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大寨_海南的大寨

    时间:2019-02-02 04:40: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石屋地理篇      石屋大队位于儋州市那大镇西北方向(军屯车 站――300米――那大四中――300米石屋路口), 距那大镇6公里,往西联农场方向走3公里处左边 就可以看到前往石屋村的路标。石屋管区是那大镇 属下的一个管区,它下管石屋村、冒坤村、富豪村、 五岭村、太坡新村。主要经济来源是橡胶,水果。人 口约2500人,通用客家话。
      
      石屋辉煌篇
      
      1974年12月3日至7日,大寨大队党支部副 书记贾存锁、昔阳县委副书记王金籽,在广东省负责 人李尔重陪同下前来海南,参观了石屋大队。
      1978年2月22日,海南区委发出《关于学习推 广石屋大队学大塞经验的通知》。石屋大队被授予全 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周恩来曾经称赞石屋是“广 东学习大寨的样板”。
      1978年5月4日,海南区青少年学雷锋先进代 表大会召开,大会授石屋大队为先进集体标兵。
      1978年5月26日至28日,所罗门群岛政府农 业土改部长沃塔・本来海南访问,其间参观了石屋。
      同年11月18日至25日,日中友好协会代表团 来海南时,参观了石屋大队。
      
      石屋风格篇
      
      1973年9月14日,是琼海历史上难忘的受难 日,也是琼海人接受来自各方关爱的最可纪念的日 子。海口方面第一个赶来了,两部卡车,装着满 满的灾民急需的棉毯;临高方面开来两大卡车棉 毯、饼干和面条;尖峰岭林场送来16部车的木条、 藤丝,凌晨三四点才到……琼海人是流着眼泪打着 手电筒接收的。
      琼海人谢绝了石屋的捐款。
      30年前的《海南日报》有一篇长篇报道,刊登 了石屋大队的先进事迹。那位带领群众大搞集体生 产,成为全国学大寨先进个人的胡松,在琼海的 这次台风中,他领导的石屋曾有过一次援助的大手 笔,没想到却被琼海人用一封诚挚的感谢信谢绝了。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海南人,对胡松这个名字不 应该感到陌生。他和他领导的石屋大队的先进事 迹,还被选上了小学语文课本。在很多人都还处 在温饱不足的情形下,1973年的石屋大队总资产 就达到400多万元人民币,这在全国来讲也是不多 见的。在这次台风中,石屋大队立即给琼海捐了 两万元,在当时这笔钱可以派上很大用场。可是, 他们不久却收到了感谢信和退款单。“那是一个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啊。”
      
      石屋历史篇
      
      石屋名字的由来,是石屋人想告别茅屋,住上 石头做的屋子,于是把村名改为石屋,石屋人在二 十世纪80年代实现了愿望,每个村子都盖上统一 的二层楼。它再不是“有女莫嫁五岭角”了(五 岭角是石屋的别称)。
      
      70年代开始,石屋大队的发展步入快速度。那 时每个劳力年均收入1500元,60%的农户住上大队 统一盖的二层小楼,大队建起了医院、敬老院、 教学大楼,实行了公费医疗,老人有养老金,小 孩免费上学。有了自己的电影队。修建了大型的 橡胶加工厂、现代化的粮食加工厂、先进的养猪 场;组建了大队汽车队、拖拉机队、农械厂、农 科所。修建了大队招待所、大礼堂、办公楼、大 餐厅。至1983年,石屋的万元户不计其数,石 屋大队集体银行存款100万元,存粮100万斤,即 双百万。
      
      石屋前辈篇
      
      石屋被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胡松担 任那大公社书记、儋县县委副书记,中共十大、十一 大代表,十一大中央后补委员。
      石屋人总是记得他们前辈的名字:胡松、钟富 兴、张荣光、叶荣辉、范华庆、范李金、邱运、范亚 其、范良芳、刘其章、符华贤……
      
      石屋精神篇
      
      石屋的成功与发展,不同于当时的大寨大队, 也不同于那些有着大城市效应的郊区,还不同于那 些有着天然恩赐的好地方,它的富有和成功全凭全 村人用双手干起来的。它的主力军是农民,它的骨 干是党员和干部,它的带头人是支部书记胡松和大 队长钟富兴、张荣光。石屋成功的动力是来自于为 摆脱贫困过上有干饭吃有瓦房住的好日子的目标, 石屋人那股劲头是因为有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党支部 带动,得益于过去和今天的石屋人所称赞的支部书 记胡松,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胡松的过 人之处就是他有胆识、有眼力、有能力、有威力。三 年灾害没饭吃,种木薯度过了饥荒;修水利使农田 旱涝可耕;田块小、深、瘦、散,更是用人工把它整 成一大片一大片的良田,开发一百一十七座山种上 二十万株橡胶树,这树成了石屋人的摇钱树;种上 水果、糖蔗、油料,与橡胶树同时生长,这就是石屋 人早就说过并做成的:以短养长,以长当家,种植养 殖,加工销售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模式。那时的 石屋人不只是脚踩黄土面朝天的农民,他们要开机 器,放电影,办学校,做实验田。
      
      石屋荣耀篇
      
      《人民日报》社论引用过石屋大队贫下中农的 话,中央新闻记录片把石屋人搬上了银幕,石屋 的事迹在全国各种报刊不绝于版。
      陈赞日,1939年5月生,海南人,海南省外事 侨务厅助理巡视员,海南省新加坡马来西亚归国华 侨联谊会会长。他曾任海南电视台台长,为海南的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66年初参与采 制的录音报道《海南岛上的大寨――访儋县石屋大 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目广播。
      《石屋大队换新装》是我在小学时读过的一篇 课文,这是一篇向学生们描述石屋大队人,战天斗 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大寨、红旗渠、石屋, 在我们那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从课 本上我认识了石屋。
      
      石屋今日篇
      
      石屋大队,即为现在的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石 屋村委会。它创业于5O年代的三年灾害时期,发 家于60年代,辉煌于70年代,分化于80年代。
      今天的石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全国农村改革 中艰难的调整和磨合,与过去的辉煌相比显得暗淡 和苍白。是谁之过,是石屋人吗,是改革造成的吗, 我们儋州人不要这个典型吗?是海南不保住这面红 旗吗?不管是什么原因,石屋历史和石屋模式始终 令人不断地思考和反思。
      河南省漯河市有个南街村,是当时全国的一面 红旗,但南街村当时与石屋相比还没有石屋的实力 强,可南街村到今天仍保持它原有的集体经济的模 式,继续用毛主席语录,用统一的分配方式来巩固 和发展自身,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影响南街村的发展, 而且还成为全国可能仅存的模式而成为一大特色, 南街村已是一大村市。我们从中看出南街村所在的 各级党政具有战略眼光和政治家的素质,不管是过 去的典范还是现在的明星单位,他们都是我党领导 下的成功范例,所以在创立新的发展典型的同时,对 老典范要爱护,使其锦上添花。
      我们党正在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而石屋的成 功是不是三个代表的实践和物化呢,那一辈的老支 书、党员、干部为发展农村经济,为实现农村新的先 进的文化而艰苦奋斗,是不是也可以成为学习三个 代表的典范呢?
      我们海南、我们儋州还需要石屋吗?

    相关热词搜索: 大寨 海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