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此生只为教育痴

    时间:2020-12-09 18:07: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文静 吴秀娟 刘秋泉

    35年,行走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
    教过的1600多名学生,很多都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湖南省师德标兵、湖南省首届最可爱的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王怀军就这样将乡村教师做到了极致。近日,她被推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王怀军说:“我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故事,就是一个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坚守中收获劳动果实与幸福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走近王怀军,倾听她的教育故事,走进她对教育的这份痴爱。

    【第一篇章】

    “教育痴人”

    王怀军,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她一辈子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35年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坚守35年的乡村教师何以成为一个“教育痴人”?面对追问,王怀军说,其实,她只是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对乡村教育爱得深、爱得真切,坚守从来不是一件辛苦的差事,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完成。

    “我要留在农村教书!”

    “王校长,你愿意调到城里来教书吗?”每隔几年,王怀军总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我还是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吧!”王怀军的回答从来没有改变。

    35年!三亩池小学、水晶小学、苏市完小———从1984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王怀军在省级贫困县石门最偏远的几所乡村学校转来转去,始终没有离开雁池乡这方土地。

    “过去不曾离开,现在不想离开,未来也不会离开!”这已经不是王怀军第一次拒绝这种走出深山、进城工作的机会了———

    1987年,在县城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的父亲因病提前退休,政策允许子女顶职,父亲决定由她顶班到县城工作。

    “孩子,你到县城来吧,不但待遇好,还是铁饭碗,比你当个民办教师好多了!”

    “让我想想吧。”

    “孩子,你要想清楚,机会稍纵即逝啊!”父亲苦口婆心地说。

    当天夜里,王怀军辗转反侧,脑海里想的就是一个问题:“三亩池小学就我一个老师,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天刚亮,王怀军就给父亲打电话:“爸,我教了几年书,已经爱上了这份职业,也舍不得丢下这些孩子。我看进城这事就算了吧。”

    父亲一声叹息,挂断了电话。

    此事没过多久,王怀军回家看望父母。几个亲戚得知王怀军不愿进城的消息后,纷纷摇头:“你这孩子是不是傻啊,铁饭碗都不要,居然要留在乡下当个乡村教师!”

    听到这些话,王怀军笑而不答。那一年,她23岁。

    “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

    1994年,这是王怀军在三亩池小学教书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她通过民办教师内招考试,被津市师范学校录取。上学那天,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送行。临行前,一位老奶奶塞给她10个煮熟的鸡蛋,握着她的手说:“王老师,你毕业后一定要回来啊,孩子们都等着你呢!”

    “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带着老乡煮熟的鸡蛋,王怀军踏进了津市师范学校的大门。

    两年后,王怀军毕业分配时,有县城学校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留在县城学校!”

    “不,我答应过孩子们,一定要回去的!”这一次,王怀军没有一丝犹豫,又回到了三亩池小学。

    其实,坚守在三亩池小学的她,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丈夫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她不但要抚养女儿,还要照顾母亲。

    “我把家搬到了学校!”王怀军把母亲和女儿带在身边,三人挤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办公、做饭、睡觉……一家人就在这间斗室生活了21年。

    “最难熬的日子是母亲发病的日子,每个月都要送她到百余公里之外的县人民医院住院,而我却没法贴身陪伴,内心备受煎熬。”王怀军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即便是母亲住院,都是丈夫请假在照顾和陪伴。有时候为了看母亲一眼,自己不得不深夜出发,凌晨到达医院,看一眼说上几句话又匆匆赶回来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离不开我啊……”

    2008年,王怀军在三亩池、水晶两个教学点工作25年后,被调入雁池乡苏市完小。一次同学聚会,有位同学得知王怀军的生活状况后专门与她长谈了一次: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儿正在县城读高三,再过半年就要参加高考,确实需要照顾……

    “你已经在山区工作了25年,符合进城条件,你到城里来上班,既能照顾女儿又不耽误工作。如果你打算进城,我帮你想办法!”临走前,同学特地嘱咐。

    一个星期过去,见王怀军始终没有回应,这位同学又特意打来电话:“你考虑得怎么样啦?”

