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区域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建构的三个维度

    时间:2022-10-15 13:31: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区域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建构的三个维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厘清了劳动课程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根据课程特性提出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新课标视域下重新审视深度开发劳动课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区域在实践中全面重建小学劳动课程地位,必须从政府、学校和资源本体三个维度出发,建构完整的小学劳动课程体系。

      一、立足区域维度: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关键是遵循劳动课程开发原则,探索开发路径,贯通开发体系,逐步建构以劳为先、“五育”并举的区域教育新格局。

      1. 遵循劳动课程开发原则

      (1)遵循开放性原则,避免片面理解

      “以开放心态和广域视角审视区域内各种有利于达成劳动教育目的的资源。”一是兼顾经济作物种植、特殊植物培育等农业资源,矿产开采、轻工制造等工业性资源和信息技术、志愿公益等服务性资源,工、农业与服务业相融相济,凸显资源的种类开放性。二是统筹烹饪收纳、照顾家人等家务资源,卫生清洁、区角种植等校园资源和职业体验、义工参与等社会性资源,家庭、校园与社会性资源相辅相成,凸显资源的空间开放性。

      (2)遵循创造性原则,警惕墨守成规

      区域小学劳动课程开发必须发挥区位优势,凸显学校特色,张扬师生个性,展示创造性价值。以山东省为例,一是开发山林中草药种植、渤海捕捞和养殖等物质类资源;二是开发埋头苦干的挑山工精神、拼搏创业的闯关东文化、垦荒拓野的黄河三角洲历史等精神类资源;三是开发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市域资源,围绕潍坊市的风筝产业、淄博市的陶瓷产业、青岛市的海洋渔业、东营市的黄河口水稻种植产业,结合“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活动,深入挖掘相关劳动文化与价值、精湛技术与艺术、劳模事迹与影响,创造性地理解、化用区域资源,打造生长在区域场域中、学校特色中、学生需求中的真实劳动课程。

      2. 探索劳动课程开发路径

      (1)建设独立劳动课程

      全面配备劳动专任教师、专门教材、专业教室等独立性资源。一是培养专业教师。出台劳动专任教师聘任、培育、考核、评职等政策和制度,让劳动教师愿教、会教、乐教。二是选用或开发专门教材。通过广泛遴选、对比,选择目标和内容契合《课程标准》的优质教材,然后结合区域资源和实际学情,编写配套使用的《指导手册》,形成读本 — 手册 — 实践的三级阶梯,保证劳动素养落地。三是建设专业教室。围绕烹饪、编织、金工、木工等手脑并用型劳动,配备完备的工具、素材和场地,保障劳动的专业性、独立性、真实性、全程性。

      (2)建设“四育”渗透劳动课程

      基于独立的劳动课程,全面细化劳动素养,分领域、有重点地在“四育”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目标,嵌合教学任务,制定综合评价。一是建立融合体系,提高系统性和操作性。从“四育”课程中提取和确定劳动教育目标,挖掘和拓展劳动教育内容。除了在学科教学中随堂渗透劳动教育,还可以每个学期整合 1—2个劳动教育专题,进行主题教育。结合学科素养和劳动素养目标,形成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融合素养发展梯度,循序渐进。二是确定渗透要点,宜渗则渗,讲求适度。讲求适度就是通过优化课堂结构与内容,实现学科与劳动素养双培育,切忌把学科课上成劳动课。

      3. 贯通劳动课程开发体系

      (1)课程目标承接

      一是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总目标,形成基础性认知。二是依据域情、校情、学情,灵活调整小学的三个学段目标。以种植、养殖劳动目标为例,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进一步体验种植、养殖”,而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超越该目标,此时应为其适当提高要求,如“探索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生产劳动”或“初步探索提高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的方法”。

      (2)课程内容对接

      基于 10 个任务群,凝聚劳育主题,凸显学段节点,形成不断延伸的内容发展链条。一是依托日常生活劳动,逐步开发自理性内容、自立性内容和自强性内容;二是依托生产劳动,逐步开发简单性内容、复杂性内容和创造性内容;三是依托服务性劳动,逐步开发服务自我性内容、服务家庭性内容、服务社会性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同步跃升。

      二、立足学校维度:问题分析、行动研究

      通过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我们初步建构了区域小学劳动课程体系。但是,“劳动教育仍是‘五育’中最为明显的短板”。经过调查、分析与行动研究,我们架设从区域维度到学校维度开发劳动课程的桥梁,促进课程落细、落实,开足、开好。

