢雅人、秋山幸子等国内外一流武术运动员,在中国、日本全国武术大赛中,共获得十余枚金牌。家父的辛勤耕耘和取得的业绩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中国十大武术名师”(图6)、中国武术九段。
      正是由于先祖父、家父和众多通臂(背)传人的努力,才使通臂(背)拳成为沧州八大拳种之一,才使通臂(背)拳誉满华夏名扬海外,才使通臂(背)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在中华武坛熠熠生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励志健身悦心的社会功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通臂(背)先祖们若在天有灵,看到通臂(背)技艺如此发扬光大,而免于“广陵绝响”的境况,一定会倍感欣慰。这些都是耀祖光宗的事情,绝不像杨善耕先生所说“在推(塌)‘通背合一门’列祖列宗的台、在推(塌)刘玉春大师的台”。
      
      关于“单传”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本不愿涉及,其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还会影响本门传人间不团结。通臂(背)拳的单传问题,自古以来只是口头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各代传人中谁是单传人。假设上一代单传人给下一代单传人颁发一个证书,这个问题则无须争论。恰恰没有一个有力的证据,让通臂(背)后人产生诸多疑云。但是,杨善耕先生在发表的几篇文章中不停地疾呼“‘单传’仍在上海”,“此传人即是笔者在多年前文章里敦劝之上海传人鲍关元先生”,“凡事冥冥中皆有定数,‘通背合一门’天不灭此,他的‘单传’,‘秘传’传人还活着,而且是一个毫不求名利的真正‘武痴’鲍关元先生!”时至今日,杨善耕先生仍未跳出武术界陋习的窠臼――争夺谁是正宗,其实大可不必。笔者不贸然否定鲍关元先生是单传人,但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一,刘景云前辈是“代师授艺”传艺给任鹤山的,杨善耕先生在几篇文章中都把任鹤山与刘景云放在同一代传人中(详见《精武》2005年第10期的《“通背合一门”源流考》),既是单 传。同一代传人中只有一个单传人,究竟是刘还是任,这不明摆着的理吗?其实《“通背合一门”源流考》一文中,杨善耕先生对这个问题已做了明确的诠释,“刘景云幼失怙恃,是祖父在他6岁时在炕上操大的把式,是惟一得单传的人”。任前辈若不是单传人,他的下一代能是单传人吗?其二,若真如杨善耕先生“披露‘通背’技术内容的文章”中所说,鲍关元先生并未掌握通臂(背)拳的核心功法和技法。其三,仅凭任前辈留下的功谱、拳谱及练功器械均由鲍先生承受,不能说明鲍先生就是单传人。因为古功谱、拳谱我们也有一套,共6本。其四,既然任鹤山前辈是单传人,必定是通背技艺的佼佼者,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两次全国性武术竞技赛,为什么没有参加?尽管任前辈两次大赛均名列检查委员之中,但并不影响报名参赛。佟忠义前辈年龄比任前辈大,参加了1928年的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进入优等行列。刘高升前辈是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检查委员之一,但也参加了此次杭州全国擂台赛,并在预赛中被曹晏海前辈击败。任鹤山前辈没参赛,这儿是个疑点。
      杨善耕先生看了光碟不合己意,便对先祖父妄加断言,什么“前辈郭长生并非刘玉春大师‘通背’之‘单传’,因为‘通背’有五步大功的阶段训练方法”,什么“……‘苗刀’也未得到全传……郭长生只在曹锟‘武术营’集体学得上八膛”。这里且不说“五步大功”这个词是杨善耕先生的杜撰,因为先祖父接受刘玉春师祖秘授通臂(背)拳艺及训练方法时,从未听刘师祖说过什么“五步大功”一词。就说20世纪20年代的两次全国性武术竞技赛吧,这无疑是最高规格的赛事,也是验证拳技水平的最严格的试金石。为通臂(背)门争光的机遇到了,单传人任鹤山却未报名参赛,而“非刘玉春大师‘通背’之‘单传’”的郭长生却参加了1928年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并进入“最优胜者”16人的行列,这怎么解释?既是单传人,就应别于普传人,而有上乘表现:报名参赛并取得佳绩,否则,单传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关于“代表人物”和“掌门人”的称谓
      
      杨善耕先生甚至到了疑神疑鬼的程度,对光碟《通臂二十四势》介绍中有关通臂(背)拳“代表人物”的提法也大加指责。我们认为,“代表人物”比单传人的条件更高,能够称得上通臂(背)拳“代表人物”的一定是单传人,但单传人不一定能成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不仅功力深、技艺高,而且还要有突出事迹或取得功名,是通臂(背)门中的杰出人物。家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代表人物”一词的。
