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老年志愿者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07 15:03: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老年志愿者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困境与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发展之基。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发展之基。近年来,随着乡村社会的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但与此相对,乡村文化建设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伴随着乡村地区文化能人、青壮年、有知识技能的劳动力等乡村文化精英的大量流失,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和建设主体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公共文化设施无人管理、文化活动缺乏组织、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引领等现象较为普遍,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阻碍与乡村振兴的短板。x 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年)》提出要“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重塑乡村文化生态”;x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基础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等,通过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入社会力量等方式构建乡村文化建设队伍已经成为当前及下一阶段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但从基层社会现实来看,当前乡村青壮年群体大多进城务工或移居城镇,中西部偏远地区的社会力量参与也因物理距离、经济与时间成本等面临挑战,因此,现阶段依托青壮年群体和社会力量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现实阻碍。在此背景下,重视并开发乡村现有的老年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突破口。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乡村人口共5.1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23.81%,总人数超过1.2亿;同时,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截至x年,全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仍相对年轻,低龄(60~69)老人比重为56%左右;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小学学历占41.5%,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老人占比为28.9%;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x年年收入达7621元/人;老年人健康状况也整体改善,27.7%的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并且45.6%的城乡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相对低龄、健康、有一定文化知识、经济有保障且具有公益精神的老年群体,是乡村文化建设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应对乡村文化“空心化”问题的有效着力点。目前部分地区已开始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尤其是在以乡村图书馆为载体的阅读服务上,已经积累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化经验,形成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本文拟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老年志愿参与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乡村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对老年志愿者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并据此探讨乡村文化建设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国家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成功老龄化”概念,并相继实施了“养祖父母计划”“退休老年人志愿者计划”和“老年伴侣计划”等三个老年志愿者计划;到x年,美国“老年志愿服务计划”(Senior Corps)下已经包含1300个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口号,号召老年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2002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发展中心出版《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一书,对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在强调老龄化社会应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同时,以生产力的角度审视了老年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我国也于1996年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经x年、x年、x年三次修订),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在实践趋势的引领下,国内外学界积极推进老年群体再社会化和志愿服务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均在老年群体志愿服务的价值作用、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首先是价值作用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老龄生产力”概念,认为老龄人口是巨大的人力资源而非社会的负担,老年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再就业、参与志愿服务和照顾后代来为社会做贡献,并将在老龄化社会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志愿者角色,部分学者还就图书馆领域的老年志愿服务进行了探索,认为老年志愿者是图书馆尚待开发的资源池。我国学者也强调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作用,如志愿者活动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参与志愿者活动能够满足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和体现社会价值的需要;老年志愿服务在帮助困难家庭、和睦邻里关系、促进社区更和谐团结、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健康角度梳理关于老年志愿活动作用的观点,认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具有减少抑郁症状、提高认知功能、增加生活满意度、促进心理健康及降低死亡率等积极作用,等等。在现状特征上,已有研究从实践经验、问题困境等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如段世江(x)通过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具有自由志愿者、定向志愿者、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包括协会型、协助型、专项型和参与型)等多种组织类型,在志愿服务实践上呈现出“低龄老年女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率均高于男性,而进入高年龄组则开始低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参与意愿逐步降低”等特征。