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浅谈赏识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1-02-10 20:01: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邓笑庭

    基于当前核心素养目标下,科学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赏识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的早期教育(说话、走路等)成功的现象,是对早教过程中的“认同差异、不断鼓励、无限热爱”等经验的总结。赏识教育并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那将滋长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应该做到赏识学生的行为,以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创造环境,以引导学生发展方向;适当提醒,以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同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赏识学生行为,强化习惯养成

    在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以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如:统编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中描述紫藤萝的命运,花儿从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就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有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笔者在这节课上问:“这段描述采用了什么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名基础好的同学和一名基础差的同学同时举手,我提问基础差的同学,他回答说是借物言志,我先肯定他了解了借物,后说明了这句没言志的理由,正确的答案是借景抒情。尊重学生,利于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既及时避免打击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习惯的养成。无论好生差生,教师都应平等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以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一个简单愉悦、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思维能力得以激活,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二、赏识学生行为,激发学习动力

    結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猫》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具体说明:针对预习案中的问题,采用听写或口头提问的形式进行清查落实,主要考察字词的预习并把词语听写成绩计入课堂得分,课后组与组之间交换互相批改(或者教师抽改),成绩由语文科代表课下汇总加分,通过小组评比的结果来激励进步。教师提前预设并且当堂纠正较容易出现错误的字词。口头提问文章大概意思,词语提问时如果要问,就要把机会留给相对差点的学生,寻找机会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他们,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相信我们的学生是有能力学好的,不用担心他们“这个不懂”“那个不会”,这样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离开我们,走向社会的,要想让他们将来能够迅速适应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学好。如: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积累拓展”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提问学生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搜寻资料,比较相关的人物事迹,再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学生正常都会找到以下案例:一种是科学家,如蔡伦、李时珍、宋应星等;一种是爱国英雄,如洪秀全、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一种是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康有为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引导和鼓励学生畅所预言,对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品行的亮点要及时肯定,让学生阅读此类材料的信心和能力得以加强。因此,教师讲述不必面面俱到。

    三、创造环境,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即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教师的成果,而没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我体会,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多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想法。如: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猫》“思考探究”,作者养三只猫后的情感体会:第一只猫死后,作者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文章结构上引用的这三句话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形式多样的答案,教师应当给予欣赏式的肯定。即便学生的回答显得幼稚、肤浅,甚至是不完整的、错误的,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当多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体会自我思考,获取审美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四、适当提醒,增强学生抗挫能力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写作,灵活运用赏识教育,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体会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体现自我。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个性和创新性已经很少体现。他们的作文中多是空话、套话(类似范文),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许多不是自己亲身体会过的,使作文缺乏活力和色彩。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多留意生活细节,多写随笔、观察日记及观后感等,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多抒发自己内心的体会,多表达自己的志向。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思考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好好理会,体会作者的创作情境。

    学生经过思考后,结合自己的日常随笔,写出的作文才会有真实的情感,特征鲜明的个性、运用独特的词语。长时间的优秀作文的积累和影响,学生就会发现自我的写作特性。让学生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作文的向往和热爱,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 为能有效避免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下教学中, 若赏识教育走进语文课堂,就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进而促使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达到学科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学院附属中学(364000)

    相关热词搜索: 赏识 浅谈 重要作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