      1996年,“中国沧州通臂劈挂研究总会”成立大会召开时,沧州市政府、沧州市体委派官员到会祝贺,会上,家父被公推为总会会长。“掌门人”一词是作为总会会长别称的意义而使用的,正如大学校长被别称为“掌校人”一样(我们曾在北方某重点大学举办的校史展览中,见过“某某大学历代掌校人介绍”的专栏)。
      自1986年以来,杨善耕先生发表的武术文章,我们看到过几篇,其中错讹、自相矛盾处颇多,文风也颇为想当然和自以为是。念在同道,过去一直未与之计较。现部分指出,供杨先生参考,也请杨先生放心,我们决不会以打棍子、扣帽子的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错讹处
      1 《中华武术》1986年第11期《通背拳与刘玉春》一文中:
      “刘玉春,河北省独溜县人,”应为独流,独流是镇不是县。
      “‘通背合一门’在刘玉春前可追溯的有两人,即李登田、李殿龙。”通背合一门传承人中无李登田、李殿龙。谬传了19年,误导了不少人,直到2005年10月杨善耕先生在《精武》发表《“通背合一门”源流考》一文,才将李登田订正为李登弟,但李殿龙至今未做订正。道听途说得来的东西,没有过硬的资料证实,硬把它宣扬出去,用杨善耕先生指责别人的话说:“起码在态度上太随便了吧。”杨先生口口声声说,介绍一拳种的传承应“尽最大努力‘存真、求实’”,原来只针对别人,不包括自己。
      “小二十四势为:蹭……”小二十四势中重要的一势应为“撑”而不是“蹭”。查一“蹭”的解释就清楚了。
      2 在《精武》2005年10月《“通背合一门”源流考》一文中:
      “刘大师同辈的三师弟兄中至今未发现哪一位有薪传者,所以刘大师一辈上仅他一人有传承人。”这话说的武断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刘大师的师兄弟,任向荣前辈的弟子有刘树年前辈等4位,再传弟子中吕建元先生现92岁高龄仍健在,这些都是事实,不是一句话就能抹煞的。
      3 在《武魂》2006年《关于“通背合一门”》一文中:
      “所谓‘通臂丹’或‘通臂胆’,应是‘通臂单’之讹传。整个通背合一门拳艺的训练方法中,最值得保密的乃是‘通背单’,即二十四势原地的‘单操’(包括初步二十四势、原步二十四势),因其看似最简单,却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因此历来对此最‘保密’,但并不神秘。如此而已。”这段话,杨善耕先生说的似乎很自信,其实是妄说,是牵强附会的乱猜测,更证明了杨先生的幼稚和无知,在此真诚地奉劝杨先生光敢说还不行,做学问要严谨,不要想当然,没有充分证据的事不说为好,以免贻笑大方。由此看来杨先生并不识“献丑不如藏拙”之真义。此外,家父编著的是《通臂二十四势》,而不是《通背二十四势》。
      “与刘玉春同时的任向荣、张景元、岳得恩,《景海史话》中称他们是同门师兄弟。”应为《静海史话》,静海县独流镇是刘玉春师祖的故乡,杨善耕先生把自己敬仰的大师的老家搞错,太大意了。
      4 在《精武》2007年9月《不如藏拙――评郭瑞祥(二十四势通臂)》一文中:
      杨善耕先生在文章题目中,把引用家父的光碟名称搞错,家父录制的是《通臂二十四势》,而非《二十四势通臂》。
      “刘玉春的‘通背门’,笔者在1986年向世人披露前可以说是极少有人知道此门派拳艺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1986年后知道通背门拳艺的多了,是因为杨善耕198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向世人披露的结果。杨先生说这话大有舍我其谁之味道。产生这样一个命题是杨先生主观想像的呢,还是做过社会调查?事实是1986年前由于历代通臂(背)传人对此门拳艺的传播、展现。特别是三个特殊时期即刘玉春、任向荣两位师祖在保定督军府时期,先祖父及众弟子、曹晏海前辈、刘景云前辈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时期,1984年家父任沧州武术馆馆长时期,对此门拳艺的传播、展现。更有建国以来人民政府挖掘、整理、弘扬传统武术的各种举措(如编武术志,举办传统武术比赛,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 广播电视推广等)。这对通臂(背)拳发展及其知名度提高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不仅使此门拳艺有了众多的传人,而且也让更多世人知道了此门拳艺。以沧州为例,众所周知,沧州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通臂(背)拳是沧州八大拳种之一,1986年前沧州就有数万群众知道此门拳艺。更何况1986年前静海、天津、杭州、上海以及全国其他省市也有相当数量的人知道此门拳艺。这种情况能叫1986年前“极少有人知道此门派拳艺的”吗?即使1986年后知道通臂(背)拳艺的世人多了,也不完全是杨善耕先生发表一篇文章的结果。让世人知道通臂(背)门拳艺有很多途径,发表文章只是其中之一。人民政府,通臂(背)历代传人采取其他多种途径对弘扬此拳所作的努力,难道不及一篇文章的作用吗?