辛萍(x)认为当前老年志愿者活动发展面临缺少政策性引导、活动组织难以保证,缺少规范性培训、服务领域相对狭窄,缺少持续性激励、参与动力严重不足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美国和xx地区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经验,认为政府倡导、政策支持,发展并利用非营利机构及社团组织,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的多元角色和功能需求,注重志愿服务的品牌建设与推广等是美国、xx开发老年志愿资源的主要手段和关键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在影响因素方面,国外学者认为道德义务感和是否有成效,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退休规划是影响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我国学者也从多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如收入状况、年龄层次和社会奉献意识对老年人参与志愿行为有重要影响;时间灵活性和离家距离远近情况对老年人的志愿服务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谢立黎(x)认为影响老年群体志愿参与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社会资本(朋友关系)、文化资本(政治面貌)和社区宜居程度;童彦(x)认为组织或群体对个体的控制与压力是促使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等等。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关于老年志愿者及其实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相对匮乏,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社区和宏观层面的志愿服务,针对乡村地区和具体领域的研究较少,仅部分学者进行了初步探索。如何凤丽(2010)认为相比于美国23.5%的老年志愿者曾从事过图书馆服务,我国很多中小城市的老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缓慢,农村地区几乎是空白;以x图书馆为例,对老年群体参与乡村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老年群体参与农村图书馆志愿服务具有持久的、延续性的内在动力,等等。总体而言,乡村地区和文化领域的老年志愿服务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乡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重,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志愿者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

      主要模式乡村图书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实体物理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乡村图书馆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一个兼具知识技能学习、信息获取、休闲娱乐、亲子互动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由于资源的共享性和空间的交互性,在这个空间中,无论是管理服务主体还是服务接受者,都可以有不同维度的客观文化获得和文化获得感。因此,相比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其他领域,乡村图书馆往往更容易吸引老年志愿者参与。从实践层面来看,近年来各地在该领域业已探索出多种模式,既有群体型参与,也有个体型参与,部分地区还探索形成了“老年+大学生”的联动模式,不仅在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社会正能量弘扬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积极示范。本部分将以三个典型的乡村图书馆为例,分别对群体型参与、个体型参与、外联型参与等三种老年志愿服务模式进行分析。

      (一)老年志愿者的群体型参与——以xx图书馆为例群体型参与模式是指主要由少数乡贤和文化能人发起,并动员乡村退休老人、退伍军人、村委会卸任人员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公益心的老年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目前各地已有不少探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xx省x县的豪山村图书馆(由8位老人发起)、xxx市的x图书馆(有逾百年历史)、xx宿迁市“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老年志愿群体、南通市迮庄村农家书屋的13位老年志愿者等。这类志愿服务模式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自治性和灵活性,能够兼顾管理服务的需要和老年群体的特征与需求。其二是能够形成较强的正向辐射带动作用。社会趋同效应认为,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会因相互感染而趋向于相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倾向。在乡村“熟人社会”中,群体型老年志愿服务行为往往容易通过家庭、家族、邻里等渠道进行辐射扩散,在区域内形成较强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进而引起其他老年群体甚至中青年群体的趋同行为,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其三是能够得到有关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群体型参与模式往往能够形成较强的服务效能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而容易受到包括文化部门、上级公共图书馆、村集体乃至社会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关注和支持,可以为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外部保障。本部分将以x图书馆为例,对群体型参与模式进行介绍。x图书馆位于我国xx省x市x镇下x社区,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以宣传新思想为目的创办的“x书报阅览室”,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两次停办,于1981年恢复重建至今。x图书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传承百年的志愿服务模式,仅1981年重建以来,就先后有65人参与图书馆义务管理工作,其中14人仍在职,据统计,这些志愿者入馆时平均年龄为60.78岁,以退休公职人员(教师、工人、公务员和医生占84.85%)为主。为维持x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当地相关机构与老年志愿群体合作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包括:一是在运行管理上,形成了一套以馆长为核心、馆员为主体、“进退有序”的工作班子,由于老年人工作状态的不稳定性(如健康状况、家庭需要等),老年志愿者们在管理服务工作上大多未形成严格的专业分工,而是采取灵活的联动、衔接模式,有病退者即动员后继者衔接,使得x图书馆得以有序运行。二是形成了以x市宣传文化部门、市图书馆、x村集体(现改为社区)、x华侨等为主体的官方与民间联合支持体系,为x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援和保障。如x社区每年会为图书馆拨付3000元经费用以支持其日常运行;x市图书馆不定期为x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扶持,x-x年两年x市图书馆就累计提供19000元购书扶持经费;侨居国外的x乡民也会不定期提供资金捐助,如1981年重建时有12位华侨和侨眷累计捐赠2735元,1991年重建十周年时有14位华侨和侨眷捐赠18100元,等等。三是形成了一套横向动员和纵向“感染”相结合的志愿者发展模式。横向动员主要由村集体、x图书馆馆长主导,面向离退休、无“家庭负担”的老年群体开展动员工作,号召其加入x图书馆的志愿服务行动;纵向动员则由每位老年志愿者自主承担,号召家庭成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目前x图书馆中多位志愿者均是由亲子、夫妻、朋友之间动员加入。