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时间:2023-10-23 14:11: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创举,既没有前例可循,又没有经验可学。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xx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作为党治国理政一个长期重要任务来抓,这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充满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自信。我们知道,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群体。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内外还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因此,如何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意识形态风险点研判,有针对性地加强预测和引导,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防控能力,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提升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融入了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加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此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和风险点增多,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国内社会正处于转型转轨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社会思潮敏感繁杂,这些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争霸的世界格局瓦解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试图称霸全球的野心、活动与世界局势多极化趋势呈现出强烈的反差。此外,在经历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新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大批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内在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确保它们在国际交往中获得各自应当的权益和地位。这样一来,就势必会触碰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得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斗争与问题持续不断,很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由全球工业过度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生态危机,厄尔尼诺、拉尼娜极端气候现象频发。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挑起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处心积虑的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加大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传播力度,全球仍旧动荡不安。

      在世界各国斗争交锋激烈、全球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感到十分惶恐不安。为了维护他们在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中获得的既得利益,从而加剧了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极尽一切手段联合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打压限制中国,引导世界舆论风向,相继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实言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背景,面对西方敌对势力限制中国发展的现实境况,要清楚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领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意识形态入侵渗透,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

      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创举,既没有前例可循,又没有经验可学。就今天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改革越来越深入,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越趋突出。对于这些关系到民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权益,关系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划分,关系到不同人群之间的价值观念碰撞的问题,处理不当就极易引发多元社会思潮。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社会仍旧处于转型转轨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利益调整再分配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现实状况作出再分配等方面的调整,人民的生活交往方式与思想价值观念也必然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不断变化。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伴随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必然会在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集中反映出来。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把高校描绘成能够容纳不同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多样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学习圣地,故意地把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混为一谈,试图通过打着所谓学术自由的旗号来达到传播其政治观点的目的,从而加强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师生这一独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高校师生的思想开放、独立复杂、充满着活力与张力、学习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繁杂的社会思潮、多发的社会问题以及混乱的社会价值观念,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影响和诱惑。尤其随着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思潮传播更为简单快速、更为便利隐蔽。面对海量庞杂的网络信息中掺杂的暴力、色情、极端信息的诱惑和“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等庸俗肤浅的西方享乐价值观念的冲击,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极大地风险考验。正因为如此,西方敌对势力必然会把高校师生群体作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争夺的重点对象。

      与此同时,我国在致力于提升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引进西方教育资源、加强与西方高等教育者沟通往来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高校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便利了西方敌对势力通过课程教材、教学和学术交流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引导反社会主义的不良舆论,边缘化、空心化、标签化马克思主义,消解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大学在允许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碰撞的同时,还必须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要在坚持政治原则和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不能任由高校师生在重大政治原则和重要政治方向等方面的多元、多样和自由放任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还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是否坚定地朝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不动摇。

      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和干预以及我国社会转型带来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活跃、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传播手段多样,这些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巨大考验与挑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显得特别紧迫、特别重要。就当前看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还存在着队伍数量不够、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主流意识形态学理基础研究的功力不足,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尤其是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既做到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点进行及时研判,又做到对涉及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点及时地进行防控。可以说,提升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科学内涵

      提升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首先需要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内涵作出清晰的界定。然而,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和理论界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为此,我们试图从意识形态风险等相关概念入手,层层剥开,逐渐深入聚焦于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内涵。

      就意识形态风险而言,学术界对此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郑敬斌(xx年)认为,意识形态风险主要指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标杆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内侵外攻下出现权威消解、话语失声和阵地失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可能根源于经济基础领域的矛盾,来自于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不协调。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内部冲击和外部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被动摇,价值观念被分化,理想信念被弱化。综合学术界有关意识形态风险、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论述,我们完全可以将意识形态风险定义为:在外部冲击与内生问题的影响之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和民众认同度被动摇,不能发挥其凝聚民心、引领舆论、巩固和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作用。

      在明晰了意识形态风险概念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探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所谓防控,毫无疑问,就是使那些涉及到意识形态风险和风险点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不受侵犯。首先,从意识形态风险产生的对象来看,针对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不高等方面问题,“防控”就是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的力度、广度、频度,讲清楚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其次,从意识形态风险的管理抓手来看,针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失守等问题,“防控”就是要加强对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管理,主动抢占新兴意识形态阵地;第三,从意识形态风险产生的过程来看,意识形态风险是一直处于持续不断产生的过程之中,因此,“防控”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阵地、不同人群意识形态风险,采取灵活有效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体制和机制,将其及时转换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实时推进治理工作,切实保证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就是将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对象、管理抓手以及传播过程聚焦于高校领域内,将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机制落实于高校师生。由此,我们就可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含义做出这样的规定,即高校通过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持续防范化解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消减,防止出现意识形态传播高校校园阵地失守的风险,不断提升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综合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根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好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抵御其他各种意识形态渗透、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即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团结和带领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而又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事求是解决了现实社会问题,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这些充分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核心内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就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在高校,就更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学理基础的深化研究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只有讲清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也只有讲好了中国故事,述明了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才能让大学生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的持续教育,引导大学生逐渐实现行为认同与理性认同。大学生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并自觉地在其引导下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便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防范意识形态风险能力。

