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天地九重 [天地九重(连载之三)]

    时间:2018-12-24 17:02: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极限训练不完全版本      航天员将要离开人类能够生存的地球,去往另一个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区域。太空神奇而美妙,却不具备地球赐予我们的重力、氧气、压力和水,在生存的必需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低压、旋转相互交替的过程。我们的航天员训练项目,就是要与它们进行生存的搏斗。在这里,我仅仅选择其中的几种,作一个大致描述。
      
      超重训练
      
      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航天生理功能训练,培养航天员的抗负荷能力。
      航天飞行要面临两个最大的环境挑战,就是超重和失重。在把飞船送入轨道的过程中,为了克服重力作用,飞船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员在飞船上要承受加速度带来的过载负荷,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重。
      在航空和航天的飞行中,都会遇到超重问题。战斗机在做特技的时候,往往超重G值较大,但时间很短;而飞船在入轨前的上升段和完成轨道飞行后返回地面时,其超重值将达到很高的G值,持续时间较长。如果飞船按弹道式返回地球,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人相当于承受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航天员生命。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设备。在飞速旋转的离心机上,能造成不同G级的超重感觉。公园游乐场的“过山车”等娱乐项目,许多人望车生畏,就是勇敢者几圈下来,也会轻飘飘地不知东西南北,有的会头晕呕吐。这些娱乐项目产生的超重只在2G至3G,而航天员的离心机训练达到了8个G。
      我们在圆圆的训练大厅里进行离心机训练,我和战友们要坐在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半躺着,呈发射时的姿势,围绕轴心旋转。我们以100公里时速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产生负荷来模拟超重,航天员在训练中不仅要承受这种超重的负荷,而且还要随时回答问题,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在高速旋转中,练习者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训练时,血液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视力变差,严重时会渐渐看不见东西,产生黑视;而在做胸背向超重训练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心跳急剧加快,呼吸困难。当超重达到8个G时,虽然时间只有40秒,却感觉要花掉全身力量似的。
      这项训练是大家公认最痛苦的一项,不单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精力,而且充满危险。训练时事先会告诉我们,如果承受不了可以按报警电钮,不能强忍着,我们的手就放在那个红色按钮上。
      尽管无数次经历痛苦的煎熬,但那个按钮却一次也没有被按响过。我算是超重耐力比较好的,仍感到难以忍受,那些耐受力不如我的战友,其痛苦可想而知,但我们航天员没有一个人主动按过这个按钮。
      
      失重训练
      
      失重状态下的训练,在所有训练内容中是比较难、不太容易实现的。当前世界上航天员的失重训练,一般采用在“失重飞机”上进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航天员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失重体验。
      美国的“失重飞机”是在KC-135加油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个起落可以飞20至30个抛物线,每个可以产生25秒左右的失重时间;俄罗斯的“失重飞机”是在伊尔-76飞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个起落可飞15至20个抛物线,每个可以产生25至28秒的失重时间。训练就利用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微重力环境时间进行。
      我们的失重训练是在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进行的,当然要付给人家高昂的费用。第一次做这种训练,大家感到很新奇,跃跃欲试。而俄方也似乎有意要看看中国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前庭功能,所以一开始训练,就把我们使劲地折腾了一下。
      巨大的喷气飞机爬升到一万米高度,开始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随着飞机一个个抛物线的飞行,我们在机舱里体会失重条件下如何控制自己的姿态,如何移动,还要在失重状态下,训练如何穿脱航天服、进食、饮水、取物、阅读、写字、拍摄和操作仪器、设备。
      美国航天员把失重飞机称为“呕吐飞机”,可以想见训练时的不适。虽然我们第一次用失重飞机训练,但我和战友们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呕吐,这让我们暗自骄傲,也让俄罗斯同行吃了一惊。
      这种失重飞机训练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而适应性训练可以在平时进行。在失重的太空,全身的血液、体液会向头部集中,专业术语称为“头向分布”,头部因为充血而肿胀,给人的就是一种“大头朝下”的感觉。
      为了充分地体验和适应,我们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的血液都向头部、颈部涌,头重得要命,眼睛充血,鼻塞,训练之后,人也会感到疲劳异常。
      为了适应失重,我们用万向床进行“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就是人躺在床上,头朝下,按不同角度,反复地进行从直立到头侧位的变化。一个训练周期需要好多天。在万向床上面做训练,会眼鼻充血、脖颈上青筋暴起,样子看起来相当狰狞。训练停下后,还会觉得自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不舒服。
      