    这时的王怀军正在给孩子们烤鞋子:因为一连下了几天大雪,孩子们很兴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晚上查寝时,王怀军发现许多孩子的鞋袜都湿透了。

    “不能让孩子明天穿着湿漉漉的鞋子啊!”想到这里,王怀军把所有寝室的鞋子都检查了一遍,最后拎回來大大小小30多双湿鞋,生了两堆炭火,一边备课一边烤鞋子。

    “感谢老同学的关心,可……”王怀军一边烤着冒着热气和臭气的鞋子,一边拒绝了老同学的提议,“孩子们离不开我啊……”

    是的,孩子们确实离不开王怀军。无论在哪所学校,王怀军总是白天当老师,晚上当妈妈。在水晶小学教书期间,她还曾在寝室里睡了整整三年,直到学校请了保育员才搬出寝室……这些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是王怀军坚守乡村教育35年的理由与信念。

    35年过去了,王怀军头上的青丝已经变成了白发。可她教过的1600多名孩子,很多都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她所在的苏市完小也改头换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和教学电脑,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一应俱全,就连学生食堂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粒粒堂”。

    这哪里是一所农村学校,分明与一所现代化城市学校毫无差异!

    头上的根根白发,脸上的深深皱纹———54岁的王怀军看上去似乎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可王怀军说,留在农村教书,这是来自她内心深处的声音,也是她最想做的事情。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样的选择有些傻、有些“一根筋”,但只要想想孩子,想想身后这所现代化的乡村学校,35年的坚守,值!

    【第二篇章】

    “全能战士”

    “我是校长,也是老师;
    是伙夫,也是保育员……”自打成为乡村教师的那天起,王怀军便成了一个身兼数职的人。在三亩池小学任教21年,她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包揽了三个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课余还给学生烧开水、热饭菜;
    为改善办学环境,她开源节流,甚至自告奋勇当起了“猪贩子”。

    在许多人眼中,王怀军不仅仅是一名乡村教师,更是一位“全能战士”。

    “校园伙夫”的日常

    中午时分,下课铃响,王怀军放下手中的课本,还来不及拍去身上的粉笔灰,便拿起袖套走进宿舍。宿舍里简单陈设着老旧的家具,灶台上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因为是简单的一居室,起居室与厨房之间没有隔离开来,房间里随之响起锅与铲相互碰撞的声音。

    这是王怀军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时刻。学生拿着手中的饭盒鱼贯而入,等着她帮他们热好饭菜。学校地处山区,上学路途崎岖,交通不便,一些走读的孩子便将中午的饭菜带在身边。需要热饭菜的学生最多时达53个,最少时也有30来个。

    等到所有孩子都吃到了热乎乎的饭菜,王怀军这才开始准备家人的午饭。年幼的女儿跟在她的身边,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大快朵颐之后,才能吃到一顿午饭。她用稚嫩的笔触在儿时的作文中抱怨道———“妈妈不爱我,她每天中午总是先给学生热饭,我永远都是最后一个吃饭的人。”

    “我是校长,也是老师;
    是伙夫,也是保育员……”回忆起在三亩池小学任教的那段时光,王怀军的脸上依然溢满幸福。

    其实,这并不是一所严格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地处偏远的乡村教学点。王怀军是这里唯一的教师。从1984年高中毕业后走上讲台,她一待就是21年。包揽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在内的所有课程,她还身兼数职照料着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学校。

    白天,她的课表上排满了课程,常常是这堂课刚上完,又要为另一堂课做准备;
    晚上,她还要教寄宿的孩子洗澡,为他们洗衣服,有时还要陪着一二年级的孩子睡觉,半夜起床为他们盖被子。学生有个头疼脑热的,她二话不说就为他们请医买药。孩子们都亲昵地叫她“妈妈老师”。

    在水晶小学任教时,由于山区集中办学,孩子们必须住校,最小的学生才6岁。从学习到生活,都离不开老师的照料。虽然身为校长,也不再是孤身一人执教一所学校,可王懷军还是不忘为老师们做表率,每天晚上总要等到孩子们都睡下,查完了所有寝室,自己才入睡。

    当起了“猪贩子”

    2008年暑假,王怀军调任苏市完小校长。开学第一天,她站在校门口,却看到孩子们舍近求远去了别的学校。

    “原本有260多名在籍学生,前来报到的却只有160多人,整整流失了100名学生。”王怀军记忆深刻。

    这所学校的生源来自21个自然村,7个行政大村。王怀军在走访了7个村的村支两委和所有的学生家长后,找到了学生舍近求远的原因:学校硬件条件差、教师队伍弱。

    硬件条件有多差?校舍千疮百孔,食堂是D级危房,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还有一个年级连课桌椅都没有。

    教师队伍有多弱?全校12名教师中,平均年龄近50岁,有的教师职业倦怠明显,连学生作业都没有及时批改。

    调研结束,王怀军感到说不出的沉重,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面貌。

    王怀军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教师家访,村村走,家家到,户户落。很快,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王怀军向家长郑重表态:一个学期的时间,一定让大家看到一所不一样的学校。

