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城镇困难群体现状分析及解困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3-04-26 10:30: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城镇困难群体现状分析及解困对策与建议

    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加大向上对接协调力度,争取省、市出台一系列城镇困难群体脱贫解困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确保问题能解决,解困有支撑。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为了全面摸清全县城镇困难群体底数及现状,掌握这类特殊群体存在的实际困难和解困方面存在的问题,组建省、市、县党代表专题调研组,深入3个街道6个社区,以实地察看走访、个别访谈、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视察调研。累计走访困难群体202人、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512份、召开座谈会3场次。针对城镇困难群体在生活、住房、子女就学、生病就医、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和分析,找准有效解困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措施。

      一、城镇困难群体现状及致贫原因分析

      按照《中共x市委 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遵委〔x〕76号)要求,x县成立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牵头部门职能职责,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乡镇(街道),建立管理台账,全县共有城镇困难群体910户1905人。各部门联动发力,落实了一系列解困举措,实现54户134名困难群体脱贫解困,城镇困难群体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现有856户1771名城镇困难群体(含困难职工)未脱贫解困,依然面临政策支撑不足、生活难、就业难、住房差、收入低等诸多方面问题。

      (一)城镇困难群体现状

      1.生活现状。城镇困难群体生活质量不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全部用于生存性消费支出,除了基本的食品、衣着、子女教育、水电燃料等必须开支外,没有享受性消费,生活相当艰苦。家庭月人均消费水平为230.6元,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27.6%。在调研中发现,9.6%的困难家庭每月不能保障三顿肉食,生活现状令人堪忧。如x街道居民x佝偻病,丈夫x腰椎骨折,不能胜任重体力劳动,每月除了800多元的低保补助外,基本无其它任何经济来源,每天人均生活支出标准不足7元。为维持家庭生计,x平常就去农贸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脚叶”菜加工做饭。

      2.收入现状。城镇困难群体家庭经济收入微薄,人均月收入492.7元,占当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22.2%。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9.57元,占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7%,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城镇低保570元的家庭占87.9%,介于570至855元的家庭占12.1%。如丹砂街道洪渡社区居民谢贵花,双下肢瘫痪,卧床7年,由丈夫照顾其生活起居,一家三口月收入仅有993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331元,只能维持生存基本生活支出。

      3.居住现状。城镇困难群体居住条件差,居住紧张,生活空间狭小,拥挤不堪。有自建房554户、商品房132户、经济适用房12户、公廉租房68户。自建房中危房户274户,占49.5%,棚改户52户,占9.4%,无房家庭66户,占7。7%。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以下411户、占48%。如居住在公租房的3人以上家庭52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8平方米。又如都濡街道南山社区居民杨玉钗,儿子申江涛患癫痫病,现居住在中医院(原服务公司)职工房内,面积不足20平方米,房屋简陋,年久失修。

      4.就业现状。城镇困难群体6.2%属于工矿企业下岗职工,93.8%属于失地干居民,文化素质偏低,又缺少一技之长,再就业困难,就业率普遍偏低,家庭户均就业率仅有5.6%,从业人员中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占3.1%,泥水工、勤杂工等占96.9%,这些岗位均属临时性就业、很不稳定,受市场及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如都濡街道文化社区居民唐素容,患血管瘤,无钱治病,自己夏天就烤玉米、冬天就擦皮鞋,靠季节性就业维持生计。

      (二)致贫原因分析

      1.就业困难,家庭负担重。一是缺技术。城镇困难群体普遍缺乏技能技术,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力。同时思想较保守,眼界不开阔,对学习新技术、提升就业技能没有信心。二是缺岗位。受交通区位的影响,一产不发达、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不活跃,公益性岗位较少,企业和大中超市用工需求量也达到饱和,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特别困难。三是开支大。城镇困难群体44.4%的家庭人口在3人及以上,吃穿住日常生活消费占53.4%。17%的家庭有子女读书、教育支出占26.4%。患疾病人口占10.6%、医疗支出占37.6%。子女就学和家庭成员患病就医及物价高等因素,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入不敷出。

