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秦汉中原地区水井类型及地域分布探究

    时间:2021-02-03 20:05: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尚群昌

    摘 要:秦汉时期,水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根据考古发现,秦汉中原地区水井按垒制材料可分为土井、瓦井、陶圈井和砖井,以环嵩山地区、南阳盆地和黄淮平原西南部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区、经济发达的城市中,以及冶铁、制陶手工业作坊区,这反映了当时冶铁、制陶等手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情况,也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秦汉;中原地区;水井;地域分布

    水井作为获取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方式,使得它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秦汉时期水井逐步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笔者将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中原地区①水井的地域分布状况同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以便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中原地区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水井的类型

    对水井类型的分类研究,学术界诸贤做了很大努力。刘诗中《中国古代水井形制初探》认为中国古代水井的形制从发展趋势来讲是由浅井到深井。由土井到木构井,再到陶井和砖井。井口由土井小口到土井大口,陶圈井由小口到大口,而砖券井又是由大口变小口。②张子明《秦汉以前水井的考古发现和造井技术》将水井分为土井、竹圈井、陶圈井、木构井等。③黄渭金《刍议水井起源》认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有木构方形浅井、圆形或椭圆形浅井,竹箍苇编浅井和木筒浅井,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圆形或椭圆形深井、木构圆形深井和木构方形深井等形制。④贾兵强《先秦时期我国水井形制初探》从水井形制方面将先秦水井分为方形井、圆形井和不规则形井,从建筑材料方面将水井分为木井、土井、竹井、陶井、瓦井和复合形水井。⑤这些分类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水井颇有启发。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依据笔者系统整理的考古发现的秦汉中原地区水井井圈的材质⑥,将其分为土井、陶圈井、瓦井、砖券井等。

    土井。土井一般是土中挖井,井壁不需要另行加固。河南省新安县盐东村汉代仓库建筑遗址发现土井4眼,均为圆柱形,平面直径1.2米左右,兩侧有脚窝,最深清理19米。⑦

    陶圈井。陶圈井是在建造土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制陶工艺的发展,陶圈井逐步推广。杨宽先生认为,大体上战国时代的“陶井圈”高而径小,西汉时期的“陶井圈矮而径大”。⑧陶圈井的建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陶圈在已挖好的土井中叠筑起来,另一种是在挖井的过程中,随着井穴的挖深,逐渐在上面叠筑新的井圈,直至井挖好为止。河南省遂平县小寨汉代村落遗址发现陶圈井16眼。陶井圈呈筒状。直径0.75—1.1米、高0.28—0.38米、厚0.017—0.03米。外壁较直,饰垂直粗绳纹或稍细绳纹。内壁两头稍凹,为素面、麻点和方格纹。陶质大部分为沙质灰陶,也有泥质灰陶,有的里面羼有少量稻壳,一般都很坚硬,有的井圈上面有孔。⑨

    瓦井。西周时期就使用了瓦,春秋战国时期瓦的制作和使用迅速推广,秦汉时期,瓦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进一步发展,形状都比较规整。⑩瓦井的建造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一土井,然后用陶制瓦圈一节一节垒砌成筒状,直到一定深度的水位为止,土井与瓦圈外壁之间用土或碎陶片填实,构成瓦井。B11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村附近发现圆筒形瓦井1眼。井的筑法是特制的圆筒形,重叠相接而成,筒外饰斜绳纹,内壁素面无纹饰。B12

    砖井。秦汉时期,发明了以长方形砖为主的小型砖,小型砖均是实心,呈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度为20—30多厘米。汉代大量使用的是长方形砖,长方形砖的长、宽、高有一定比例,一般来说,长与宽的比例是2∶1,宽与高多为4∶1。小型砖一出现,就被广泛应用。为增加券顶强度,又有专门用于发券的楔形砖和子母砖。B13砖被用于水井砌壁,出现了砖井。砖井的井壁更加坚固、光滑,井水更为清洁。河南泌阳板桥村附近发现砖井10口。就砖的结构分为5种,有3口弧形子母榫砖券井、3口弧形砖券井、1口竖立子母砖井、1口五角砖井和1口八角砖井及1口碎砖券井等。B14

    水井作为人类创造的供水系统,早在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和凿井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水井建造材质由土井到木圈井,再到瓦井、陶圈井和砖券井。井圈的使用,既可防止井壁坍塌又可使井水清洁,有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秦汉中原地区水井分布地域差异

    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秦汉中原地区水井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笔者曾对秦汉中原地区水井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B15,这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但归纳起来以下地区均有秦汉水井的考古发现,如河南省郑州市的登封市、荥阳市、新郑市和中牟县;洛阳市西工区、新安县和孟津县;南阳市宛城区和邓州市、方城县、南阳县、唐河县、新野县、西峡县和淅川县;平顶山市鲁山县;濮阳市清丰县;三门峡市灵宝县;商丘市睢县;周口市扶沟县和西华县;驻马店市泌阳县、确山县、汝南县、上蔡县和遂平县;信阳市固始县和潢川县。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河南省的18个省市辖区,除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开封、鹤壁等外,均有秦汉水井的发现。