    一个学期结束,学校在全乡中心校综合评估中获得了2项第一、4项第二的好成绩。

    教师敬业了,质量提升了,家长放心了,学生稳定下来了。但学校落后的设施依然是王怀军的一块心病。2008年年底,机遇来了。石门县新一轮合格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王怀军所在的苏市完小成功立项。

    “尽管有了45万元的建设资金,但我们仍要开源节流,艰苦创业,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王怀军把算盘打得啪啪响,“先开辟菜园,保证学校食堂的蔬菜供给;
    新建养猪场,每年养几十头生猪,既能提高学生伙食质量,还能创收……”

    几个月过去了,生猪出栏了。为了卖个好价钱,王怀军利用周末,自己押车到百多公里外的石门县城、近两百公里外的澧县和津市卖肉猪。“如果直接给猪贩子,虽然省时省力,但每头猪少收入400元,40头猪就少了1.6万元……”王怀军算了一笔账,“牺牲两天休息时间,就能多这么多收入,值!”连续几年,王怀军都自己押运生猪,被大家笑称为“猪贩子”。

    【第三篇章】

    “育人宝典”

    谈起她挚爱的三尺讲台,王怀军说:“选择了教书育人,就是选择了崇高,就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从教35年,她将这份对乡村教育的痴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上,用自己的“育人宝典”温暖着山里孩子的心,演绎着对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王怀军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更用寻常教育生活中的点滴将这份爱的信仰变成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逢年过节,王怀军总会收到学生吴远明的节日问候。过年回家,他返乡的第一站也总是王怀军的家。吴远明是她在乡村教学点执教时教过的学生。

    这份特别的牵挂源自多年前的一次家访。三年级时,吴远明因家贫辍学。王怀军得知情况后,翻山越岭地找上门来劝学。谁知孩子的父亲执意不让儿子继续上学。“王老师啊,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多读点书?家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孩子他妈还在病床上躺着,买药的钱都没有,哪来的钱供娃读书……”

    看着这个被苦难折磨的家庭,看着孩子渴望求知的眼神,这一夜,王怀军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亮,她又一次出现在吴远明家,郑重许下承诺———每月拿出20元钱来帮助孩子。最终,孩子的父亲同意让儿子重返学校。

    其实,当时王怀军每月的工资只有86元,要照顾病中的母亲,要负担家庭的日常开销,手头并不宽裕。后来,吴远明考上石门县一中,王怀军又陪着他搭车到县城报名,并替他交清了一个学期的费用。此后的每个月,她不忘按时给吴远明寄生活费,还联系广东的朋友,给孩子的父母提供外出打工的机会,孩子节假日就借住在自己家。虽然吴远明出身寒门,求学的脚步却从未因此而中断。此后,无论是在广州读书,还是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直都与自己的启蒙老师王怀军保持着联系。于他而言,这是一辈子的师生情。

    事实上,吴远明只是王怀军帮助过的许多学生中的一个。从教35年来,王怀军为近百名贫困学生垫付的学杂费、生活费共1万余元。在她看来,只要孩子们走出了大山,只要孩子们有所成就,她一切的付出便是值得的。

    人生“必修课”

    如果说以满腔赤诚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见证了为人师者的仁爱之心,那么教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另一种爱的表达。在王怀军的理解中,这份爱更深沉,更厚重。而她,就陪伴在孩子们左右,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7年上学期,王怀军执教四年级英语。课堂上,一名男生忽地站起来,嚷道:“校长,我的一瓶牛奶不见了!”“牛奶不见了?”“看来家贼难防啊!”……班上立马响起细碎的议论声。王怀军见状,打断了孩子们的胡乱猜测,将课上完后再做处理。

    “会是谁呢?”作为科任教师,她熟悉班上每一个孩子的秉性,很快锁定了疑似“作案”对象。王怀军私下里找来郑欢(化名),问:“这件事是不是你做的?如果是你做的,要勇敢承认。”郑欢一脸泰然自若的神色:“校长,不是我!”

