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遵化 [遵化太极长拳小考]

    时间:2019-01-29 04:39: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引言:遵化位于河北境内,京东150公里,燕山脚下,属唐山辖。遵化旧辖三县称洲,后复县制,今为遵化乃县级市。遵化乃武术之乡,太极拳在遵化有长短拳之分。十三式(太极拳)分为三节,共90式(也有称88式的),称为短拳:太极长拳共四节108式,重复动作较多。所以在遵化有“长拳不长,短拳不短”之说。遵化的太极拳及太极长拳,皆由本乡人士姚馥春先生所传。
      姚先生名兰,字馥春(1879~1941年),为民国年间著名的武术家。先生一生嗜技如命,精少林、太极、行意、八卦,功臻上乘,炉火纯青。少年时曾与本乡人称“大枪徐四”的徐明德先生习少林连环绵掌,其太极拳和太极长拳乃是于清末(1909年)在乡与好友姜容樵先生(时为遵化县衙师爷)同学于友人汤士林。汤先生乃河北青苑人,时任遵化知州侍卫,后隐居北京而不知去向。
      姚先生民初曾逗留天津多年,时与李存义(单刀王)先生朝夕研练,并得韩幕侠、刘锦卿诸先生指导,与钱松龄先生最善,后先生人张兆东先生门下精习形意、八卦,并成为张先生门下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1928年姚先生受李景林先生之邀赴沪,作为发起人之一,倡导并参与成立了“中华国技学会”和“尚武进德会”。年轻的王子平先生被推举为少林门长,而姚先生虽年已近五旬仍被推举为武当门长。姚先生曾就任原中央国术馆教拳,1929年浙江游艺大会。时任监察委员,并于当年与其师弟姜容樵先生合著了《太极拳讲义》一书,1930年由上海、南京两版印刷发行,南京版为插图,上海版为姚先生照片。当时的政界要员及武林名人张之江、于右任、李济琛、李景林、张兆东、黄柏年等,为该书题词作序。由此可见姚、姜二位先生在当时之影响非同一般。姜容樵先生在《太极拳讲义》自序中说:“姚君嗜技如命,得斯术研习十八年,未尝间断,遂得尽窥堂奥。而行意、八卦亦皆独到。”姜先生还在其所著的《形意母拳》中列举众名人时说:“能混元力力达双臂者。惟吾师兄姚君馥春。”由是可窥姚馥春先生治技之・斑。姚、姜二先生在合著出版了《太极拳讲义》之后,原计划再合著出版《太极长拳谱》一书,但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而未能如愿,乃是一大憾事。为承先人遗愿,笔者作为姚馥春先生的家乡嫡传后人(笔者之太极长拳和太极拳均学于姚先生的两位再传弟子戴林和陈保援二位先生),有责任,更有义务挖掘整理好这一中华武术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承人的不同,遵化太极长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拳式脉络一致。但也存在着动作分式(过渡动作较多)不清不同,拳式名称(大名小名)有异的现象,现根据师传并参研同门前辈口述及记录整理,先行做太极长拳小考,并整理太极长拳名式录,以存其真,容后再行详细整理《太极长拳谱》,以补前人之憾。
      遵化太极长拳共四节108式。按《太极拳讲义》所述:“清初太极拳专家王宗岳创太极长拳,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此话之意即为:在王宗岳之前,十三式也有称长拳者。嗣后太极拳才有长短之分。后世亦有将十三式前后颠倒、左右互移而称长拳的。亦可佐证。太极拳谱中亦有“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之说。然而,长拳者,乃舒展大方、环环紧扣、放长击远之谓,亦非拳式长短之为,实为风格所异。世有所谓“增加太极长拳”者,乃是增加十三式动作名称而为,亦有谓某某依十三式而创或编太极长拳者,其不知十三式再编再创再变仍为短拳,纵使其拳式再长。亦是短拳而不为长拳。