      2.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一是无劳力。城镇困难群体多为老弱病残,50岁以上占49.1%、老年人口占25.6%;残疾人困难家庭占9.6%、残疾人口占10.2%、残疾无劳动力占7.7%。二是素质低。城镇困难群体大专文化占2.5%、高中文化占4.4%、初中和小学文化占89.1%、文盲占3.9%,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初小文化为主,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有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三是缺信心。大部分城镇困难群体属于贫困代际传递,吃不得苦,下不了难,怕丢脸,爱面子,小钱看不起,大钱找不到,缺乏闯劲、干劲和拼劲,对自主创业和择业的信心不足。

      3.政策制约,保障不到位。一是企业破产。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大批国有企业如种子公司、汞矿、印刷厂、水泥厂、粮油公司等破产,导致大批工矿企业职工下岗失业、收入下降、面临经济困难。二是体制改革。受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城镇居民成为失地干居民,缺乏必要生产资料,生活不能自食其力,加之文化程度低,无创业技能和经商头脑,创业经商增收困难。三是保障缺失。针对工矿企业下岗职工和城市失地干居民,缺乏完整的再就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措施,不能与农村建档贫困户同等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

      二、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撑不足。一是缺政策。虽然国家对困难群众有政策优抚,但针对城镇困难群体解困,省、市未制定出台专门扶持政策。目前所有的工作重心和政策设计都是围绕农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二是倾斜少。相对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在政策设计上存在局限,在落实解困行动上倾斜较少,特别是教育解困、医疗解困和就业解困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重视程度不够。一是轻考核。与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相比,虽然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也出台了相应考核办法,但从市到县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对党委政府进行严格考核,导致各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对工作的重心把握不到位,对城镇困难群体和工矿企业下岗困难职工的关心关爱不够重视。二是轻投入。各部门和乡镇(街道)没有对城镇困难群体在生活、就业、就医、就学和住房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研判,而是把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农村脱贫攻坚主战场,认为只要打赢农村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能全面实现同步小康,而忽视了城镇困难群体也需要脱贫解困。

      3.内生动力不足。一是思想迂。城镇困难群体思想消极、生活懒惰,相当一部分人整天就是搓搓大贰、下下象棋、扎扎金花,不愿吃苦受累,死要面子活受罪。目光短浅,受教育程度低,对新政策、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在新时代,思想停留在八十年代,参与脱贫不主动。二是等靠要。低收入城镇困难群体,对政府救助依赖性很强。部分有劳动力的城镇困难群体,也认为自己比较贫困,应该享受国家政策扶持,自身发展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不主动想办法脱贫,宁愿等着吃低保和救济粮过艰苦的日子。

      4.解困任务艰巨。一是任务重。城镇困难群体家庭人员结构复杂,既有城镇居民常住人口,又有农转非移民搬迁对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数量有限,就近解决就业的机会不多、竞争大,而且难以找到合适对路的岗位。二是资源少。部分困难群体集中生活居住区市场不活、资源不足,人流、物流量较小,在短期内依靠自主创业实现稳步增收还有一定困难。同时,县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有限,公益性岗位开发较少,在短期内还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三、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x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高潮,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贫困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城镇困难群体生活在城市、过着城市人的生活,却无稳定的经济来源,但在子女就学、家人看病、住房费用、日常生活开销都比农村居民高得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豪无疑问城镇困难群体不应忽视,因为没有城镇困难群体的小康,就不是完美的全面小康。城镇困难群体的解困工作理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部署,强化政策保障,注重思想训导,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户、不掉下一人。

      1.提高重视程度。一是强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是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部分,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绝不能让每一户城镇困难群体掉队,没有城镇困难群体的小康就没有x年的全面同步小康。二是同安排。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把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纳入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农村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行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三是多投入。在全面准确掌握困难群体规模、数量、分布等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政策对接、项目实施、成效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确保解困有政策,脱贫有对策,真正实现城镇困难群体解困脱困。