    第一轮较量暂告一段落。第二天,王怀军又把孩子叫到房间里。“拿一瓶牛奶,不能叫偷盗行为。犯错并不可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怕的是,犯了错还要一味掩饰。如果犯了错还不承认,将来走上社会,不但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沉默,欲言又止,再沉默。

    “校长,我错了,这件事是我做的。”几经思想斗争,郑欢承认了自己的一时之失,“我会把牛奶还给他的。”

    其实,单论成绩,郑欢是班上的佼佼者。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平日里成绩优秀的孩子竟会有这样的举动。此后,郑欢改正了小偷小摸的毛病,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教育不能僅仅为考试服务,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远比成绩单上的分数更重要。”王怀军说。

    把教书做到极致

    在教学生学会做人之外,王怀军更是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将教书这份事业做到极致。

    刚走上讲台那会,王怀军是乡村教学点的一位民办教师。当时的教室是一间土砖房,容纳了三个年级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没有其他教学用具,更谈不上教学参考书。王怀军高中毕业,没有从教经验,却要一个人执教三个年级的所有科目。望着讲台下几十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她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王怀军初出茅庐,孤身一人扛起一所学校,身边没有可以交流的同行,怎么办?如何让自己在教学上独当一面,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放学后的很多个日子,在雁池乡的羊肠小道上,王怀军带着课本匆匆行走。她要步行5公里,到中心学校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之后又步行折返。

    “备课究竟该从何处着手?“”课上完了,为什么做起作业来学生还是不会?”……王怀军找到时任雁池乡中心完小校长覃正日,将自己的疑惑来了个“竹筒倒豆子”。

    有了专业人士的答疑解惑,她还是放心不下。第二天,王怀军硬是将覃正日请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王怀军先上了一堂家常课,坐在教室后排的覃正日则开始“解剖麻雀”,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番交流后,她重又走上讲台,将方才习得的技巧、方法贯穿其中,教学效果大有改观,学生随堂测验的正确率从最初的50%提高到90%。

    尝到了教学的甜头,王怀军变得愈加发奋。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她自费订阅教学辅导用书,《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与学》等期刊成了案头的“常客”。泛黄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思想碰撞的火花,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也积淀下来,化作教学的智慧。

    2005年,王怀军在水晶小学担任教导主任。除了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她还是六年级班主任,负责数学、科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当时学校里缺英语老师,英语学科成为山里孩子求学路上的短板,王怀军狠狠地逼了自己一把,自告奋勇挑起这份重担,执教三至六年级4个班的英语。

    年过40的她,重新拾起英语教材,从最简单的音标开始,一边学,一边教。王怀军买来课文录音磁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跟读,走到哪里,复读机就随身带到哪里。一本英汉词典整日不离手,一年下来,词典被她翻得如盐菜一般。除了洗澡、睡觉、上课的时间,她都念念有词。那些日子,王怀军从没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所幸,因为这份努力与坚持,水晶小学的英语成绩一跃而上,位列全乡第一,山里孩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英语老师。

    【第四篇章】

    “不走的妈”

    “山区村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效、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甚至失学等问题。”在乡村教育摸爬滚打多年的王怀军知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成为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温暖人心的精神家园?王怀军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与探索。

    村民的“账房先生”

    陈威(4000元):2003年8月23日,学费1100元,生活费300元;

    覃正新(4469元):2005年2月,交电费50元,爷爷买化肥100元;

    陈洋(1400元):2010年11月11日,30元,白网球鞋;

    ……

    王怀军的家中有一摞早已发黄的记账本。随手抽出其中的一本,看到的就是这些流水账。这些账目详细记录了学生的教育、生活开支,细化到每一笔钱的支出内容与时间。

    “我当了25年的账房先生呢。”王怀军笑着说,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乡亲选择了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在了家里。许多父母外出时把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留在老人手里,钱却常常被稀里糊涂挪作他用甚至丢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她是雁池乡本地人,乡亲们对她知根知底,有家长干脆就把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委托她保管。管账了,就得管事。什么时候孩子要给零花钱了,什么时候该添衣服鞋袜了,甚至孩子家里的老人要买化肥、要送人情了,都从她的账本上开支。

    13个账本!这些看似与教师职业毫不相干的流水账,实际上是乡村教师王怀军职业生涯里不忍推卸、不敢放手的责任。

    “山区村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效、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甚至失学等问题。”当了多年的“账房先生”,王怀军对留守儿童这个词有着深刻的认识。

    2008年,王怀军调任苏市完小校长。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全校160名学生中有82名是留守儿童。“一定要为留守孩子做点什么!”这个声音再次在王怀军的耳边响起。

    说做就做。一个星期后,学校组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亲情QQ视频通话,让孩子们每月与父母沟通交流一次;
    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孩子每月和老师书面交流一次;
    组织生日聚会,给当月生日的孩子过一次集体生日;
    组建兴趣小组、传唱革命歌曲、诵读中外经典,指导孩子们整理内务、洗衣做饭……“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另一个家,让孩子们心门洞开,不再孤单。

    “‘留守儿童之家刚开始只有32人,最多时有185人……”随着这个“家庭”越来越大,王怀军感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个人的力量甚至一所学校的力量,不过是杯水车薪。

