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出去看看挺好的:看看电视挺好的说说

    时间:2019-02-12 04:32: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爸爸妈妈问我:“想不想出国?”我说:“当然想!”其实,当时只是看到不断有同学出去,有些好奇,羡慕而已,并没有真正想过为什么要出去。   
      3年在黄金般的年龄是什么概念
      
      高中是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读的。离开家,自己住宿舍,相对活动自由了,一帮同学天天在一起很热闹,专业学习感觉也很好,早不记得出国的事了。
      反倒是爸爸妈妈不爽了。爸爸对高一让我们天天对着石膏画素描的教育方法深恶痛绝:“这么画下去,把人都画‘死’了,你的大脑都快成石膏了!”文化课方面,由于在深圳英语教得比较超前,而广州用的“人教版”高中英语内容我初中甚至有些小学就学过了,这么一来,我的英语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妈妈认为是“极大的耽误”。再一算,美院附中要读4年,加上4年本科、3年研究生,一共要11年时间,等到毕业真是“等到花儿也谢了”。
      最终,我们确定在国内读完高二后去伦敦艺术大学读艺术设计的大学预科。自己办出国留学的手续,不仅省了一大笔中介费,关键是对学校放心。此外,计算到完成硕士学位,在英国需要的时间比在国内整整少3年。爸爸妈妈对此非常得意:“一个女孩子的二十多岁是黄金般的年龄,3年是什么概念!”
      
      一份表格只能发一次
      
      最初到达伦敦的日子里,这里的物价总让我心惊肉跳,一身冷汗。
      英国的天气出了名的不好。妈妈说,按照伦敦的地理位置,8月份不该热了,我就只带了件短袖。结果这里是36℃的高温热情地迎接我!伦敦历史上的最高温纪录被我赶上了!不过这不是什么好事,宿舍可是有暖气没空调啊!
      地铁里当然也没空调,十分燥热。车厢又低又窄,而且手机没有信号!最讨厌的是经常突然某段路不开了,要维修什么的。还有好多次说有人掉在地铁底下。
      好不容易找到的网吧,里面的电脑都是N年前的老同志了,系统装的是过时的Win98,主机上甚至没有USB接口!半个钟50P,还不支持中文,害得我信箱里的信全是乱码,根本看不了!上帝保佑,后来还是找到了能支持中文的网吧。
      警察局也没令我留下好的回忆,说话不负责任!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必须到当地警察局注册交34英镑,香港、台湾人都不用,让我很不爽。还好,学校附近正巧有一个警察局。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去到那里,问他们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注册,一个警察明确回答我“可以”,我就开始排队,饿着肚子从6:00等到8:45,终于轮到我了!那个办理手续的警察竟然慢慢地说了一句:“哦,搞错了,你不在这里办,要到XX路的那一间。”我吐血……
      学校办事也超死板,我都无语了……开学前学校要寄给每人一组表格(开学报到时用的一些材料,全是复印件)。但像我们这些已经提前到了伦敦的同学,明明都已经通知了学校我们到的时间和入住的地点,他们却还要把这些寄到国内去。只因为最初留的联系地址是国内的。结果都是学校寄到国内,国内家长又再寄来给我们。有的同学家里再寄来就来不及了,想向学校再领一份,回答却是:“你的已经给过了,每人只能领一份。”真是受不了,再复印一份收费惊人啊!我们交的87英镑注册费都哪里去了,不就是几张表格嘛!
      
      有一种学习名叫开心
      
      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有些工作室好像工厂一样,我们接触了许多新材料,超级有趣!
      老师先教会我们使用材料的方法:
      在制作室,可以焊铁丝,木材加工、钻孔等。焊铁丝的那部机器只要用脚踩住一根铁杆,四五秒钟就能把两根铁丝接到一起。但每个人都必须做好防护,如戴防护眼镜和手套等等。老师又拿了石膏粉和蜡过来,她只是教我们用法,做什么东西就随便。“做你想做的任何东西”,这在国内,别说用了,我见都没见过啊。我用石膏做了耐克鞋、曲奇饼等许多东西,别提多开心了。晚上,“车间”里的材料也可以随便用。我加入到“叮叮当当”的行列中,自己用木材做了玩具架、相框等,还把边都打磨成圆圆的,把自己的小玩具摆在上边,爽!
      接下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做设计:老师出题目,怎么想、怎么做就随便你自己,学校提供各种材料。比如,第一次的设计题目是“身体与自己”,“身体”可以选“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我选择了“嘴”。我做的几个“嘴”的模型中,有的是用木板据成“嘴”的形状,涂上丙烯颜料,有的是用铁丝焊成“嘴”的形状再掺杂上麻绳;有的“嘴”则是用烤干的桔子皮做的,然后把关于“嘴”的阐述写在对话框里,放在这些“嘴”的旁边,好像是这些“嘴”在作介绍。
      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使我们学习到各种材料的性质,而且摸索了什么材料可以表达什么意图,体会了一种意图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去表达。
      