这种横纵结合的模式使得x图书馆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在传承、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也为图书馆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保障。在三种机制的协调运作下,x图书馆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和广泛影响力。据统计,x年间x图书馆的平均受访人次达3449.6人/年,较同类机构处于优良状态(据x年底xx大学调查,249家受访农家书屋的平均访问人次为1118.08人次/年);x年,x图书馆被评为十大“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之一,成为全国乡村图书馆乃至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的典型。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也给老年群体们带来了较强的获得感和正面影响。在对xx图书馆的调研中,老年志愿者们普遍反映志愿服务起到了“保持好心态”“保持头脑清楚和身体健康”“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了解新闻时事、更好地认识社会”“让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等诸多正面作用。

      (二)老年志愿者的个体型参与——以xx偏岩社区科普阅览室为例个体型参与模式主要由具有公益精神的个体老年人发起,自筹经费、自行管理,服务场地、图书资源一般归发起人所有,日常管理和服务也由其负责。相比于群体型参与模式。这类模式具有易发起、难持续的特征。一般而言,只要具有小面积的服务场地、一定的图书资源即可“开张”。因此,个体型志愿服务模式相对较为多见,如xx北碚区的“偏岩社区科普阅览室”、xx省霍山县上土市镇的农村图书馆、xx溆浦县冲元村的定兴图书馆、xx市三甲村的太义图书馆等。但由于个体行为的影响力较小,难以引起“社会趋同效应”和足够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一旦个体老年人病退,图书馆往往难以为继。因此,个体型参与模式在持续性上面临较大挑战。本部分主要以xx偏岩社区科普阅览室为例,对个体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介绍。偏岩社区科普阅览室位于xx市偏岩古镇,由退休教师王凤炳创办,距今已有20年历史,是个体型参与模式中较为少见的历史“悠久”案例。x年王凤炳老人退休后,因感慨古镇居民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留守儿童无人管教,便用自己的养老费购置桌椅、订阅报刊,在古镇里创办了一间免费图书室,为附近村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阅读服务。由于退休收入不高,无法大量购置图书,老人便通过办理剪报、自编书籍等方式来更新和丰富藏书,其中,老人根据偏岩古镇历史传说编写的《金刀峡镇民间故事》一书,因在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上具有示范性,还被选入当地小学的校本课程。目前,图书室已收集图书8000余册,种类繁多,可以较好地满足附近居民的多元阅读需求,加上图书室常年开放,逐渐成为古镇具有较高人气的阅读空间。此外,王凤炳还以图书室为依托,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自学法律,调解邻里纠纷。10多年来,先后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000人次以上,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0余件。阅读空间转化为普法空间,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目前老人已年逾八十,为解决图书室的持续发展问题,他与镇上热爱读书的居民成立了读书会,以便自己病退后图书室能够继续维持和发展。王凤炳老人以图书室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乡村文化空间,在服务乡民、建设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老人表示“让大家养成天天学习的习惯,每天来这里读书交流、增长见闻、提高素养,是我最大的目标”, “我每天做的事,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感兴趣的事,我觉得很充实”。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也给予其较高评价,自图书室成立以来,老人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模范个人”“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在传播志愿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民文化素养、培育乡风文明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积极影响。

      (三)老年志愿者的外联型参与———以xxx农家书屋为例外联型参与模式主要是指以本地的老年志愿者为服务主体,引入大学生等外部群体进行多元形式的协助,形成本地“存量”与外部“增量”联动的志愿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兼具老年群体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等外部群体志愿服务的优势,同时又可以规避二者的弊端:纯粹的老年服务模式受老年人本身局限性的影响,在服务内容、形式、方法、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纯粹的外部力量输入型志愿服务往往又难以在本地“生根”,形成持久、常态的服务机制。而外联型参与模式既可依托本地的老年群体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又可以借助外部资源的输入,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类模式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机制,这类模式目前仅在个别地区进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部分主要以xxx农家书屋为例,对外联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x农家书屋位于xx市仓山区,x年由几位七旬退休老人联合成立,初创时仅有14平方米的面积、500册藏书,在老年群体、当地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十年时间发展到140多平方米、2万多册藏书。为更好地服务周边村民、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们,自x年起,书屋开始尝试邀请周边高校的大学生来馆举办周末公益学习辅导班,这一模式得到了附近小学、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有一半以上接受辅导的同学两科成绩有所提高。此后,书屋开始拓展这一模式,通过挂牌高校实践基地的方式,先后与xx大学、xx师范大学、xx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常态性合作机制。目前书屋内已有xx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基地”、xx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等多块牌子,这种挂牌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持续参与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老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模式的正式形成,大学生们开始定期到书屋开办假期课堂、英语辅导班、阅读活动等各类活动,与老年志愿者协同将书屋打造成了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老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下,x农家书屋在同类农家书屋中脱颖而出,不仅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其负责人陈松年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和xx省“身边好人”。据陈松年反映,每逢小学放学就会有“一大批孩子蜂拥而至”, “书屋的铁杆小读者,很多都考上了市里的一类校,这在以前的x是没有的”。可见,这种老年群体与大学生等外援群体协同构建的志愿服务模式具有突出的优势和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大学生假期“走进农家书屋”的实践模式,如x年原新闻出版总署主办“首届长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