    从上述地区考古发现的水井来看,主要聚集分布在郑州、南阳、驻马店、信阳、洛阳、平顶山等地区,以黄淮平原西南部、环嵩山地区和南阳盆地最为集中。由此,归纳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水井的地域分布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河南南部、淮河上游的黄淮平原西南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和地区发现大量的秦汉水井,这一地区与汉代汝南郡大致对应。该地区发现的秦汉水井遗迹主要有:驻马店市泌阳县板桥古井、确山县安昌故城、汝南县灈阳故城、上蔡县西岸集遗址、遂平县小寨汉代村落遗址、汝南县慎阳故城、正阳县齐寨遗址、信阳市固始县凉亭遗址、固始县桃花遗址和潢川县胡围孜遗址。

    其次,环嵩山地区秦汉手工业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水井。主要有:郑州市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登封市王城岗遗址、新郑市郑韩故城、新郑市摩托城汉代遗址、新郑市华瑞路汉代遗址、新郑市市直中学两周至汉代遗址、新郑市新建路派出所战国至汉代遗址、郑州市荥阳关帝庙遗址、荥阳后真村遗址、中牟县三官庙乡孙庄村、平顶山市鲁山县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和孟津县新庄汉代烧窑遗址等。

    第三,秦汉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倾向的发展,更多的人居住在远离水源的地方,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水井的需求更加迫切。秦汉时期的南阳盆地是连接南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形成了“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B34,“推淮引湍,三方是通”B35水陆并臻的局面。南阳郡在秦朝末年就是“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B36。据《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B37。据《续汉书·郡国志》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南阳郡有户528551、口2439618,是东汉时期人口数量最多的郡国。宛,隶属于汉代的南阳郡,因是光武帝刘秀的家乡,更是以其独特的政治优势迈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中。《东观汉记》曰:“光武中兴,都洛阳,又于南阳置南都。”B38在南阳市宛城遗址发掘水井3眼,出土有陶罐、陶壶等遗物。B39南阳、方城、唐河、邓州、新野是南襄隘道上的重要城镇。方城县博望镇老街发现一座汉代城址,城内出土大量汉代遗物,包括井圈、水管道等,西部残留有城墙遗迹。B40推测可能是汉代博望侯国及博望县故址。邓州市区东部一带,发现汉代城址一座,城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道路、房基和水井等遗迹B41。发掘者推测这里可能是汉代穰县所在。根据考古发现水井位置,结合井内出土有大量汲水器来看,这些水井主要提供生活用水。南阳盆地城市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对供水量有较大需求,饮用和洗涤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井水是清洁健康的食用水,这就基本上决定了水井的数量与密度。《太平经》卷四五《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云:“一大里有百户,有百井;一乡有千户,有千井;一县有万户,有万井;一郡有十万户,有十万井;一州有亿户,有亿井。”B42虽然文中有所夸张,但足以证明水井是建宅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

    除生活用水外,井水还被用作城市的消防用水。秦汉时期对消防水源的建设相当重视,在城市里已开辟了专门用于灭火的水井。汉代刘安《淮南子·兵略》载有“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涸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榼、盆、盎而以灌之,其灭可立而待也”B43。1960年,在河南偃师出土东汉时期的“东井戒火”陶井,井栏上有片亭、滑轮,轮上的两只陶制水罐,十分完整,现藏河南博物院。说明汉代人们有了很强的消防意识,水井是重要的消防水源之一,在城市中也可能已开凿了专门用于灭火的水井。

    秦汉时期居址数量与水井数量是同步增长的。中原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决定了其战略和经济地位都具有全国意义。冶铁技术的先进,水利设施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繁荣,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市的发达,势必使得中原地区水井数量大量增加。总的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井的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秦汉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產、生活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及利用方式越来越广泛化和多样性,一些适合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的地方,自然水源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水井这种具有天然优势的汲取地下水的利用方式就成为各手工业中心的主要选择。那些交通发达、城镇兴盛、人口众多及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水井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用水需求的普遍性受环境、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存在利用方式的差异性,因而不同地域的水井所具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秦汉中原地区的水井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总之,秦汉中原地区水井的地域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当时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指向标。

    注释

    ①历史上“中原”这一概念,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中原文化大典·总论》卷中的解释:“狭义的中原,主要指今河南省行政区域。”“广义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李民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总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18页)本文所指的中原地区主要是指今河南省辖区。按《汉书·地理志上》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述两汉时期的行政区划,这一地区包括:司隶校尉部的弘农郡、河内郡、河南郡,豫州刺史部的颍川郡、汝南郡和梁国,兖州刺史部的陈留郡和淮阳国,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548—1566页;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3389—3406页。

    ②刘诗中:《中国古代水井形制初探》,《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③张子明:《秦汉以前水井的考古发现和造井技术》,《文博》1996年第1期。

    ④黄渭金:《刍议水井起源》,《华夏考古》2000年第2期。

    ⑤贾兵强:《先秦时期我国水井形制初探》,《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

    ⑥B15见笔者博士论文《秦汉水井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研究》附录表2内容。

    ⑦史家珍:《新安县盐东村汉代仓库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年)》,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00—203页。

    ⑧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1页。

    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遂平县小寨汉代村落遗址水井群》,《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⑩B13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第81、80—81页。

    B1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写作小组:《北京地区的古瓦井》,《文物》1972年第2期。

    B12B23河南省文物局文化工作队:《河南泌阳板桥古墓葬及古井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B14安金槐、贺官保:《河南泌阳板桥古墓葬及古井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B16B17B26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584、1742、1022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中原地区 水井 秦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