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都市农民的梦想与现实:梦想与现实

    时间:2019-02-14 04:30: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他们来自农村,户口上标注着农民身份;他们没有钱,所以他们来到城市赚钱;他们有梦想,所以他们抛弃了原来的环境重新生活;他们没有根基,左右两难,所以他们进不到城市也回不到农村。
      人们称他们为农民工。
      
      《在城市里跳跃》简介
      一个一心想为中国农民说话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努力想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一个在城市与农村间漂来荡去的年轻女孩,一个将金钱和文学的气息混杂在一起的叛逆者,他们身上流着乡村的血,灵魂却在城市里戴着镣铐跳舞。他们一次次地回归家乡,又一次次地从家乡逃离;他们一次次地奋力挣脱枷锁,却又一次次地回归自己的本色。何处是家的方向,何地是精神的皈依,在一片都市丛林中,他们疾疾前行,默默叹息。
      
      
      四个人,一个群体
      范俭
      
      陈军,30岁,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农村,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辍学。他曾经在自己所在的丁家梁村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写成一份《丁家梁农民现状调查》。此后陈军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想自己挣钱来办他想办的公司,但几年时间里他并没有挣着什么钱,还由于领导工人罢工而丢了工作,直到1997年他来到北京做起菜农后,生活才渐渐稳定下来。可越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陈军越是不安分做一个农民,他给自己的破棚屋起名叫“恨忧斋”,在“恨忧斋”里他开通了一部“烦忧热线”,专门接听打工群体的电话,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忧愁。除此之外,陈军还是NGO组织“农友之家”和“打工妹之家”的成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他还进行文学创作,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他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为中国农民写本书,为中国农民说话。
      我曾经和他一起半夜去蔬菜批发市场批发他和母亲种的700多斤菜,经过一番残酷的讨价还价,他和母亲花两个月时间种的这些菜才卖了61块钱。除此之外,由于陈军热衷于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他的本职工作(种菜卖菜)却日渐荒疏,自己承包的一些地荒着不种,在种的地也基本上交由父母答理,这导致一家人在物质上非常匮乏,陈军也一直没找到女朋友。
      王志国也在北京打工,做广告业务员,此前做过保安和速递,他和陈军最大的不同是,陈军想在城市打拼一段时间后再回归农村,而王志国一心想留在城市不再回农村,他们俩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向度。王志国身上也呈现出比陈军要浓厚得多的城市化痕迹,比如他总是穿西装打领带,喜欢上网并用网络做很多事。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早起,穿西装,像城市人一样坐公车去公司里上班,和上司商讨广告事宜,在火车站检查他做成的第一笔户外广告。晚上,王志国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聊天――他在网上交了一个女朋友。
      王志国在城市里生活状态基本上呈现的是城市人特征,在我和他一起回了一次他的家乡后,发现他身上还有更有意思的特征。王志国的家乡在山西农村,四年没回家的王志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手机充电。在回家前王志国答应家人会把女友带回家,但女友出了些意外没能和他回家,于是一直呆在农村的家人对他用网络交朋友很是怀疑――毕竟两个人连面都没见过。在家乡的那几天,王志国经常是把家乡话和普通话搀杂着说,他说自己是土洋结合,在家乡他搞不清楚自己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拿起锄头干起农活来,久未下地干活的王志国倒也并不生疏,只是一旦干活告一段落,王志国会站在田埂边用手机给他的女友发短信。
      杨洋是我和陈军一起去NGO组织“打工妹之家”参加他们的文学活动时认识的。那是一次诗会,一群打工仔、打工妹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和文学老师讨论有关诗歌的话题。一个非常年轻、相貌清秀的女孩在朗诵完自己的诗歌后向老师提了很多问题,她提的一些问题让我有些吃惊,比如为什么许多诗人选择死亡?创作长诗需要怎样的条件?对中国的几位知名女作家怎么评价?等等。我以为她是一个学生,但仔细一看她的手,知道不是――那是一双做粗活的手。
      