      遵化太极长拳,与世之所传的所谓“太极长拳”不同。非由十三式翻而编之,乃另有其源。金恩忠《国术名人录》中有载:汤士林,河北青苑人,十一岁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居山中八年。技乃大成。下山后又拜定州的许占鳌(许为郭云深和董海川之高足弟子,有“赛羽毛之称”――笔者注)学行意拳和八卦掌,艺乃益精。其所习太极十三式,与今之南北所传者,亦大同小异,惟太极长拳,与今之治太极者。不惟名称各异,其用法及进步之速,尤非十三式所能及也。此说与《太极拳讲义》中所述的“汤先生之太极拳学于许占螯先生”虽有异,但应属实,由此而知,汤先生的太极拳及太极长拳非学于许占螯先生,乃由太白山道人所传当属无疑。《太极拳讲义》中述原时所称的“而汤君所传特存河南嫡派之长拳”早年曾引起过争议。另外关于“许先生之太极拳乃以友谊关系学于陈耕耘之子某:得自友传。而非师授入室所传,故同门多未知其精太极”一说。本身就带有悬念,所以后人有考证为陈延熙者。如李师融先生2000年在武术刊物上说:陈延熙在1900年到1906年间,在天津授拳时传许先生太极拳。并将乾隆时太极拳古拳谱抄本同时增予了友人许占螫。但是,关于陈延熙先生的活动年代,于志军先生在武术刊物上另有考文说:延熙子承父业。继续走镖于东。在1900年到1906年间。陈延熙正在山东授拳,不可能到天津授拳。各说之间相互矛盾,由于历史资料缺乏,难辨真伪,今只存疑而录。但据分析,“许占鳌先生之太极学于陈耕耘之子某”,只不过是一种说辞,许先生之太极很可能由汤先生反传。由于受当时传统观念和讳忌的影响,不能对外直说而不得不托辞。若学于陈延熙,即便不对外说,亦应对门内人说,此其一也;其二是,古拳谱古香古色非常珍贵并不在许先生处。而在汤先生手上,确实是由汤先生传给了姚、姜二先生,所以说。非常珍贵的古拳谱在当时是极具价值的,对于极端保守的陈氏后人来说,不可能连陈氏自己都不留(甚至连再抄本也不留),而平自无故把原古谱送给别人的,至于许先生也是不可能随便将其送人的,然而,道家在谱诀的传承上却是没有家族观念的,也只有道家多单传或传二不传三,才有可能将谱诀传与其传人,金恩忠在其《国术名人录》中清楚地记载了“太白山道人传汤先生太极拳及太上道诀”,汤先生1909年已到遵化传拳。在山修艺8年。向许先生学意拳和八卦掌最起码也需要三四年,就算汤先生边工作边学习,加起来就是十三四年的光景。我们若从1909年向前推13年,乃1896年,依此可推断汤先生之谱诀非得自于许先生,而应为太白山道人所传。才合于情理,这是世人都应看得明白的。关于太极长拳,据姜容樵先生自述,当年通过许先生的另一位弟子倪成玉先生的引见,曾就太极长拳的问题,亲自拜见了许占鳌先生。“许先生谓斯术确为王宗岳嫡传。世人多知有长拳,因传之甚鲜,特不知长拳何若,至近今所谓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斯与此长拳有别矣”。之后,姜先生又在原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先生处演练过此长拳半趟,李先生观后说:“斯术虽脱胎于十三式,但其鲜明易懂之理法 较十三式之广”(见《太极拳讲义》)。由此可见,此长拳不仅有独到之处,而且更有别于由十三式颠倒互移而为之的所谓的太极长拳。汤士林先生原系保定捕头营捕快。据遵化史料记载:汤先生1909年作为遵化新任知州叶嗣高的侍卫。随行上任。另据前辈们讲:汤先生上任之后,闲暇无事,在衙内活动筋骨,于房前廊柱下。以前腿驱房之廊柱。柱即离石座拳许,双手回搂,柱回原位。时姚先生之兄姚芝(《国术名人录》中亦有传)亦在衙内当差任捕快,观后甚是佩服,遂告知其弟。姚先生闻后,即往拜之,遂约亦在衙内当差(师爷)的好友沧县人姜容樵先生同学太极于汤士林先生。姚、姜二先生深得汤先生赞许。并结为金兰。后来汤先生与姜先生先后他去,汤先生离遵前,除悉传十三式及长拳外。还把所得的太极拳古拳谱(相传为王宗岳著,是乾隆年间抄本,古香古色)全部传给了姚先生,并为姚先生做了详细的解释。后来姚先生把乾隆年间抄本古拳谱传与了姜先生。古拳谱歌诀下有释,除十三式歌、十三势行功心解外。其它歌诀均不载他谱。《太极拳讲义》中的无极歌除宋书铭抄本有以外亦不载他谱,无极歌和太极歌如下:
      无形无象无纷挈
      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根蒂固
      混混沌沌乐无涯
      太极原生无极中
      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
      万象包罗易理中
      由歌诀看。似应为太上道诀之内容,理应为太白山道人所传。关于太白山道人其上不可考,今已不知太白山道人为何人,至于太白山道人所传之太极长拳的来历,与传说中张三丰所创武当内家太极拳有无渊源关系,亦不得而知,亦待明者考而证之。另据唐豪先生考证说:陈家沟祖上亦传下了108式的太极长拳。但因其后人不慎,就像丢东西一样把太极长拳给丢失了,不知是其后人没当回事,还是真的不小心,抑或……到陈长兴时,已仅存其谱而无长拳了。然其后人根据世传长拳一说。今亦在极力寻找太极长拳线索,因有人发现山西的通背拳与陈谱相似,所以就有陈沟人认定山西的通背拳即为其祖传丢失的长拳,但是,无论是山西的通背拳,还是陈家沟仅存的陈谱长拳皆非108式,与世之所传的108式太极长拳亦难合一。然而,遵化所传太极长拳,包括重式动作正好108式,与世之所争论的所谓的丢失的108式长拳是否有关系,亦不得而知,亦没有必要非要把两者挂钩不可。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此太极长拳并非直接授自于陈氏,乃是由太白山道人所传无疑。仅此而已。在《太极拳讲义》中对长拳有过简单的阐述:“长拳有北派长拳,有广平长拳,虽姿势有别,其理则一。今人多以十三式为长拳,殊不知十三式外另有一长拳。王宗岳之顺项贯顶两膀松之歌诀,暨拿住丹田之气,并披闪担搓之皆论指此长拳而言也。”歌诀及二十字诀如下:
