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二百教授点拨山“大王”

    时间:2021-01-28 14:04: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孙亮全 胡靖国

    地处太岳山深处的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历史厚重,曾是抗战名城。

    可是,老区在发展中掉了队。2018年脱贫摘帽后,怎么发展成了当地决策者最头疼的事。发展没思路,致富没技术,当地没人才,继续“靠煤过活”吗?

    当地想到了一个“绝招”——大力吸引专家教授下乡“提供智慧”。2018年以来,206位专家教授,将“论文”写在沁源老区的大地上,帮助当地“摸清家底”,制订发展规划,甚至直接带来项目,在产业塑造、生态保护、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提供支持。

    得到“智力支持”的沁源,找到了转型发展思路,在百万亩没有任何产出的林地里“激活”了多项新产业,找到一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大王”和教授

    这两年,老区沁源出现了多个“农民大王”,有“党参大王”“苦参大王”“黄芩大王”,还有“育苗大王”。奇怪的是,他们都管同一个人叫“师父”。这个人就是山西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67岁的中药材专家王玉庆。

    山大沟深的沁源是山西的“绿肺”,有220万亩林地和120万亩天然牧坡,森林覆盖率在省内排名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沁源被称为“北药之首”,有653种中药材在此生长,是党参等多种中药材的道地产区。

    然而,长期以来,16万老区人民却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北药之首”无药材,百万亩林地不产出,当地人“抱着金饭碗讨饭”。

    2018年9月,到处找思路的沁源干部听说王玉庆研究中药材很有水平,便“三顾茅庐”,硬拉着王老从城市扎进了沁源的山里。

    王玉庆带着团队用两个月时间摸清山里的药材家底,“沁源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很小,自由种植,产量低,失败率高,不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

    在教授们的帮助下,沁源县2019年制订了“中药材十年发展规划”,提出“药上山、粮还田”的林下中药材发展计划。就这样,才有了“大王”和教授的故事。

    “大王”本不是“大王”。1985年出生的“党参大王”孙海峰,2018年回到老家沁源县赤石桥乡箭杆村,将这些年在外做药品销售攒下的700万元家当全部扔到地里,开始进行党参种植。

    “苦参大王”高晨是90后,17岁去广州闯荡、23岁回到老家虎现村后,开始种植苦参,除了在山坡撂荒地上种,今年还在山上的林地里种,种植总面积扩展到5000亩。

    沁源县今年的连翘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野生面积35万亩,新发展的党参等种植面积4万亩,14个乡镇涌现出数十名中药材种植大户。“大王”们都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他们除了进行中药材种植外,还进行药材加工及下游产品研发,激活了当地中药材产业。

    百名教授“牵手”千家万户

    2018年,沁源以地方出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出智”的方式,在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修建了一个名为“水漾年华”的田园综合体。

    当地人称它为“总平台”,教授们叫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实是老区找到的一种农业发展新思路。

    “它是一个融合了当地农业一、二、三产业,汇集技术研发、示范、推广、销售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国农业大学规划科技研究所所长张天柱介绍说,总平台功能还包括当地农产品的集中展览、区域品牌创造和农业旅游等。

    站在“水漾年华”的门口,就能看到旁边沁河里嬉戏、飞舞的黑鹳。计划今年7月正式开放的田园综合体,在去年已有4万多人前来参观、旅游。“里面的农业新技术让人大开眼界。”闫寨村党支部书记王政说。

    这个平台连接了千家万户。以中药材馆为例,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技术人员从2019年12月开始对当地野生党参进行育苗,随后将这些种苗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目前培育的参苗已在当地种植近2万亩,还远达不到百姓需求量。

    “水漾年华”在整合专家教授技术资源之外,还整合种子、化肥等农资销售。沁源县委常委、沁河镇党委书记王鸿说,在党参推广种植中,平台提供免费的种苗和化肥等农资,百姓种植、收获之后,平台以保底价回收,并负责打造区域品牌和销售。“简单说就是平台负责上游的技術、中游的农资和下游的市场,农户只操心种植”。王鸿说。

    “羊专家”谋“羊财”

    沁源山林多、牧坡多、草地多,这“三多”自然也导致沁源羊多,但沁源人却没能“发羊财”,这是为啥?

    因为沁源人还和他们几百年前的祖先一样,养着一样的羊,用着同样的养殖方式。

    山西农业大学的教授古少鹏和任有蛇拍着桌子说:“落后,太落后了!”

    “出生个体小,生长缓慢,从小羊羔长到四五十公斤的大羊,一般得两三年。”这也是古少鹏和任有蛇他们被请到沁源的原因。

    “沁源冬季寒冷,缺少补饲,羊就饿瘦了,到第二年重新补膘。秋肥冬瘦,也是长得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少鹏说。

    古少鹏和任有蛇的团队经过调研,决定做两件事:一件是改良品种,一件是帮助县里建起下游羊产业链。

    古少鹏他们找到了李冰,李冰是沁源县官滩乡崖头村的一个养殖户。他们利用建立的“山西羊产业技术体系沁源专家工作站”,引进外地黑山羊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改良。目前,沁源新山羊的原种已发展到第四代,培育出了“杂二代”“杂三代”。

    李冰和古少鹏他们还在养殖场实验“健康追溯系统”。在李冰的养殖场,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外挂耳标和一个内置耳标。“通过后台大数据记录每只羊的‘家庭血统、外貌特征、健康档案。得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卖给谁、谁在养,都记录在案,后续可以衔接屠宰场、销售渠道,一直到消费者手中。”古少鹏说。

    相关热词搜索: 点拨 二百 大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