      杨洋在北大中文系做保洁员。她一心想成为像张爱玲那样的作家,尽管除她自己外其他人都知道她做不到这一点――她写的东西太稚嫩了。而她的日常工作又与她的理想相去甚远,打扫卫生,不停地重复相同的动作,这并无诗意。她和陈军有着比较相似的本质特征,那就是理想与现实呈现出巨大落差,只不过陈军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失落,杨洋是浪漫主义的失落。
      第四个人物叫韩刚,他极善表达,口若悬河,他经常对我这个拍摄者说:“你就是斯诺我就是毛泽东,你将因为记录我的这段历史而一举成名。”韩刚是安利产品的直销员,他离开农村已经有12年,中间当过兵,在城市里做过多种工作。他和王志国有着同样浓厚的城市化印记,但王志国更多地体现在外表和行为上,韩刚则更多地表现在语言和思想上。韩刚说话三句不离成功学,经常把他的财富梦想放在嘴边――“五年后我肯定会有一辆‘奔驰’。”我拍摄韩刚推销产品的过程,他几乎能说服每一个人,很少有人不被他的“口才”折服。但他回到农村老家想说服他的父老乡亲时却遇到了巨大障碍,乡亲们一是没钱买他的产品,二是对他做直销这种不保险的工作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还是种地更塌实些。
      韩刚在家乡只呆了一天就非常失落地离开了,在那个没有几个人能吃得起细盐的农村,他手中昂贵的营养品根本推销不出去,而他头脑中的成功学理念也根本推广不出去,他想拉亲友入伙干直销的愿望也最终放弃,他说:“也不能怪他们,这是环境造成的。”回到北京的韩刚在地下室里继续着他做企业家的梦想。
      农民工群体在行为上的最大特征就是迁徙,他们总是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迁徙,他们的家总是在农村与城市间飘荡,这导致了他们在身份上的不确定性――他们究竟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虽然他们的户口仍然是农村户口,但他们的行为已经明显的城市化,过着典型的城市人的生活,王志国就是一例。这种外在行为特征导致他们在精神上呈现出迷惘乃至痛苦的特征,王志国就是这样,他觉得自己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他在精神上呈现出无根的状态,而他的这种状态也通过他的很多行为细节表现了出来。
      农民工群体的精神特征终究是复杂而深刻的,我拍得越多越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我想我恐怕只能表现出他们的一部分精神特征,这些特征确实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特征也将发生种种变化,正因为这样,我的记录才有意义。
      
      
      范俭导演简历
      男,1977年出生,宁夏人。
      199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200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专业。自1999年开始混迹于电视台,2003年开始为中央电视台做纪录片。也是在2003年开始了独立纪录片创作,于2003年完成的《反思非典》在法国里昂展映,2004年完成《竞选》,2006年完成的《在城市里跳跃》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E-mail:travis@vip.省略
      
      范俭纪录片创作年表
      2003《反思非典》 43分钟
      2004《竞选》93分钟
      2006《在城市里跳跃》118分钟
      
      跃过龙门的鱼
      于飞宇
      
      认识一位做美发师的女孩,在大城市里很多年,有个店面,不大,但却是自己的。儿时玩伴的孩子都会写作文了,文章里说将来也要做“她那样的人”。但,那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家乡年纪相仿的男子早都结婚生子了,而她认为条件好的城里人一听她出自农村却又都纷纷摇头。人找得差了,自己也不愿意。于是,年近三十还那么两难地“恨嫁”着。
      她是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鱼。到了新的地方,与环境的水乳交融中,她认为自己是适应那片水域的,但在这座城市里,没有根。看到《在城市里跳跃》 中的杨洋,我忽然想起了她。杨洋回到乡里,媒人不断地上门。她不想结婚,就只有再次回到城市。两个人之间仿佛有一种关联的宿命。一样茫然的未来,昨天,今天和明天。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这可能不仅仅是一张文凭),很多像杨洋一样的女孩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会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仅是杨洋,其他三个人身上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努力与挣扎,有时甚至面带厮杀像。但努力或许是徒劳的,就如lomo一样只能自娱自乐。
      范俭的镜头是冷静的,娓娓地解构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摆在他们面前,而这种冷静也把生活的冷酷与残忍带给观者。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水里的鱼,生活在水底的鱼即使拼命往上游浮去,有些鱼即使感到窒息也仍然不能阻止它们逆流而上的梦想。在这一点上,我总是想抱怨范俭的“残忍”,因为他让我看到太过真实的生活。在放映的时候,一个同样农民打工者身份的观众当众指出这部影片是“诋毁农民工形象”的原因,大致就在于此吧。回到家乡的杨洋面对镜头像报菜名一样的将电视节目时刻表如数家珍地告诉镜头后面的范俭时,那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人看了心疼。看电视是她与城市生活唯一的连接与关系。
      在我看来,范俭是一位非常职业化的纪录片导演。说他职业化,并非仅仅是基于画面内对于镜头运用的熟练以及对于记录人物、事件的未知性,更在于他每一部作品之间的不同。当然,一位个性化十足且将一生奉献在同一题材的深入和挖掘之中的导演是非常值得钦佩和褒扬的,但其中不乏个人化的意味,以至于有的作者在拍过一部影片之后就此销声匿迹。而范俭则不同。
      非典、竞选、农民工,范俭的作品精彩之处就在于每一个都是正应该关注的热点,单从选材上可以说这是范俭狡黠的地方,但是至于对于选择这部影片的题材,我想范俭也有自己的某些初衷。曾经在宁夏复员支边的父亲对范俭所说的一句“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功就是从农村户口转成了城市户口”的话,也许正是范俭对于镜头中的陈军、王志国、杨洋以及韩刚的梦想有着切肤之痛的起源。
      拍摄四个人的一段生活要花多长时间?范俭整整用了两年时间。由于制作的时间比较长(大部分纪录片作者都会遇到这样的现实问题),范俭从DVCPro、PD150、松下AG180甚至用到索尼家用摄像机,每当听到导演列数自己在一部影片中所用到的设备,我都能隐隐感觉到这些甚至代表了当时摄像机流行趋势的设备列表背后的某种辛酸。
      在一次影展结束后,一位观众在自己的观后感中写道:“今天很高兴又看到了一部好片,名字叫《在城市里跳跃》,不枉我顶着大热天跑到学校的辛苦。几个农民工的身影在影像中跳跃、挣扎、欢笑,这一切都激荡着在台下的一双双眼睛,其中也包括我。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好看的纪录片了,在现在众多的或粉饰或为满足某些领导、学者的人文关怀而制作的有关农民工的影视作品中,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几个非常鲜活的中国农民的新一代。他们不再背朝黄土面朝天一味苦干,他们也不再是朴实、勤劳的代名称。他们同样有狡黠的一面,也怕干苦活,也想开奔驰,想买大房子(说这句话并不是我认为农民不该开奔驰,而是我们一直被教育农民是朴讷失语的形象,因此当他们一表露出自己的欲望和梦想时,‘我们’就感到了些许的不安,这是大逆不道的,是非分之想,这实在是扯蛋的观念)因此当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被迫地与或是主动地想成为城里人,想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大房子、汽车时我们感到了一种挑衅,一种陌生。他们不再是我们头脑中那个形象了。而这个新形象是我们一直心里也都明白,但不愿承认的。
      因此感谢作者,感谢他不是去代言,不是去关怀,而是去观察。他用近两年的时间给我们带来了几个热气腾腾的人物,‘一个一心想为农民说话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努力想融入城市生活但时刻保持着自己农民身份的青年,一个在城市与农村间漂来荡去,沉迷于文学理想和电视节目的年轻女孩,一个决然和农民告别的叛逆者,一个追逐金钱和物质的传销狂人。’这种选取人物的角度让他在众多拍如此题材的影片中脱颖而出。而有意味的是,这几个人物都是彼此生长和牵连出来的,这仿佛更说明了一点。
      他们不是特例,他们正是所有这群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模糊的面孔普通的一员,他们才是真正的农民工,而不应该也不仅仅是那些在钢筋和水泥中辛劳的身影。”
      
