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钱穆 积极养生改变一生 钱穆的一生

    时间:2019-01-17 04:45: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990年8月30日,史学大师钱穆(字宾四)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里无疾而终。这位享誉文化界的名人平静安祥地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征途。他留给世人的是54册著作,约1500万字,给中国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泽被后世。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学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宝剑锋自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钱穆先生靠着个人的聪颖,刻苦自修,由一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并终成一家,为世人所认同,他生逢乱世,流徙动荡,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能自励自强,被誉为“现代学林一异人”和“最后的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先生出身贫寒,早年多病,生活飘荡,而且时常经受胃病困扰,晚年更是双目失明,却依然著述颇丰,得以无疾而终。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养生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大书一番。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相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键,高寿而治学有成。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效游和爬山。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运动养生:太极拳和静坐,一改当年病弱体质
      可能是目睹父兄妻子早早亡故的原因,钱穆先生生活上极重身体修炼,注重养生之道。他在清晨起床后,一般都要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二十分钟之久。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太极拳对养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复杂器材;三不需场地;四不污染环境。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习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叶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外练筋骨皮,舒筋活血;内练精气神,顾本培元。太极拳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
      静坐或禅定,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在于它无论对健康人或病人都具有预防作用。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在练习静坐的时候,人的精神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同时又保持宁静与松弛,肌肉也得到放松,呼吸自然顺畅,身心的紧张因素也不再影响身体的功能。
      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铺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凳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同时,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钟。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一般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对此,钱穆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以后非时地相宜,不敢多坐。”
      
      游历养生:散步与旅游,陶冶性情开阔心胸
      钱氏自称:“游历如读史,尤其如读一部活历史”,“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钱穆在《晚学盲言》中曾写道:“宇宙即不啻一生命,人类生命亦包含在此宇宙大自然大生命中。物理神化,皆是宇宙大生命之所表现。”“方其生,即依其他生命为养。及其熟,则还以养其他之生命。故生命乃一大共体,绝无不懒他生而能成其为生者。……则不仅一家一国一民族为群生,人之与禽兽草木同此天地同此会合而相聚,亦不啻相互为群生。此生命乃为一大总体。”钱穆先生在《湖上闲思录》更是表露出了对自然的亲近之情:“人类从自然中产生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的膺惩,为自然所毁灭。”
      钱穆热爱自然,在山水之间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当年在遵义讲学期间,他每天都要出去散步一个小时,他的学生曾回忆道:
      “先生很喜欢散步。每晨早餐后,由我陪从,沿着湘江西岸顺流南行,大约走一小时,再沿着去时的岩边小道回老城。这样的散步,除天雨外,没有一天间断过。先生总是提着一根棕竹手杖,边走边谈。先生说,他很爱山水,尤爱流水,因为流水活泼,水声悦耳,可以清思虑,除烦恼,怡情养性。”
      及至无锡江南大学,午后闲暇,钱穆常一人雇一扁舟泛舟太湖之上。小船任其所往,常两三小时方返。在那里,湖光山色与生命之流的相融相遇让钱穆感到了宇宙人生的“大美”其散文小品文集《湖上闲思录》集中代表了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当傍晚暑气消退,晚风吹来之际,钱穆常带领学生漫步在湖堤之间,每逢假日,则和学生一起游览惠山、梅园、蠡园等风景名胜。
      当年钱穆的学生不无慨叹:原以为先生必终日埋首书斋,不意好游更为我辈所不及,始识先生生活之另一面。后人品评钱穆,见仁见智,或贬其“迂腐得自成一家”,或赞其“真有一分为往圣继绝学的气魄”。也有人独辟视角,称宾四先生“可谓古今学者之健游、善生活者,亦善读书者”。
      钱先生的夫人胡美琦女士说:“他喜欢接近大自然,我们在香港时,先后两个家都可以望月,可以观海。得了空闲,他喜欢自香港山顶看海上落日,看夜景,或是到九龙乡村漫游。他对于一年四季阴晴冷暖的变化,都觉得意味无穷。
      
      起居养生:闲情雅致全乐寿,生活情趣健康身心
      钱穆先生一生结了三次婚,1928年钱穆遭受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夏秋之际,原配夫人及新生婴儿相继去世。
      1928年钱穆与张一贯结婚,有三子一女。钱穆赴港后,继配张氏与诸子女皆留在大陆。钱氏独居无侣,生活维艰,由于没有人照顾,生活缺乏规律,致使经常胃病大发。所以钱穆的第三次婚姻对他的晚年有很大的帮助。
      钱穆的第三位夫人胡美琦出生于江西南昌大家,先后就读厦门大学和新亚书院,后至台湾任职台中师范图书馆。1956年春两人在香港结婚。
      钱穆与胡美琦缔婚,始有安定生活,胡美琦对钱穆的起居饮食也是照顾得体贴入微,伉俪情深,老而弥坚,令人赞叹。
      钱穆先生晚年著述甚多,包括:《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人生十论》、《朱子新学案》、《双溪独语》、《宋代理学三书随》、《晚学盲言》等。钱穆先生晚年之所以还有这么多的成果,与这次婚姻有极大的关系。
      钱穆弟子何泽恒说:“大凡到素书楼的人,无不承认钱师母对宾四师的贡献。确切地说,没有师母,便没有宾四师的晚年。”
      钱先生晚年完全目盲,夫人就帮他查阅旧籍,引述成语。文章写成后,又请夫人诵读,口授订正。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就是这样诞生的。而钱先生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临终前三个月口授,由夫人记录整理而成的,这正印证了刚结婚时,钱穆对胡美琦所说:“不希望她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她做一个懂得他、了解他的知己。”
      钱穆先生还寄情于莳养花草。胡美琦女士说:“我们钻石山那个家,仅有二十余平方米,就养了大大小小近百盆花草,摆满窗框上柜子上书桌上茶几上阳台上。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一部分书房运动。”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曾经说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现代医学科学和生活实践都证明,老人养花不仅是闲情逸致,而且是一益康、益智、益寿的行为。
      钱穆曾自述: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曾随童伯章先生学过昆曲,极好箫笛。胡美琦女士说:“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听萧,四周寂静,只听萧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音乐对人健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音乐有时能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医疗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据研究表明:一些音乐的声音的波动能带来有益的刺激,并通过听觉中枢传导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使机体保持在积极状态。对于调整情绪、改善睡眠、延缓大脑早衰、保持活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而中国特色的箫乐更是令人回肠荡气,有“天人之际想”。箫重意境,箫声乃心声,心正平和为上。箫声发自丹田,出于箫管,实为箫人合一。箫者中气浑厚,箫声自然绵绵不绝,故箫与养生不悖也。须有一支好箫,方有清和之声。萧如人,须养。新购之箫,应尽拓其高音,常以急吹,可养箫之音色。箫乐抒人之胸臆,自然流畅,演者尽兴,听者知意。音乐有节奏,如人之脉搏节律,故演曲须按节拍合律。节拍不佳者,尤须深思。

    相关热词搜索: 养生 改变 钱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