      “若鲍关元先生不是一位甘于寂寞、嗜武为乐的“奇才”,一位得道高人的话,这门拳道可能也要绝种矣!”读罢这段文字,我们既对鲍先生表示钦佩,同时也为鲍先生感到担心。我们理解这段文字表达了两点意思:其一,通臂(背)拳绝种与否皆系于鲍先生一身;其二,通臂(背)拳其他各支已经绝种。何谓拳道的绝种?没有传承人或有传承人而不向下传之谓也。今天,静海、沧州、天津、杭州还有众多的通臂(背)门人在孜孜砣砣传承这一国宝级之独门绝技,照杨善耕的说法这都不算数,都不算通臂(背)传人,他们传习的都不是通臂(背)拳艺。这不是有意把鲍先生与其他各支系传人对立起来吗?这哪里是尊崇鲍先生,简直是把鲍先生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我们为鲍先生的担心概源于此。
      
      (二)自相矛盾处
      1 《“通背合一门”源流考》一文中说:“任向荣特善长以‘跳步勾子’一招赢人,故江湖上有称‘飞腿露脸任向荣’。‘跳步勾子’,在‘通背合一门’中有独立的练法,在‘大二十四势’中有一组合势。”而在另一篇《再考通背合一门源流》的文章中则说:……通背合一门’也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拳击’,因为该门中严格地讲根本不用腿法,讲究击打、击倒……前者说有腿法,且有独立的练法,后者肯定地说“根本不用腿法”,自相矛盾了。
      2 《再考通背合一门源流》一文中说:“‘初步’、‘原步’二大功法的二十四个‘字’代表二十四种‘单操’方法,都是不动步或不移步的。”而在另一篇《关于“通背合一门”》的文章中则说:“‘初步’、‘原步’这一步功法,包括训练的两个阶段,……”前者把“初步”、“原步”作为二步功法来表述,后者把“初步”、“原步”作为一步功法来表述,前后自相矛盾。
      3 《不如藏拙》一文中说:“‘郭氏沧州劈挂’已在沧州‘独步’,何必再杜撰出《沧州通臂》、《通臂二十四势》呢?”而在另一篇《关于“通背合一门”》的文章中则说:“在郭长生前辈从刘玉春先生学艺进而将拳艺传人沧州之前,沧州无人练此拳;与郭前辈同时,也有其他刘玉春的弟子在其他地方传此拳。因此,说郭长生先生是沧州该拳第一位传人是可以的,说他是沧州通臂二十四势的师祖也是可以的……”首先声明,家父没有编著过《沧州通臂》这本书,至于“沧州通臂”的称谓不是家父的杜撰,以上已有论述。其次,杨善耕先生这两段话自相矛盾,第一段话不同意“沧州通臂”这一称谓,第二段话则肯定“沧州通臂”的称谓。
      4 《通背拳与刘玉春》一文中说:“通背拳练功要诀:……当中会力链锤般……”而在另一篇《再考通背合一门源流》的文章中则说:“通背拳练功要诀……当中无力链锤般……”前者是“会力”,后者是“无力”,自相矛盾了,按杨先生自己的说法“技艺功夫中好多事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杨善耕先生2007年9月发表于《精武》的《不如藏拙》一文,配有编者按。此前,2006年发表于《武魂》的《关于“通背合一门”》一文,配有编后语。本着对读者和编者负责的态度,我们替家父作出如上答复。编者希望杨善耕先生所作的,杨先生是否落实了呢?尤其是2006年《武魂》的编后语,距今已过一年半之久,还要拖到何时呢?此外,杨先生在《不如藏拙》一文中也披露了一些动向,鲍关元先生“为了整理研究‘通背门’拳艺,去年开始已在其夫人的帮助下自置录像、照相器材,把全部‘通背合一门’技艺,录制下来……”并告诉“读者们若以后有机会能亲睹鲍师部分技艺录像,一定会不相信这是古稀老人在演绎技艺,一定会叹为观止!”我们希望杨先生不要只吊读者的胃口,还是多做一些对读者负责的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好。我们也欢迎杨善耕先生有机会来沧州切磋通臂(背)技艺。

    相关热词搜索: 争鸣 人身攻击 学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