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我在文联那几年

    时间:2020-05-18 03:32: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周家望

    “同志,我是文联的。”

    “文联的就可以随便掐花儿吗?”

    北京市政协的胡朝凯先生,经常拿老电影《一个不拘小节的人》里这句台词跟我逗。尽管那个时候,我已经从北京市文联调到北京日报社好几年了。后来,这个“梗”简直成了我们每次见面时的问候语。

    作者(右)与同事合影——相看两不厌

    北京市文联是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家望是文联的”这个烙印,用北京老太太的话说——胎里带。

    我到北京市文联人事处报到的时候,是1994年7月,年方23岁。其实从那年五一开始,我已经在《北京纪事》杂志社实习工作了。主编大人陈世崇先生交给我的第一项任务是,让我深入基层采访,尽快交一篇长篇通讯(那时候还没有“走转改”这个名词),我猜领导主要是想看看我的采访能力和文字水平。

    国事家事天下事 北京纪事事事关心——作者

    经吾师陈建功先生的引荐,我被崇文公安分局的李瑞兴同志安排到东花市派出所蹲点采访,为期一周,和所里民警同吃同住同出勤。五一节过后,我交出一篇1.2万字的采访稿《警员出更东花市》。陈主编审读后在稿签上大笔一挥:发排。正好赶上《北京纪事》第7期的排版时间,文章发表时,还给我署上了“本刊记者”的名头。这可是俺们发表文章头一回署“记者”哩!跟喝了蜜似的。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文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那是作家、艺术家扎堆儿的地方!还了得!我这小胡同里长大的傻小子,算是开了眼啦!美协的办公室门一开,不是郑叔方先生,就是傅家宝先生,都是有名的大画家。来文联办事、开会的艺术家就更多了,在楼道里出出进进,经常能碰见,至今我记得的还有大作家管桦同志、琴书泰斗关学曾老爷子、人艺导演那威先生、相声名家赵振铎先生等文化名人。到文联工作了几天才知道,敢情绝大多数作家、艺术家都不在这儿坐班,人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当时作为文联最小的小字辈儿,我看哪儿都觉着新鲜。现在回想起来,可以归结为几宗“最”。

    最爱干的活儿——帮厨

    文联机关虽然人不多,但该有的服务设施挺全乎。食堂、浴室、仓库、司机班、地下室、职工宿舍楼和北京市文化局合用的小礼堂,一应俱全。食堂管事的熊师傅,爱练毛笔字,从文联后院路过,经常看见他在西边的平房里挥毫。食堂的头灶是位女厨师,姓刘,胖乎乎的,挺有人缘,炒菜手艺不错,面食做得也不孬,说话嗓门倍儿亮堂。还有一位瘦瘦的女厨师,叫李玉环。一说这个名儿,我总想起唐朝的杨玉环来,所以记得特瓷实,忘不了。

    电话、386电脑,北京纪事杂志社最先进的办公设备都用上了

    那時候,食堂好像隔些日子就要来顿饺子,可食堂那仨俩人明显人手不够,这就需要“帮厨”。一般在上午10点半以后,食堂电话打到工会主席白林同志那儿。白主席在楼道里一招呼,各办公室手头没事儿的热心肠就出来了。那时候也不兴餐厨人员持证上岗,大伙儿下楼转到后院食堂,洗洗手,挽起袖子就开始包。面和馅儿早就预备好了,饺子馅儿一般是茴香猪肉的,香油酱油花生油都不少搁,拌得了馅儿一闻,嘿,喷鼻儿香!

    996年,作者(左二)与孟莲英副社长、潘向东编辑、李双京老师、《北京文学》的兴安编辑,参加文联举办的合唱团比赛后合影留念

    帮厨的乐趣有两个,一个是大伙儿凑在一起边包边聊,图的是热闹;二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饭,好像吃着特别香,存在感和成就感十足。擀皮儿的比谁擀得快,包馅儿的比谁揣得足。简直就是一次小型联欢会!我平时在家基本吃现成的,唯独盼着到文联的小食堂“帮厨”包饺子。

    可惜,到了北京日报社以后,再也没有“帮厨”的机会了——“厨房重地,闲人免进”。有一次我回文联,还跟傅伟老兄打听。

    “傅哥,现在咱文联食堂还用‘帮厨不?”

    “早就没了!兄弟,你说的那是什么年头的事儿啊?”