      2.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管理能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管理能力,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及这一能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抓手。意识形态传播阵地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战斗堡垒。强化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明确主阵地,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对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后,要加强对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好阵地的堡垒作用,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强化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的阵地意识,根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方式的不同,分别进行阵地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意识形态管理举措。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面临着内忧外患,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点日益增多的现状。高校要防控意识形态风险,离不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以阵地为单位,具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以阵地为抓手,创新阵地管理的方式方法,否则意识形态工作就成了无根之木,总是落不到实处,起不到效果。高校通过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以阵地建设和阵地管理为抓手,不断增强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阵地意识。可以说,提高了对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管理能力,也就有效防范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提高了高校意识形态防控能力。

      3.意识形态体制机制的治理能力高校意识形态体制机制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集中体现。高校通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常态机制等来增强高校领导师生的阵地意识,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防控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但是,要认识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者做人的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宣传讲授给他人,是一个从意识到意识的过程,落不到实处,无法量化检验成果。因此,要对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进行考察,对意识形态阵地进行管理,不能仅凭拥有主观意识的人,避免在主观世界里兜圈子,跳出意识范畴,通过常态化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具体实践上。

      高校建立推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机制,通过进一步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人、细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标准以及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巡视督察和问责体制机制,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治理效能,从而推进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高校面对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日俱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这些可明确、可参考、可追查、可量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便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有力保证,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的基本经验。可以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下的风险治理能力,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集中体现。

      三、提升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实践路径

      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管理能力、意识形态体制机制的治理能力体现着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因此,切实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学理研究,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提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体制、机制,将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转化为意识形态治理效能,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有效路径。

      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学理研究,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主流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是能够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国情、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意识形态。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阐释,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厚实的学理基础。然而,不可否认,在我国高校,由于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以及师资队伍质量的参差不齐,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到位,不了解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学理依据,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与研究,在宣传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时明显感觉功力不足,只是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搬运工,只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生硬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不能够将这一科学意识形态讲深、讲透,没有将主流意识形态背后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很好地展现出来。可以说,这种简单、单调、乏味的宣传不仅无法让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科学认知,甚至还会让部分学生对频繁枯燥的意识形态灌输而产生抵触心理。

      对此,一方面,高校要转变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地位和职能定位,发挥高校作为科学研究重阵的重要作用,与时俱进的更新学习主流意识形态,要更加注重对主流意识形态学理基础研究,特别注重对主流意识形态在引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研究,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发展,始终保持科学性与先进性贡献力量,主动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者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发展者和宣传教育者,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的要求,高校宣传部门以及高校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与理解,注重意识形态工作者对主流意识形态背后学理依据的学习,对主流意识形态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的研究,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者对原著原文的品读学习,丰富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教育知识储备,提升教育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要提升对自己工作角色定位的认知,不能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只是充当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搬运工的角色,只是器械枯燥的重复教育灌输,而是要对学生讲清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运用意识形态工作者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原理与学理依据的学习理解研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融入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让主流意识形态鲜活生动起来,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能够进入学生的头脑,让主流意识形态因为与社会的人相连相容而更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而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反过来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2.强化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能力“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5]意识形态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堡垒和场所。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意识,抢占建设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不积极主动去占领阵地,就会被西方等其他意识形态占领。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传播、斗争和争夺的主阵地。高校在阵地建设管理上,通过对高校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推进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现有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效果不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管理责任、管理区域划分模糊;对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因为学习成长环境的影响,其思想意识并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管理成效不够,思想政治课成了学生讨厌的水课,同时其他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符合主旋律的现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滞后,对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激进或落后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不及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校园网络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工具,而高校对校园网络领域的管理是空白的。高校现有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能力无法解决现存的阵地管理问题,防控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存在漏洞,需要通过提高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管理能力来解决。

      对此,在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落实对高校教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互动与校园网络的管理,创新阵地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阵地管理效率,完善跟进对新兴问题的管理,提高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能力。首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明确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阵地管理工作,具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一线规则”,明确划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与管理区域。其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对高校青年教师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定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培训再教育,保证高校教师的政治正确,思想意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肃清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源头。再次,强化课堂管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真理吸引学生,用学理分析说服学生,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意识形态灌输教学,有针对性的对各种错误思潮展开批判教育,将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将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金课。与此同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建联建,保证各类专业课程在弘扬主旋律的基调中传授专业知识。再次,校园文化活动是阵地管理的重要对象,加强对高校社团组织及其活动的监管,增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考察,鼓励举办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活动,营造弘扬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氛围。

