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读·思·达”教学法中非连续文本的引入

    时间:2021-02-05 04:03: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吴秋华

    [摘 要]  具有直观、简明、易于比较等特点的非连续文本的引入,因其具有“导读”“激思”“助达”的功能,能提高“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非连续文本的引入,在“资料收集”“整体把握”“对比品鉴”等方面引导阅读的行进,激发思考的突破,辅助评鉴性表达、复现性表达、迁移性表达、创造性表达的实现。

    [关键词]   小学语文;非连续文本;“读·思·达”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让核心素养落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教学法。学习力也暗含“力”通常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非连续性文本指意流间断的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地图、索引、思维导图、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等。引入非连续文本,能使“读·思·达”教学法凭借非连续文本这一作用点,“导读”“激思”“助达”,引导“读·思·达”的方向,从而提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因为非连续文本“意流”间断,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能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

    一、非连续文本的引入引导阅读的行进

    引入非连续文本,让学生以构建非连续文本为任务,不仅让阅读行进有目标、有方法,还能呈现阅读结果以检测阅读成效。

    (一)非连续文本引导资料的收集

    文本的阅读需作品相关资料的辅助,即“知人论世”。“没有背景知识的铺垫,就无从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无从理解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课前,以构建非连续文本为任务,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收集阅读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资料,既延伸课外阅读,又为理解文本做好知识储备。例如,预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以“列出战争名称、参战双方、时间、伤亡人数、损失等将其整合成数据表”为任务,让学生收集、阅读、统计近年来世界上的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越南战争、阿以冲突)的情况。巨大的数据更能反映战争带来的创伤,更能领会“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的含义,更能在学生心里种下“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美好愿望。收集材料的目的明确,非连续文本形式活泼,这样的任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降低难度,增加兴趣,且提升信息收集、筛选、比较、提取、综合等阅读能力。

    (二)非连续文本引导整体把握

    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缺乏统摄全局的视角,缺乏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教学时,教师要依据不同文本特点,布置不同的非连续文本构建——画流程图、游览路线图、方位图、表格、树图、思维导图、结构图、鱼骨图等,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部分。学生在完成构建任务的过程中,边读文本,边提取关键信息,边关注信息间的关系,再以恰当的非连续文本形式呈现出来——或横向、或竖向、或辐射状、或圆圈状,使抽象性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约化,从整体上厘清思路和结构,文章的要点和主旨也就明确了。在信息提取过程中,学生统揽全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能“目有全牛”。如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进化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简单非连续文本的题干,让学生提取信息进行填写,这样,不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进化历程,而且还能直观形象地化解恐龙进化中分支不断的理解难点。

    (三)非连续文本引导对比品鉴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表现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形成一定的认识。用这样的方法品读文本,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异同、高下、特性,提高鉴赏力。如教学《巨人的花园》,如何让学生感受“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这一写作主旨呢?笔者认为,做过多讲解分析,对浅显易懂的童话显然没有必要。教师可布置学生阅读文本,把“有孩子的花园”“没孩子的花园”各是什么样的做成表格进行对照,再把巨人前后表现和语言描写也列表比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读懂了文本,提取到了关键信息,使对比内容更明顯,更直观地感受到巨人从自私到慷慨的变化过程,也更深刻地领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作为文体童话的对比写法。

    二、非连续文本的引入激发思考的突破

    引入非连续文本可突破思考的藩篱,因它不是由自然段组成,信息分布呈点状、非线性,需要阅读者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寻找对他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信息间的某种关联,仿佛“明断暗连”的意流,需要阅读者思考、揣摩、建立联系。在学生的“愤悱”之间适时呈现这样的非连续文本,更能与阅读者原有经验对接,更能从某一点打开缺口,刺激思考、激发思维、激荡思想,阅读者就会进入“有意义的结论”的自主加工构建的场域,思考效果事半功倍。

    (一)非连续文本拓宽思维的广度

    受生活经验、视野、阅历等影响,学生的思维延伸、联想所能囊括的范围不足,即广度不足,这是普遍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激发他们打开思路。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在体会伽利略反复试验的执著时,引导学生想象“反复”是怎么试验的,都试验什么。学生的谈论因局限于个人的认识,只从高度展开想象,这显然是不能体现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于是,笔者提供一份虚拟的实验记录表,通过阅读这份表格,让学生明白试验有哪些变量,只要改变一个变量,就需反复试验其他变量,从而体会伽利略的不辞辛苦、执着追求的严谨态度。

    [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的试验记录表 试验时间 试验地点 站的高度 铁球的重量 天气情况 试验结果 铁球1 铁球2 3.12 学校教学楼 三楼 3磅 6磅 小雨 同时着地 学校教学楼 五楼 3磅 6磅 小雨 同时着地 学校教学楼 六楼 3磅 6磅 小雨 同时着地 ]

