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西沽,再见【散文】

    时间:2022-11-11 10:10: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西沽,再见【散文】

      西沽公园的前身曾经是一片稻田,而种田人并不是西沽人。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沽,再见【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西沽,再见【散文】

      2018年10月,我和兄弟姐妹一起来到西沽拆迁指挥部办理拆迁手续。有人说这是天津市最后一片大规模危陋平房片,四百多年历史的西沽已经渐行渐远。

      记得西沽即将拆迁时,我曾去拍照老房子。那时父亲还健在,他希望我能把西沽记录下来。父亲给我画了西沽最中心的一条街——大十字街的地形图,讲述了老人家对西沽苦辣酸甜的回忆。

      一

      父亲说,西沽以在沽水之西而得名,子牙河从此处汇入北运河,自然形成了一个恰似“聚宝盆”一样的漕运枢纽。现已发现的关于西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朝万历十六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那时的西沽有炮台、渡口,由于风景秀丽,经济发达,加上皇帝几次到西沽边的运河游览,许多漕运起家的商贾富人在这里落户,使西沽渐渐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

      “大十字街”是西沽的“商业中心”。其实,大十字街并不长,南北、东西都不过百十米,但却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多家店铺。肉铺、面铺、药铺、杂货铺、小人书铺、水铺、染坊、杠房、羊肉铺……小人书铺的掌柜姓王,圆脸,带近视镜,能写会画,随时画出宣传画。传说,连环画《王先生与小陈》就是他的作品。杂货店掌柜的名叫“陈疯子”,人不坏,就是卖东西的时候疯疯扯扯。到水铺买开水时要用“水牌”,水牌是用竹子做的,一毛钱换10个。早晨起来,孩子们常常打一个鸡蛋在碗里,到水铺去用开水冲了喝。药铺的掌柜是外地人,姓崔,外号“催死鬼”,传说曾经治死过一个人。切面铺里没有机器,做切面时将面和好,用一根棍子压在上面,人坐在棍子的另一端反复地轧,直到把很硬的面轧成片,切成面条,馒头也是这样做。

      父亲说的这些景象我还有些许记忆。记得小的时候,曾经与弟弟一起到小人书铺去借书,很多小人书都是那时看到的。好像还记得到开水铺子去买开水的情景。那个名叫“陈疯子”的百货店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多是给母亲买些针头线脑……

      西沽的“盐店街”因住着卖官盐的人家而得名,一条街上都是高大的青砖大瓦房,庭院深深。往前走就是“驴马市”和当铺。“郑家大楼后”有一个粉坊,做粉皮时把原料熬好放在一个个铜盆里,在注满开水的大锅里一转,就成了一张粉皮,整个动作一气呵成,非常神奇。盐店街西口南侧有个当铺,去当铺的多是穷人,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多少有点价值的东西拿给当铺换钱,一般当了就赎不起了。当铺的期限是18个月,不赎再宽限5天,过了5天就有权拍卖处理,估衣街卖的衣服多是当铺的东西。

      西沽大街出口处是个人力车站点,拉胶皮的车夫面朝着西沽大街的方向“喊座”。人力车是西沽平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去北大关、官银号、女人出门、老人看病都要坐人力车。

      商家店铺林立的西沽成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小社会”,一代代的西沽人生活在这个喧闹的小镇里,摩肩接踵,生机勃勃,为外人所羡慕。

      二

      西沽的“公所街”以有“大公所”而命名,与紧连着的“白抬会”一起,是西沽公益事业的所在地。

      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大公所的房子很宽大,朝里面望去,能看见有盛水的箱子、长长的木杠等消防用具。有灾年月,这里设粥棚,救济穷人。大公所还是“理门”所在地,加入理门的人戒烟、戒酒、戒赌。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聚会,吃“大众公斋”。

      解放后,政府有了消防队,公所里的消防器具不知去向,理门也消失了。大公所变成了西沽最大的副食店,计划内的副食品都从这里购买,非常红火。1958年“妇女解放”,我的母亲就是在那一年参加工作的,在这个副食店当售货员。

      白抬会成立于清朝末期,是西沽民间自发的组织,设在大公所前的小广场旁。每个月由公所出面向商家募捐,多少不限。白抬会的人用这些钱置办简单的丧葬用品,放在白抬会的平房里。住在西沽的穷人,家里死了人没有能力办理后事的,就到白抬会门前磕一个“孝子头”,便能求得一口“薄皮棺材”,抬棺材的人也不要报酬,白抬。

      对于老西沽人来说,大公所和白抬会就是“政治中心”,人们从这里感知人情冷暖和外面世界的变化。

      三

      火柴传到中国已是清朝道光年间。而中国能生产火柴已经到了1886年。李鸿章看到了“自来火”的商机,将“自来火局”的地址选定在天津,并确定了“火花”和商标“老龙头”。民营火柴厂中最大的“华昌火柴厂”就在西沽,火柴的几代商标上都印着“天津县西沽村”字样。