      不容忽视的精神层面的记录
      司徒兆敦
      
      通过DV镜头和话筒去关注和倾听,也用心灵去记录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变化,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范俭的纪录片《在城市里跳跃》选择了四位来自农村、有着农民身份的,在北京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作为记录对象,从他们的工作、生活到他们的理想、愿望在实现过程中与实现的矛盾和冲突中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这种社会存在。
      陈军、王志国、杨洋以及韩刚这四位主人公多少能够代表或是折射了在大变革时代占据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做出的努力,创作者参照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但更强调了个案的具体过程的镜头描述,使我们看到了几位有理想追求,也具有个性的人物,而不是枯燥的统计数字或者结论。
      当然,纪录片毕竟是运用活动影像来对现实进行描述,当然也不排除创作者对自己掌握的素材按照自己的观点去进行表述。范俭一方面肯定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中不切实际的部分,(这其中也包含了他们个性上的某些缺失,)将这些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创作者力求以客观的态度认识被拍摄者的行动或者显示个人的抱负,排除了任何主观评述或者一般性的交代,而只作为一个忠实的生活记录者,将这一切都交给观众去思考和判断。这很像一条流动的河,漂浮着一连串的生活场景,观众也随着陈军为了完成一本关于中国当代农民现状的专著而开始的社会调查,展示了一个个人物的命运故事。
      对纪录片的故事性开掘作者并没有套用剧情片的创作方法作为人为的矛盾共置――计划冲突,或者为情节发展的构筑或铺垫。一切矛盾冲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环境之间的或是人自身的均隐含在丰富的生活细节之中。人物愿望在实现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困难甚至是挫败,但四位主人公仍然对未来怀抱着希望。在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后,我们似乎没有看到这几位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有着向前一步的迹象,一切依旧,和昨天几无两样,但充满理想的追求绝非毫无疑义。
      现在的纪录片创作中经常忽视大多数普通人精神层面追求的描述,这多少反映了作者对人心灵关注缺乏深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城市里跳跃》在精神层面的描述还没有达到像蒋樾《幸福生活》那样的深度,但它毕竟是朝着这一方面努力的。
      和大多数纪录片一样,《在城市里跳跃》也是开放性的,因为生活不会因拍摄结束而画上句号,在大变革的年代,这四位主人公依旧在为现实理想而奋斗,我也期待着范俭在人的心灵开掘中能够挖得更深,走得更远。
      
      后记:
      杂志社对面有一座日见升起的高楼,每天都能看到工人们在上面忙碌着。有时候,细细地听,还能从纷杂的马路上辨到对面各种敲敲打打的声音。从来没有仔细注意过他们,只觉得那不过是路边随处可见的风景。然而,一次在工作闲隙无意中往窗外望去,忽然发现几层楼高的脚手架上几个工人忙忙碌碌,居然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范俭告诉我,他的这部纪录片中所记录的人物是经过筛选之后最终决定下来的,出于各种原因,他所选择的这四个对象还是所谓“光鲜亮丽”的人物,而更多为自己梦想作出努力的人,恐怕是那些逆光中站在脚手架上的身影。

    相关热词搜索: 现实 农民 梦想 都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