    (二)非连续文本提醒思考的角度

    惯性思维容易固化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成为思考的最大敌人。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但有时这样定势的阅读思维,却会让我们忽略语言描写的细节处,使这些细节成为“视而不见”或“想当然”的思考盲区,造成误读、误解。或通过非连续文本唤醒对细节处的关注,提醒思考的角度,拆解问题的要素,找出核心要素、核心矛盾,引导思考向纵深发展。如《晏子使楚》,第一回合较量中,晏子反驳最精彩之处便是做出论断:“这是个狗洞,不是大门。”但其实课文在前一句的描述是:“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并未说是狗洞,且洞有五尺来高,忽略此处谈晏子的聪明和爱国是肤浅的。因此,在教学楚王怎么侮辱晏子时,教师可适时出示“洞和晏子的对比图”,并标注各自高度,能瞬间触发学生思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洞晏子可直立走过,从而领悟作为齐国使臣的使命及胆略。

    (三)非连续文本增强思考的确信度

    思考的不确定在于依据的不确定或者是不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判断时常会出现左右摇摆的犹豫,倘若老师采用暗示或直接告知的方式,学生就会失去一次经历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教师把“依据”用非连续文本形式呈现,让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经历信息提取和推理判断的过程,从而使思考从模糊到清晰,从不确定到明确甚至坚定。如《晏子使楚》一文,在分析晏子面对“关城门开狗洞”的侮辱,晏子巧妙反驳后,引导学生想象:“若你是晏子,你要怎么说这些反驳的话呢?”当学生有所犹豫时,教师适时呈现社会背景图,引发学生激烈争辩“都是大国竟敢侮辱,应该愤怒地读”“晏子是为了建立两国友好关系,应该忍让地说”,再让学生综合考虑,领悟“不卑不亢”才是使臣最恰当的态度。

    三、非连续文本的引入辅助表达的呈现

    (一)非连续文本辅助评鉴性表达

    评鉴性表达指分析、判断文本的特点写法意蕴而后进行的表述。此类表达学生常常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辞不达意”“词穷”的状况。此时,老师如何“给”得巧妙,“助”得巧妙,不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而且还影响学生对言语表达的构建。助力此类表达主要以同主题多文本类的非连续文本为支架。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在品读文章写作特色的教学环节时,学生已心中了然却无法说出,此时教师可引入叶圣陶、凌梦、吴贻弓等多位名家对《城南旧事》的评价,从这些名家的评价中,学生能快速找到对应于这篇文章特色的关键用词,再结合自身感悟,从而有助于对此文特色的表达。

    (二)非连续文本辅助复现性表达

    复现性表达,即复述。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不管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能有所凭借、有所提示地进行,自然能降低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助力此项表达的,主要以图文结合类的非连续文本为抓手,前文梳理的主要内容的表格、图表、图文板书都是很好的凭借。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非常严谨,是学习的典范,但并不容易理解内化。教学时把思考过程转换成图文,搭建复述支架。学生借助这样的支架,对复述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复现性表达就轻松自如多了。

    (三)非连续文本辅助迁移性表达

    迁移性表达指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对另外事物或情境的描述上。耳熟能详的读写迁移教法,在读写转换点上,学生常因缺少类似迁移情境或相关材料而手忙脚乱,无法使习得的方法得到强化。引入非连续文本,让阅读者在非连续文本的跳跃信息中提取可用信息,运用从连续文本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组合、串联、构建这些可用信息进行表达。《千人糕》课后习题一要求:“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习题二要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是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例子说一说。”习题一有课文作基础,又有“从稻谷种下到售卖馒头”的插图作辅助,进行复述难度较小;习题二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要表达就不大可能,而课文插图的支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习题二”的教学策略也应提供类似的发展流程图:种下棉花种子→耕种→采摘棉花→纺纱织布→裁剪→缝纫→熨烫→运输→销售,以此作为表达的支架。

    (四)非连续文本辅助创造性表达

    创造性表达,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学生的习作常有虎头蛇尾、详略不当、偏题离题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前没有整体考虑,思路是“一路滑一路写”,这与小学生理性思维比较薄弱的心理特性有关。而非连续性文本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思路,明白自己该从哪些方面来写,搭建好整体框架。助力此项表达的,主要以表格、思维导图类的非连续文本为主。统编教材已做出有力示范,如统编教材四上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通过题目示例“捉蚊趣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家庭风波”,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来写,再用表格引导学生写前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整体把握习作思路。六上的第七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也以列出习作提纲的课文示例,引导学生借助这样的非连续文本整理思路。

    总之,“读·思·达”教学法中非连续文本的引入,在“导读·激思·助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时如果能因课而异,因需而异,那么一定能使非连续文本成为最強助力。

    [参 考 文 献]

    [1]李琳.论非连续性文本特质与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5(4):10.

    [2]寇永升.对文本写作背景介绍的思考与追问[J].语文建设,2016(31):28.

    [3]荣维东.整体感知:文本直觉与经验激活[J].语文建设,2016(7):21.

    [4]黄真金,陆凯宁.整体感知教学常见误区及策略[J].语文建设,2018(5):28.

    [5]周新霞,林海.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型设计[J].语文建设,2013(6):22.

    [6]吴铮铮.依托非连续性文本助力语文课堂[J].教学与管理,2019(6):28.

    (责任编辑:符 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中非 教学法 引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