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诗画双栖 大境脱俗 出尘脱俗的诗

    时间:2019-02-04 04:41: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在时间既微弱而又不可回避的嘀哒声中/历史已经执拗地漫延了无数个亿万年/   若果能将土地剖开/在这个令人吃惊的庞大层面上/就会发现每一年所积覆的尘埃/
      我们将会有兴趣去研究它/那更深的一层肯定贮存着更深的事件/那些事件的发生以及结果/
      那些事件所涉及的种族/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节选杨松霖诗集《宿命・〈尘埃〉》
      
      以诗人著称的杨松霖,最初是画画的。当然,这些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情。据说他早在小学时期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但他从来就没有在学校里循规蹈矩地学习过绘画课程,而是自己买书,自己练习,包括书法、油画和中国画,无不涉猎。我第一次见到他早期的作品,是在陈超教授家里,一幅布面油画《陈超像》,让我惊讶不已。此后陆续见到他的一些国画作品。但我接触更多的是他的诗歌作品。因为杨松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以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震动了中国诗坛,当时他才20岁出头,是河北省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从绘画向诗歌的转移,使他一举成名。我没有问过他,是什么原因使他在创作上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型。从绘画到诗歌,虽然都属于艺术表现范畴,但一个是视觉艺术,一个是感觉艺术,两者相差甚远。而杨松霖实现这次跨越,几乎没有多少障碍,好像是个自然的事情。二十岁出头的杨松霖搁下画笔,不知不觉地写起诗来,并且出手不凡,仅仅几组诗就在中国诗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独树一帜的诗人。此后,他每发表一首诗,都受到诗坛的普遍关注。当时有人说,诗坛上出现了杨松霖现象。他的诗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完全凭借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简洁的语言表现力。他的诗中绝无小哲理和思想火花式的警句,而是用朴素的语言讨论一些大的哲学命题。他把数学、推理、判断等等引入了诗歌,使汉语诗歌增添了新的元素。这是他对诗歌的贡献。但是他所提出的许多关于生存和死亡的哲学命题,至今还悬置在我们精神领域里,没有答案或等待着人们求解。他的《关于路的两种假设》《关于门的四首诗》《与众不同的人》《误会四种》《宿命》《尘埃》等诗篇,时过将近二十年,仍然无人可以出其左右。可以说,在当今诗坛,任何一种写法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模仿和超越,但杨松霖的诗是无法模仿的,因此也就无法超越。这确实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
      