      野外生存训练
      
      这是一种应急训练,如果你不能在预定着陆点降落,要会自救。飞船不能准确降落在预定着陆点的情况有过,比如1956年苏联宇航员返回时,降落到了远处的森林中,在冰天雪地中还需要对付一群狼。针对可能的情况,我们野外生存训练包括多种环境,有水上的,有沙漠的,有丛林的。
      飞船带有一般的救生物品,枪、刀、必需的食品、水、食盐。就带着这些东西,我们被放在沙漠上,或者扔到丛林里。还要训练面对气候的变化――寒冷也好、风沙也好、雨雪也好――如何去应对。我们还要学习和练习很多生存技能,怎样钓上鱼来,怎样设套把野兔子抓住,怎么用降落伞搭帐篷。这个帐篷要搭到什么地方,搭到哪个地势,如果地方没选好,起风了会被风刮走,下雨了会给水冲掉。
      野外生存实地训练时我跟聂海胜一组。中午气温正高,阳光毒辣,我们被投放到北部沙漠中,手上只有一个降落伞,没有别的东西。
      我们就把降落伞割开搭起帐篷。夜晚,沙漠的气温会降到零下4摄氏度,帐篷需要变成堡垒才能保暖。我和海胜商量着,用破开的伞布包上沙子做成“砖”垒成墙,既防风又保暖。
      我们在墙后面的帐篷里测了一下温度,外面零下几摄氏度,而里面能达到零上十几摄氏度,这很不错了。就这样,我们靠有限的凉水和饼干坚持到第二天中午,没晒着,没冻着,没饿着,精力和体力保存很好。
      走的时候,我们放了信号弹,还进行了全副装扮。我想了个办法,用橙色的伞布包在头上,由于橙色非常耀眼,这样既能让天上的直升机很容易发现我们,还可以抵挡沙漠里的毒辣阳光和风沙。为了防风沙和沙漠里强烈的紫外线伤眼,我们把防雪盲的眼镜也戴起来。橙色的头巾、黑色的大墨镜、深蓝色的航天服,这样一装扮,不仅很实用,而且看起来很酷!我们相互打量,嗯,很不错!我们仿佛不是经历了艰苦的野外生存训练回来,而是进行了一次饶有兴味的沙漠旅行。
      为了模拟返回舱在水上着陆的情况,我们在北京郊区的官厅水库进行水面出舱训练。
      通常情况下,返回舱会降落在地面上,但也不排除降落在水面上的情况。如果舱内环境变得恶劣,航天员就不得不离开返回舱。跳下水之前,航天员要换上抗浸防寒服,避免冷水浸泡。入水时,腋下的救生圈能在数秒内充气。按设计要求,这样的服装能够使人在冰冷的水中停留12个小时,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可是返回舱要是降落在海上,情况就有所不同。此时,航天员要打开舱门,待在舱内,利用呼救电台发出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可是航天员到底能在舱内待多久?我们曾在海南岛专门进行海上漂浮试验。
      英国曾经做过返回舱耐受试验,他们的结论是,可以在海上漂浮6小时。在北京有人做过温度35摄氏度、湿度接近100%的耐受试验,结果有人只坚持了两小时。按预先设想,我们的这次试验达到8小时就算成功了。但在这次的水面生存训练中,我们的实验人员将待在返回舱中的时间提高到20小时,获得了宝贵的数据。
      (未完待续)
      摘自《解放军文艺》

    相关热词搜索: 之三 连载 天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