      1. 避免单一化,促进多维并进

      (1)劳动教育目标从单一走向多维调和

      学校要基于《课程标准》确立的多维目标,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四个突围。一是突破爱劳动、快乐劳动等兴趣培育,体会劳动的枯燥、乏味、辛酸与苦累,基于客观全面的认知树立苦乐人生观、创造价值观等劳动观念。二是突破浅层次操作、步骤式操作等环节淬炼,学习精专技术、完整手段,基于生活运用发展筹划思维和劳动能力。三是突破课堂中劳动、活动中劳动等特殊情境教育,持之以恒于日常劳动,吃苦耐劳于自觉劳动,基于良好劳动习惯塑造辛勤、诚实的劳动品质。四是突破勤俭、奉献等精神培育,通过适度消费合理享受劳动成果,通过获取正当酬劳体认自身劳动价值,基于人的发展性需求养成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劳动精神。

      (2)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从单一走向多途复合

      一是要根据《课程标准》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逐步重构以独立课程为重要标志的显性教学系统,课程目标体现以劳育人的独特价值,课程内容体现劳动教育的实践、开放特征,教学过程具备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和榜样激励等关键环节。二是要成立“五育”融合教研组,梳理劳动教育中的“四育”支撑点和“四育”中的劳动教育生发点,设计校本化学科渗透方案,有计划、有条理、有重点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三是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课外和校外实践活动方案、劳动文化进校园方案,凝练劳动教育主题,拓宽实践平台,以文化人、协同育人,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制度化的路径创新。

      (3)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单一走向多种结合

      一是建立专职教师管理制度。设立专业的劳动教师岗位,规模较小的乡村学校起码保证一校一人,规模较大的学校起码保证每个年级一人。专任教师主导学校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引领学校劳动课堂研究与实践。二是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借助区域协同机制和平台,遴选和吸收社会办学机构中的优秀教师入校兼职,鼓励和邀请中职院校的劳技课教师到小学轮岗交流,选拔和培训德艺双馨、技能出众的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和学生家长入校兼职。三是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协作机制。引导专任教师向兼职教师学劳技,劳技教师向专任教师学教学,逐步稳定、丰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2. 警惕浅表化,强化深度学习

      (1)课堂教学从听讲式走向参与式

      一是联系实际,讲解说明。基于真实案例,讲说劳动道理、法律,寓理于实、以小见大,引发学生共鸣和讨论。基于学生经验,讲解事务原理、劳动程序、基本技巧和操作标准,通过接触工具,深化理解体会。二是反复示范,淬炼操作。借助现场情景和多媒体演示,循环展示劳动过程、关键步骤,渗透质量意识,培育工匠品质。学生从观察、模仿、交流到熟练运用,最后独立完成任务。三是聚焦实际问题,组织项目实践。事前交流有益思考,共建行动方案,发展初步筹划思维;事中综合运用劳技,强化关键手段,培育扎实劳动能力;事后总结反思收获,深化价值体验,夯实优秀劳动品质。

      (2)校园劳动从宣传式走向生活式

      一是活用固化空间。校内劳动场馆、工作室、展示台和宣传栏中展示实时的学生劳动成果,制定成果展示制度,明确遴选与展示的标准、周期、责任人等基本事项。二是活用劳动机会。裁减学校清洁工人,由学生负责打扫广场、操场、大厅、走廊等学校公共卫生区域。杜绝家长入校代劳,由学生自主打扫教室、收拾书桌、清洗窗帘、桌布和毛巾。由学生负责植物种植与养护,参与病虫害处理,体验园林设计,在建设学校的生活中恢复劳动者身份。三是活用闲置资源。开发学校闲置土地、场馆,引导学生进行农业、工业劳动。鼓励学生自主寻求和确立劳动项目。四是活用节日资源。在植树节、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组织种植、烹饪、缝纫等项目,把劳动教育全面植入小学生生活。

      (3)校外劳动从体验式走向实践式

      一是提高家庭和社会机构的劳动教育水平。针对家庭劳动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培训,普及家庭劳动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学校配合家庭制定家务清单,组织家务竞赛,助推家庭劳动教育精细化、持久化。针对盈利性社劳动教育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和学校指导,联合建设优质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域,契合学生劳动素养发展需求和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条件。有机联结课堂教学、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使学生从摆拍转变为实干,从空想转变为行思,在“行万里路”中领悟劳动伦理责任。二是着重丰富服务性劳动的类型。学校要主动与区域内的租赁、商务、住宿、餐饮、金融、医疗等各类服务性企业合作,确定一批有利于学生出力流汗、手脑并用的实际劳动岗位或职业体验机会。兼顾服务性劳动的盈利性与公益性,既让学生体认公益服务、志愿劳动的崇高价值和使命担当,又让学生深刻感受辛勤劳动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美好生活,满足学生多样的发展需要。

      三、立足资源本体维度:拔新领异、全程创新

      尽管我们初步建构了小学劳动课程体系,但是劳动课程的地位尚未在实践中全面重建,以劳育人的课程价值尚未得到深度挖掘。我们亟需全面审视新时代劳动课程资源,促进全方位、诸领域、各要素之间的资源深度耦合,实现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的全过程创新,有力、有序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度发展。