      但是在生活中,杨松霖决不像一个讳莫如深的哲学家,而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交友、喝酒、打牌,既贪玩,又性情散淡。这就是他性格中能够成为一个画家的另一面。不知从哪一年起,他又不知不觉地拿起了画笔,开始重操旧业,画起画来。也许他在写作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绘画?总之,当我看到他的画作时,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与我们印象中的一个先锋诗人完全不同的是,他的绘画作品竟然是传统的中国画,且以山水题材居多。他的这种绘画创作倾向又一次出乎人们的意料。
      杨松霖的山水画,继承了宋元时期的画风,又注入个人的性情,体现出自己的独到风格。他的山水画大多设色浅淡,意境悠远,既古风飘逸,又透出一股苍凉的气息。他画山,大多奇峰险峻,老气横生,其峡谷和对峙的绝壁,有一种气韵凌霄,拒绝攀登的气象;但他的远山,却苍翠而飘渺,有时是轻轻的一抹,在巅峰后面透出灵秀之气;有时是平远而绵延,在静水和垂钓的远方,仿佛是隐现在云中的仙境。他的山,奇而不诡,险而不恶,淡而不轻,体现出一种高峻而空虚的境界。与他的山相比,他的水则有另外的韵味。他的静水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留出的空白,在远近风物的衬托下,显得波澜不惊,岚气飘弥。在静水之上,寥寥几笔勾画出的渔舟和钓翁,更平添了几分散淡和安宁;而他的流水,有时淌过草丛和石头,有时跳跃而下,飞湍流急,动感极强,我们似乎可以从宣纸上听到水声。他画中的人物,一般没有细部表情,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却非常传神,具有飘逸之气。而他画山石、树木、花草,或斑驳,或繁茂,无不老辣深沉,显出时间的擦痕。在我收藏的一幅尺方画作上,他的茅屋、篱笆、毛竹、小径、远山、近石、芳草、古松,用笔非常简练,却让我在方寸之间,领略到淳朴深远的乡野气息。
      从素材上看,杨松霖的山水画,是以山水、岩石、树木、人物作为主要元素的。他试图用最朴素、最原始的意象表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并寄托了自己倾心于自然的理想。但他的画不是消极遁世的隐逸情怀,而是饱含激情的作品。你看他的山,就会感受到那种按捺不住、拔地而起的人格因素,但他没有把精神历险当做人生的绝径,而是沿着陡峭的绝壁找到了升华和超越之路,把内在的紧张与松弛,对峙与和解,通过和谐的布局和构造,疏散在险峰和静水之间。这时,人生的悲悯与激情,苦难与欢乐,都通过自然物象而沉潜下来,显现为具体的笔墨,因此,我们能从每一幅作品中看到画家心灵的轨迹。
      与他抽象的诗歌截然不同的是,杨松霖的绘画是具象的,质朴的,虽然画中充满了虚幻和空灵之气,但从构图和笔墨上说,每一笔都落到了实处。这可能与他的生命经历有关。他出生于张家口市,坝下的山川和坝上的草原滋养了他的心灵,给了他做人的硬度和宽度;青年时期在新疆当兵,辽阔的新疆地貌又给了他时空上的深度。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都非常扎实,虽然才四十几岁,却处处显出深厚的底蕴。
      另外,必须要说的是,他的创作与他的知识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他初中毕业以后就自动脱离了常规的教育,在家自学绘画。期间,因为练字而读了许多古书,后来当兵复员,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他的阅读视野越来越广泛,读了大量西方哲学和美学著作。近些年,随着国学的兴起,他的阅读视野又逐渐转向了国人的学说,所读之书不计其数。而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对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等物理学著作和生命科学著作情有独钟。这些著作拓宽了他的思维,使他超越了世俗的引力,同时又对生命和当下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他再一次沉入到绘画中时,他已经是一个博学的、入世深沉而又超然物外的诗人画家。
      
      诗与画的结合与互补,在杨松霖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互动和照应,两者渗透的结果,不是相加,而是乘除的关系。在哲学和文学的滋养下,他近一个时期的绘画主题稳定在对于世界的整体关照上。当精神的高度确立以后,自我被激活和放大,画家对于世界的关注方式会因超越和升华而形成俯视和透视。这时,自然山水就会作为整体的元素被纳入到绘画结构中,体现出宏观的立体的世界。但他的山水和人物并不因为表现上的需要而变形,而是尊重人与自然的比例关系,保持了他们原有的属性。这是尊重自然的结果,也是他的人生观和哲学观的艺术体现。因此,在他的画中,我们会感到一种大于画面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所说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我想,这是知识和艺术修养帮助了他,在浑然不觉中完成了画外的补充。
      从知识到学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从学养到综合素质,最终转化为品格,则是一个人本质的变化。杨松霖在这样的过程中沉潜甚至沉迷下来,潜心画他的山水,同时修养自己的人格。他把描绘山水人物作为自己融入生活的一种方式,表达对于世界的关怀。有时他甚至生活在想象的山水中,在心灵中幻化出无比壮丽的境界。这时,对于画中的山水,恐怕不仅仅是热爱和描述了,他有可能已经从对山水的热爱和崇拜转变为对于自然的信仰。这种升华一旦落于笔端,就不再是手画,而是心画了。在这样的状态下,画家不是去临摹和写生,而是所有的山水都自心生,从虚中求实,犹如信手取物,得与不得均是收获。因此,我们看到杨松霖的山水,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既虚无飘缈,又扎实有根,仿佛不是人间景色。它们已经出于物而成非物,但又无物不是物,笔笔落到实处,给人以强烈的质感。我可以想象杨松霖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状态,当他物我两忘时,他和这个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他所信仰的自然,就在心中,随时可以出入和隐身。一个信仰自然的人,内心的国土没有边疆,因此他的画中,必定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深远不可穷尽矣。
      杨松霖的绘画在深度上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对于他,技法早已退为其次,重要的是文化含量。在当今这样一个视觉爆炸的时代,浮泛的东西时刻都在强行进入我们的视野和身心,难得有一些清净的、使我们沉下心来的艺术,净化我们的心灵。因此,杨松霖的努力不仅是他个人的事情,也是一个艺术家应尽的责任。他承担了,因此他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编辑/林茜

    相关热词搜索: 脱俗 大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