      2.强化政策保障。一是抓对接。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加大向上对接协调力度,争取省、市出台一系列城镇困难群体脱贫解困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确保问题能解决,解困有支撑。二是出政策。立足县情实际,按照“教育助学、卫计帮医、民政托底、住建保房、人社扶业”的要求,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并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求落实。由县教育局牵头落实城镇困难家庭子女教育“两助一免”政策和因学帮教举措;人社局牵头落实城镇困难家庭全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岗位开发、贴息贷款、就业创业补贴及健康医疗扶贫;住建局牵头落实城镇困难家庭棚改、危改、廉租房补贴和公廉租房配套保障措施;民政局牵头落实城镇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特困补助和大病医疗救助;总工会牵头落实困难职工和工矿企业下岗职工互助保险,开展“夏送清凉、春送岗位、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活动,确保解困政策落实到位,城镇困难群体与农村贫困人口同等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红利。

      3.加强统筹领导。一是建机制。县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的领导,调整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细化明确各牵头部门职责,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建立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二是聚合力。县民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和住建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既要立足部门职能职责发挥优势做好对口解困,又要资源共享、互补短板,实现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同频共振。三是善统筹。县群工办要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召集牵头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开展工作,确保口径统一,步调一致,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4.精准动态管理。一是摸底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对照识别标准,按季度开展摸底排查,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把新增城镇困难群体识别出来,把已脱贫困难群体清退掉,做到对象精准,数据精准。二是明情况。针对每户城镇困难群体,找准问题根子,弄清楚致贫原因和解困帮扶需求,并建立完善信息台账、问题台账和一户一档,确保信息精准、问题精准、帮扶需求精准。三是定措施。根据城镇困难群体反映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发展愿望和帮扶需求,由村(社区)立足工作实际,按照“因户施策”要求,结合政策资源,分类制定脱贫解困帮扶计划,报乡镇(街道)汇总审核对接政策。

      5.注重思想训导。一是宣政策。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采取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深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省、市、县关于城镇困难群体脱贫解困的政策举措,让城镇困难群体了解政策、明白政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转思想。通过深入走访,与困难群体开展交心谈心、拉家常、话发展、交朋友、结穷亲等,深入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愿望,鼓励主动积极战胜贫困,树立打铁全靠自身硬,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理念。三是立大志。对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和待业啃老族子女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他们就业择业,早日走上工作岗位,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帮助家庭减轻生活负担和经济压力。

      6.狠抓就业解困。一是提技能。以脱贫解困为目标,以“夏秋攻势”为契机,充分利用县委党校、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加大对有劳动力和就业意愿的城镇困难群体实施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项以上技能,提高就业稳定性。二是促就业。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房开企业、大中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物业管理、劳务公司、学校食堂招录困难群体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千方百计通过拓展就业覆盖解决增收难题。三是优服务。积极帮助城镇困难群体提供职业介绍,通过举办招聘活动,发布就业招聘信息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同时认真做好就业维权,及时兑现一次性就业创业补贴,切实保障就业人员切身利益。

      7.严格督导考核。一是重考核。明确党政主责、部门主帮、基层主抓的责任体系,把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与脱贫攻坚进行同等考核,纳入党委政府年终目标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制定并完善城镇困难群体考核办法,适当提高该项工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权重,经征求部门、乡镇(街道)意见后组织实施。同时注重日常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考核实效。二是勤督导。各部门要成立督导组,将工作重心下移,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指导,找准差距、梳理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时间、内容和责任,督促定期整改抓落实,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三是严奖惩。依据年终目标考核成绩,评选出年度目标考核综合奖和单项重点工作奖,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分别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多次交待未办、推动不力的单位以及日常考核、年终考核排名靠后的单位,由县委组织部、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函询、约谈、通报批评及问责处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户,任务落实到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