      1. 澄源正本,深化课程目标

      (1)传统与时代相续,孕育创新性课程资源

      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现代劳动内容,筛选与凝合两类课程资源,兼顾传统劳动素养和现代劳动素养,培育具有独特的中国劳动品质的劳动者。一是传统项目与创新劳动工具结合;二是传统精神与创新劳动品质结合;三是传统文化与创新劳动形式结合。以端午节等节日课程为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炼端午文化的核心标识和文化精髓,借助3D 打印技术打印粽子和祈福香包,组织机器人赛龙舟、在线虚拟赛龙舟等活动,创新劳动形式,融合智、技,联通手、脑,增益传统民俗劳动的内涵、趣味和效率,在科学技术中有机嫁接上下求索的问道精神、竭忠尽孝的正义气节等传统文化内核。

      (2)劳心与强体搭配,解放具身性课程资源

      打破对劳心或劳力两种目的偏执追求,广泛寻求并适切搭配劳心与强体性资源,以具身性课程实现整全育人的暖身回归。一是坚守身体力行类课程资源开发,促使学生以劳践知、以劳养逸、以劳修心,恢复健康身心,学会切实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二是加强身心协调类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关于手、脑相互作用的认知和体会,从而发现身心协调在劳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方法。三是创新劳逸结合类课程资源开发,在各类劳动课程中补充闲暇教育,培育劳逸结合意识、以逸待劳能力 , 获取自由发展空间;融入“消费性劳动”,学会享受消费、合理消费,创造和使用个人财富,通过消费深度认识劳动价值。以劳动、闲暇、消费合成劳动课程的一体三面,在全面、真实和立体化的情境中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和劳动解放人类的真理。

      (3)社会与自然共生,回溯自然性课程资源

      引导师生在探索自然的劳动中接触、观察与理解自然,建立与自然的紧密连接,“体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身体、心理、情绪形成沟通与和解,从而追求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的幸福生活。一是开发自然感知与探索类课程资源。到乡野田园进行蔬菜种植与培育,到海滨河滩进行环保调查与实践。二是开发自然与社会结合类课程。关注和挖掘自然与社会的结合点、交叉点,把自然中的社会现象、社会中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实用的劳动课程资源。一些学校利用校园区角开设动物养护课程,内容一般为动物观察与投喂。在自然与社会结合导向下,首先可以增加粪便清洁与循环利用、疾病治疗与繁殖管理等劳动项目;其次可以关注野生鸟类在人类社区的生存状况和社区杀虫误杀鸟类等身边问题、疫情期宠物感染与救护等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处理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方法。

      2. 拔新领异,深挖课程内容

      学校要还原生活劳动的复杂性、生产劳动的完整性和服务性劳动的综合性,保障学生在真实项目中获取劳动的意义和能力,体悟劳动的价值和规律。主要通过发现隐蔽性课程资源,促进显隐结合,经历从显到隐、从劳动行为到劳动习惯、从劳动知识到劳动素养的深化过程。

      (1)复兴家风家教类课程资源

      让家庭劳动教育往更深处漫溯、更高处发展。一方面,从名门望族的传世家风、典型家训中汲取营养,学而习之,内化为普通家庭家风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指导家长与学生理解本家族的家风、家训,全面梳理族中榜样人物及其劳动事迹,在崇怀祖德宗功、家长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树立勤劳持家、以劳兴族的观念。

      (2)凝聚校风校训类课程资源

      根据勤学苦练、开拓创新等富含劳动教育特征的校风校训,有选择地提炼劳动课程和相关活动中的精神内核,进行校风导向下的主题式学习或劳动周安排,使学校劳动教育有根可循、有脉可把,课程资源依托学校、为了学校,确保隐性资源促进显性资源应用的有序化,长期目标带动短期目标落实的深度化,精神素养发展需求倒逼能力素养建构的扎实化。

      (3)创新社会风气类课程资源

      总结中国人邻里互助等风俗习惯、仁者爱人等文化传统、团结合作等行为模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道德观念,以及互助共建和谐社会等时尚要素,引领学生全面了解社会风气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切身体会社会风气的化育作用和个体责任担当,让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自主参与志愿服务或公益劳动。

      在深化课程目标、深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探课程实施。首先,保障课程实施主体丰富多元 ——政府专责、家庭首责、学校主责、社会重责,学校负责沟通各实施主体,促进政校家社多方协同来开发与实施,从横向结构中凝聚合力、互惠共赢。其次,保障课程实施内容层级有序 —— 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大中小幼一体设计,从纵向结构中衔接内容、一以贯之。再次,保障课程实施方式灵活融洽 ——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共建共享、长期发展,从交叉结构上均衡资源、整合力量。最后,建构和形成“家庭 —学校 —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总之,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区域维度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从学校维度持续加深问题分析、行动研究,从资源本体维度稳步加快拔新领异、全程创新,三维一体地建构区域小学劳动课程体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