      父亲小的时候,华昌火柴厂已经与北京丹凤火柴厂合并为“丹华火柴公司”,是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火柴企业。丹华火柴厂解放前后还在生产火柴,对西沽人的生活影响很大。以前西沽人多以船运为生,“使船”的多。火柴厂的落户使很多西沽人在这儿当“伙友”,生活因此发生改变。

      有时,厂里的“工资”就是发火柴,工人们就拿火柴换吃的用的,于是,火柴厂的门口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集市。火柴盒是分到居民家里做的,西沽的许多人家都有“糊火柴盒”的经历。火柴的“下脚料”是碎木板,也是西沽人生炉子烧火的主要材料。

      丹华火柴厂不仅是天津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还是“革命根据地”。解放前夕,这个厂里有不少的“地下党”,他们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影响很大,我的四姨就是这个厂里的一名地下共产党员。

      虽然丹华火柴厂早已经成为历史,但许多老西沽人还念念不忘,还管那条街叫“丹华”。

      四

      兴盛时的西沽曾经有多座庙宇,龙王庙门前曾矗立着两根非常高大的旗杆,木质非常坚硬,父亲说那木头名叫“铜操”,放在水里能沉底。西沽一个船主在海上航行的时候遇到了大风浪,化险为夷,回到家乡西沽修了龙王庙,并立了两根大旗杆。由于西沽养船干漕运的人多,龙王庙的香火最盛。后来,龙王庙改成了烧锅,生产散装的高粱酒。解放后,龙王庙被拆除,两根旗杆不知去向。

      除了龙王庙,西沽还有药王庙、三官庙、修善堂等,甚至还有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过着典型老天津卫生活的西沽人也接受着西方的文化。

      父亲说西沽人非常注重教育,解放前的西沽就有5所学校,两所公立学校、两所私立学校,还有一所私塾。三官庙小学、桃林小学是初小,教堂小学有高小。教堂小学是基督教开的,不收学费。解放后与西沽小学合并。父亲曾经上过私塾、也曾经在桃林小学读书。解放后,基督教堂改成了西沽卫生院。

      父亲10岁时曾在“郑家大楼后”的私塾里念书。私塾老先生姓鲁,不但教国学,还会英文。有趣的是,学生想去厕所时需要找老师要一个“恭牌”,牌上写着“出恭入敬”几个字。父亲说,这简短的4个字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用“谐音”说明了上厕所(出恭),另一层意思是教导小孩子要有礼貌。因为上厕所要用恭牌,每次上厕所只能去一个学生,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借去厕所而玩耍的事情发生,这位老先生真是用心良苦。

      日本侵略中国后,西沽的学校因战争而停顿,许多孩子失学了,父亲也失学了。父亲说,他失学后经一个姓张的人介绍到运河对岸的“汤浅电池厂”当了童工,生活很悲惨。上班常常带几个窝头,买几根菠菜放在盒里,放上盐和酱油,吃的时候用开水冲汤泡窝头。算来那时父亲才十几岁。

      五

      西沽公园的前身曾经是一片稻田,而种田人并不是西沽人。日本人专门请人种这400多亩稻田,产的稻子全部供给日本人。日本人害怕中国人破坏他们的稻田,雇了不少人看稻地,现在西沽公园的河就是当初他们挖的“护地河”。约在1958年,政府将这片稻田改造成了西沽公园。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相继到来的战争、灾难、贫穷、苦难,给西沽人的生活蒙上了阴云,西沽渐渐沦为贫民窟。1948年,父亲和母亲结婚租住在别人家的门房里。1949年我出生时,我家租住的是一间八平方米的小南房。1962年,在远方工作的父亲退职还乡,用退职费买了两间平房,我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房子。一个大杂院住着七户人家,都在院里生煤球炉子做饭。直到1998年,我们陆续买了房,把父亲接出了西沽。

      父亲的晚年住在宽敞的楼房里,心却一直牵挂着西沽。我的所有关于西沽改造的消息都来自父亲的剪报,他总是细心地收好,等我去的时候拿给我看。看得出,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当然希望西沽人都搬离那窝棚一样“贫民窟”,而西沽毕竟是父亲生活了70年的地方,难以割舍。其实,父亲的魂已埋这片土地里。

      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我们兄弟姐妹代替父亲办理了拆迁手续。我们把老屋的门牌摘了下来,放在父亲的遗像前。

      我想,无论西沽将要成为怎样的新城,北运河也不会变。静静流淌的河水会带着我的父亲母亲回到西沽,逛新城,赏风景,看桃花。

      西沽,再见!

     

    相关热词搜索: 西沽 再见 散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