      此外,针对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管理空白的校园网络管理,要将其纳入常规化、制度化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中,填补校园网络阵地管理的缺失。要关注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别是学生网络社交,安排辅导员与学生有日常的线上交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由高校辅导员组建而成的高校舆情引导队伍,保证辅导员能够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舆情疏导,同时确保在学生的网络社交中有“自己人”,在学生中培养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学生网络社交圈“红人”与意见领袖。每逢节假日与政治敏感日期,或者有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产生网络舆论时,通过教师与学生干部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舆论疏导,管理好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总之,以意识形态传播阵地为抓手,强化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管理能力,确保高校始终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面指导下开展各方面的工作,旗帜鲜明的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防控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3.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提升意识形态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战胜风险挑战,必须要坚持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通过完备、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治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在现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体制机制基础上,着重突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制机制的完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可见,我们需要建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协管机制与风险责任机制,将体制机制建立和落实到风险防控的全过程,努力将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治理效能,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才能真正扎实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

      首先,建立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机制,提升意识形态风险研判能力。就今天而言,高校师生成长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高校学生正处于成熟的敏感特殊时期,有其独特的群体心理特征和利益诉求,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当受到自身成长困惑和外界环境影响时,极易产生思想波动,形成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鉴于此,建立健全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机制,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工作落实到高校日常运转机制中,设置常规性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教研活动;落实到风险研判的专业化队伍中,设立由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的风险研判队伍。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将意识形态风险研判的重点对准高校师生的心理特点与思想动态,对准师生关注的问题与领域,全面、准确、高效的把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口,及时发现潜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超前采取有关风险防控措施。简言之,就是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工作,以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切身利益诉求为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超前研究高校学生心理与思想潜在的或已萌芽的问题,聚焦高校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事件,判断是否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波动,超前预警,安排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和学生教育工作者给予“问题学生”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上的关注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思想,排解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就业观和人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学业、就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便利,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其次,建立意识形态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提升意识形态风险评估能力。高校在做与教师与学生有关的重大决策前,要科学理性的从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进步,利于高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平衡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尽量考虑到个别特殊情况,力争决策公正合理。避免因决策失误,有失公正而引起异议,引发师生反感心理与抵触情绪,做出影响学校正常运转的反应,从而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发展演变为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1]将风险意识落实到高校决策层面,就是要求高校在决策制定上有长远目光、敏锐洞察力、丰富经验,充分考虑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势,高校长远发展的大局,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充分考量决策的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性,充分评估决策施行后可能引发的风险,特别是给高校师生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带来的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方面,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决策风险评估小组,根据实时掌握的师生思想特点和思想动态,针对高校重大决策进行风险评估,给高校领导层的科学合理决策提供可行性参考。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的专家学者做决策风险指导,跳出高校自身的视域限制,拓宽高校发展视野,提升高校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和前瞻性。

      再次,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提升意识形态风险协同监管能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与主导灌输的方式的效果不佳,尤其是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无法达到理想成效,甚至还会因高校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使得大量的正面传播灌输只能起到负面效果。因而,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只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教育灌输存在漏洞,必须还要坚持逆向思维和底线思维,采取相应的“兜底”举措,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着力于建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协同队伍,形成从政府到高校,从高校领导层到各岗教师、学生干部的纵向风险防控专业队伍,再由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组成的横向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协同队伍,共同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规避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小组,把好意识形态安全的整体方向,部署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任务,同时,及时清理错误的社会思潮,树立错误典型。而高校需要将意识形态安全任务进一步落实到每位相关教师身上,安排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或辅导员,专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排解错误思想与负面情绪的出口。

      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学生在遇到思想问题时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现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的指示。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情,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协作管理的大事。高校学生不是独立个体,以学生的学校、家庭、工作以及网络社交生活为切入口,既要做到及时发展学生思想问题,同时也要动用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故此,建立起纵横两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协同队伍,兜起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协同监管能力,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最后,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提升意识形态风险分责追责能力。“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既要注重“防”,做好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评估与协同监管工作,也要落脚于“控”,分派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任务,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守土尽责,便利追责惩处,做到防控两手抓。建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责任机制,防控实施主体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责任小组要尽到把控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整体方向的责任,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红线,明确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必须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由高校领导、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组成的校内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专业队伍要尽其职责。高校领导者在政府把控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限度内,梳理出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任务,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任务分派至校内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专业队伍、各岗教师,以及学生干部身上,做好任务分派工作,确定高校内各区各块维系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责任人,化整为零,责任到人,实现分块负责、层级负责,形成至上而下的全面的责任网。即便出现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失灵的情况,也可根据明确的分区分块责任划分,第一时间找出责任人,找到意识形态风险根源所在,高效的控制并解决问题,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做到事后及时追责,找出意识形态安全漏洞,弥补漏洞,跟进惩处措施,鞭策风险防控责任人更好的将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位,提高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效果和效率。建立健全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分责追责能力,牢牢拉紧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努力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