      国内主要教动手,国外主要教动脑
      
      预科时,有一次,要开始一个新的设计了。老师拿着一个物体,让每两个同学一组,其中一个同学描述,另一个同学不许看,要按照对方的描述画出来。描述完一次,老师就把物体换一个角度摆,同学们再进行描述,绘画。如此,老师把物体换了很多次角度。我们都猜测,可能是训练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吧。第二天,老师又凭空描述了一个圆、两条线和一根锯齿样的东西,让我们画出来。我画得还差不多,是一把钥匙。这时,老师才宣布,这次是训练联想能力,要任意发散自己的思维,做出任何可能或不可能的想象。
      “大一”第一学期时有一星期上速写课,与当时国内画速写完全不同。老师先拿了一个纸箱子让我们画,画完了他走过去一脚把纸箱子踩扁,再画,再踩,再画……我从中体会到,当你描绘任何一个特体时,一定不能只注意它的表面、外型,而要注意到它的内在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特性及其可变性。而在国内的速写训练中,老师虽然也会说画的时候要区分材质,但从没有用这样鲜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过,而且更多的时候是强调要“把型”,要“注意明暗”,这些恰恰都是外在的东西。
      摄影课上,要求是“用一组黑白照片表现一种颜色”。同学们各种创意都有,让我深受启发。
      所以,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在做一个一个的设计,但实际上每一个设计都有着深深的寓意,都代表着一种能力的训练,都是对自己潜能的挖掘。
      爸爸问我:“你美院附中的同学现在在学什么?”“画石膏。”爸爸摇头:“把人都毁了”。我倒觉得不是那么绝对。我在美院附中学的许多技巧在英国都用上了。我想应该这样说比较合适:国内主要教人动手,国外主要教人动脑。
      
      笔记不仅要记老师怎么讲的、还要记你怎么想的
      
      这次假期作业是“视觉日记”,我画了几幅我的梦境。妈妈看后非常不安:“少女的梦应该是美好的,怎么你的梦不是鲨鱼就是从悬崖掉到海里?是不是压力很大啊?”
      压力不大才见鬼。
      刚读预科时,老师检查笔记,说我的笔记记得不好:“你不仅要记老师怎么讲的,更要记你自己怎么想的。”我愣住了,从上小学起笔记就是记老师讲的,要么记黑板的板书,却从来没加上自己的见解。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冥思苦想,好不容易做完一个设计了,老师说:每个人要对大家阐述你做这个设计的思想,回答大家的提问。爸爸兴奋道:“英国人挖了多好的一个陷阱!”我没那么高深,还要慢慢体会。
      预科开始没多久,老师就布置要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题目是评论或比较分析一个/一组艺术家或一个/一组艺术作品。必须在指定的展览馆内取材。头大……什么叫论文?中文还没写过1000字呢,别说英文的了。取材还必须在这里的展厅,人物都是我不熟悉的!妈妈说,这在国内是研究生才受的训练。我才读完高二啊。
      但我相信我能做出来。
      通过这一次历练,我初步学会了调查分析的方法,似乎懂得了要站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高度去看待思考艺术设计。
      “好文章”不仅仅是对我的论文的评价,更应该是对这些方法、认识的肯定。
      
      当我们还在花父母的血汗钱时,钱对我们来说就是重要的
      
      18岁了,仍在花老爸老妈的血汗钱,真是不好意思。所以,要节约每一个铜板!
      读预科时,我上课的教学楼离主楼很远,没有食堂。同学们都是出去买饭吃。这附近一个快餐盒饭最便宜也要3英镑,相当于几十元人民币一盒饭,我怎么能吃得安心?所以,每天中午我都是吃自己做的三明治。因为没有加热的条件,又不让在教室吃饭,我只能站在走廊里吃早就凉掉的午餐。虽然整栋楼的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寒酸”地自己带的饭,但我吃得心安,并不觉得丢人。后来,遇到上课比较晚(11点左右),下课比较早(下午3点多)的时候,我就干脆走之前饱吃一顿,回来后再吃一顿。
      超市的东西价格相差很大。越新鲜的越贵,越快过期的越便宜(当然没有过期的),我们都是挑那些便宜的买,反正回来就吃,还在保质期内。鸡肉很贵,可是鸡腿相对便宜。我和室友们就买来鸡腿,把肉切下来做菜,剩下的骨头拿来煲汤,味道又鲜又不浪费。
      
      “很少见到同学”的大学生活
      
      读预科时,上课的时间比较多,还有点上学的感觉。加上是住公寓,还有几个好朋友,闲下来能聊聊天。
      读“大一”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这个专业上课时间极少,每周去一两次学校,有时只是几分钟,有时半个小时就完事,同学之间都不熟。剩下的时间就是自己在租来的阁楼里做不同的设计。和自己同租的室友和我学的不是一个专业,上课也不在一起。学校有时会有组织活动,就是去酒吧,我又完全不感兴趣。突然之间,感觉我就是一个人在小阁楼里上大学。看到国内同学给我发来他们在大学的各种热闹活动的照片,我羡慕不已:“难道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度过吗?”圣诞节放假回家,我在深圳只有初中的同学,大家都已分赴各地上大学,这个时间都不是假期,我又是一个人闷在家里……
      爸爸妈妈想尽办法陪我,但那代替不了同学之间的热闹。
      本来非常好动的我,现在已经习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网络成了我最好的伴侣,每天醒来下床就开电脑,然后才去刷牙洗脸。以至于朋友问我,家里失火你会先拿什么东西?我竟脱口而出:电脑。
      别的专业可能不至于此。但打算出国的同学,恐怕或多或少都得做好忍受寂寞的准备。
      有得必有失,上帝总是公平的。
      杨金振摘自《深圳青年》2005年4月

    相关热词搜索: 挺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