    嚯!我这心里平衡多了。

    作者(左)和同办公室的潘向东编辑研究稿件

    最犯傻的事——拔河

    别看我在文联只待了4年多,还混了个兼职的闲差——市文联机关工会文体委员。主要是每年参与张罗文联的新春联欢会,从购置香蕉橘子花生瓜子,到拉彩色纸花、摆桌椅布置小礼堂,从到京剧院借《沙家浜》的行头,到在“智斗”片段里彩唱阿庆嫂,我忙得是不亦乐乎,也乐此不疲。

    文体委员还有一个活儿,就是参与组织文联职工的拔河比赛。

    好像是1995年天不太热的时候,我参与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好家伙!一边十好几口子人,再加上围观加油助威的,几乎倾巢而出。地点就在文联大楼北侧的空地上,南边是美协,北边是《东方少年》杂志社,我们在少年和美术之间比赛拔河。

    比赛前,消息灵通人士传来小道消息:这次拔河比赛有“彩头”!获胜一方,每名队员奖励一个绿色搪瓷饭盆。有道是“饭盆事小,失节事大”,不蒸馒头争口气,一定要争取胜利!我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裁判刚喊“预备”,我就偷偷把左脚的皮鞋底儿卡在方砖的砖缝里,脚下吃住劲儿,双手握紧麻绳,蓄势待发。一声哨响,双方拼劲,咱是“文体委员”,自然要拼尽全力。结果我方大获全胜。只是我付出的代价有点儿高昂:左脚的皮鞋蹬掉了底儿;右侧腰肌撕裂,到积水潭医院挂号看病,在家歇了俩礼拜!

    最令人泄气的是,拔河的失败一方,也人手一个绿搪瓷盆儿。

    敢情人人有份儿!

    最尴尬的事——发苹果

    有一年的中秋节,我和文联办公室副主任李巍到南边的一个水果批发市场,负责给职工进苹果,每人一箱。溜溜忙了大半天,大面包车装得满满当当。我们俩在苹果箱子堆里插缝儿坐下,咣哩咣当地往回返。

    车回城里,先去和平门的文联分部卸下一批。那会儿,文联的《北京文学》杂志社、房管科、驻会作家、离退休老干部都在那边。苹果按人头儿卸下来,我们再押车奔六部口去文联本部卸车。一直忙到天黑才算完活儿,累得腰酸腿疼,俩胳膊直哆嗦。

    作者(坐着的一排中右二)参加文联举办的知识竞赛

    没想到,第二天傳来消息,说和平门那边儿有人退回来一箱,说打开箱子一看,里边少了一个苹果,八成是被人偷吃了。

    闻听此言,我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岳飞、窦娥、袁崇焕、杨乃武与小白菜……都想起来了,一时间涌上心头难排遣!

    过了几天,文联借用北京文史馆的地方开干部大会。会上,负责后勤工作的副书记李琴华同志专门讲了此事。她解释说,给大家发的那箱苹果,是论分量不论个数,您的苹果个儿大,分量够了,自然个数就少了。发苹果的同志都是志愿服务,怎么还有人为此闹意见呢?我心头一热。

    最后李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知识分子同志们,别这样。”

    最拿手的事儿——蹬三轮儿

    我不会骑自行车。从小就学,学到高二,前前后后20多次,经常磕得鼻青脸肿腿破皮儿,要多笨就多笨,打死也学不会。到文联工作,我们杂志社有辆运杂志用的蓝色小三轮儿,就是当年好些老太太出门买菜骑的那种。我试着骗腿儿上去一蹬,居然无师自通,怎么骑怎么有。兴许我上辈子是个蹬三轮儿的?

    一种发现了大庆油田把贫油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的感觉,我在蹬起三轮儿嗖嗖上路的时候,找到了。北京文联帮我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骑三轮儿可以撒把骑。我甚至觉得三轮儿和飞机都是三条腿儿着地,它们的根本不同就在于,飞机多俩翅膀儿。骑三轮儿下长坡,一旦张开双臂撒把骑,跟开飞机有多大区别?

    自古“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小三轮儿后来就成了我的宝马良驹。上下班、外出采访、卸杂志入库、拉办公用品、到六部口邮局寄赠刊,我和小三轮儿简直到了“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份儿上。还有那么两回,我和同事小宋一块儿去北京晚报看望各自的实习老师。我推出小三轮儿,拎出一捆旧杂志放在车斗里当座儿,小宋也不嫌弃,脸儿朝后倒坐在上头,起车喽!我开着这辆“大奔”拉着小美女上了长安街,从西单招摇过市到东单,呼儿嘿地开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晃,我离开文联到晚报都22年了,帮厨、拔河、蹬三轮儿的情景时时还在眼前,那份热热乎乎的感情至今难以割舍。每次见到文联的老同事,都觉得倍儿亲。其实人生在世、在家、在群体,过得就是个热热乎乎。

    我想,之所以成千上万的作家、艺术家愿意团结在各个协会里发光发热,或许就是看重了北京文联的这份热热乎乎吧。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 我在 几年 文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