      顺项贯顶两膀松
      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
      五爪抓地上弯弓
      拿住丹田练内功
      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
      缓应急随理贯通
      披闪担搓欠。粘随拘拿扳。
      软�搂榷掩。撮坠续挤摊。
      载于《太极拳讲义》中的古拳论乾隆抄谱,除无极歌和太极歌及打手歌外。共有歌诀七首并嵌二十字歌诀和十三势行功心解。在《太极拳讲义》中疑歌诀一的“束烈和胃音”两处为错误,但为保其真而原文录出,未作正误。在1991年由沈寿先生点校出版的《太极拳谱》中说:有把“束烈”改为“束肋”的可通。但也未对“胃音”作正误。前人因在传承谱诀时,常因方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耳误(音误)或笔误(错字)乃至长期得不到纠正而以讹传讹。对于拳谱传承中的错误,若不深入拳学实践,光凭文字是很难辨明其真伪和原义的,致使有很多谱诀长期不得正误。从练拳的体悟看,把歌诀中“束烈”改为“束肋”虽可通,似乎是对的,但只要稍懂内家拳要领的人都能体会到:“束肋”只能是提气。而不能下气,只有“肋张才能气下”。若把“束烈”改为“束腋”或“虚腋”似尚有合拳意,因为只有“束腋”才能开肩,开肩而“腋虚”,所以“腋柬而肋开,肩沉而开,胸必起,背自拔,胸自含,气自能下”。“胃音”的原意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辨,“胃音”疑为“背筋”或“背心”之音误或笔误。“背心”即指后脊背,亦可指胸背之中贴背侧,胸乃前心,背为后心,背心即后脊背。“背心开劲”即可“胸松背紧”。与“沉肩坠肘”相合,所以能“牵动往来气贴背”。因为,在拳中讲究“不用拙力,劲运其内,劲起于脚,缩于井(肩井穴)开之于肩,撑于臂而争于手,力由脊发,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所谓的“两捶争”也即两手争劲,争劲源于开劲,开劲原于撑合,手之争劲乃是开之于肩的,肩开膀自松,膀松肩合背自裹,背裹劲自开。因为“胸中开合”有赖于背肌的松紧、屈张,即“背肌开劲”,按字典所释“肌”的旧称即为“筋”字,“背肌”即是“背筋”。所以说,劲开之于背脊抑或肩背,若将“胃音”改为“背心”或“背筋”乃是合乎拳意的。“顺项”和“束腋”对应的是动名词,而“五爪”对应的则是名词,把“胃音”句改为“背心开劲两捶争”或“背筋开劲两捶争”,不仅符合拳中之意,也符合歌诀对仗之则。为复歌诀本意。以正其误,笔者不揣冒昧,复歌诀一首如下,若海内明者指误,幸甚!
      顺项贯顶两膀松
      束腋下气把裆撑
      背筋开劲两捶争
      五爪抓地上弯弓
      无论遵化所传太极长拳创自何人,乃是中华武术之精华。识者如珠玑。不识者则认为是外家慢练,但其鲜明的风格和实用特点是不可轻忽和否认的。“拧裹争合,伸筋拔骨。缩筋转骨,易筋洗髓”,是太极长拳最大的特点。虽有说其拳脱胎于十三式(抑或比十三式更早亦很难说),然其鲜明易懂之理法较十三式之广,自有其历史存在的价值。在太极长拳中除蕴藏着“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大形外,它还有“披闪担搓欠,粘随拘拿扳。软拥搂摧掩,撮坠续挤摊”二十字诀为用。此二十字诀,在吴孟侠先生1958年所著的《杨氏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一书中被称为杨班侯秘传。每字演而为五字,所以又被称为“五字经诀”。显系后人依“二十字诀”润改之作(见沈寿先生1991年点校出版的《太极拳谱》)。遵化太极长拳的“拧裹劲、探拔劲、争合劲、沉坠劲、缩长劲、屈纵劲、蹬插劲、整体螺旋劲”等,与短拳十三式的确有互补之作用。若兼而习之,功效更佳。

    相关热词搜索: 遵化 长拳 太极 小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