    举起“爱心妈妈联盟”旗帜

    “要真正让山里的孩子都有‘不走的妈,就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王怀军举起了“爱心妈妈联盟”这面旗帜。

    谁来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她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本校的所有班主任。

    王怀军召开全校的班主任工作会议,并在“班主任职责”中专门增加一条:要关注留守学生,当好山里孩子“不走的妈”。

    第一天,全校6个班的班主任就加入了“爱心妈妈联盟”,承担起“妈妈老师”的职责,第一批领养留守儿童30多名。

    一星期后,全校12位女老师全部成了“爱心妈妈”,学校80多名留守儿童全部与“爱心妈妈”结对。

    教导主任陈艳艳也是一名“爱心妈妈”。她告诉记者,虽然“爱心妈妈联盟”是一项公益活动,但学校对“爱心妈妈”的工作职责有着明确的要求: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以上,每月去家访一次,每月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一次,每学期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通电话一次以上。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孩子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有的不会洗澡,‘爱心妈妈就帮着洗;
    有的半夜尿床了,‘爱心妈妈连夜将洗了的床单烘干,或拿自己的床单替换;
    有的生病了,‘爱心妈妈送他去医院看病,整夜陪伴。熬药、洗尿裤、擦鼻涕等事情在参加工作以前我从来没干过,现在却习以为常了。”说起当“爱心妈妈”的经历,少先队辅导员刘静感受很深。

    其实,在“爱心妈妈联盟”里的“妈妈”们,有许多像刘静这样的未婚女孩,其中不少是远道而来的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大多不是本地人,工作之余难免感到孤独与失落。走进了‘爱心妈妈联盟,她们在关爱山区留守儿童的同时,也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王怀军十分欣慰。

    事实上,在很多特岗教师看来,王怀军虽然是校长,但更像母亲。

    “每次有新来的特岗教师,王校长总是自己专程去接。周末,学校食堂不开餐,她就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
    哪个老师缺什么生活用品,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置办好;
    哪个老师恋爱了,总是先和‘妈妈校长说说悄悄话;
    哪个女老师怀孕了,她就宰了自家的老母鸡,炖好后送去……”说起与王怀军相处的点点滴滴,不少特岗教师深情地说,“是王校长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要如何当好一名‘爱心妈妈。”

    看到“爱心妈妈联盟”搞得风生水起,学校的男老师们也闲不住了,“吃醋”了。他们打趣說:“王校长,你们有‘爱心妈妈联盟,我们是不是也组建个‘爱心爸爸联盟?”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体现的却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氛围,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主人翁意识。虽然“爱心爸爸联盟”没有组建,但男老师们早已紧密配合“爱心妈妈联盟”,齐心协力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为留守儿童“喊破嗓子”

    “爱心妈妈联盟”的成立,引起了常德市妇联、石门县妇联等组织的高度重视。2018年5月3日,两级妇联组织专门前往苏市完小调研,并送去20个“小恩机器人”。

    “爱心妈妈联盟”还吸引了众多的志愿者。2015年冬,石门县举办“荷花品质,梅花精神”演讲比赛,一位乡镇小学教师题为“深山寒梅发幽香”的演讲博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演讲者徐杨就是王怀军精心打造的“爱心妈妈联盟”中一名出色的志愿者。当地群众伍红霞听说了“爱心妈妈联盟”后,专门到学校与特困生王依岚结对,并送来学习生活用品。

    “如今,苏市完小已初步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形成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的品格,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现在,在外打工的家长能安心赚钱了,老人也减轻了照顾孙辈的负担。孩子们在学校学得认真,也玩得开心。”王怀军说。

    “爱心妈妈联盟”的做法,在全县所有学校辐射开来———

    借着教书育人巡回演讲的机会,王怀军着力宣传留守儿童学习的艰难和老师应尽的职责,引起了石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个由王怀军发起、由县教育局、民政局推动的“关注留守学生,不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的专项行动在全县推开。

    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为王怀军的忠实粉丝。“爱心妈妈联盟”不断壮大,全县1万多名父母不在身边的山里学生都有了“不走的妈”。留守女孩覃婷、孤儿邹凤、穷娃吴远明、吴杰……这些曾随王怀军居住,并经她精心呵护的学生纷纷走出大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今年,王怀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王怀军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让留守儿童保护更加精准……”今年“两会”期间,王怀军再次为留守儿童发声。

    “不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还是肩负着职责与使命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怀军始终为乡村的教育事业不断奔走,诠释着人间的大爱与担当。”石门县教育局局长廖琪宁说。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再到“让贫困山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5年来,王怀军的教育梦想其实很简单:让山区孩子都能“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

    相关热词搜索: 只为 此生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