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新时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08-16 10:39: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时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推进人才振兴,才能有序进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等,才能有效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新时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乡村人力资本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相比,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效能等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短板。

      乡村人力资源数量大,但整体素质偏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乡村人口从xx年的67113万人减少到xx年的57661万人,从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看,从xx年的50.04%下降到xx年的41.48%;从乡村就业人口数来看,截至xx年年底,人数为3517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61%。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乡村人力资源是以其庞大的人口资源为基础,尽管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但乡村人力资源数量依然巨大。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惯性作用,乡村教育供给长期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水平较低,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仪器设备值和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较差,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从起点、过程的差距逐渐转为教育质量和升学机会等结果的差距,最终造成乡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人力资源整体文化素质偏低。xx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3.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为7.1%,大专及以上的为1.2%,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的91.7%。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因此,我国乡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支持。

      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尽管目前我国乡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乡村人才总量不足。农业部调查数据显示,xx年末全国乡村实用人才总量接近1900万,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5%。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乡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城乡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存在着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大大低于城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势差,城市资源集聚,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拥有更多发展机会,因而人才从乡村向城市集聚的态势依然,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青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乡村人口呈现“妇女化”“儿童化”“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xx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xx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7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2.4%。乡村中青年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造成乡村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乡村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

      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学历结构不合理。从接受教育的年限和文化程度或者学历来看,我国乡村人力资本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普通型人才所占比重过大,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技能型人才短缺,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极其匮乏。第二,人才产业、行业分布不均衡。乡村人才大部分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公共发展以及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核心人才匮乏,县乡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急需人才严重不足。第三,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乡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被称为“386199”留守部队,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乡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本身接受教育的年限就短,文化教育水平低,又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和职业培训,难以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农业技术,致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向乡村渗透。因此,乡村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严重,创业兴业能力不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所需劳动力与智力支持的要求。

      乡村创新创业环境欠缺。目前我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人才薪酬待遇和职称晋升等政策措施向乡村倾斜力度不够,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乡村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不完善,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人才、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不顺畅。同时,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偏失,在我国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离农”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越来越陌生、嫌弃,却向往城市生活,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需求相脱节,缺少到乡村基层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导致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单向输入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又“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乡村人才短缺。

      新时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补齐乡村人才短板。

      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要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乡村教育要切实扭转“离农”倾向,倡导知农、为农、爱农教育,着力培养和努力增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具体而言,在个体层面,乡村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跳出乡村或者农门,追求城市生活,而是引导和帮助其成长成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社会层面,乡村教育既要为城市和非农产业培养输送人才,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回馈农业、建设农村、感恩农民的情怀,进而承担起培养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优秀人才的重任。

      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农业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第一,建议实施招收公费农科生政策,在教育部直属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中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实施招收公费农科生政策,规定在乡村或农业企业的服务期限,以便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农科专业人才。第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农业院校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主动参与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加强大学生到乡村基层实践实习,培养一批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科专业人才。第三,完善协同培养模式。农业院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乡村产业振兴要求,积极推进校地、校企等多种形式合作,构建以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产学研用组织模式,以此带动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提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型。第一,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构建科学培育体系。培训对象要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经纪人、职业经理人和乡村工匠,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培训区域要着重向贫困地区倾斜,培训内容着重向农业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农业文化、创业创新和农场管理等重要主题集中,突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精准度和实效性。第二,创新农民培育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也可以承担培训任务,将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乡村奉献才智。第一,优化制度供给。为解除回乡下乡人才后顾之忧,更好吸引城市企业家、干部、科研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和回乡创业者到乡村创新创业,应实行城乡通用的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乐业。第二,完善政策措施。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将乡村人才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建设规划、治理规划同步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并将项目、资金与人才打捆,确保项目、资金、人才同步落地,同步实施,实现项目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要针对各类人才特点,在政策上予以精准扶持。第三,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要遵循乡村人才的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根据不同职业、专业、岗位的差别,探索建立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分层分类评价标准,引导乡村人才进行接地气的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人才振兴 困境 对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